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探讨薄壳山核桃与茶间作后安吉白茶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差异,为构建薄壳山核桃和安吉白茶高效复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薄壳山核桃与安吉白茶间作分别以乔木树冠下(T1)、树冠缘(T2)、树冠外(T3)和纯安吉白茶园(T0)等4个测定点,测定10年生安吉白茶茶树新芽数、新稍生长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等生长指标,结合茶树速生期(7—9月)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指标,分析探讨林茶间作不同光照条件下安吉白茶生长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林茶间作茶树的新芽数、新梢长度等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纯茶园,其中乔木冠缘茶树生长指标较优;间作茶园茶树的百芽鲜(干)质量显著高于纯茶园,单位面积茶树新芽鲜质量以冠缘、冠外显著高于冠下和纯茶园,茶树新芽干质量为冠缘处最高,其次为冠外,冠下与纯茶园较低;(2)通过各测定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曲线分析,7—8月高温强光下薄壳山核桃冠缘处茶树的荧光信号强度较强,8月纯茶园茶树的荧光点位显著低于间作茶树,9月各测定点茶树荧光曲线重合度较高。薄壳山核桃冠缘、冠外茶树相对可变荧光差异曲线(ΔVt)波动较小,冠下茶树荧光的J相在7月快速下降但在9月却陡然...  相似文献   

2.
秉德 《内蒙古林业》1994,(11):21-21
幼龄果园行间间作秉德幼龄果园,幼树占地面积小,应充分利用行间种植作物增加收益。同时,合理间作可覆盖地面,保持水土,防止杂草滋生和改良士壤。当然,间作物也需要水肥,如种植不当会发生争肥争水矛盾,反而不利于果树生长发育。因此.选择间作物的原则是:1.要选...  相似文献   

3.
林参间作两种栽培方法与造林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参间作,就是利用林地在栽种人参的同时进行造林,使林参同步进行,共同发展的一种经营措施。我局自1984年开始林参间作以来,不仅在人参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培育幼林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做到了林茂参丰。实践证明,林参间作是东部林区发展林业复合经营的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几年来,我局为了进一步做好林参间作工作,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三人参栽培的“三、三制”和“一贯制与二、三制”相结合1.1概念1.1.1所谓“三、三制”,就是在人参播种培育3年时起参(参栽子),然后再换土移栽培育3年的一种人参种植…  相似文献   

4.
林茶复合经营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林茶复合经营技术的历史沿革、3种应用类型及经营技术、科学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并就间作茶园树种选择原则、系统结构优化及生态学机理等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杨树实行农林间作重要意义,介绍了以林为主的农林间作和在平原农区的少地少林区采取杨树团状配置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枣粮间作地枣树红蜘蛛种群数量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红蜘蛛的优势种是截形叶螨,在不同类型的枣粮间作地中,种群数量动态规律基本相同,一年中都有两个高峰。在5月底前呈缓慢增长,6月上中旬枣、麦、玉米间作型和枣、棉间作型增长较快,达到一个小高峰,而枣、麦、大豆间作型仍增长缓慢。以后种群数量均维持平衡并有所减少。到7月初都先后迅速增值,7月中旬达到高峰,7月底数量急剧下降。8月中下旬数量又有回升,达到第二高峰,8月底种群数量又很快下降。调查中发现,枣树上的红蜘蛛数量动态与地面杂草、强度降雨、中耕锄草及天敌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崂山风景区几条主要旅游公路两侧茶园中间作不同经济林树种对茶鲜叶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单一种植的茶园的茶鲜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b污染,离公路较近的茶园Pb污染较重,但茶园离公路的距离与茶叶Pb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不同形式的林茶间作可以降低茶叶鲜采叶的Pb含量,茶园距公路愈近,或间作树种树冠覆盖率愈高,这种影响愈明显。公路边茶园临公路一侧建立林果隔离带也可有效地降低茶叶Pb含量。  相似文献   

