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杂交水稻威优35,威优64和常规稻78130强弱势粒ATP酶活性的测定、考种及稻穗不同部位枝梗ATP酶的电镜细胞化学观察表明,水稻灌浆期间籽粒ATP酶活性与灌浆速度呈正相关。ATP酶主要定位于稻穗枝梗筛管细胞质膜和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并具有较高的活性。灌浆前期,稻穗上部枝梗筛管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比下部强;其韧皮组织的胞间连丝比下部多;其韧皮部中可观察到大量物质从伴细胞向细胞间隙转移。在稻穗下部则几乎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高、低糖甘蔗品种蔗糖代谢相关酶与糖分积累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对甘蔗高糖(GT35)和低糖(B8)品种成熟期不同成熟度的叶和茎中的蔗糖合成和分解方向酶活性、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甘蔗品种叶中己糖含量与NI酶活性显著负相关,茎中蔗糖含量与SPS和CIN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SS-s、SS-c、SAI和NI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在GT35成熟茎和老茎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B8,己糖含量则显著低于B8。GT35成熟叶、成熟茎和老茎中SS-s酶活性显著高于B8,高SS-s酶活性有利于蔗糖合成。茎中SS-c、SAI和NI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幼茎、成熟茎和老茎,分解酶活性降低有利于甘蔗茎间蔗糖积累。而随着节间成熟,CIN酶活性提高,有利于茎间蔗糖运输和积累。基于以上结果,认为叶中高SS-s和SPS酶活性,茎中高SPS、SS-s和CIN酶活性,低SAI、SS-c和NI酶活性,可能是高糖甘蔗品种成熟期茎中蔗糖积累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3.
毛竹竹秆基本组织发育过程中ATP酶的超微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埘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 De Lehaie]竹秆基本组织发育过程中的ATP酶进行细胞化学定位.竹秆基本组织细胞分化早期,细胞具有较高的ATP酶活性,细胞核、质膜、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膜系统上都具有ATP酶活性.随着基本组织的分化和发育,长细胞液泡膜上的ATP酶活性增强,而短细胞液泡膜上 ATP酶活性相对较弱;至仞生肇发育后期,质膜上的ATP酶活性升高;次生壁发育期,短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显著增强,而长细胞的相对较弱;细胞核、质膜、线粒体、胞间连丝、内质网、质体膜、运输小泡膜以及细胞质内和胞间隙都具有ATP酶活性.在次生壁发育期液泡膜上已观察不到ATP酶反应物.长细胞质膜ATP酶活性从第4年开始降低,短细胞质膜的ATP酶活性始终很高,且无论生长期还是休眠期,短细胞一直保持旺盛的物质主动吸收和活跃的新陈代谢过程.同时短细胞内大量的运输小泡,具有的ATP酶活性,以及胞间连丝沉积有大量的ATP酶反应物,都表明短细胞与周围细胞间频繁、活跃的物质交流.短细胞不仅在物质运输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竹秆继续成熟的过程中可能参与长细胞次生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水稻胚乳发育中ATP酶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磷酸铅沉淀技术 ,对水稻 (OryzasativaL .)胚乳发育中ATP酶进行了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在胚乳游离核期和细胞化期 ,胚囊壁、细胞核和质膜上有ATP酶活性分布。在生长分化期的早期 ,ATP酶主要定位于胚乳细胞质膜上。在灌浆高峰期 ,糊粉层细胞的质膜、胞间隙和胞间连丝上有显著的ATP酶活性 ;亚糊粉层间的质膜上ATP酶活性较高 ;淀粉胚乳细胞的质膜、衰退的细胞核上有ATP酶活性分布 ;胚乳细胞的液泡、蛋白体周围分布有ATP酶。综合观察结果 ,认为ATP酶主要参与胚乳对物质的吸收和贮藏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杜仲茎韧皮部超微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茎韧皮部组成分子的超微结构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相类似,但其韧皮薄壁组织细胞之间分布着含胶细胞。韧皮薄壁细胞中含有少量橡胶颗粒,伴胞和成熟的筛分子中却未见有分布。橡胶物质在细胞间转移的趋势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韧皮部含胶细胞内橡胶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筛分子质体为S—型。