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禾耐斯与速收对马铃薯田杂草防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旨在研究禾耐斯与速收两种新型、高效除草剂对马铃薯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效果。结果表明:禾耐斯100 mL/667m2+速收12 g/667m2药后30 d对马铃薯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均可达100%,且对马铃薯出苗无影响,该处理药后50 d对马铃薯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97.47%、96.60%和99.08%、99.93%,且对马铃薯生长较安全,与对照相比,可使马铃薯增产18.62%;禾耐斯100mL/667m2药后30 d对马铃薯田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可达98.48%,药后50 d株防效为94.94%、鲜重防效为84.29%,与对照相比,该处理可使马铃薯增产5.08%;速收12 g/667m2药后30 d对马铃薯田阔叶杂草的株防效为99.77%,药后50 d株防效为96.31%、鲜重防效为98.74%,与对照相比该处理可使马铃薯增产8.53%。  相似文献   

2.
以草定畜,合理利用草原,是保持草丰畜旺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措施,而草场产草量及营养成份的测定,又是合理利用草原的基础工作。通过对灵武市产草量、再生草的测定以及对主要牧草物候期、降雨量的观测,掌握灵武市近年来的草场生产力及其动态规律,对今后合理利用草原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
甘南牧区草畜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WebGIS等技术,详细设计了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主要组成模块、功能和实现方法,开发完成草畜数字化管理系统“甘南牧区草畜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该系统主要包括草地监测、草地评价、家畜动态、草畜平衡诊断、草畜平衡决策和数据共享等6个核心模块,可以向用户提供翔实的草畜动态资料,并实时发布草畜平衡诊断结果和相应管理方案,能够为从事草地畜牧业管理和研究的人员及相关部门提供草畜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促进东江源区果畜结合系统的养分循环利用,控制生猪养殖和脐橙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方法]以江西省定南县龙塘镇杏林农庄"猪-沼-果-鱼"生态农业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畜禽养殖粪尿排泄量与利用量的基础上,针对果园"养猪-沼气-果树-养鱼"四位一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运行模式,对"以种定养"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基于果树对养分N的需求,一亩脐橙园可承载的生猪为2.72头,配套建设沼气池1.88m3,可培养浮萍1166.67kg,鱼塘可套养草鱼25.57条;一亩温柑园可承载的生猪为1.96头,配套建设沼气池1.35m3,可培养浮萍841.53kg,可套养草鱼18.44条。[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在东江源区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时匹配"猪-沼-果-鱼"间的量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工程发展南方精准养殖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农业系统工程是以草地生产业为主要内容,结合农田,林土,水域,加工,信息系统等多种资源和产业共同完成,并以畜禽为生产手段或纽带的现代系统性,精准化的产业,南方有很丰富的饲草资源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工程,发展南方精准养殖业,提高资源的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最终达到开发闲置资源,增加畜产品产量,减轻北方草原压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东江源山地果畜结合系统“以种定养”定量化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促进东江源区山地果畜结合系统的养分循环利用,控制生猪养殖和脐橙种植产生的面源污染。[方法]以江西省定南县龙塘镇杏林农庄"猪-沼-果-鱼"生态农业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畜禽养殖粪尿排泄量与利用量的基础上,针对果园"养猪-沼气-果树-养鱼"四位一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运行模式,对"以种定养"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基于果树对养分N的需求,每公顷脐橙园可承载的生猪为40.8头,配套建设沼气池28.2 m3,每年可培养浮萍17 500.05 kg,鱼塘可套养草鱼383.55条;每公顷温柑园可承载的生猪为29.4头,配套建设沼气池20.25 m3,每年可培养浮萍12 622.95 kg,可套养草鱼276.6条。[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在东江源区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时匹配"猪-沼-果-鱼"间的量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我国食物消费趋势发现,需求增长较快的饲料用粮将占去70%的食物当量,我国现有的农业结构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作为构建粮食安全的思路创新,草地农业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潜力。我国草业工作者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提出了南方农区水稻/玉米-黑麦草轮作、南方山区和牧区多年生混播草地栽培、黄土高原粮草轮作、西北绿洲农区“公司+养殖区+农户”肉牛养畜以及农牧交错带多年生牧草栽培-“粮+草+牲畜养殖”系统等草地农业创新模式,对于食物的增产增收、节粮替粮作用明显。因此,可以通过草地农业建立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来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高丹草是中国近年审定通过的新牧草,是人工草地种植的重要牧草种类。利用高粱不育系和苏丹萆杂交选育出的高丹草种巴牧1号,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再生能力强,氢氰酸含量低,牲畜喜采食的优点。在≥10℃活动积温2500℃以上的地区,刈割2次鲜草产量最高,可青饲和调制干草。特刺适合小麦、大麦等早熟作物后茬复种。  相似文献   

9.
