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纤维乳头状瘤病毒(BPV)是导致牛纤维乳头状瘤的病原。国外根据发病部位将BPV分为6个血清型(BPV1—6),并且认为不同血清型的病毒DNA有差异,且对组织的特异性不同。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  相似文献   

2.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牛乳头状瘤的病理学观察及其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在我国对牛的致病性及基因型,本研究选取某奶牛场发病的犊牛,通过对皮肤肿瘤样物进行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用DNA提取及PCR等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牛乳头状瘤呈现角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胞浆棕染呈BPV阳性;应用PCR对其DNA进行扩增,检测出阳性样品,测序结果表明与BPV-1和BPV-2同源性达98%~99%.表明该奶牛场犊牛发病由BPV-1和BPV-2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犊牛乳头状瘤病毒(BPV)的实验室检测和体外感染C127细胞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光镜和电镜对牛乳头状瘤组织进行观察,采用PCR方法对瘤组织BPV进行检测,测序后确定其基因型。并将分离的BPV感染C127细胞,利用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C127细胞的病毒粒子分布。结果显示,光镜可见瘤体组织呈多个指状突起,每个突起的中心为纤维组织和血管,突起外为多层鳞状上皮细胞;异型性低,未见明显角化且无异常核分裂象。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基底细胞、棘细胞及颗粒细胞均出现细胞形状不规则、线粒体空泡状等病理变化。采用PCR方法检测到在约450 bp处出现特异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分离自中国的BPV-2SW株(KC256805.1)L1基因的相似性高达99%,表明该病毒株为BPV-2型。利用BPV感染C127细胞经培养后可见细胞变小、细长、生长密集、排列紊乱等明显的形态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牛乳头状瘤是由BPV-2感染引起的,并且BPV-2能够感染C127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学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纤维乳头瘤是奶牛、肉牛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性疾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Ⅰ~Ⅵ型感染引起牛的头、颈、肩、躯干等处皮肤和消化道、生殖道黏膜出现典型异常赘生物。24月龄内的犊牛、青年牛对本病最易感。皮肤型纤维乳头瘤具有明显的症状,瘤体通常表面粗糙、色白或灰,呈菜花样,与皮肤的分界明显,又称为"疣",俗称"瘊子"。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多呈地方性流行。健康牛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因接触到被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11):99-103
为探究新疆南疆某奶牛场疑似感染牛乳头状瘤病及病毒基因型,本试验采取牛皮肤病变肿瘤样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提取病料DNA,以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L1基因简并引物和通用引物(FAP59/FAP64和MY11/MY09)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测序结果表明:新疆南疆Aks-01株与Gen Bank收录的BPV-2基因型参考株核苷酸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可达95%,为BPV-2基因型;与BPV-1、BPV-13基因型参考株遗传进化关系最近,同属Delta属。结合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该奶牛场牛乳头瘤由BPV-2基因型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7.
通过临床观察、采样、PCR检测、克隆和测序,对智利进口种牛进行了牛乳头瘤病毒(BPV)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智利进口牛的BPV总体感染率为0.4%,病毒亚型有BPV2和BPV13,其中以BPV2为主,BPV13的感染率仅为0.09%。L基因进化分析表明,BPV智利株和我国BPV的感染情况显著不同,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两国的BPV2 L1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BPV阳性牛的治疗结果显示,75%左右的阳性牛经外科剪切、抗生素治疗后愈合良好,但仍有部分牛出现新的小疣。调查结果提示:BPV感染并非全为一过性感染;BPV13亚型仍为我国外来亚型,仍需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BPV的检疫。  相似文献   

8.
王桂英 《四川畜牧兽医》2011,38(4):50-50,52
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PV)引起的一种以体表皮肤、黏膜形成乳头状瘤为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疾病,又称为疣,其多数为良性。该病一般在1~12个月内自愈,通常无需治疗。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省晴隆县某种牛场暴发的疑似牛乳头状肿瘤病进行诊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切片观察、PCR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该种牛场牛乳头状瘤病发病率为35%(7/20)。瘤体多呈结节状及菜花状,颜色多呈灰白色。病理切片显示,瘤体呈现角质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贵州省晴隆县暴发的牛乳头状肿瘤病是由BPV2型牛乳头瘤病毒所引起。本研究为贵州地区牛乳头状瘤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牛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瘤病毒引起牛的一种良性肿瘤,是慢性的皮肤增生性疾病。与其他家畜相比,乳头瘤在牛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日龄的牛均会感染,一岁内牛发生频率较高。牛乳头瘤病毒有10种可以鉴别的病毒型,另外还有一些类型已经被建议加入其中。牛乳头瘤病毒1型和2型属于δ乳头瘤病毒属,具有较宽的宿主范围和组织嗜性,在牛中可引起纤维乳头状瘤,在马中可引起结节病。  相似文献   

