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选取了方差均值比(ID)、聚集度大小指数(ICS)、Green指数(GI)、聚集频度指数(ICF)、平均拥挤度指数(IMC)、聚块度指数(IP)、莫里西塔指数(IM)等7项指数,分析研究了缙云山4个不同群落中四川山矾幼苗、幼树、小树、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四川山矾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呈聚集分布,在针阔混交林中则多呈随机分布;(2)四川山矾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同一群落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分布格局也不相同;(3)四川山矾、大头茶等常绿阔叶树种有取代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并使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四川山矾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方差均值比(ID)、聚集度大小指数(ICS)、G reen指数(G I)、聚集频度指数(ICF)、平均拥挤度指数(IMC)、聚块度指数(IP)、莫里西塔指数(IM)等7项指数,分析研究了缙云山4个不同群落中四川山矾幼苗、幼树、小树、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四川山矾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呈聚集分布,在针阔混交林中则多呈随机分布;(2)四川山矾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同一群落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分布格局也不相同;(3)四川山矾、大头茶等常绿阔叶树种有取代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并使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不同群落中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4种不同群落生境中,采用人工播种的方法,对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长动态过程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群落中四川大头茶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在1月-5月较为缓慢,各项生长指标在群落间差异不明显,幼苗的快速生长期在6-9月,幼苗的生长在光照优越的林窗中显著比郁闭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要旺盛;②在4种群落中,早发生在功苗均较晚发生的幼苗有生长率和成活上的优势;③相关分析表明,对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为光照和土壤水分。四川大头茶幼苗在不同群落中的发生、生长及成活特性决定着种群的更新形式和种群在群落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大小级代替年龄结构对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动态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程中,马尾松Pinus masonniana种群的密度逐渐降低,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在3个群落中密度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甜槠Castanopsis eyrei种群仅出现在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在针阔混交林中甜槠种群密度较大,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常绿阔叶林中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分布格局随演替进程而变化,衰退型种群多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而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多为集群分布.表2参10  相似文献   

5.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对缙云山3个群落类型(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川鄂连蕊茶种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初步研究。3个种群种子的平均单粒重量分别为0.416g,0.443g和0.393g,种群间差异不显著。Gini系数分析表明种群内种子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各单株内部,可能是种了在树冠中所处部位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Gordornia acuminata)在3个群落类型(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12个引物共扩增出108个产物,其中82个是多态性的,多态位点比率为74%.Shannon指数估算的3个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为2.2448,总遗传多样性为2.6353,在总遗传变异中,有89.35%存在于种群内,10.65%存在于种群间.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从灌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演替系列群落土壤的有机质、总N、总P含量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草丛微生物生物量最低,微生物生物量C是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阶段明显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N却是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磷酸酶、脲酶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以灌草丛土壤最低;在其他3个演替系列群落土壤中,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9.
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林地做对照,对针叶林、阔叶林幼林、针阔混交林和次生裸地4种不同林地的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该4种林地分别采取了间伐、自然更新和移植等不同的恢复方法。通过重要值分析,发现阔叶林幼林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次生裸地的优势种是常绿阔叶树种幼苗,但群落简单,无乔木;针叶林中阔叶树种幼苗的重要值较高;针阔混交林中常绿阔叶树种的重要值相对较低。结果表明,各林地的恢复状况是阔叶林幼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裸地。  相似文献   

10.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林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毛竹林扩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毛竹林、常绿阔叶林、毛竹-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针阔混交林等7种群落进行调查,分析毛竹扩张对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立木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林的立竹度为3700株· hm-2,毛竹扩散到其他森林类型,均造成其他树种立木数的降低。受毛竹扩张的影响,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有减小的趋势。灌木层中,由于受毛竹扩张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增大。草本层中,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基本未受毛竹扩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差异对空气负离子特征的影响,研究了5种不同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SF)、人工改造常绿阔叶林群落(IF)、人工常绿阔叶景观林群落(CF)、人工稀树灌草群落(OF)、交通绿岛群落(TA)下空气负离子浓度及空气清洁度,并以缺乏绿色植被的火车站广场(RS)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在不同植物群落和时间段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普遍呈现双峰曲线;群落结构相对较为复杂的SF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最为优秀。总的来说,空气负离子浓度从大到小排序如下:SF>IF>CF>OF>RS>TA;而空气清洁度则为SF>CF>IF>OF>RS>TA;回归分析表明,大气相对湿度显著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R2=0.478,p<0.05)。  相似文献   