针对兰州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兰州市畜牧业的发展建议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立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大销售力度;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水平;大力推广畜产品生产技术,加强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0.
胡志强  宋孝玉  覃琳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9):3862-3874
【目的】保护中国高寒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指导草原牧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草畜平衡的角度为制定高寒荒漠草原牧区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及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季节性轮牧的特点和牲畜生产节律,考虑了草地资源的时空隔离和牲畜数量的动态变化,对暖季、冷季两个草场放牧时间段进行细化,在现有合理载畜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载畜量最大为目标,以动态草畜平衡为约束条件,以转场时间和出栏率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并选取青海省乌兰县牧区作为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遗传算法寻优,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进行草畜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和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优化前进行对比。【结果】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不同降水情景的模拟结果均较好。以未利用饲草量最低为依据,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分别为11月1日转场,出栏率43.4%、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8.2%和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6.7%,最优合理载畜量分别为109.92、96.1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较优化前合理载畜量分别提高了11.75%、10.44%和10.43%;优化前后乌兰县牧区丰水年的合理载畜量分别为98.38和109.92万标准羊单位,比枯水年的75.7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的适宜承载量高30%,可见除牲畜出栏率和转场时间外,降水量也是影响牧区合理载畜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动态需草过程的分析,进行乌兰县牧区平水年动态草畜平衡计算后发现,优化前冷季牧场可利用饲草不能被完全利用,放牧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剩余草量超过6 130万kg,而优化后可利用饲草未充分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牧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于乌兰县整个牧区而言,调整放牧转场时间和牲畜出栏率是改良放牧制度的可靠方式;利用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放牧过程进行优化,可以在保证牧区全年合理载畜量较高的同时,能够实现季节性轮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结论】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适用性较好,对轮牧区放牧管理过程调控和草畜平衡优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可有效调控牧区载畜量,其优化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参考,因此可将该模型用于优化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放牧过程,得到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最优放牧条件,从而制定相应的放牧制度,对单个牧户或牧场的生产实践工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说,草原上的牲畜只吃草,所以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牧民都是以草定畜,问题在于,不同利益人定的标准各不相同,所以如何科学地以草定畜是目前草原管理中面临的极为迫切的问题。通过对以草定畜理论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1)通过产草量确定的每个牧户的载畜量只是一个大概的指导指标,存在较大的误差,很难说由官方颁布的载畜量标准就是十分准确科学的载畜量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空间上的异质性特点十分突出,甚至空间上的差异比时间上的差异还要大。这将导致在做测产样方时,由不同测量者导致的系统误差就会十分惊人;第二,遥感虽是十分有效可行的测产方式,在大尺度上的产草量计算能够相对准确,但是要细分到村甚至牧户,遥感的准确率就很难达到合理的程度。即使不考虑在样方测量上的误差,那么在由点及面的尺度转换中仍然会存在较大的误差。(2)畜产品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即使能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标准也无法应对草原生态系统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巨大的产草量波动将导致如果严格按照载畜量标准调节牲畜数量会更加恶化牧民的市场地位,增加牧民的损失。所以,以草定畜应该采取以草质和草量综合的模式管理牲畜数目,而不应该仅仅以草的产量定畜,更不应该单凭产草量来处罚牧户。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8—2016年畜禽产品年度产量数据,采用HP滤波技术和非线性MS-AR模型,分析中国畜牧业生产波动的特征,从畜牧业生产区制转换的视角剖析畜牧业生产波动的具体路径,探讨影响畜牧业生产波动和路径转换的原因。结果表明:从生产波动变化趋势上看,猪肉生产增长高峰期出现最早,其次是牛肉、羊肉、禽肉和禽蛋生产,牛奶生产增长高峰期出现时间最晚;从生产波动比较上看,猪肉生产波动幅度最小,其他畜牧产业生产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各畜牧产业生产波动趋势存在差异,但近年来总体趋于收敛。通过模型识别将畜牧业生产划分为低速、中速和快速增长3个区制,低速和中速增长区制下各畜禽业产品产量平均增长率在3%和5%左右,而快速增长区制下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猪肉生产倾向于保持中速增长,牛肉、羊肉和牛奶生产容易出现低中速增长往复徘徊的现象,禽肉和禽蛋生产在各区制下均较为稳定且区制变迁较为平稳;改革开放以来,除牛奶产业以外,其他畜牧产业生产基本在低速或中速增长区制时间最长。基于此,提出针对不同畜禽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相机制定不同调控政策,推动畜禽产业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畜禽产业抗冲击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流域核心区农牧系统未利用氮量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牧系统过量投入产生的未利用氮素是地表水体中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之一,量化农业未利用氮素的空间分异特征,为氮素的分区管理,实现流域农业源氮素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方法】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保定市范围内的农牧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氮素输入、输出量,分析2016年保定市各县(区)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牧系统的未利用氮素空间分布情况。种植业的未利用氮量为各输入项(化肥、有机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种子、非共生固氮和秸秆还田)与输出项(作物籽粒和秸秆)的差值;畜牧业未利用氮量为养殖粪污产生量与施用量的差值;农牧系统未利用氮量为种植业与畜牧业未利用氮量之和。【结果】(1)保定市各县(区)种植业氮未利用强度在90.27—581.73 kg·hm-2之间,其中定兴县氮未利用强度最小,满城区的氮未利用强度最大;种植业中蔬菜生产是未利用氮贡献最多的产业,占种植业未利用氮量的31.3%,其次是果树(29.0%)、小麦(27.8%)和玉米(11.9%);化肥是种植业未利用氮的主要输入源(占61.8%),其次是有机肥(16.8%)、秸秆还田(8.9%)、大气沉降(5.2%)、灌溉(3.4...