11.
牛乳头状瘤(bovine papillomatosis,BP)是由牛乳头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病.该病易复发进而癌变,给养殖业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作者主要对BPV的基因型、基因结构及其功能和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深入研究BPV致癌潜能及抗病毒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牛乳头状瘤的特征是在体表发生乳头状瘤,也称疣。迄今为止,至少有五种病毒可引起本病,其中三种病毒可使乳房和乳头发病。本病为乳牛的多发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在30%左右。该病的流行病学和经济损失了解得很少。根据我们的观察,严重病例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PV)GZLZ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首先提取贵州六枝患病牛皮肤肿瘤样品DNA,以BPV L1基因的简并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测序并构建BPVL1基因进化树确定其为BPV1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BPV1参考株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经扩增、测序、拼接后获得BPV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贵州六枝GZLZ流行株基因组全长为7 946 bp,具有BPV1基因型的结构特征。本研究为贵州地区的牛乳头状瘤的病原鉴定、流行规律以及科学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纤维乳头状瘤由牛乳头瘤病毒(BPV可分为Ⅰ-Ⅵ型)引起的牛体表或部分黏膜发生慢性增生性的疾病,也称"疣".为奶牛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性疾病.该病流行广泛,世界各国都有发生,并可传染给人、狗、兔等动物.呈散发,但在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牛场或养殖数量较多的地区发病率较高.主要通过皮肤创伤感染,也可通过口腔侵入或生殖道黏膜感染.  相似文献   

15.
<正>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引起的一种发生于体表或黏膜的肿瘤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组织细胞角化过度和部分颗粒细胞空泡化现象~([1])。该肿瘤多为良性,发生于皮肤时会降低皮革质量,如果发生在生殖器官,则会影响牛的繁殖机能。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近年来国内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关于牛生殖器官乳头状瘤病例的报道较少,笔者在2014年诊治6例牛阴茎乳头  相似文献   

16.
乳头状瘤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俗称“疣”,病因为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omavirus BPV)。该病虽无致死危险,但可使患畜生长发育受阻。成年奶牛影响挤奶,损伤乳头。特别不满两周岁幼牛,容易感染,特别对培育良种,影响较  相似文献   

17.
乳牛的乳头状瘤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Meischke(1979)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屠宰场屠宰的牛,36%的牛发生本病。Lindholm 等(1984)也是在同一屠宰场调查,37.3%牛发生本病。Olson 等(1982)在美国威士康辛屠宰场调查,25%牛乳头有乳头状瘤。我们曾在北京调查了某些牛场黑白花奶牛的发病情况,用机器挤奶的牛场,本病的发生率为35%,而手工挤奶的牛场,发生率在68—73%。乳头的乳头状瘤有各种形态,Olson 等将其分为3型:非典型的丝状乳头状瘤、非典型的扁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9,(12):96-100
为了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奶牛场发病及死亡奶牛进行确诊,试验对腹泻奶牛的粪样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冠状病毒(BCoV)PCR检测,同时对病死奶牛脏器样品进行BVDV、BCoV、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轮状病毒(BRV)及牛细小病毒(BPV)的PCR检测。试验结果显示,6份粪样BVDV阳性率为50%,BCoV阳性率为33.3%,同一份粪样中可同时检测出BVDV和BCoV两种病毒。小肠、肺脏和肝脏中均检出BVDV和BCoV,未检测出IBRV、BRV和BPV。结果表明,BVDV和BCoV为阳性,IBRV、BRV和BPV结果为阴性。最后确诊为BVDV和BCoV的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9.
1流行病学 牛细小病毒感染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中牛细小病毒(BPV)引起的牛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妊娠母牛感染导致流产、死胎,犊牛感染则表现肠炎、腹泻。牛细小病毒感染在牛群中发生比较广泛。经口、静脉、鼻腔和气管等各种途径对无特异性中和抗体的犊牛进行实验感染,自接种病毒后12~15天可从康复动物的鼻粘液、血液和粪便中收回病毒。特别是经口感染的实验动物还可从淋巴结、脾、肾、肾上腺、肺、睾丸、心肌、脑脊髓液、小脑等各脏器收回病毒,可见牛细小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为消化道和呼吸道,所以健牛与病牛接触或食用病牛污染的饲草、饲料可以扩大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1型(bovine papillomavirus genotype 1,BPV-1)广西GX01株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同时了解该毒株引起宿主产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广西贺州市患病牛皮肤肿瘤样物制作石蜡切片后镜检观察,提取病料DNA,以乳头瘤病毒L1基因的简并引物FAP59/FAP64进行PCR扩增以确定此病毒的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BPV参考株设计嵌套引物,对GX01株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可在病变部位发现表皮细胞增生、肿胀,角质过度及挖空细胞等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X01株为BPV-1,其全基因组长为7 945 bp,包含E1、E2、E4、E5、E6、E7、L1、L2 8个开放阅读框,符合BPV-1型基因组的结构特征;GX01与BPV-1参考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6%~99.6%,与BPV-2型参考株(M20219.1)、BPV-13型参考株(JQ798171.1)同源性分别为86.9%和87.2%。GX01株为广西地区首次经检测确认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牛乳头瘤病毒。本研究为广西地区乃至全国的牛乳头状瘤的病原鉴定、流行规律、遗传变异、疫源追溯及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