8.
在辉县市北部太行山浅山区,有许多不规则的果、农间作园,其中以山楂-小麦间作园较为普遍,于春末、夏初,干旱、高温、多风灾害严重期,对山楂-小麦间作园和山楂不同行距密度与小麦地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气温和土温、温度日较差、风速均随山楂种植密度、单位面积覆盖度增大而减少,空气湿度也随树体加密而增大。山楂行距6m、8m、10m、对照日内最高气温分别是28.7、29.0、31.1和32.9℃,0cm地温日较差分别是8、11、17和21℃,160cm高处上平均风速分别是0.7、0.9、10.5和11.7m/s.空气相对湿度,山楂-小麦间作园分别增加(与对照相比)7.6%、4.7%和2.2%。  相似文献   

9.
林茶间作的经济效益吴天荣,张自力(江西省南昌市农牧业局330092)(江西省南昌茶厂)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的经济效益,重点在于提高亩产值,难点在于缩短生产受益的周期。林茶间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南昌市1979年在低丘红壤山地,为了更有效地搞好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0.
板栗园间作模式试验结果,以板栗间作花生,西瓜,番茄模式经济效益最好,定植当年除收回建园全部投资外,还盈利3086元/hm^2连续试验8年,年平均纯收入24568元/hm^2,比对照园增加13153元,提高115.2%,文中详细介绍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秦文学 《林业调查规划》2006,31(A01):163-165
师宗县在营造速生丰产杉木林过程中,采用全垦抚育并进行农作物间作的实验。结果表明,全垦抚育间作农作物对杉木林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全垦抚育间作使杉木林高增长22.29%,胸径增长20.53%。提高了土地及劳力的利用率,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12.
连续两个夏季,在位于中北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浙江省富阳市和临安县的桃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内布置采茶试验,并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园比纯茶园光强减弱10~60klx,气温降低0.3~2.1℃,空气湿度提高1%~5%,风速减小0.1~0.3m·s-1。间作园内采茶工的衣服温度降低0.5~1.5℃,并以着白色衣料者降低最多;劳动者的实感温度降低0.3~0.8℃,在1d中感到“极度不舒适”的时间减少2.5h;不舒适指数减少1~3,人体感到“很不舒适”的时间减少1h。由于在间作园林下劳动感到舒适,因而劳动生产率提高22.6%~29.5%。  相似文献   

13.
椒粮间作及其效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坡台田地埂花椒和平川地花树林网的间作形式以及以“花椒+小麦、玉米”为主的6种间作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土地利用率提高30%~50%;光能利用率亦明显增强;地埂栽椒后冲毁率由过去11.34%下降到2.52%;风速较过去减弱17%~28%;高温季节气温降低1~3℃,空气湿度增加10~15个百分点;栽椒后4a平均每公顷经济收入提高21.9%。同时,还从间作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椒粮间作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桐果农间作园对小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桐果农间作园的建立,提高了生长初期的日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降低了夏季生长盛期的日平均气温。减小了植物生长季的地表日温差,增加了干燥季节的空气相对湿度。有利于减少危害,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5.
1994-1999年在板栗幼林内,进行4种不同海拔高度间作农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徂徕山区板栗幼林,以花生、大豆轮茬间作,可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6.
梨园行间间作和行内覆草试验结果表明:间作二白杨苗比间作向日葵可以使梨树干径、树高、冠幅、新梢平均长度、新梢个数分别加13.96%、17.62%、35.16%、35.96%、35.11%;间作二白杨并在行内覆草,可以使上述五个指标比未覆草分别增加11.82%、13.93%、11.36%、17.27%、41.63%,并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18.
林药立体间作发展高效林业汪一鸣周益刚(江西省德兴市李宅采育林场334222)关键词:林间套种林药间作高效林业早在10年前,德兴市李宅采育林场就已基本消灭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3.6%,逐步走上了建设和开发速生丰产林基地的路子,国土绿化,增加了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板栗幼林间作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幼林间作西瓜、马玲薯试验表明 ,间作林的土壤有机质、有效P、水解N含量均比人工抚育林、化学除草林的高 ;间作农作物能显著提高栗树生长 ,提早投产时间 ,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设置不同毛白杨行距梯度,观测了不同毛白杨行距以及同一行距下的不同林地位置间作的甘草,桔梗,天南星3种耐荫性不同的药用植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分析了3种药用植物的光合日进程和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不同药用植物对间作环境适应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为林区开展多种经营以及我国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发展林药间作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