此外,在成熟筛板的筛孔周围都衬有很厚的胼胝质,并为一些电子不透明的P—蛋白质所堵塞,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制备样品过程中对韧皮部损伤而引起的损伤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高、低糖甘蔗品种伸长期蔗糖代谢相关酶与糖分积累的相关性,采用桶栽试验,对甘蔗高糖(GT35)和低糖(B8)品种伸长期不同成熟度的叶和茎中的蔗糖合成方向和分解方向酶的酶活性、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叶中蔗糖和己糖含量与NI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蔗糖含量与SPS和CIN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SS-c、SAI和NI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GT35在成熟茎和老茎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B8,己糖含量则显著低于B8。GT35中酶活性显著高于低糖B8的酶有成熟叶中的SPS、SS-c和SAI,老叶中的SPS、SS-c、NI和CIN,幼叶中的SS-s和NI,成熟茎中的SPS和CIN,老茎中的SPS、SS-s和CIN以及幼茎中的SS-c和CIN。B8中酶活性显著高于GT35的酶有幼叶中的SS-c、SAI和CIN,成熟叶中的SAI和CIN,老叶中的SAI和SS-s,幼茎中的SAI、SS-s和NI,成熟茎中的SS-s、SS-c和SAI,老茎中的NI。基于以上结果,认为叶中高SPS和NI酶活性,茎中SPS和CIN酶活性高,SAI、SS-c和NI酶活性低,可能是调节伸长期高糖甘蔗品种茎中蔗糖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接种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菌后甘蔗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甘蔗与RSD病菌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汤脱毒后的甘蔗品种桂糖1 1号(GT11)为材料,设RSD菌液浸种为处理,ddH2O浸种为对照,测定甘蔗茎、叶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均有所变化,茎中除APX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均表现为在90 d时低于对照,180d时高于对照;叶中除POD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在90 d时高于对照,180 d时低于对照.[结论]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CAT、SOD、POD、APX及GR活性均有所提高,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在茎中出现逐渐高于对照的趋势,叶片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转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物酶在低温下酶活性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种茎蔗苗叶片的酸性转化酶活性降低,淀粉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提高。且与甘蔗抗寒性有一定关系。但相关不显著,作为甘蔗抗寒性的鉴定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研究还表明,低温胁迫下甘蔗体内还存在酶促防御系统,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及同工酶谱带数增加可能有利于防止膜脂的过氧化。同工酶谱中 PI-4、PI-5、PⅡ-1和 PⅡ-7的存在或在低温逆境下出现,可能可以作为甘蔗抗寒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甘蔗喷施适当浓度稀土,可提高根细胞线粒体膜结合 Na~+-K~+ATP 酶及叶肉细胞叶绿体膜结合 Ca~(2+)-ATP 酶和 Mg~(2+)-ATP 酶活性,并使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降低,根系活力加强,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提高,从而促进了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综述了同化物向韧皮部装载的两种途径: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一个比较合理的装载模式是载体和ATP酶参加的蔗糖—质子共运输模式。蔗糖浓度、生长调节物质、矿质元素和外界环境条件等对装载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感染甘蔗黄叶病毒后甘蔗叶组织超微结构的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感染甘蔗黄叶病毒蔗叶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表明,韧皮部伴胞及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及细胞核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线粒体形态异常,有的肿大、内嵴模糊,严重者内嵴消失,空泡化,仅剩未被消解的残骸;叶绿体被膜破裂,严重者被膜完全消解,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片层消失,基质外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被膜和基质片层也遭到破坏,淀粉粒增多、膨大;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局部核膜破裂,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  相似文献   

12.
