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性腺发育与营养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金选育群体的繁殖周期及营养价值,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对山东省刘公岛海区长牡蛎第三代壳金选育群体的性腺发育、营养成分(总蛋白、总脂肪、糖原)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雌雄比例接近1︰1,性腺同步发育;配子发生开始于2月,全年只有1个产卵季节(6―8月),7月为两性配子排放高峰期。配子成熟及排放期间,水温处于较高水平,食物充足,可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也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生长。卵母细胞直径从配子发生开始逐渐增大,并在产卵前达到最大值(36.88μm),产卵后则降低。营养成分分析表明,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配子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糖原在性腺发育到4月时开始下降,为配子的发育提供能量;蛋白质在配子发育过程中大量合成,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外套膜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糖原和总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其他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未出现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长牡蛎在壳金群体选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朔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2,46(12):2297-2305
为探讨不同育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过程中主要供能物质的利用和变化差异,利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和油红O染色法对不同育性三倍体长牡蛎及二倍体长牡蛎性腺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增殖期,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均含有大量糖原和脂质。随着性腺发育,二倍体和可育型三倍体(3nα型)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糖原含量明显下降,到成熟期几乎检测不到糖原,说明性腺结缔组织中的糖原为配子发生提供能量。脂质主要存在于性腺结缔组织和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说明脂质是卵细胞发育的重要组成物质。雌性二倍体和3nα型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的脂类含量随着性腺发育并未发生明显下降,推测糖原可能转化为脂质以满足性腺发育的物质需求。脂质在二倍体雄性长牡蛎的性腺发育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减少,说明脂类在雄性性腺发育中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供能而不是结构组成。糖原和脂类作为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供能和组成物质,在不育型三倍体(3nβ型)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与3nβ型配子发生受阻密切相关。推测3nβ型长牡蛎由于配子发育受阻,性腺发育初期积累的糖原和脂质并未分配至生殖细胞,而留在结缔组织中,从而使其在繁殖季节仍然能够保持快速生长。研究结果为牡蛎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及育性控制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山东沿海魁蚶繁殖周期与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山东省鳌山卫海区魁蚶的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每月采集样品1次,测定采样点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性腺的季节变化,并分别测定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和足组织的生化成分(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区魁蚶雌雄比例为1∶1,雌雄性腺发育同步,全年只有1个繁殖期;配子发生始于2月,分别有25.0%和53.9%的雌雄个体性腺进入形成期,随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发育,6月大部分个体成熟并有部分进入排放期,至8月配子集中排放(雌:58.3%;雄:69.2%)。生化分析显示,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性腺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所有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在3—7月显著高于其它月份,并且性腺中的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于5月达最大值64.2%,表明糖原在魁蚶繁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在除闭壳肌外的其他3种组织中出现冬季和产卵盛期两个低谷,暗示蛋白质能够弥补糖原的供能不足,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王朔  薛茗元  杨琼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1,45(1):88-97
为阐明不同育性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与营养成分变化的关系,实验对不育型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糖原、总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进行分析,并与二倍体长牡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闭壳肌和外套膜3种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二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和闭壳肌中的总蛋白质含量则显著低于同时期的二倍体。随着性腺发育,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的糖原含量下降了31.88%,二倍体长牡蛎下降82.41%,而不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糖原含量下降了0.55%,这与糖原为配子发生供能密切相关。此外,不育型三倍体长牡蛎性腺—内脏团的糖原、总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在繁殖季节中均没有发现明显的波动,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由于性腺一定程度的发育,其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二倍体类似。研究表明不育型和可育型三倍体长牡蛎在繁殖季节营养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育型三倍体的糖原品质性状优于可育型,这为长牡蛎育性控制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5种壳色长牡蛎不同组织常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壳黑、壳紫、壳橙、壳金和壳白5种壳色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不同组织包括闭壳肌、外套膜、鳃、性腺-内脏团的营养成分(水分、总蛋白质、总脂肪、糖原、灰分)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它们与普通养殖群体营养成分的差异以及5种壳色长牡蛎各组织间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闭壳肌中,壳紫长牡蛎的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壳橙长牡蛎(P0.05),其他组分在6个群体中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套膜中,壳金长牡蛎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壳黑、壳橙和普通养殖群体(P0.05),壳白长牡蛎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其他组分在各群体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鳃中,长牡蛎壳橙、壳紫、壳白选育群体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分在6个群体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牡蛎5种壳色选育群体和普通养殖群体的性腺-内脏团在水分、总蛋白质、总脂肪、糖原和灰分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组织中水分和灰分均以外套膜和鳃中含量最高,闭壳肌中总蛋白质的含量则在4个组织中居首位,总脂肪和糖原含量均以性腺-内脏团中最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壳色长牡蛎之间以及不同壳色与普通对照群体之间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已表现出分化,这为长牡蛎壳色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正>长牡蛎"海大3号"(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8)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左壳为黑色的360只个体构建选育基础群体,以黑壳色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32.