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叶锈菌相对寄生适合度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研究采用小麦叶锈菌的4个单孢菌株和由这4个单孢菌株组成的1个混合菌株,分别对5个小麦慢锈品种接种,继代繁殖8代和16代后,对所表现的潜伏期、侵染效能和产孢量进行测定,并提出用病害量=1/潜伏期×侵染效能×产孢量作为参数来评价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潜伏期、侵染效能或产孢量在某些特定的品种:菌株组合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相应地导致病害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通过小麦叶锈菌与小麦品种间的继代互作,可以导致叶锈菌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异。但这些变异,未能导致慢锈品种变为快锈品种或快锈品种变为慢锈品种。
为了检查寄生适合度属性的变异是否由于锈菌本身的变异,对各组合的第1、8和16代的叶锈菌的夏孢子芽管的核相进行了观察,并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继代互作后锈菌出现的异核现象仅占0.18-2.00%,不能解释是寄生适合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小种鉴定,也没有观察到毒性发生变异。作者认为,在寄主和病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些微观上的变异未必能在宏观上观察到,当人们检查到明显的变化时,可能是由于突变,也可能是由于渐变造成的。量变质变,质变建立在量变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条锈病感病品种"铭贤169"幼苗为材料,在接种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CYR32前后不同时间点对小麦叶面进行不同浓度的纳米银(AgNPs)药剂处理,以接种13d后的产孢率和产孢抑制率考查纳米银对小麦条锈菌的抗菌效应。结果表明,纳米银可显著抑制小麦条锈菌CYR32在小麦幼苗叶片上产孢。在0.5~4μg/mL的4个浓度水平中,0.5μg/mL AgNPs对小麦条锈菌的抑制率最高;在接种前1 d,接种后4 d、8 d和12 d的4个喷药时间中,接种后第4 d喷药对小麦条锈菌的抑制作用整体上最好。总的来说,纳米银试剂有良好的抑菌防病效果,具有开发成新型杀菌剂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3.
在温室条件下用铭贤169、吨半麦、咸农4号3个小麦品种,研究了接种条锈菌条中32号小种前后UV-B辐射增强对小麦条锈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前对小麦照射UV-B增强了品种铭贤169和吨半麦的病情指数,但对咸农4号的病情指数没有影响。接种后照射UV-B对品种咸农4号、铭贤169和吨半麦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但却减少了条锈菌在品种铭贤169和吨半麦上的产孢期与产孢量。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照射对小麦条锈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紫外线(UV)不同剂量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其严重削弱夏孢子的存活,剂量效应曲线无明显肩区和尾指数区,小表条锈菌夏孢子对低剂量照射较为敏感;经紫外线照射的夏孢子接种小麦感病品种,其致病性发生改变,潜伏期延长,反应型降低,严重度减少;亦降低了小麦条锈菌的繁殖能力,单叶孢子堆数量减少,孢子堆长度变短,产孢量降低,产孢期缩短。这些生物学效应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照射对小麦条锈菌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紫外线(UV)不同剂量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其严重削弱夏孢子的存活,剂量效应曲线无明显肩区和尾指数区,小表条锈菌夏孢子对低剂量照射较为敏感;经紫外线照射的夏孢子接种小麦感病品种,其致病性发生改变,潜伏期延长,反应型降低,严重度减少;亦降低了小麦条锈菌的繁殖能力,单叶孢子堆数量减少,孢子堆长度变短,产孢量降低,产孢期缩短。这些生物学效应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洛夫林10和叶锈菌小种366组成不亲和组合,小麦叶片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HR)是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重要因素。在接种前给小麦叶片分别预注射微管解聚药物磺草硝(oryzalin)和微丝解聚药物细胞松弛素D (cytochalasin D,CD),结果表明2种药物注射使得寄主因叶锈菌侵染诱导的细胞过敏性坏死数目明显减少,并且注射药物的浓度越大,寄主细胞发生HR的数量越少。说明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聚合状态是诱发小麦叶片发生HR防卫反应所必需的,细胞骨架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12个全国大面积种植的小麦生产品种和1个高感品种为试材,利用抗性组分法研究了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4个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号、条中31号、水源11-14和水源11-4的寄生适合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病害量是度量条锈菌生理小种寄生适合度最重要的参数,其次是夏孢子生活力、产孢能力、产孢面积、产孢期,由此提出寄生适合度=(产孢量×侵染概率×夏孢子堆密度×夏孢子萌发率)/潜育期。研究还发现,条中32号的寄生适合度最高,致病性最强,与目前该小种为优势小种的事实相符;水源11-14的寄生适合度较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根据小麦EF手钙离子绑定蛋白(TaCab1)基因序列,利用WMD3软件设计特异的人工miRNA (amiRNA),构建VIGS沉默载体。利用amiRNA-VIGS体系,对小麦的TaCab1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利用Northern blot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了amiRNA的积累及TaCab1的沉默效率,并利用显微观察技术统计条锈菌侵染小麦后的组织学差异。结果表明,amiRNA可以得到有效的积累,其靶标基因TaCab1可以得到有效的沉默。从表型上看,小麦叶片上条锈菌夏孢子的产孢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组织学观察发现当TaCab1被沉默后,寄主细胞的坏死面积在侵染后期明显增大,条锈菌的菌丝分枝数也明显增多,但菌丝长度明显变短。  相似文献   

9.
