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疫 (菌 )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一种重要工具 ,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使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从而达到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袭和致病作用的目的。就禽用疫 (菌 )苗而言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了解下面有关常识。1、疫 (菌 )苗仅用于健康禽群的免疫预防 ,对已经感染发病的禽只 ,通常并没有治疗作用 ,而且紧急预防接种的免疫效果不能完全保证。2、必须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由于禽的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疫 (菌 )苗类型等因素不尽相同 ,使用疫 (菌 )苗前最好跟踪监测以掌握禽群的抗体水平与动态 ,或者参照有关专家、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 ,…  相似文献   

2.
8301多糖对禽霍乱菌苗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8301多糖按10mg/kg,小鼠腹腔注射5次,鸡胸肌注射4次,停药后第3天,用一个致死量的禽源巴氏杆菌(C48~(-1))攻击,结果给药鼠、鸡分别比对照组死亡时间推迟2.27和1.7倍。继而又经多批实验结果表明,该糖与禽霍乱菌苗配合使用,能使菌苗的保护率提高30%左右,而且随着多糖用量的增加,增效作用也相应的提高,重现性较好。从而证实该糖对禽霍乱菌苗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为寻找畜禽菌(疫)苗增效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使用疫(菌)苗对禽群进行预防接种是保证家禽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疫(菌)苗必须使用得当,才会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现提出使用疫(菌)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一、运输和保存不当可使疫(菌)苗失效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多年的基层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受到在基层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乡、村兽医人员和防疫人员真正对用于防疫中的疫(菌)苗的性质知之不多,认识甚少。本文就使用疫(菌)苗应注意的问题和使用方法进行简述。 1.疫(菌)苗质量的优或劣,不仅关系到畜、禽的防病灭病效果,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因此,在畜牧生产中推广使用的疫(菌)苗必须是经过国  相似文献   

5.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接触性传染病。早在1895年Morange首先使用鹦鹉热(Psittacosis)这一名词来描述人和鹦鹉的衣原体病。之后,Meyer(1941)将鹦鹉类以外其它禽类的衣原体病称为鸟疫(Ornithosis)。两者在病原学上是一致的,只是感染宿主不同,而叫法也不同。目前,除继续延用这两种名称外,人们还将家禽和野禽的此病统称为“禽衣原体病”。而人的鹦鹉衣原体感染传统上则一直使用“鹦鹉热”(主要是禽源性鹦鹉衣原体感染)这一名词。禽的衣原体病不但造成经济损失,并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的危害。由于鹦鹉衣原体在禽类感染的宿主十分广泛,各种禽类在流行病学中相互作用又较复杂。对此,本文仅就近十年来家禽和观赏鸟类衣原体病的流行范围、病的发生、流行因素和流行形式,以及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方面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禽霍乱又叫禽巴氏杆菌病或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传播的烈性传染病.鸡、鸭、鹅等家禽和所有的鸟类都可感染.各种年龄的家禽都有易感性,常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急性下痢等症状,也有呼吸道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腐败尸体和潮湿的土壤中则可存活数月之久,禽巴氏杆菌的抵抗力足以使之能够借助污染的蛋盘、饲料袋、运料车辆和鞋子等进行传播扩散.禽霍乱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严格执行疫场禽霍乱免疫程序.办养禽场,禽种应单一,绝不要混养其他禽种,实行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制度.免疫和预防可用当地或本场分离的禽巴氏杆菌自制禽霍乱组织灭活苗及猪源抗禽霍乱血清.推荐使用2种禽霍乱弱毒苗,一是禽霍乱弱毒菌苗安全性好而且免疫力产生早,二是引进的克莱姆森大学(CU)菌苗,对鸡、鸭、鹅均安全无害,尤其适宜于产蛋期中的蛋鸡(鸭)和种鸡(鸭)群使用,而且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散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养禽业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尽管养殖户对消毒、免疫、用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却仍有不少误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误区1.1消毒误区:①认为农村散养禽抵抗力强,无须进行场地、食具等消毒;②认为经喷雾、熏蒸消毒后就“万事大吉”而忽视环境的清扫和管理,如粪便、垫料随地堆放,病、死禽随意乱丢,以致交叉感染;③过量、过度使用消毒药,殊不知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或过度使用消毒剂,不仅使禽消化道菌群失调而致消化不良,而且还会影响疫(菌)苗的效力,降低免疫效…  相似文献   

