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退化草甸草原近地面光谱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内蒙古西乌旗哈日根台镇赛温都嘎查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的草群、裸地等进行光谱数据的提取,获得其反射率光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草甸草原草地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450和675 nm左右的蓝光和红光区形成吸收谷,反射率一般为5%~10%和10%~15%;570 nm左右的绿光区为反射峰,反射率一般为10%~20%;在近红外波段呈现强烈的反射,700~760 nm,光谱反射值随波长的增加而急剧升高,反射曲线陡而接近于直线的形态,从760nm开始,光谱反射值缓慢增加,反射率一般为25%~35%;裸地的反射曲线在可见光区高于草地群落,在近红外区低于草地群落;在不同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强而增强;在同一退化梯度下,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草甸草原的不同地物具有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并随着退化程度的变化表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定点光谱采样,对线叶菊、羊草等几种常见的草甸草原类型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和种类识别,并分析了不同退化梯度草原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通过高光谱可以很好的体现不同草地类型、不同植物光谱差异特征.羊草在可见光比针茅的反射率大,而一阶导数,针茅的峰值比羊草大,红边位置与红边面积有所不同,且存在BEP“红移”.并发现在可见光区域重度退化草原的光谱反射率大于轻度退化的光谱反射率,而在近红外要小于轻度退化的光谱反射率.  相似文献   

3.
闪旭  刘志辉  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853-855,887
用野外光谱仪测量了融雪期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典型实验场的不同积雪及雪被地物的光谱,并对测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积雪光谱,在可见光波段有较高反射率,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在1 100、1 300及2 260 nm附近出现反射波峰。与新雪相比,融化的积雪的反射率峰值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内(2 100~2 400 nm)有明显的衰退,而雪被地物(包括覆有积雪的植被和有积雪背景的植被、土壤等)反射曲线均相对较低。对积雪/植被的混合像元光谱特征分析表明,雪被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积雪背景的影响。最后,根据积雪、植被、土壤和积雪/植被混合像元的光谱特征建立混合光谱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模拟的光谱曲线与实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27 6。  相似文献   

4.
棉花冠层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棉花品种、氮素用量及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在不同生育期间存在明显差异,花铃期前,随着棉花的生长,光谱反射率逐渐增加,花铃期后,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不同棉花品种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一定差异,缺氮和氮过量处理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降低,近红外波段增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高寒草甸草地光谱反射率的测定,分析其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条件下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长势越好,在近红外波段(CH2)中的反射率越高,而在可见光波段(CH1)中反射率越低;NDVI在牧草生长早、中期阶段相关较好,而在生长旺盛期相关较差,RVI在整个生长季里与牧草产量的相关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6.
温洲蜜柑叶片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南一号温州蜜柑为试材,对不同时期、不同黄化程度叶片反射光谱及叶绿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南一号叶片反射光谱在350~1750nm范围内,出现了5次反射峰,其中可见光区域552nm和近红外长波1680nm波段处各出现了1次较弱的反射峰,在近红外短波段范围出现了3次强反射峰.在整个测定波段范围内,光谱反射率强弱为夏梢叶片〉春梢叶片〉秋梢叶片.随着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反射率增强,但叶绿素含量进一步降低,反射率出现减弱.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光谱反射率强弱为重度黄化叶〉中度黄化叶〉轻度黄化叶〉正常叶,而在近红外区域,出现中度黄化叶〉重度黄化叶〉轻度黄化叶〉正常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日南一号温州蜜柑为试材,对不同时期、不同黄化程度叶片反射光谱及叶绿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南一号叶片反射光谱在350~1 750 nm范围内,出现了5次反射峰,其中可见光区域552 nm和近红外长波1 680nm波段处各出现了1次较弱的反射峰,在近红外短波段范围出现了3次强反射峰.在整个测定波段范围内,光谱反射率强弱为夏梢叶片>春梢叶片>秋梢叶片.随着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反射率增强,但叶绿素含量进一步降低,反射率出现减弱.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光谱反射率强弱为重度黄化叶>中度黄化叶>轻度黄化叶>正常叶,而在近红外区域,出现中度黄化叶>重度黄化叶>轻度黄化叶>正常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遥感技术使大面积监测植物长势及估测化学组成有了可能,高分辩力地物光谱仪应用于简单、快速、非破坏性地估测植物冠层化学组成的前景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及室内分析研究了氮肥水平对水稻叶片及冠层反射光谱特性的影响,氮素营养对从可见光至近红外较大范围水稻反射光谱特性有较大影响,随着氮素营养水平的提高,叶片及冠层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下降,而近红外波段则增加,经两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在540,680nm和740~1070nm波段处对氮素营养水平最为敏感,而且各氮营养水平之间的反射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水稻叶片氮含量与冠层和叶片光谱变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利用光谱测试简单、快速、非破坏性地估测水稻氮素营养水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ISI921VF-512野外地物光谱辐射计实地测量了塔里木河上游天然胡杨5月至10月叶片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以及叶绿素含量,比较了不同月份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并对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反射率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之间胡杨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月份是8月,最低的月份是10月;胡杨叶片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反射光谱与绿色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是一致的,不同波长位置的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因波长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在510 ~ 710 nm,胡杨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645nm处的相关系数最低(r在-0.45~-0.35之间);在415 ~510 nm和710~920 nm,胡杨光谱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769 nm处相关系数最高(r在0.34~0.41之间).645nm和769 nm是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波长位置,用于指示胡杨叶片叶绿素与反射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关中地区夏玉米叶面光谱特性与施氮量间的相关性,探索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片含氮量与叶绿素等生化指标及其光谱反射率特征。【方法】在田间设置不同施氮水平(纯氮施用量分为0,120和240kg/hm2)的试验小区,分别于喇叭期、抽穗期、吐丝期和乳熟期,采用FieldSpec光谱仪于室内标准光源下测定夏玉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采用H2SO4-H2O2消煮,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叶片氮含量,采用叶绿素仪测定穗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夏玉米叶片含氮量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作物施氮水平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含氮量有直接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面的反射波谱曲线趋势大致相同,均明显在绿波段(550 nm左右)有1个反射峰,在近红外波段(760~1 070 nm)有1个较高的反射率平台,在近红外波段(760~1 070 nm)处的反射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可见光波段(400~760 nm)处的反射率则正好相反;在可见光波段,不同生长期玉米的叶面光谱反射率表现为乳熟期>抽雄期>喇叭口期>吐丝期,而在近红外波段其光谱反射率表现为乳熟期>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在可见光(400~760 nm)波段处,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反射率与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而在近红外(760~1070 nm)波段处,除抽雄期外,其余生育期叶片的反射率与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为显著;高光谱遥感监测显示,关中地区夏玉米氮素营养水平的敏感时期分别是喇叭口期、吐丝期及乳熟期,敏感波段为可见光波段的500~720 nm和近红外区的760~1 070 nm。【结论】夏玉米的氮营养水平与叶面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监测关中地区夏玉米的营养状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西藏藏北地区不同草原类型区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西藏藏北地区不同草原类型理化性质状况。[方法]将藏北地区草原进行划分,并随机采取样品,测定表层土(0~20cm)含水量、有机质、全磷和速效磷的含量。[结果]不同草原类型表层土的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高寒半荒漠化草原;不同草原类型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高寒半荒漠化草原;不同草原类型表层土的全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沼泽草甸、高寒半荒漠化草原;速效磷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寒沼泽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半荒漠化草原。[结论]今后应加强对退化草原进行保护,并对草原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国南北样带草地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以GIS技术为平台 ,建立了中国南北样带之北部草地资源数据库 ,由此得出样带内草地资源特征及分布概况 ,即样带内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5 %左右 ,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低地草甸是样带内主要的草地景观类型 ,三者占样带内草地资源总面积的 90 % .总体上评价 ,该地草地资源品质中等偏上 ;5、6级草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全区草地面积的 5 8% ,2、3、4级占 2 5 % ,其余为 1、7、8级草地 .中国南北样带内草地资源品质、生产量组成的特征显著 ,是其特定草地资源类型组成必然结果 .样带内草地资源空间格局分布明显 ,可分为西中部和中部地带性草原景观区域、东北部和中东部低地草甸草原区域、东南部山地草甸区域和南部暖温性灌草丛草地区域 4个区域 ,这样的分布特征反映了样带生态交错区的特征 .此外 ,样带内的湿地与沙地可能引起的环境作用应给予应有的重视 .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改良措施对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和效益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的改良措施对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和效益影响.[方法]对昭苏退化草甸草原打草场实施人为技术措施干预.[结果]各处理草地群落结构、产草量、优良牧草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灌溉的各处理显著高于未浇水的;最高地上生物量到来的时间比对照提前10 d左右.各处理间平均产草量指数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A2B5 >A2B6 >A2B4 >A2B3 >A1B6 >A1B5 >A2B2 >A2B1 >A1B4 >A1B3>A1B2.灌溉各处理的各因子对产草量影响不同,灌溉+松土的松土因子在6月底~7月初作用最大(20.56;),灌溉的贡献率前期最大(85.49;),而后下降;灌溉+施肥的各处理中,施肥对草地产量的影响前期较大(47.36;~54.47;),而后降低,在最高地上生物量中的作用仅为(6.12;~15.12;),因此水是该区影响草地产量的主导因子.从效益分析,灌溉的效益最高,为912.59元/hm2.