再谈植物的水平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病育种希望选育的品种的抗性能持久。1963年Vanderplank提出水平抗性的概念后,有些植病和育种工作者感兴趣,因为如果一个品种对病菌的所有生理小种都能抵抗,它的抗性将是长命的。也有不少人对水平抗性表示怀疑或反对。国际间的争论,至今仍未完全平息。 我组近来进行了一些小麦叶锈病试验,涉及抗性变异问题,现在就水平抗性问题提些看法。 Browder于1985年来保定讲生物间遗传学时提了水平抗性问题。他列举了Parlevliet,Heyne Royer、Tomerlin等的研究结果,指出了构成水平抗性组分的潜伏期,侵染率,产孢量和产孢期等性状都是小种专化的,因此无法证明水平抗性是非小种专化的。 我组近年来进行了3项试验,通过不同小麦品种与不同的叶锈菌小种的相互作用,研究锈菌寄生适合度和品种抗性组分的变异性、专化性,都证明潜伏期,侵染率和产孢量的变异都可因品种与小种组合不同而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这与上述Browder等以及与Clifford和Clothier,Brennan,以及Milus和Line等对慢锈品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条锈菌侵染对小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幼苗叶片受到条锈菌侵染后,净光合速率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剧烈下降,变化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50%左右。病株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在侵染初期略有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急剧上升,光呼吸速率升高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60-70%,暗呼吸速率可比健株升高1.6-1.7倍以上。随着小麦和条锈菌两者亲和性的增强,上述变化起始略晚,但变化幅度增大。文中讨论了上述病理学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麦白粉病反应型和产孢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的6个品种及小麦白粉菌的3个小种研究了小麦苗期白粉病反应型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累积单斑产孢量(LBSY)、累积单位面积产孢量(LASY)与反应型组建了反应型-产孢量关系模型:Y_1=exp(1.7178×lnX 0.0256X-2.484)(LBSY法);Y_2=exp(1.5168×lnX 0.052X-2.309)(LASY法)(X为反应型,Y为产孢系数)。通过LBSY方法获得反应型0,1,2,3~-,3,3~ ,4~-,4所对应的产孢系数分别为0,0.09,0.29,0.49,0.60,0.71,0.96,1。  相似文献   

12.