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海大1号’第8代和第9代选育群体中的个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的交配方法,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41个和38个全同胞家系。根据各家系长牡蛎330日龄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等表型参数,通过建立多性状动物模型,利用ASReml软件中的限制性极大似然法估算各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对‘海大1号’连续两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两个选育世代的‘海大1号’生长性状均具有较高的变异水平,变异系数为20.74%~55.14%,各生长性状仍具有遗传改良潜力。‘海大1号’各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大小存在差异。3个壳型性状与体重的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且处于较高水平(0.40~0.66)。除壳宽性状的遗传力较低外,壳高、壳长与体重的遗传力在0.16~0.37,均属中高等遗传力水平,表明‘海大1号’经过多代选育后,生长性状仍具有较大的加性遗传效应,可根据个体表型值大小,继续通过群体选育获得遗传进展。研究结果为长牡蛎‘海大1号’制种方案的制订和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9-1-079609-9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十一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八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表明,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新品种‘海大1号’的生长和育种性能,本研究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海大1号’21个全同胞家系和7个半同胞家系,分析其表型参数、表型相关、遗传力及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200日龄时,‘海大1号’与对照组野生长牡蛎的3个家系相比,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平均分别提高17%、27%、29%、85%,‘海大1号’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128±0.148、0.145±0.190、0.131±0.219、0.135±0.135,属于中低等遗传力。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为0.730~0.962、0.503~0.768。育种值分析显示,通过个体间比较(3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个体相同率为71%~74%,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17%~28%;通过家系间比较(50%选择强度),表型值和育种值选留家系相同率为70%~90%,育种值比表型值选择效率高3%~34%。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长牡蛎育种规划、推广新品种长牡蛎‘海大1号’及长牡蛎的良种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长牡蛎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目、牡蛎科、巨蛎属,学名为Crassostrea gigas,俗称太平洋牡蛎。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从辽宁到江苏等沿海省份。长牡蛎"海大2号"(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6),由中国海洋大学和烟台海益苗业有限公司完成选育。该新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左壳色为金黄色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文蛤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林志华 《水产学报》2004,28(5):510-514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肥满度进行了周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文蛤的性腺发育具有典型双壳贝类特征,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并对上述5期的宏观肉眼观察特征及微观切片观察特征进行了描述。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成熟排放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21.8~31.0℃,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水温为25.0~30.0℃。月平均肥满度最高为6月份的8.84%,最低为1月份的3.21%。论文还讨论了1龄文蛤性腺发育、文蛤性腺成熟和排放与积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长牡蛎MITF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壳色的关联,验证了长牡蛎中的4个MITF基因,对长牡蛎MITF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分析了长牡蛎幼体发育各时期的转录组,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长牡蛎各组织及黑壳、白壳牡蛎特定部位mRNA表达情况。4个MITF基因中有3个基因可能为假基因,有表达的长牡蛎MITF基因共编码448个氨基酸,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含有N端结构域(MITFTFEBC3N superfamily)和高度保守的功能性结构域HLH结构域。转录组分析发现MITF在长牡蛎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在稚贝期达到最高。组织表达结果显示MITF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MITF在黑壳牡蛎闭壳肌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白壳牡蛎,而在黑壳牡蛎外套膜中的表达量高于白壳牡蛎,但不显著。在黑壳、白壳牡蛎外套膜边缘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内侧。研究表明,长牡蛎MITF基因可能在牡蛎壳形成早期就参与了黑色素的生成调控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可调控牡蛎酪氨酸酶Tyr2基因,参与外套膜和贝壳中黑色素的形成。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牡蛎壳色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农业农村部第2515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团头鲂"华海1号"、黄骨鱼"金鳞1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一、品种概况(一)品种特性长牡蛎"海大2号"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目、牡蛎科、巨蛎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繁殖特性以及春季死亡原因,采用肉眼观察、活体镜检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茅尾海沙井的香港巨牡蛎苗种吊养于大风江黄场的1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周年变化,并建立了快速判断香港巨牡蛎性腺发育程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吊养在茅尾海沙井、大风江入海口内的黄场和入海口外的鑫丰场的2龄牡蛎性腺发育的启动和发展过程.