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ducer/farm characteristics that influence the adoption and extent of adoption of georeferenced grid soil sampling technology, using the two-part model, among cotton producers in the southern U.S. The extent of adoption is the number of acres grid soil sampled. Soil sampling is sometimes seen as the foundation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The study uses the 2013 survey data on active cotton producers in 14 southern U.S states conducted by Cotton Incorporated. The study identified producers’ awareness of a cost-share reimbursement program, percentage of income from cotton production, the use of yield map, ownership of livestock, land acreage devoted to other crops, and cotton production in Mississippi and Tennessee as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extent of adoption of georeferenced soil sampl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5.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QTP), in recent decades China has been implementing large-scale conservation programs and has invested about 42 billion CNY (7 billion USD). However, these programs are faced with major challenges involving trade-offs between ecological functi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income of pastoralists. Scientific assessments, as well as technical and policy issues, have not fully captured the complex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ynamics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grassland management on the QTP. Pastoral livestock production on the QTP is characterized by imbalance in both quality and quantity between livestock seasonal nutrient requirements and herbage production, which forces pastoralists to keep larger numbers of livestock for longer periods, leading to overgrazing.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 integrated crop-livestock system is promot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conserve natural grassland as well for a sustainable system for the QTP.  相似文献   

16.
对GIS技术在草地畜牧业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在牧草生产、草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牧场评价、草地监测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决策、WebGIS在草地畜牧业的应用、草原灾害监测与预报、GIS模型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的变动特征及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宁  马骥 《农业展望》2014,(1):46-48,74
随着中国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也在迅速增加,畜禽粪便处理已经严重影响畜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分析畜禽粪便产生量变动规律和未来发展.成为实现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1980年超过了14亿t,2011年达21.21亿t,并将随着畜禽养殖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28.75亿t和37.43亿t,且肉牛等畜禽品种的养殖量将会逐步超过役用及其他畜禽,并成为畜禽粪便最主要的来源。此外,地区间畜禽粪便产生量差异较大,而且畜禽粪便产生量居前5位的地区都已超过畜禽粪便单位面积最佳负荷量。  相似文献   

18.
甘薯渣是以甘薯为原料生产淀粉后的残渣,其中含淀粉50%左右。通过在甘薯渣粉中加入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和纤维素酶进行处理,然后分别对其进行保温和灭酶处理,再对糖化醪进行固液分离,浓缩得到液糖产品。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发现其成分大部分为葡萄糖。利用正交试验初步得到了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水比6%,淀粉酶加量12 U/g干物质,液化时间为60 min,糖化酶加量300 U/g干物质,纤维素酶加量0.5 U/g干物质,糖化时间为24 h。该方法工艺简单,专一性强,所得产品品质好,收率高,可有效解决甘薯渣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且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李超民 《农业展望》2014,(4):22-26,31
2014年美国实施新《农场法》,改革后的农产品补贴和作物保险政策对稳定农产品生产和农民收入具有决定性意义。预计今后美国农产品补贴制度将继续表现出稳定性、机制化、政治化的特征。同时,美国农产品补贴制度改革将继续维持补贴资金总量维持高位、补贴结构从价格支持向作物保险补贴转变、注重提高补贴效率的趋势。美国农产品补贴政策对于世界农业补贴制度与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Burwell CC 《Science (New York, N.Y.)》1978,199(4333):1041-1048
The U.S. annual biomass production for food, lumber, paper, and fiber, if used exclusively for energy, would provide 25 percent of current energy requirements. The collection of unharvested wood residues and cull trees for direct use as fuel for small nearby space-heating applications-especially for peak winter conditions-is an important near-term solar energy opportunity. Improved management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acres of productive forest land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the long term. Harvest of cropland residues for energy values, new biomass production using intensive short-rotation silviculture, resubstitu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for petroleum-based synthetics, and forest management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and synthetic fuels are judged to be less appropriate directions for the U.S. energy system to 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