 为预测T4新菌系在我国未来小麦条锈菌的流行趋势,本研究以高感品种铭贤169为试材,以我国条锈菌5个主要流行小种(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为对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定了T4新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在供试菌系范围内,决定其寄生适合度属性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条锈菌的侵染能力、扩展能力和产孢能力(繁殖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供试菌系的侵染能力、扩展能力和产孢能力,结果表明:CYR33和CYR32相对寄生适合度较高,Su11-4的寄生适合度居中,CYR31及CYR29其寄生适合度较低,而感染“中四”苗期的新菌系T4,相对寄生适合度最低。结合该菌系对我国目前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致病性和毒性结果分析,该菌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优势菌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是针对生产上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变异问题,探索叶锈菌的变异机制。用细胞学方法对夏孢子芽管中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发现叶锈菌的异核现象是很普遍的,并且出现的频率很高。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锈菌通过异核现象可以产生新小种,并且产生的频率也较高。说明异核现象是叶锈菌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可能与锈菌的这种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锈菌的特异性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叶锈病由Puccinia triticina引起,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麦叶锈菌快速、准确的PCR诊断检测技术体系,用于病害精准测报和综合防控。以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为引物,进行小麦锈菌gDNA的PCR比较分析,发现小麦叶锈菌具有长度为268bp的特异性DNA片段;序列分析后设计了2对专化性引物,成功获得检测灵敏度为5.00pg/μL模板DNA浓度水平的小麦叶锈菌种的特异性SCAR标记。对55个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小麦叶锈菌标样以及其它麦类病原真菌的检测表明,该叶锈菌标记的检测可靠性达100%。人工接种条件下,叶锈菌侵染24h后,即可在小麦叶片内检测到该标记。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河北省的小麦品种与叶锈菌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供试的叶锈菌是来自河北省的177个标样,供试的28个小麦品种包括河北省的主要生产品种、区试品种(系)抗源和新鉴别寄主。用毒力频率法分析品种与叶锈菌群体的关系,有6个品种即鉴61、保麦2号、翼植88-5163、石86-2848、唐86-4043和百农3217表现较抗病。根据这6个品种对叶锈菌群体的反应、列出33种不同的毒性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若干品种对叶锈菌群体同时表现抵抗或感染计算抗性组合,为品种合理布局选择最佳组合,在小种鉴定方面,用新鉴别寄主对177个菌株的反应鉴定出频率在3.4%以上的小种8个,其中以V1,9-16和V1,9-12,14-16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3.6%和10.7%,也是近两年来北方冬麦区常出现的小种类型。在小种鉴定的基础上,根据28个品种与6个优势小种互作所出现的浸染型来推导品种和叶锈菌的基因型,共推导出7个抗性基因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预测条锈菌流行小种在鄂西北地区的变异动态,本研究采用抗性组分法测定了CYR32、CYR33对当地主栽品种的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决定鄂西北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寄生适合度组分依次为条锈菌的侵染能力、扩展能力和产孢能力;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属性3个主成份的数学模型;从总体结果看CYR32、CYR33均表现较高相对寄生适合度,且CYR32略高于CYR33,但相比感病对照品种和外来品种,供试小种对当地主栽品种鄂麦352和襄麦55表现出较低的寄生适合度。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在田间利用6个水稻品种和3个稻瘟病菌种和已知比例的混合小种组合,采取分小种接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叶瘟病反应型(产孢面积)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组建了产孢面积-产孢量模型y=exp (1.46lnx-4.64),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反应型权重值。  相似文献   

18.
三十九个小麦品种(系)抗小麦叶锈菌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9个小麦品种(系)与17个抗小麦叶锈菌近等基因系对21个叶锈菌培养物的反应。确定了9个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小麦叶锈菌的Lr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是Lr1,Lr3,Lr10,Lr14a,Lr14b,Lr16,Lr17,Lr18,Lr21和Lr26。  相似文献   

19.
为持续控制小麦叶锈病及促进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工作,2019—2020年自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采集自然感叶锈病的小麦病叶,经分离获得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利用43个小麦叶锈病鉴别寄主材料对其致病类型进行鉴定,并对其毒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70份小麦叶锈菌单孢分离物中共鉴定出67个致病类型,主要致病类型为THS、SHJ、PHS和SHS,出现频率分别为8.8%、7.6%、5.9%和5.9%。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省的单孢分离物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10、Lr12、Lr22a、Lr22b、Lr29、Lr33、Lr35和Lr36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超过90.0%,而对携带抗叶锈基因Lr9、Lr24、Lr25、Lr28、Lr38、Lr40、Lr41、Lr42、Lr43和Lr13+3ka的鉴别寄主材料的苗期毒性频率均小于10.0%。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3个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抗叶锈基因Lr1、Lr2a、Lr3、Lr14b、Lr18、Lr21、Lr26、Lr27+31、Lr32和Lr37的毒力存在显著分化。浙江省小麦叶锈菌群体具有较少的毒性因子(4.73)和毒性值(600...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瘟病反应型和产孢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6个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中作93、中华9号、新2号、京越、黎明和3个稻瘟病菌种北-1、中2-1、稻72和已知比例的混合小种(北-1:中2-1=1:1)共24个品种-小种组合,采取分小种接种方法,研究了水稻叶瘟病反应型(产孢面积)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组建了产孢面积-产孢量模型y=exp (1.46lnx-4.64),在此基础上估测了反应型权重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