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花生Arachis区组8个二倍体(2n=20)野生种构建的双二倍体育种习性进行了报道。研究表明,Arachis属双二倍体是花生改良的重要基因库,该途径使得直接杂交不亲和野生种在育种上的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花生野生种尤其是不亲和野生种,具有高产、抗逆等优异基因,但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利用。为选育高油酸抗逆花生新品种,以高油酸品种花育963为母本、不亲和野生花生作父本杂交,采用原位胚拯救技术直接收获花生不亲和种间杂种F_1。利用MITE转座子分子标记对杂种进行真实性鉴定。结果表明萁中有35粒样品同时具有双亲条带,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44.3%。近红外分析表明,真杂种油酸含量显著低于高油酸花生,为杂种真实性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3.
花生属种间杂交不亲和性,限制了充分利用野生资源改良花生品种。我们采用杂交果针离体培养、外源DNA 导入和激素处理等生物技术克服了不亲和性,将野生种的遗传基因转移到栽培种中,获得了一批具有超亲优良性状的材料与品系。  相似文献   

4.
花生亲和种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三倍体、六倍体、同源四倍体、双二倍体、四倍体五条途径,利用与花生栽培种杂交亲和的花生属花生区组中的野生种进行花生属远缘杂交育种研究.从贺粤1号×A.correntina的三倍体自然加倍后代中选育了花生新品种桂花20,桂花22;从含有四倍体野生种A.monticola的组合后代中选育出花生优良品系桂花26.研究结果表明,用常规育种技术可以利用野生种改良花生推广品种,但杂种后代不易稳定,选择效率低,不易选育出优良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植物激素对克服花生种间杂交不亲和作用的研究/周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瞿桢,段乃雄…//中国油料.—1994,16(2).—4~6,26以根茎区组的2个编号材料同栽培花生作种间杂交,用GA(赤霉素)、IAA(吲哚乙酸)和Kn(细胞分裂素)在不同发...  相似文献   

6.
花育41号是采用花生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第二个花生属区组间杂交新品种。在吉林省2010年和2011年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432.9kg/hm2,比对照品种白沙1016增产24.5%。2012年3月通过吉林省品种登记(吉登花生2012005)。  相似文献   

7.
刘忠松 《作物研究》1994,8(3):27-30
为了转育芸薹属植物核、质基因组编码的有利性状到甘蓝型油菜中,用6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作父本,与A、AB、Bc和C细胞群14个品种及4份新疆野生油菜杂交,研究远缘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杂交亲和性以甘蓝型油菜作父本与AB细胞群杂交最强,亲利指数平均达3.27,与C细胞群和新疆野油菜最弱,亲和指数分别为0和0.01杂交亲本尤其是母本品种对杂交亲和性有明显影响。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有三:不结角、不受精和胚败育。还对克服油菜远缘杂交不亲和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高油酸是当前花生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发掘新的高油酸亲本材料,对于拓宽花生高油酸育种的遗传基础、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花生栽培种与不亲和野生种A.rigonii的杂种后代中鉴定出高油酸自然突变体,并对其后代的结实特性和部分材料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获得了丰产性较好的高油酸大花生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花育31号(原代号远育16—8)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选育而成。是利用不亲和野生种育成的国内外首个花生属区组间杂交品种。在参加山东省花生新品种生产试验和区域试验中,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2009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36号。  相似文献   

10.
通过花粉蒙导作用,由花生属花生区组中具B染色体组的A.batizocoi和具A染色组的A.correntina人工合成了双二倍体。本文从双二倍体杂种的形态特征,育性、杂交亲和性等方面作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双二倍体的营养生长比其亲本和二倍体杂种更旺盛;不育二倍体杂种在染色体加倍形成双二倍体后育性得到恢复并能保持;二倍体杂种的减数分裂不规则。在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双二倍体的染色体联会主要是20个二价体。双二倍体与栽培品种杂交亲和,其F_1代株型趋向栽培品种,减数分裂不规则,单价体较多,花粉育性较低,结荚很少。  相似文献   

