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试验对适宜哺乳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乳酸菌进行了筛选,并对最适发酵菌种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宜哺乳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乳酸菌为BLCC2-0015和BLCC2-0092,发酵48 h时,p H最低分别达到4.12和4.25,活菌数分别达到60×108和81×108,总酸含量分别为22.56 mg/g和23.50 mg/g;适宜乳酸菌BLCC2-0015生料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8~42℃,料水比5∶2、5∶3或5∶4;其中最优的条件为:温度28~32℃,料水比5∶3或5∶4,活菌数最高达96×108,p H最低为3.92。适宜乳酸菌BLCC2-0092生料发酵的条件为:温度28~32℃,料水比5∶2、5∶3或5∶4;其中最优的条件为:温度28℃,料水比5∶4和温度32℃、料水比5∶3或5∶4,活菌数可达到109CFU/g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利用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发酵泌乳母猪全价料,根据发酵前后饲料的pH值、活菌数、粗蛋白、总酸含量和酸溶蛋白含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母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利用正交试验筛选了最优混菌发酵组合,并从混菌比例、水分、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关键因素研究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乳酸杆菌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的最优工艺。结果发现:适宜泌乳母猪全价料发酵的乳酸杆菌为BLCC2-0015,在发酵48 h时,pH值达到4.12,活菌数为60×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2.56 mg/g;酵母菌为BLCC4-0021,在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44.50×10~8CFU/g,粗蛋白含量高出对照组40.69%;两者复配发酵最佳工艺为接种比例为BLCC2-0015:BLCC4-0021=1.5%∶1.0%、料水比为1∶0.6、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74.53×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12.04×10~8cfu/g,总酸含量为18.65 mg/g,酸溶蛋白含量为17.3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发酵豆粕的生产工艺参数,并考察外源添加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通过模拟工厂化规模生产,测定4个料水比水平(1∶0.3、1∶0.4、1∶0.5、1∶0.6)在发酵0、24、48、72 h时的发酵温度、pH以及初水分、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选择复合益生菌发酵的最优生产参数,而后在该最优参数下设计加酶试验组和无酶对照组,比较添加外源蛋白酶对发酵豆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发酵72 h,底物温度先升高后下降,pH缓慢下降,初水分含量逐渐提高,粗蛋白质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7.29%,真蛋白质含量在1∶0.4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43.34%,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在1∶0.6料水比发酵48 h时有最高值38.10×10-2mg/g。2)加入蛋白酶后发酵豆粕真蛋白质和干物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59和4.11个百分点(P<0.05),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0.36个百分点(P<0.05),豆粕大分子蛋白质降解程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知,复合益生菌可实现对豆粕低料水比发酵,添加蛋白酶可进一步改善发酵豆粕的品质。推荐发酵参数为复合益生菌(酿酒酵母∶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5∶1∶2)总添加量0.5%,蛋白酶添加量为0.01%,料水比1∶0.4,发酵48 h。酶菌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发酵豆粕中可利用氮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池塘底泥分离到11株菌,3株菌产碱性蛋白酶菌,经鉴定碱性蛋白酶活性最高的FJ-01-R为芽孢杆菌,并对该菌株固体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发酵终止时间48h,温度32℃,初始含水量60%,初始pH值8,细菌分泌碱性蛋白酶酶活由原来的250U/g增加到540U/g,提高1.15倍。  相似文献   

5.
棉籽粕中因含有棉酚等有毒物质,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普遍认为的成本低、效果好、较安全的脱毒方法。本实验利用实验室常用菌株芽孢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棉籽粕,研究其对棉籽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发酵前后棉籽粕的营养指标如活菌数、酸溶蛋白、中性蛋白酶活性、pH和游离棉酚含量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降解棉籽粕中游离棉酚效果的菌株排序为芽孢杆菌优于酵母菌优于乳酸菌,其中芽孢杆菌BLCC1-0039组发酵棉籽粕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93.89%(P0.05),酵母菌BLCC4-0327组发酵棉籽粕发酵24 h时,游离棉酚降解率达到72.72%(P0.05),本研究的5株乳酸菌几乎都没有降解游离棉酚的能力。芽孢杆菌各菌株发酵棉籽粕均可以提高酸溶蛋白含量和中性蛋白酶活性,发酵24 h时,芽孢杆菌BLCC1-0039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54.80%(P0.05),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4111.40U/g(P0.05);发酵24 h时,酵母菌BLCC4-0327组的酸溶蛋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高出23.20%(P0.05);乳酸菌发酵可有效改善发酵风味,发酵24 h时,乳酸菌BLCC2-0092组发酵料的p H降至5.47(P0.05)。这说明,优良的微生物菌种是影响棉籽粕脱毒效果和饲料营养品质的首要条件,这为下一步棉籽粕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外加酶提高发酵豆粕蛋白质水解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基础上添加外源蛋白酶进行优化,以蛋白质水解度为指标,试验得到酶添加量、接种量、料水比、温度、时间5个单因素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20U/g,接种量1%、料水比1:1.2、温度35℃、发酵时间48h。对5个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优化发酵方案为:加酶量50U/g、接种量1.5%、料水比1:1.2、温度35℃、发酵时间48h,发酵豆粕水解度从对照的16.25%提高到37.29%,提高了1.3倍。  相似文献   