8.
一、值得重视的问题禽衣原体病(Fowl·Chlamydiosis)又名鹦鹉热(Psihaeosis)或鸟疫(ornithasis)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Psihaci)引起的人和鸟类及家禽的一种传染病,通常为隐性感染。本病流行范围很广,已发生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60多个国家,感染禽类近140多种,同时禽衣原体还是人衣原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及急性肺炎等。本病不但对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公共卫生上带来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临床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高致病性毒力岛(High pathogenicity island HPI)流行情况和基因特征,根据Gen Bank已知禽源ir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irp2基因PCR检测方法,优化、确定PCR扩增特性,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检测评价。对256份临床分离禽源大肠杆菌进行irp2基因PCR检测和基因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可达2.14×10~(-4)ng/μL;特异性显示与鸡沙门菌、副鸡嗜血杆菌、鸭疫里默菌、禽巴氏杆菌、鸡毒支原体、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H9N5)核酸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显示3份阳性样品重复5次检测,变异系数3.4%~5.0%。256份临床样品PCR检测irp2基因,阳性率30.6%。获得了9株分离株irp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GenBank已知基因同源性高达96.2%以上。说明建立的禽源大肠杆菌HPI毒力岛irp2基因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临床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岛基因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禽霍乱又名禽出血性败血症(hemorrhagic septicaemia),其病原为巴斯德菌属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在1994年出版的《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第9版)中,巴斯德菌属内共记载了产气巴斯德菌(P.aero-genes)、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等19个种,其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8周龄的雏禽,多发生于雏鸭,其他禽类少发。其特征是内脏浆膜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形成所谓“四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笔者曾诊治一起因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的雏鹅,运用中西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禽源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部分地区病、死家禽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403株。按照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的K-B药敏纸片法对其中的344株分离株进行药敏纸片试验;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五对引物,对所有分离细菌进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扩增: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1993年-1996年禽源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仅对萘啶酸的耐药率超过60%;2001年-2008年禽源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1-3代7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8%。在403株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3(0.7%)株qnrB阳性菌株,2(0.5%)株qnrS阳性菌株,5(1.2%)株aac(6′)-ib-cr阳性菌株以及5(1.2%)株qepA阳性菌株,未检测到qnrA阳性菌株。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禽源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上升,同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在禽源大肠埃希菌中呈不断上升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弯曲菌是引起人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与人神经炎病变关系密切。禽被认为是重要的传染源,通常呈高携带率、无症状状态。疫苗被认为是控制和减少禽弯曲菌最有效、安全的方法。论文对禽弯曲菌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制备禽结核菌素国家标准品,研究禽结核菌素生产用菌株禽分枝杆菌的菌种特性,对1992年冻干保存的3株菌CVCC68201、CVCC68202和CVCC68203进行复苏,采用SPF鸡复壮,分离培养后冻干了新批次菌种,对菌种形态、生化特性、培养特性、毒力和抗原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制备的菌种纯粹,形态、生化和培养特性符合禽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免疫原性符合的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规定。本研究为禽分枝杆菌的鉴定提供参考,也为制造禽结核菌素的工艺改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在禽的体表皮肤发生痘疹及上呼吸道、口腔、食道粘膜层形成纤维性坏死和增生性损伤。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不分品种和年龄的鸡、火鸡、鸽等禽类都可感染 ,多以雏禽和中禽最常发病 ,雏禽发病后死亡多、损失重。该病除可使用鸡痘和鸽痘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外 ,尚可使用下列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实用验方进行治疗。(1)取盐酸吗啉胍 (病毒灵 )灌服病禽 ,0 2~ 0 5片 /只 ,2次 /d ,连用 2~ 3d。(2 )鲜丝瓜叶捣烂取汁涂擦患处 ,2次 /d ,连用 3~ 5d。(3)紫色新鲜桑椹捣烂取汁涂擦…  相似文献   

16.
禽衣原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衣原体病(Aavian Chlamydiosis,AC)是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感染禽类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同义名有鹦鹉热、鸟疫,前者指鹦鹉感染的AC;后者主要指鹦鹉以外的鸟类感染的AC.实际上,从鹦鹉及非鹦鹉鸟类分离出的致病性衣原体株可以交叉感染,引起同样的疾病[1].……  相似文献   

17.
禽霍乱(Fowl Cholera)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侵害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些健康鸭的上呼吸道存在,当动物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大量繁殖并致病,发生内源性感染。本  相似文献   

18.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是目前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其引起的禽呼肠孤病毒病在全球各地的家禽养殖场广泛流行.近年来,ARV在我国养禽业的感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安全、高效的疫苗是有效预防禽呼肠孤病毒病的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禽呼肠孤病毒病弱毒疫...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的禽霍乱弱毒冻干菌苗和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茁,对鸡反应大,且免疫期短,几种新城疫弱毒疫苗,对预防鸡新城疫有较好的效果,但有的毒力较强。据国内外资料报道,油乳剂灭活菌(疫)苗反应轻、效果好。现将中国兽药监察所最近研究成功  相似文献   

20.
猪源抗禽霍乱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源抗禽霍乱高免血清的研制与应用丁建平刘旭光蒋长苗(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230036)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对养禽业危害较大。我省中西部地区是禽霍乱高发区,可能由于菌株差异和/或菌型变异以及疫苗保护期短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