[结论]灌溉是轻度退化草甸草原草地最有效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下降水时间的改变将深刻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而草原生态系统ANPP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利用1998-2007年的SPOT-VEG NDVI数据并结合111个样点的ANPP地面样方调查数据,获得了内蒙古温带草原1998-2007年的ANPP区域数据,依此分析了中国内蒙古温带草原以及区域内的3种植被类型(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降水时间对ANP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整个内蒙古温带草原来说,一个水分年内(从上一年9月份到当年地上生物量达最大值时的8月份)影响ANPP较为重要的降水月份为2-7月份,其中,5-7月份降水尤为重要。具体到每个月降水的影响,研究发现,7月份降水最重要,而仍处于生长季的8月份降水相对于其他生长季降水作用最小;影响不同草地类型最重要的降水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对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来说,ANPP达最大值前3个月(5-7月份)的生长季降水最重要,而8月份降水影响较小,而草甸草原地区8月份和非生长季的3、4月份降水最重要,但各个降水时期降水对ANPP的影响都较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小,大部分地区降水对ANPP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北高寒草甸、那曲高寒草原和当雄高寒湿地3种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10cm土壤,在实验室内进行土壤氮矿化培养试验。[结果]温度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影响显著,其中高寒草原土壤氮矿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高寒草甸和高寒湿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氮素输入对高寒草甸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不显著,而氮添加显著促进了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青藏高原3种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间的土壤氮矿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3种高寒草地的土壤氮矿化有不同表现的显著影响,且温度和氮素输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依赖于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样方法对祁连山大通河源区高寒植被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计算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表征物种多样性的定量指标。根据已有的等效高程模型得到植被采样点的冻土地温,并基于冻土地温时空转换模式得到一个温度从低到高的温度梯度带,通过分析高寒植被物种多样性随冻土地温梯度的变化探讨了多年冻土环境变化对高寒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土地温的升高,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呈上升—降低—上升趋势,并在季节冻土区内达到最大值;植被类型由高山稀疏植被向高寒草甸演替,高寒草甸向高寒沼泽草甸演替,最终向高寒草甸演替。相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地温带具有不同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高山稀疏植被和高寒灌丛随着地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高寒沼泽草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具有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高寒草甸的3个多样性指数随地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而且在较高冻土地温环境下,高寒草甸的3个多样性指数高于高寒沼泽草甸。   相似文献   

17.
以天山中部中科院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观测站三种类型草地长期(26 a)围栏封育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长期(26a)围栏封育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外(自然放牧条件下),表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高寒草甸(165.29 g·kg-1)>高寒草甸草原(98.73 g·kg-1)>高寒草原( 83.54 g·kg-1),微生物量碳含量依次为高寒草甸草原(181.70 mg·kg-1)>高寒草甸(146.37 mg· kg-1)>高寒草原( 43.06 mg· kg-1).围栏封育后,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 11.37%、3.26%和2.21%;高寒草甸草原和高寒草甸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长2.89%和12.04%,而高寒草原降低40.36%.(2)从围栏内外土壤剖面来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依次降低,微生物熵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3)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速效钾、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速效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速效氮含量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补播对天然割草场植被恢复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以退化的禾草+杂类草天然割草地为对象,探讨补播对其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常规测定方法对补播天然割草地植被数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补播豆科牧草后,退化的天然割草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群中豆科牧草的比例分别提高17.14;、13.99;,且随着补播年限的增加,豆科牧草比例呈上升趋势;草地产量和草层高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补播当年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草地的草层高度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6.11;、32.36;,但草地总产量增减幅度不明显(P>0.05),且7月较8月草产量高、增产幅度大,可能与当年水热条件分配相关;补播对割草地原有植被各经济类群产量与高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补播豆科牧草对天山北坡中山带退化天然割草地植被的恢复和草品质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莲蒿的特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指出白莲高是多年生中旱生-石生半灌木状根蘖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东、西部的砾石性低、丘陵的阳坡、半阴坡及丘陵顶部。又蒿建群及为正常组分的群落,是山地草原的重要群落类型,亦可成为夏绿阔叶林区域森林破坏后最重要的次生类型之一。其活动芽多数出现在地下枝条与根的分叉处;中龄枝条上较多。枝条从根颈顶部发出或芽水平走向或先向下生长,再向上生长而形成,并有明显的枝条位移现象。中龄植标根蘖性很强,能从母株不断生长新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