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通过体外培养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研究大豆球蛋白(11S)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将IPEC-J2细胞分为6组[A(对照组)、B、C、D、E和F],各组中分别添加0、1、5、10、5、5 mg·mL~(-1)的11S,并且在E组和F组分别添加1μmol·L~(-1)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和1μmol·mL~(-1) 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分别于8、16、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一氧化氮(NO)、二胺氧化酶(DAO)、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NF-κB p65、iNOS、COX-2的蛋白表达量,用qPCR法检测细胞NF-κB p65、IKKβ、iNOS、IKKα、COX-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1S可以降低猪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添加PDTC和L-NAME可以提高小肠上皮细胞存活率;11S可促进NO、DAO、5-HT和IL-6的分泌,降低IL-10的分泌,增加p-NF-κB p65、iNOS、COX-2的蛋白表达量及NF-κB p65、IKKβ、iNOS、IKKα、COX-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添加PDTC和L-NAME可抑制11S的作用。综上,11S可引起猪小肠上皮细胞损伤,随着11S浓度的增大,损伤程度增加,PDTC和L-NAME可以降低11S对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不同浓度7S(β-伴大豆球蛋白)对IPEC-J2(猪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实验分为6组,A(对照组)、B(1 mg·mL-1 7S)、C(5 mg·mL-1 7S)、D(10 mg·mL-1 7S)、E(5 mg·mL-1 7S+1 μmol·L-1 SP600125)、F(5 mg·mL-1 7S+1 μmol·L-1 SB202190),24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收集细胞用ELISA法检测NO、5-HT、IL-6和IL-10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JNK、p-p38、Bcl-2蛋白表达量,用PCR法检测BadBaxBcl-2、Bcl-xL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C组和D组的IPEC-J2细胞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E组和F组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C组(P<0.05),说明7S促进炎性细胞因子NO、5-HT和IL-6的分泌,降低IL-10的分泌,添加抑制剂使细胞因子NO、5-HT和IL-6分泌减少,IL-10的分泌增多;同时7S促进p-JNK、p-p38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添加抑制剂可抑制p-JNK、p-p38蛋白表达,使Bcl-2蛋白表达增高。Bcl-2/Bax mRNA比值随7S浓度增加而降低,Bax/Bcl-xl比值随7S浓度增加而升高,Caspase-3 mRNA相对表达量随7S浓度增加而升高。添加抑制剂后Bcl-2/Bax比值增高,Bax/Bcl-xl比值降低,Caspase-3 mRNA降低。结果表明,7S通过p38/JNK MAPK信号通路引起仔猪肠上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3.
以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对象,用大豆7S球蛋白作为诱导因素,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跨膜电阻(TEER)、荧光素钠渗透率、细胞膜完整性相关指标与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情况,探究维生素A(VA)对大豆7S球蛋白致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5.0 mg·mL-1大豆7S球蛋白导致IPEC-J2活力、TEER与ZO-1、Claudin-1、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P<0.01)降低,而荧光素钠渗透率和细胞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1(IFABP1)的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添加0.1和1 μmol·L-1 VA极显著提高了细胞活力(P<0.01),0.1~10 μmol·L-1 VA显著(P<0.05)缓解了大豆7S球蛋白导致的TEER、荧光素钠渗透率、细胞膜完整性相关指标与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10 000 μmol·L-1 VA反而加剧了这些影响。总体上,0.1~10 μmol·L-1 VA能通过保护细胞活力和细胞完整性、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对大豆7S球蛋白导致的IPEC-J2细胞屏障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而10 000 μmol·L-1 VA反而加重了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牛抵抗素通过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诱发牛肺泡巨噬细胞的相关炎症反应机理。使用100 ng·mL-1终浓度牛抵抗素诱导牛肺泡巨噬细胞,分别在0、1.5、3.0、6.0、12.0、24.0 h时采用qRT-PCR检测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LR4、TRAMNF-κB)mRNA水平表达量,通过ELISA法检测下游IL-6、1L-1β、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00 ng·mL-1牛抵抗素处理牛肺泡巨噬细胞后,TLR4、TRAMNF-κB基因表达量于6.0 h时极显著上调(P<0.01),诱导12.0 h时,相关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IL-6、1L-1β、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于1.5 h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均存在时间依赖效应。抵抗素诱导牛肺泡巨噬细胞后,可激活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通过信号传递,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引起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不同浓度维生素C(vitamin C,VC)对β-伴大豆球蛋白(7S)诱导的仔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取对数生长期的IPEC-J2用于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7S模型组(5 mg·mL-1 7S)和VC(25、50、100、200、400、600、800、1 000 μmol·L-1)保护组。