结果显示,广西茅尾海的香港巨牡蛎每年只有1个繁殖周期,性腺发育过程可划分为未分化期(1-3月)、分化期(4月)、成熟排放期(5-10月)及休止期(11-12月)4个阶段;1龄和2龄牡蛎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大风江入海口外的牡蛎的性腺发育较入海口内的牡蛎提前约15d,而比茅尾海内海的牡蛎提前约30 d,入海口外的牡蛎的性腺4月即发育到成熟排放期,冬季饵料的丰富程度和温度、盐度等因素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还发现,高温少雨天气下,海水盐度高,抑制了牡蛎性细胞的排放,导致入海口外侧吊养牡蛎的大规模死亡,濒临死亡的牡蛎性腺处于退化和崩解状态.鉴于此,认为4月初即需密切监测吊养于入海口外的牡蛎性腺的发育状况和天气状况,及时收获性腺饱满的牡蛎,或将吊养牡蛎的蚝排放置在河流入海口内区域过冬.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糖原磷酸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和糖原含量的相关性,本研究对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Cg-GPH)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来自5个家系322个长牡蛎个体的生长性状(包括壳高、壳长、壳宽、总体质量以及软体部质量)和糖原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1940 bp的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中共检测到82个SNPs位点,其中63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1个SNPs位点位于5′-UTR区,18个SNPs位点位于3′-UTR区,编码区SNPs平均密度为1/25 bp;5个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0.05),未检测到与糖原含量相关SNPs.根据以上5个SNPs位点共构建得到6个SNP单倍型,其中,Cg-GPH基因的H6(CTGAT)单倍型在总体质量性状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单倍型(P<0.05),表明H6单倍型可能是对长牡蛎体质量增加最有利的单倍型.研究结果为今后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07~2011年间在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对采自吕四渔场海域的大竹蛏(Solen grandis)开展了繁育与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吕四渔场海区大竹蛏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季节为5~7月份。肥满度呈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为102.94%;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为68.30%。在工厂化育苗车间采用pH升高+流水刺激法,5年间催产25批次,总产卵量为43.86×108cell,平均孵化率为(55.14±3.34)%。共获得平均壳长(6.04±1.38)mm的稚贝4.212×108cfu,育苗成活率为(26.20±6.86)%。在水温19.5~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5~10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经3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5 mm;经6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1 cm。大竹蛏生长与温度关系曲线显示,12月至翌年3月份水温在13.7℃以下时大竹蛏生长滞缓,其余时间生长明显,壳长平均月壳长增长4.723 mm。连续2年对大竹蛏的周年生长进行跟踪测定,大竹蛏养殖到第二年年末壳长达69.66 mm。稚贝生长过程中壳长与粒重的回归关系式为y=0.066 9x2.877 2,(R2=0.991 9)。研究结果为大竹蛏繁育技术的工艺化和人工养殖的开展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17.
糖原直接影响牡蛎的风味和营养品质,常作为评价牡蛎品质质量的重要标准。近红外光谱(NIR)模型可以实现糖原含量的快速准确检测。本研究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蒽酮法、近红外技术分别获取了外套膜、鳃、闭壳肌、肝胰腺、唇瓣、性腺等6个组织及全软体部混样共909份样品的糖原含量及光谱数据,结合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近江牡蛎6个组织及全软体部的糖原含量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和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所测样品光谱数据经一阶求导、乘法散射校正及平滑预处理后,建立的模型最优;所建立的7个模型的建模相关系数(RC)为0.971 6~0.996 3,其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EV)及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CV)分别为0.949 0~0.990 8和0.969 4~0.996 9,且模型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的RPD值均大于2.5,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准确预测近江牡蛎相应组织样品的糖原含量。本研究建立的近江牡蛎糖原含量NIR分析模型,不仅丰富了牡蛎糖原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资料,还为实现近江牡蛎糖原成分的快速、准确测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近江牡蛎品质性状改良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葛建龙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6,40(4):612-617
长牡蛎是一种世界性的养殖贝类,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壳色美观和快速生长是目前长牡蛎遗传育种的2个重要目标。2010年通过长牡蛎壳色性状的家系选育,获得了壳白、壳黑、壳金和壳紫4种壳色品系。实验以第二代壳金品系为基础群体,对长牡蛎壳金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分析了长牡蛎壳金选育群体壳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结果显示,养成阶段选择组的壳高均大于对照组,350日龄后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幼虫期,壳高性状的平均选择反应、遗传获得和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549±0.277、3.717%±2.611%和0.339±0.171,养成期分别为0.436±0.138、8.253%±1.014%和0.270±0.086。选择组的贝壳金黄色和外套膜金黄色比例分别提高了22%和10%。研究结果为长牡蛎壳金优良品系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中国山东荣成靖海湾的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生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组织学观察表明,脉红螺全年只有1个生殖周期,且雌雄配子同步发育,其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配子发生始于9月,大部分个体在5月至6月成熟,排放的高峰期为7月。条件指数和平均卵径随配子发生而增大,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产卵后减少。雌雄比例整体符合自然界性比为1∶1的自然规律。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盐度无明显季节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与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丰富了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对脉红螺野生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斧文蛤(Meretrix lamarkii Deshayes)的繁殖规律和胚胎发育过程,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每月采集样品,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海区移养的斧文蛤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性成熟率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斧文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雌雄性比约为1:1,性腺发育时间基本同步,均始于2月,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发育,大部分个体在6月至7月发育成熟,7月下旬至8月底是繁殖盛期,可用阴干加流水刺激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9℃、盐度28、p H 7.8~8.5条件下,经16~20 h孵化成D形幼虫,壳长为100~110μm,浮游幼虫经5~6 d培育进入匍匐幼虫期,壳长约200μm,最后发育变态为稚贝。本研究为斧文蛤的人工繁育、养殖开发以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