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5个密度下对辽宁省4个生态区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西地区的产量最高,辽北、辽中和辽南地区分别比辽西地区低3.39%、6.06%和19.92%;辽中、辽北和辽南地区植株的株高均较高,辽西地区株高最低;辽南地区的叶面积指数最大,辽北、辽西和辽中地区分别比辽南地区低5.98%、12.64%和18.03%.辽西地区的光照条件突出,中后期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和光合有效时间均较长,利于构建高密度群体,在肥水充足条件下容易获得高产;辽北地区的光照条件较好,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和光合有效时间均较长,但灌浆期伴随降水而产生的较低日照时数对产量有一定影响;辽南和辽中地区中后期光照条件较差,使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时间和光合有效时间均较短,产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裂区设计,以5个春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各生态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密度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在9.11万株/hm2时积累量达最大值;各生态区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威宁点最大,兴仁点最小。春玉米干物质总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子粒分配比例及对子粒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平均密度在8.86万株/hm2时产量最大,为11 844.22 kg/hm2;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有效穗数平均增加0.7万株,穗粒数降低20粒,千粒重降低14 g。各生态区产量表现为威宁>毕节>铜仁>安顺>兴仁。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在5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的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部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并且行粒数整齐度、穗粒数整齐度、穗位高整齐度均在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两个密度条件下最高;先玉335产量在9.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7.5万株/hm2时次之;郑单958产量在7.5万株/hm2密度下最为突出;两个品种的穗位高整齐度和行粒数整齐度均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行粒数整齐度和穗位高整齐度作为选择高产品种和采取适宜栽培措施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王延波  赵海岩 《玉米科学》2015,23(5):124-129125
2006~2014年,辽宁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组在辽西项目区开展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田创建工作。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 000 kg/hm2的32个地块的地理分布、种植品种、种植密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创建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纬度看,高产田均出现在40.82°~42.07°N范围内;从海拔看,高产田出现在1 000 m以下。玉米高产田的平均产量为16 630.5 kg/hm2,75%以上高产田块的种植密度超过6.75×104株/hm2,收获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辽单565产量为15 025.5~18 822.2 kg/hm2,收获穗数69 800~93 200穗/hm2,穗粒数453~510粒,千粒重422.5~463.9 g,穗粒重190.3~233.6 g。高产关键技术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5.
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分析研究了目前山东省3种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认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最高,中间型玉米杂交种次之,平展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最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高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大密度使总粒数增多。因此,今后应大力选育和推广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以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辽南地区12个玉米自交系不同种植栽培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以适宜辽南地区的12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自交系为主区,以3个种植密度5万、6.5万、8万株/hm2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对12个不同玉米自交系在3个不同密度下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玉米自交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等农艺性状表现不同,除穗行数无显著变化外,株高、茎粗、产量、穗长、穗粗5个农艺性状均表现显著负相关。自交系、密度互作影响也具有极显著差异。在供试12个玉米自交系中,丹299、中106、599-20、LNX-9不适宜作为选育密植型品种的亲本。[结论]为辽南地区密植型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氮高效水稻品种协优9019在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氮高效水稻品种选育及栽培提供依据,选用氮高效水稻品种协优9019,在5个不同的生态条件(A:长江沿岸生态区;B:皖南山地生态区;C:大别山地生态区;D:江淮之间丘陵生态区;E:淮河沿岸及淮北平原生态区)下,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D生态区关联度最高为结实率,其次是每穗总粒数与总颖花数;C、E生态区关联度最高为每穗总粒数,其次是总颖花数;B生态区主要的限制因素为总颖花数,其次是结实率。因此,在A及D生态区生态区的主攻方向为提高结实率,在B、C及E生态区主要解决“库”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改良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北京和新疆两个生态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总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9个农艺性状和不同年代的改良进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位高、茎倒率、倒伏率、病株率等不同年代农艺性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北京和新疆的产量改良进展结果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改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穗粒数、千粒重、倒伏率、空秆率及病株率的改良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玉米区试“2003年黔西北特殊生态区G组”新参试的9个玉米新组合的数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黔西北特殊生态区,玉米各数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程度的顺序为:穗位高>千粒重>株高>出籽率>穗粗>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生育期。