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LDH、ALP、DAO、IFABP1含量和IL-1β、IL-6、TNF-α、IL-4、IL-10的分泌水平,用qRT-PCR法检测IL-1βIL-6、TNF-αIL-4和IL-10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7S可显著(P<0.01)降低IPEC-J2活力、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上调细胞促炎性因子和下调抗炎因子的产生;与7S模型组相比,同时添加7S和VC的试验组细胞活力增加,细胞上清液中LDH、ALP、DAO、IFABP1含量显著(P<0.01)降低,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分泌水平降低,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升高。因此,不同浓度VC均可保护由7S诱导引起的仔猪肠上皮细胞损伤,100 μmol·L-1 VC的修复和保护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基质栽培条件下外源硒对番茄的生物效应,以硒酸钠为硒源,设10个硒浓度水平,分别为0(CK)、0.25、0.50、1.00、2.50、5.00、10.00、20.00、40.00和80.00 μmol·L-1,研究外源硒对番茄生物量、产量、品质,以及各器官硒积累、转运和其他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0.25、1.00和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地上干物质含量高于其他处理,1.00和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地下干物质含量次于0.50 μmol·L-1硒酸钠处理,且高于0.25 μmol·L-1硒酸钠处理。4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维生素C (VC)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次于8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0.25和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VC、可溶性糖和硝酸盐含量均次于4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0.5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硝酸盐含量较CK增加21.52%;除2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外,其他处理糖酸比均高于CK。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硒酸钠>10.00 μmol·L-1时,番茄产量均低于CK。施硒可促进番茄各器官硒的积累和转运,果实硒的积累量随着外源硒浓度增大成倍增加;番茄叶片硒转运能力最强,果实最弱。5.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N和Ca元素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CK分别增加10.75%和295.20%;1.00、2.50、5.00和1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的番茄P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硒促进了番茄对Mg(1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除外)和Fe(20.00 μmol·L-1硒酸钠处理除外)的吸收。适宜硒浓度能增加植株干物质含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和促进矿质元素吸收。在富硒番茄生产上,建议采用5.00 μmol·L-1硒处理,起到增产提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BHBA)除了能作为一种能源物质外,还可作为信号分子诱导肝细胞、子宫内膜细胞发生炎症反应,但其是否也能促使牛肺泡巨噬细胞(bovine alveolar macrophages, BAMs)发生炎症反应尚不清楚。利用不同浓度BHBA分别与 BAMs作用12、24 h,CCK-8法检测BAMs的存活率;用终浓度为4 mmol·L-1 BHBA与 BAMs作用0、3、6、12、24 h,以及用0、1、2、4 mmol·L-1 BHBA分别与 BAMs作用 12 h,qRT-PCR检测GPR109Ap38MAPKNF-κBPPARγ mRNA表达量,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1L-1β、IL-6、TNF-α等的浓度。结果表明,1、2、4 mmol·L-1 BHBA作用对BAMs 的存活率没有不良影响;在一定时间浓度范围内,GPR109Ap38MAPKNF-κB mRNA表达量,1L-1β、IL-6、TNF-α等浓度随时间-剂量依赖变化(P<0.01),PPARγ mRNA表达量在3、6 h极显著上调(P<0.01),随后下调,PPARγ mRNA表达量只有2 mmol·L-1组有显著变化(P<0.05)。综上,BHBA能促进BAMs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释放,导致其发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毒死蜱和百菌清的单剂毒性和联合毒性,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毒死蜱和百菌清单剂,以及二元组合时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对斑马鱼幼鱼性腺轴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胚胎分别表现为中等和高等毒性,96 h-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39 mg·L-1和0.353 mg·L-1。毒死蜱和百菌清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联合暴露时,对斑马鱼胚胎的96 h-LC50分别为0.38 mg·L-1和 0.063 mg·L-1。中浓度(26.7 μg·L-1)和高浓度(106.7 μg·L-1)的毒死蜱可以诱导斑马鱼幼鱼体内芳香化酶基因(CYP19α)、卵黄蛋白原基因(VTG1、VTG2)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ERβ1、ERβ2)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低浓度(1.1 μg·L-1)百菌清诱导斑马鱼体内VTG1、VTG2、ERβ1和ERβ2基因的上调表达;低浓度(6.7 μg·L-1毒死蜱+1.1 μg·L-1百菌清)二元组合会引起斑马鱼体内VTG1、ERβ1、ERβ2和ERα基因下调。说明毒死蜱和百菌清对斑马鱼幼鱼具有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但毒死蜱和百菌清二元组合对斑马鱼幼鱼的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降低。在评估农药对水生生物的危害时,应充分考虑复合污染时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硝普钠(SNP)为NO供体,番茄品种秦丰保冠幼苗为材料,研究50~800 μmol·L-1 SNP对100 mmol·L-1 NaCl下番茄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盐胁迫下,不同浓度SNP处理的番茄幼苗生长抑制均能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升高,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降低,且SNP浓度为100 μmol·L-1时变幅均达最大;2)番茄幼苗在盐胁迫下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除400、800 μmol·L-1 SNP处理抑制POD活性升高外,各浓度SNP处理均可促进上述3种酶活性的升高,并使叶片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显著降低,其中以100 μmol·L-1 SNP处理时变化最显著。