7.
菌酶协同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肽含量为指标研究了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酶解处理豆粕制备饲用小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菌酶协同处理豆粕的最佳条件为混合菌接种量1.5%、加酶量450 U/g、料水比1∶1.4、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经菌酶协同处理后,小肽含量从11.40 mg/g提高到199.65 mg/g,粗蛋白质含量从47.62%提高到56.7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发酵水分及菌酶协同发酵对豆粕品质的影响。[方法]①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不同水分处理组,料水比分别为1∶0.4、1∶0.5、1∶0.6、1∶0.7、1∶0.8,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使用复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粪肠球菌=1∶1∶1)发酵豆粕,通过测定分析发酵豆粕表观特征、营养指标及活菌含量,确定最适料水比。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5个不同中性蛋白酶添加量处理组,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400、800 IU/g,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进一步测定发酵豆粕表观特征、营养指标、活菌含量及蛋白质亚基分布,确定最佳中性蛋白酶添加量。[结果]①不同料水比条件下,各处理组发酵豆粕粗蛋白水平无显著(P=0.074)差异,料水比为1∶0.6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较发酵前提高了9.39%;随着初始发酵水分的提高,发酵豆粕pH值极显著(P<0.01)降低,乳酸含量及3种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升高,1∶0.6组发酵后乳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1∶0.4组和1∶0.5组;复合菌的存活量在料水比为1∶0.8时最高,总量达到1.43×109 CFU/g。结合上述试验结果并考虑工业化生产条件,选择料水比为1∶0.6作为最适发酵水分开展后续试验。②在料水比为1∶0.6条件下,不同蛋白酶添加水平对各组发酵豆粕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随着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小分子蛋白水平线性提升,在蛋白酶添加量为800 IU/g的处理组中,<30 kDa范围内的蛋白质水平高达65.56%,较未添加组小分子蛋白质含量提高2.61倍;发酵豆粕中3种菌的存活量随着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100 IU/g处理组枯草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高于200、400、800 IU/g处理组,酵母菌的存活量极显著(P<0.01)高于400、800 IU/g处理组。[结论]选择料水比为1∶0.6并在底物中添加100 IU/g的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可有效改善豆粕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发酵饲料p H值、活菌数、粗蛋白质和总酸含量,筛选出适宜妊娠母猪配合饲料发酵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BLCC2-0038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BLCC4-0021,并对筛选出的鼠李糖乳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复配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BLCC2-0038单独发酵48 h时p H值降至3.88,活菌数为69.5×108cfu/g,总酸含量高达27.38 mg/g;BLCC4-0021单独发酵48 h时活菌数为544.0×107 cfu/g,粗蛋白质含量高出对照11.32%。最佳的混菌接种组合为BLCC2-0038∶BLCC4-0021=1.5%∶0.5%。使用最佳的菌种组合发酵妊娠母猪配合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0.6、温度28℃、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乳酸杆菌活菌数为109.0×108cfu/g,酵母菌活菌数为46×106 cfu/g和总酸含量为14.71 mg/g。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提高菌株产中性蛋白酶的能力,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一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进行了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棉粕3%、麸皮3%、KH_2PO_4 0.4%、Na_2HPO_4 0.05%、MgSO_4 0.1%、MnCl_2 0.01%,最适摇瓶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7.0、种龄8 h、接种量5%、装液量100 ml/500 ml、30℃、240 r/min培养48 h,中性蛋白酶的摇瓶发酵酶活力最高可达16 826 U/ml,是初始发酵酶活力的3.98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羽毛粉的营养价值,通过测定蛋白酶活力和羽毛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对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对羽毛粉的降解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72 h后,米曲霉产蛋白酶活力达到3 256.61 U/g(P<0.05),枯草芽孢杆菌产蛋白酶活力达到690.03 U/g(P<0.05)。米曲霉发酵羽毛粉48 h,可溶性蛋白含量由最初的2.21 mg/g提高到362.07 mg/g(P<0.05)。结果显示,米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对羽毛粉起到降解作用,其中米曲霉的降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的最佳碳源、氮源、无机盐种类、碳源添加量、氮源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初始pH值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氯化钙、麦芽糖添加量8%、蛋白胨添加量4%、发酵温度37℃、初始pH值7.0。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产中性蛋白酶最优发酵条件为:麦芽糖添加量8%、蛋白胨添加量8%、氯化钙添加量8 g/L、发酵温度37℃、初始pH值7.0。在最优发酵条件下,枯草芽孢杆菌所产的中性蛋白酶酶活为420.36 U/mL,比优化前98.36 U/mL提高了3倍。  相似文献   