在该生态区选育(引进)新品种,应选择千粒重大、出籽率高、植株矮和穗位低的组合,并兼顾有较多的穗行数、行粒数与适宜的生育期。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玉米子粒产量和品质决定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通过在辽宁省内的沈阳、铁岭、丹东三地种植连玉16、丹玉39、郑单958两类不同株型品种,系统比较了玉米产量、品质的密度效应以及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连玉16、丹玉39、郑单958这3个品种的产量、总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在3个地点之间都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3个品种的产量以沈阳试点最高,铁岭试点次之,丹试点东最低;3个品种的粗脂肪含量为沈阳试点>丹东试点>铁岭试点;粗蛋白含量丹东试点>沈阳试点>铁岭试点;总淀粉含量为铁岭试点>沈阳试点>丹东试点。三地光照、积温和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玉米子粒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通过品种、密度等调控措施来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可实现辽宁省玉米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条件下小麦群体发展与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以当地主推品种川麦42为材料,探讨了60×104、120×104、180×104、240×104和300×104·hm-2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不同行间个体、群体发展的影响及其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套作小麦的边行优势主要发生在生育后期;小麦苗期单株分蘖力及拔节期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行间差异不显著;孕穗以后,边行优势明显;各种植密度下均以边行小麦的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较高,边行产量对群体产量的贡献最大;边行较内行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有效穗数增加,其次是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在行间差异不显著。180×104·hm-2密度下边行有效穗数基本达到饱和,穗粒数较大,边行和次边行的产量最高,为四川丘陵旱地”双三零”带状种植小麦最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大豆供需矛盾突出,近80%的大豆依赖进口,开展玉米-大豆条带复合种植,即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情况下,获得一定产量的大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试验选用紧凑型玉米品种(良玉88、铁研58、东单6531)和耐荫型大豆品种(辽豆32、沈农8号、辽豆15)为试验材料,组配良玉88-辽豆32﹑良玉88-沈农8号、良玉88-辽豆15、东单6531-辽豆32、铁研58-辽豆32五个组合,进行带状复合种植,以期从中选择出适合于辽宁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组合方式。结果表明:良玉88-辽豆32组合玉米大豆总产量最高,其次为东单6531-辽豆32组合和铁研58-辽豆32组合。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应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优势的大豆品种,选择穗行数和行粒数有优势的玉米品种。综合考虑玉米和大豆性状的组合,良玉88-辽豆32组合的综合性状较好,是适宜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3.
辽宁西部地区玉米密植潜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当地主栽的3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在辽西地区进行增密试验。结果表明:所试品种的适宜密度比当地生产上的实际密度(37 500株/hm2,对照密度)高出20%~40%,多数品种比对照密度产量增产20%~30%,说明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密植潜力还很大。有11个品种的最高产量比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增产或与其相当,其中有8个品种增产幅度为5.9%~17.4%,高产品种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也相对较高。增加密度后,株高对密度的响应因品种而异,在密度增加到45 000株/hm2或52 500株/hm2时株高明显增加,继续增加密度时株高不再增加的品种增产幅度大;株高随着密度增加而持续上升的品种增产的幅度明显下降;密度增加而株高不变的品种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增密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东北平原南部水稻高产群体,揭示其产量形成规律,以辽宁省主栽高产水稻品种辽粳401和辽粳212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处理(行株距20.0 cm×13.3 cm)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但与低密度处理(行株距30.0 cm×20.0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处理下,虽然有效穗数少,但每穗粒数增加,因此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高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依靠增加群体分蘖数量和较多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的多穗型群体,低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促进物质转移转化、提高收获指数形成大穗大粒而获得高产的大粒型群体。可见,通过平衡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群体颖花量,同时确保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获得稳定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6.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17.
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襄麦D31对播期和密度的反应规律,于2015-2016年度在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进行了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播种密度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10月14日至11月8日间,播期对襄麦D31的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因为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用显著而对籽粒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以10月29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达7 329.5kg·hm~(-2)。在180万~315万·hm~(-2)范围内,播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分别呈现显著提高和显著下降的趋势;播种密度对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以180万·hm~(-2)密度时的产量最大。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指标对播期和密度反应趋势不同。综合各项试验结果,为争取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襄麦D31(2015年)适宜播期为10月24日至11月3日,适宜密度为180万·hm~(-2)左右,以10月29日播种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