11.
除高油酸自然突变体外,中国通过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已创制出新的高油酸花生突变体。从花生栽培种与不亲和野生种Arachis rigonii杂交后代中鉴定出FAD2G插入型新突变,不同于国内外已报道的FAD2B A插入型突变。中国迄今已育成14个高油酸花生品种,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区试。中国高油酸花生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综合抗性水平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高油酸花生品种区试和扩繁工作亟待重视和加强,高油酸花生相关标准须尽快制定,以加速高油酸花生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花育56号,原代号09-测S8,系采用花生不亲和野生种Arachis glabrata Benth作父本、栽培种四粒红为母本杂交,通过果针离体培养获得可育杂种,选取F2优良单株与栽培品种花37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花生新品种。201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鉴定(皖品鉴登字第1205004),2014年通过吉林省品种登记(吉登花生2014002)。  相似文献   

13.
野生种质渗入花生栽培种的重要意义已被充分肯定。由于存在种种不亲和障碍为常规手段难以克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生物技术。分离和培养花生栽培种原生质体已有报导(Oleck等,1982)。本文报导A·hypogaea(2n=40)与A.villosa(2n=20)原生质体分离融合的结果。栽培种M145原生质体取材于种于萌  相似文献   

14.
油菜远缘杂交育种的主要障碍及其克服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油菜远缘杂交育种存在的杂交不亲和、产生许多假杂种、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等主要障碍及其成因,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前两年测产、观察的基础上,2002年对利用花生不亲和野生种A.glabrata与栽培种杂交、回交选育的新品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田间鉴定和室内测试.研究表明,利用野生种有效拓宽了花生栽培种的遗传基础.初步选育出比当前推广种鲁花11号显著增产的品系,籽仁单产增幅6.7%~9.9%,同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花生品种富硒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富硒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强的花生品种,以黄河流域花生产区推广的18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分别在花生的开花下针期和结荚前期通过土壤灌注施硒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硒量对花生籽粒产量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硒对花生的籽粒产量、籽粒中硒的含量、累积量和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均存在品种间的差异,且有些达显著水平。与不施硒相比,3mg Se(IV)/kg土使18个花生品种的平均花生籽粒产量较不施硒减产0.06%;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则分别增加36.84%、32.66%和19.62%;6mg Se(IV)/kg土使18个花生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较不施硒增加8.65%,其中,最大增产品种为丰花5号;硒含量、硒累积量和硒利用效率分别较不施硒增加了35.80%、36.31%和35.42%。本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施硒量以6mg Se(IV)/kg土为宜。以花生产量、籽粒硒的含量与累积量三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个花生品种中有7个花生品种属硒高积聚品种、7个属硒中积聚品种、4个属硒低积聚品种。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籼稻恢复系与广亲和粳稻品种杂交,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交不亲和的技术障碍,育成强优恢复系9019,拓宽了我国恢复系的遗传背景,继而配组育成杂交中籼组合协优9019,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已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多年区试及旱作、耐低氮等试验结果表明,协优9019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8.
王传堂  杨新道  陈殿绪  王东 《花生学报》2003,32(Z1):291-294
从不亲和野生花生Arachis glabrata Benth与栽培种种间杂种中提取mRNA,反转录成cDNA双链并连接上接头,用接头上的引物进行PCR高保真扩增,成功建立了花生cDNA PCR库.用光敏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链亲和素包被的磁珠进行杂交筛库,与探针杂交的片段经洗脱、高保真扩增并加A后与T载体连接,转化受体菌XL1-Blue,获得白色阳性克隆菌落.用PCR快速鉴定的方法进行阳性菌落筛选,得到目的阳性克隆后测序,将可得到cDNA全编码区序列.本研究为改良花生品质与抗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花生花期喷水对开花结实的影响王保华,王健,杨海棠,王金召(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5)为了提高花生产量,克服花生生理及栽培因素所形成的花多不齐,针多不实,果多不饱的现象,国内外学者从60年代以来,在形态解剖及生理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提出...  相似文献   

20.
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NUE)是影响花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前期产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锚定到的一个候选基因,属于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nitrate transporter 2,NRT2)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和不同组织的转录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