13.
多菌种混合发酵棉籽饼粕制备益生菌生物活性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籽饼粕、麸皮、苹果渣为原料,经霉菌XH001、霉菌XH002、地衣芽孢杆菌E01、枯草芽孢杆菌E02、乳酸菌SR01、酿酒酵母和饲料酵母混合发酵生产益生菌饲料。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2℃,原料含水量50%,芽孢杆菌接入时间为发酵后12 h,乳酸菌接种量10%,发酵时间48 h。发酵后饲料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27.58%提高到37.92%,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88%,乳酸菌活菌数达2.3亿cfu/g(干基),芽孢杆菌达18.4亿cfu/g(干基)。  相似文献   

14.
混合发酵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最佳发酵条件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种微生物混合发酵法分解破坏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对发酵条件进行探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基础发酵料为豆粕,料水比为1∶0.8~1.0,pH7.0±0.2,温度25℃±5℃接种量芽孢杆菌H-4262.5%,酵母菌HC22%、HC52.5%,乳酸菌HZ-132.0%发酵48h翻料1次,终止时间为72h,翻料料温60℃,在以上条件下发酵豆粕其抗营养因子被分解去除。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发酵菌种的筛选与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抑菌效果和应用效果,从中草药青蒿、鱼腥草、地骨皮、黄岑、胆草、夏枯草等中草药中筛选到1株能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菌株,鉴定为米曲霉Y-1。以抗菌活性和CMCase酶、FPA酶及蛋白酶酶活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以青蒿、鱼腥草、地骨皮、胆草等为主组成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合适的发酵条件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与麦麸的比例为7∶3、葡萄糖1%、发酵温度32℃、初始pH自然、物料含水量50%~60%、发酵周期为72h。在此条件下,发酵料蒸煮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6.03%、60.83%、27.64%、41.32%,CMCase、FPA酶和蛋白酶酶活分别达到9653、971U/g和6357U/g。说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通过微生物发酵可提高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菌种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植物乳酸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采用单因素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接种量、含水量和发酵时间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脂肪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9%接种量、料水比1∶1、发酵48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及植酸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69.8%,且脂肪氧化酶被完全灭活。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益生菌混合发酵条件,经24 h培养,确定丁酸梭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和30℃,菌液OD=1.56。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和32℃,菌液OD=1.06。酵母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pH 6.0和30℃,菌液OD=1.05。以丁酸梭菌为主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为辅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1∶1∶3、在pH 7.0和30℃时,培养24 h,菌液OD=2.42。  相似文献   

18.
研究饲用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粕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比较豆粕发酵后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尿素酶活性,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接种量为5.0%,初始含水量为60%,发酵时间为6 d,发酵温度为40℃,中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比例为3∶1,含糖量为2.0%,该条件下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74.03%,尿素酶活性为0.010 2 mg/(g·min),发酵效果较为理想。为发酵豆粕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考察枯草芽孢杆菌B1与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和酶解处理(简称菌酶协同酵解)制备菜籽肽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对经菌酶酵解后的菜籽粕营养成分的分析。以菜籽肽得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对加酶量、发酵温度和料水比等酶解、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菜籽肽以菌酶同时添加为最佳制备方式,以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1.0%、中性蛋白酶添加量150 U/g、料水比1:1.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为最佳菌酶协同酵解条件。在此条件下,菜籽粕中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的降解率达74.23%,单宁和植酸的降解率分别为31.17%和16.39%。发酵后菜籽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1.30%,比发酵前提高1.92%,菜籽肽含量达170.12 mg/g,比发酵前提高了3.7倍,还原糖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57.68%,钙、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提高了26.83%和11.57%。试验表明,菌酶协同处理的方式对菜籽粕品质的提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20.
灵芝是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子实体,含有灵芝多糖等多种可调节动物免疫的活性成分,发酵可提高灵芝中免疫活性物质的吸收与利用,本试验旨在探索优化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灵芝的条件。将枯草芽孢杆菌菌液接种于粉碎的灵芝,通过考查发酵后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对接种比例、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灵芝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比例为1∶5,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22 h,此条件下发酵产物中枯草芽孢杆菌数最多,可达1.0×10~8 CFU/g;检测常温保存30 d的发酵产物不见霉菌生长,枯草芽孢杆菌数量保持1.0×10~8 CFU/g水平不变。发酵灵芝产品可用于提高动物的免疫抗病力,为畜牧生产中代替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