缺镁与正常供镁的菜豆组织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了缺镁对菜豆植株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镁培养的菜豆植株叶片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增多,并有淀粉粒积累。外部表现出严重缺镁症状后,叶片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形态,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大,最后细胞破裂,内溶物丧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结构均消失,叶片厚度减少。叶柄和茎的粗度在缺镁时较小,叶柄中维管束发育不良,数目少。叶脉中维管束占的比例小。叶脉韧皮部细胞膜上ATPase活性在缺镁时较低,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上黑色的铅沉淀少;正常供镁的主脉韧皮部细胞间胞间连丝较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韧皮部细胞ATPase分布规律,分析韧皮部细胞ATPase活性与籽粒光合同化物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灌浆不同阶段,采用蒽酮法测定籽粒光合同化物积累量;运用显微细胞化学技术对颖果韧皮部和胚乳细胞的多糖进行定位,同时对韧皮部细胞ATPase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对籽粒光合同化物积累量与韧皮部细胞ATPase活性产物量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在灌浆渐增期,籽粒积累的光合同化物主要是可溶性糖。约在花后14 d,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含量相等。以后,籽粒以积累淀粉为主。在整个灌浆期,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量的变化呈现彼此消长,但籽粒总糖含量一直呈“S”型增长。在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韧皮部筛分子(Sieve element,SE)的细胞壁和胚乳细胞的淀粉粒均被锡夫试剂染成鲜红色;但在灌浆缓增期,上述细胞染色明显变浅。(2)在SE、中间细胞(Intermediary Cell,IC)、伴胞(Companion Cell,CC)和韧皮薄壁细胞(Phloem Parenchyma Cell,PPC)中,ATPase活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质膜、细胞内壁和靠近质膜的囊泡上。在SE内的P型-质体和线粒体的双层膜上、SE和IC之间分枝状的胞间连丝上也有较强ATPase活性。在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SE的ATPase活性高,而在缓增期,IC的ATPase活性较SE高。(3)SE中ATPase酶活性产物与籽粒可溶糖呈显著负相关;与籽粒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总糖呈显著正相关,且ATPase活性产物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IC中ATPase活性产物只与籽粒可溶糖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灌浆过程中,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量的增加彼此消长,但总糖含量一直增加。籽粒光合同化物积累量与SE和IC中ATPase活性产物量之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韧皮部细胞ATPase活性产物呈现出动态的时空变化。SE在灌浆前2个阶段起主要的同化物运输作用,而IC主要在灌浆第3阶段起主导作用。上述结果为小麦籽粒灌浆生理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观察次生韧皮部筛管分子发育过程中原生质组分的变化,对于研究筛管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以美洲黑杨为实验材料,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了次生韧皮部筛管发育过程.根据筛管细胞结构和原生质组分的系列变化,可将筛管发育过程划分为未成熟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未成熟期是指筛管液泡膜破裂之前筛管的发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细胞的径向扩展、壁的增厚以及筛管质体和P蛋白质的产生.成熟期是筛管原生质组分发生选择性自溶,形成成熟筛管的阶段,以液胞膜的裂解作为分化开始的标志.在此时期内,筛管内的游离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核等细胞器迅速解体消失.细胞核的降解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①核膜早期降解,核质呈弥散状,这种弥散状的核质与由P蛋白质构成的电子致密物相连;②染色质早期凝聚,后期核物质几乎完全降解,但核膜依然非常清晰.筛管衰退期以质膜开始解体作为标志.此时筛管质体的被膜裂解,淀粉类物质分散在筛管腔内,而线粒体是筛管内较迟降解的细胞器.后期筛板上产生胼胝质,筛管内P蛋白质解体.在筛管原生质完全降解消失后,筛板处的胼胝质自溶,最后形成具开放筛孔的筛板,至此筛管完全失去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以盆栽试验为主,结合大田生产试验来研究稀土微肥对甘蔗增产增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能提高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叶片的超微结构,增加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数,增加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增大叶片光合膜面积,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对N、P、K等营养元素的吸收;能提高甘蔗体内K、Ca、Zn、Cu等元素的水平,而相对降低Mn、Na等元素的水平;能提高甘蔗伸长期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降低成熟期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提高伸长期及成熟期叶片中性转化酶活性,协调甘蔗的生长和蔗糖分的积累,能调节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增强细胞壁的伸缩性,提高甘蔗的抗旱性;能改善质膜的透性,提高其选择吸收能力,减轻高浓度Na~+的毒害,提高甘蔗的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6.
乙烯利对甘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甘蔗伸长期叶面喷施乙烯利表明,蔗茎伸长速度和酸性,中性转化酶活性上升都降低,20天后,蔗茎伸长速度和酶活性上升,并逐步超过对照。但新叶叶面积降低。乙烯利还能增加甘蔗茎粗和茎重,提高糖分含量。  相似文献   

17.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甘蔗属(Saccharum)6个种叶片下表皮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肋区中刺细胞的有无、行数及形状,硅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在不同种之间是不同的,这些解剖特征可作为种间区别的依据之一和常规的外部器官形态学分类的补充.而且叶片下表皮的解剖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8.
小麦黄化型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蚜虫传播、免疫电泳和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小麦田间新出现的四种黄化型病毒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是由大麦黄矮病毒所致,而不是小麦黄叶病。禾谷缢管蚜需要6小时可完成传毒,平均发病率为85%。大麦黄矮病毒粒子只存在和复制于植物韧皮部组织的筛管和伴胞内,病毒粒子大量聚集在细胞质内并在细胞质内形成“扭结”线状内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