12.
用等级聚合分类方法中的组平均法对浙江省九龙山以6种青冈分别组成的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数值分类。结果表明,主要有7个类型(群系):青冈栎常绿阔叶林,云山青冈常绿阔叶林,褐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小叶青冈常绿阔叶林,细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多脉青冈常绿阔叶林及多脉青冈落叶阔叶混交林。并对其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头茶在不同生境中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缙云山四川大头茶(Gardornia acuminata)在3个群落类型(针阔混交林、四川大头茶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12个引物共扩增出108个产物,其中82个是多态性的,多态位点比率为74%.Shannon指数估算的3个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为2.2448,总遗传多样性为2.6353,在总遗传变异中,有89.35%存在于种群内,10.65%存在于种群间。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戴月  吴瑞云  崔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03-15307,15340
采用典型样地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模型法调查和分析了二妃山的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植物88科243属329种,以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多样性较高,乔木物种尤其是常绿乔木的多样性偏低。山体植被主要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8个群系、21个群丛,包括零散分布在下坡的落叶阔叶林,较大面积分布于中上坡的常绿针叶林,以及大面积连通或点缀其间的灌丛和灌草丛。山上缺乏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由于垃圾填埋、挖方、修路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都较简单,具有"乔-灌-草"3层结构的复层林甚少,物种多样性水平总体不高。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D和均匀度指数Jsw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草丛群落。群落内各层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常绿针叶林(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落叶阔叶林(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皆以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为提升二妃山作为城市生态绿楔的价值,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保护和优化其现状植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面系统地了解贵州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开花生物学习性,以期为进一步的调控麻疯树雌雄花比例,提高麻疯树产量提供依据。对罗甸县麻疯树开花习性及花分布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麻疯树花芽为多次分化型,1 a中多次抽枝,枝顶多次分化出花芽。麻疯树在罗甸一般从5月初开始出现花序,到9月,陆续有植株开花,1 a中一般出现2次开花高峰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呈现交替生长动态;麻疯树新梢萌动是进入花芽生理分化期的重要标志;二歧聚伞花序生于当年生新枝枝顶,花序数量、花下叶片数量、每个花序上小花数量以及每花序上雌花数量在树体的东西南北4个方位及上中下位置的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花序从露出到花序上小花全部开放约需40 ~ 50 d。单花花期一般为2 ~ 5 d。每个花序上平均有小花134个,雌花平均4个,雌雄比平均1 ∶ 33;雌花在花序上的分布与花序分枝的位置极显著相关,69%的雌花分布于花序各级分枝的第1次二歧分叉处及顶花位置,其中花序第1分枝的第1次二歧分叉处(1-1)和顶花位置(D)占48%。在花序不同位置,随着雌花数量的增加,坐果数随之增加,而坐果率降低。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16.
浙江现实植被多为干扰作用的梯度或者群落发展的梯度,而不是与生境梯度相联系的稳定群落的梯度。因此,本文采用与优势度类型不同的布朗—布朗喀学派分类方法,以及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方法,对浙江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分类,以鉴定其群系组的分布格局和生境类型。结论表明浙江省典型常绿阔叶林是由青冈林、润楠桢楠林、栲类木荷林和乌岗栎林等4个群系组构成的群落镶嵌体。地形、土壤母质和距离开始演替的时间这3个独立于植被的决定小分布的状态决定因子,决定着上述4个群系组的生境类型。它们分别为云雾带生境,散射光生境、直射光生境和硬叶林土壤顶极生境。根据群落的优势属来看,浙江典型常绿阔叶林与日本照叶林的基本结构相同,与由优势属构成的东亚森林带基本结构的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林地与涵养水源功能的关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对重庆缙云山中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4种林分的土壤饱和蓄水量顺序为灌木林(266.48 mm)>针阔混交林(190.40 mm)>常绿阔叶林(186.80 mm)>楠竹林(174.80 mm);枯落物最大持水量顺序为灌木林(8.06 mm)>针阔混交林(4.71 mm)>常绿阔叶林(4.32 mm)>楠竹林(3.34 mm);各种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6.15%)>常绿阔叶林(14.70%)>楠竹林(12.64%)。[结论]该研究对合理经营森林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武夷山典型中山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30 km2固定样地设置16个样方,其中13个常绿阔叶林群落、3个落叶阔叶林群落。群落乔灌层物种丰富,占物种生活型的83%。共调查到植物58科112属186种,以壳斗科、山矾科、蔷薇科、山茶科、樟科物种数最多,建群种主要为多脉青冈、闽皖八角、白檀、枫香树等,灌木层以山矾科、山茶科、禾本科为主。物种科属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地区特点。常绿阔叶林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这2种林型在多样性指数上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乔、草优势种重要值亦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只有灌木层重要值存在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袁鸿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59-7761
从大姚百草岭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完整而原始的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论述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等方面具有的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