研究表明,外源NO供体SNP主要通过增强番茄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来缓解盐胁迫对其造成的氧化伤害,进而提高了番茄植株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棘茎楤木和树参的适宜光强及不同生境下的光合生理特征,研究棘茎楤木和树参对林窗(A)、林缘(B)和林下(C) 3种生境下的光合生理响应,以期更好地林下推广种植。结果表明,在光强较高的A生境下,棘茎楤木和树参的光合速率、电子传递速率以及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均较低。结合光响应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棘茎楤木和树参在A生境下出现了光抑制现象。而C生境下,棘茎楤木和树参的最大光合速率显著较高,分别为19.325和12.451 μmol·m-2·s-1;同样,其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也均为最高(P<0.05),分别为145.263和99.053 μmol·m-2·s-1。光合速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对光强响应的拟合结果表明,棘茎楤木和树参的光饱和点分别约为900和800 μmol·m-2·s-1。由此可见,棘茎楤木和树参均属于半阳生树种。另外,不同生境下棘茎楤木和树参叶片的光补偿点均较低,其范围分别为19.590~28.392 μmol·m-2·s-1和13.200~23.829 μmol·m-2·s-1,说明两者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因此,棘茎楤木和树参适合林下种植。建议在浙中低海拔山区种植时,生境光强为800~900 μmol·m-2·s-1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具有强稳定性、高抗氧化与良好感官品质的黑果腺肋花楸汁,以出汁率、沉淀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指标,优化料液比、果胶酶添加量,分析黑果腺肋花楸汁的总抗氧化性、抑制羟基自由基能力、清除DPPH能力;并从色度、总酚、花色苷含量、抗氧化性4个方面对不同贮藏方式的黑果腺肋花楸汁进行稳定性研究,用模糊数学法对黑果腺肋花楸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料液比为1∶1、果胶酶添加量在0.4%时,黑果腺肋花楸汁的出汁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较高;黑果腺肋花楸汁的总抗氧化能力为11.5 μmol·mL-1,抑制羟基自由基能力为17 610.3 U·mL-1。100 mL黑果腺肋花楸汁中相当于含有100.0 mg维生素C(VC),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分别为6.8、0.7 mg·mL-1;在4 ℃避光贮藏120 d,果汁呈深紫红色,颜色变化不大,总酚和花色苷含量、抗氧化能力均未明显降低;感官评价介于优、良之间。通过工艺优化制备的黑果腺肋花楸汁具有较强抗氧化性和稳定性,且感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明发酵饲料对肉鸡抗沙门氏菌感染的影响。将50只1日龄中速黄羽肉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基础日粮+10%未发酵饲料),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5%发酵组、10%发酵组分别用5%、10%发酵饲料替代基础饲粮中的未发酵饲料。肉鸡13日龄时,对照组连续2 d口腔灌服400 μL无菌水,其他组连续2 d口腔灌服400 μL沙门氏菌液(1×109 CFU·mL-1)。肉鸡15日龄时进行屠宰,取血清测定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内毒素(LPS)、D-乳酸(D-LA)水平,取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结肠形态,取结肠黏膜测定TLR4路径关键信号分子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肉鸡血清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上升,TLR4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信号分子(TLR4、MyD88、TRAF6、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血清LPS、D-LA水平显著上升,而抗生素组、5%发酵组、10%发酵组的这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多菌种联合发酵饲料能够改善沙门氏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和肠道屏障受损,效果接近20 mg·kg-1硫酸粘杆菌素。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土壤碳通量的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导致无法长时间精确监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用Maxwell-Stefan扩散模型进行碳通量的计算,并建立开放型气室模型进行仿真研究。根据仿真程序生成的不同高度的浓度时间序列,基于Maxwell-Stefan扩散模型计算二氧化碳通量值,将计算结果与仿真设定值进行对比。其中,设定通量为0.5 μmol·m-2·s-1时,计算结果为0.547 μmol·m-2·s-1;设定通量为1.0 μmol·m-2·s-1时,计算结果为0.969 μmol·m-2·s-1;设定通量为2.0 μmol·m-2·s-1时,计算结果为2.122 μmol·m-2·s-1。运用该算法计算的误差均在10%以内。另外,与Fick扩散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在3组实验下,Maxwell-Stefan模型计算所得的通量值都更加接近于设定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Maxwell-Stefan扩散模型适用于土壤呼吸碳通量的计算,并且具有较好的计算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该模型用于土壤碳通量计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抑制活性较高的杀菌剂及新型混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化学杀菌剂、拮抗菌发酵上清液及其与化学杀菌剂的混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咯菌腈、咪鲜胺、戊唑醇和腈菌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较高,EC50值分别达0.031 92、0.057 18、0.185 60、0.805 30 μg·mL-1;其次为异菌脲、嘧霉胺和百菌清,EC50值分别为4.204 90、5.949 90和8.816 30 μg·mL-1;代森锰锌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为103.519 40 μg·mL-1。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培养72 h所产发酵上清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为76.9 mL·L-1。采用Horsfall的复配方法,设计发酵上清液与咪鲜胺、戊唑醇、代森锰锌、咯菌腈和异菌脲分别以体积比6:4、4:6、8:2、9:1和7:3的比例复配,毒性比分别为1.61、1.60、1.53、1.38和1.32,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