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分析浙江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措施及典型案例,指出了西宁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从突出高原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以创意设计突出特色,以及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了西宁市高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开始调整,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休闲观光农业其产业形态具有自身特点,融合了农、林、渔、牧产业与农村文化生活,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益,改善人们的生活,从而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新热点。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对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村生活和农业文化为载体,把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方式。作为森林覆盖率常年居全国第一的福州,拥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探讨了福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促进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及农耕文化等资源,为适应市民观光休闲需求而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物,其经营模式即经营的方式、范围、资源均不可或缺,且相辅相成。本文在简要分析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以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模式为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经营思路以及对策,供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论休闲观光农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方面有很好的条件,本文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涵义、兴起与发展模式、开发类型、功能和管理系统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1、休闲观光农业概述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指的是将农业作为基础,农民作为运营的主体,主打是利用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手段,对传统的农业产品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旅游服务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村生活和农业文化为载体,把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方式。作为森林覆盖率常年居全国第一的福州,拥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对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探讨了福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耦合发展,需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地方农耕文化、"科技、管理、资金"投入的有机结合,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江西会昌岚山园规划为例,对江西休闲观光农业和江西农耕文化结合方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孟亚萍  李维  彭亚琼  陈瑾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100-102,111
立足于湖湘地域文化,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湖南休闲观光农业中湖湘文化的应用。通过对湖湘文化的设计元素进行提炼,提出了以湖湘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设计理念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优越。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农业和旅游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对此,以温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农旅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森 《新农村》2014,(2):12-14
休闲观光农业是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风情风貌,经过科学设计和系统开发,满足城乡居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科普宣传等功能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成为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本文就浙江省磐安县如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王宇亮  王志学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04-4906
围绕兰州黄河风情线景观分布,从黄河的生态湿地、特色文化风情、桥梁枢纽、近水公园和滨水广场方面总结了兰州滨水景观多元化模式。重点概述了银滩湿地公园的生态风情;兰州水车、龙源石碑、羊皮筏子和"黄河母亲"石雕的文化内涵;中山铁桥、银滩大桥、七里河立交桥和雁滩黄河大桥与黄河融为一体,贯通南北的桥梁枢纽功能;结合休闲、娱乐、观光与餐饮于一体的近水公园与滨河文化广场。最后提出,在兰州沿黄景观规划中不仅要达到防洪、交通与环境共生的目标,还要凸显景观、生态环境、特色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协调,逐步使兰州滨河两岸的湿地、河道、绿化、交通、餐饮、休闲与居住呈现多元化立体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保定市休闲农业对接京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京津冀都市圈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形成的又一经济增长极。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保定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京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较早、水平较高,保定市休闲农业与京津对接发展是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保定市全面对接京津的重要组成。笔者通过对保定市休闲农业对接京津的条件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对接京津的战略重点和实施内容。  相似文献   

13.
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分析了广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当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发挥政府职能,提升观光休闲农业社会职能;开阔发展思路,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打造旅游精品,促进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升级,延长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链;加强科技投入,突出观光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观光休闲农业资源共享;校村联袂培养,保障观光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以期促进广西观光休闲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扬州市头桥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为例,立足沿江农业,拓展土地利用的多元化,建设集农业生产、生态会议、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多种经营于一体的彰显地方特色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15.
赵静  裘莉娟  张丽  樊静  胡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85-8986,8988
通过理论研究并结合霍格沃兹农业乐园的规划设计来探讨创意农业的创意途径,认为将农业与时尚事物结合进行创意,也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崇的创意模式。霍格沃兹农业乐园以“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为主题,以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中学纪景观风格为表现形式,形成一个包含观光性、可参与性、趣味性和具有“惊、险、奇、特”特征及农业文化内.涵的自然、新奇、魔幻的农业生态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16.
王杨  孙中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770-1771,1778
分析了石家庄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条件,归纳其发展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家庄市观光休闲农业的成长模式。研究表明:虽然石家庄市观光休闲农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具备开发多元化观光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石家庄市适合开发的观光休闲农业包括7种模式和21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于新刚  张现广  武恩申  王秀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56-20159,20167
从阳谷农业科技观光园的现状和当地的旅游资源条件出发,充分挖掘东夷历史文化资源,以荷、稻、樱桃三大产业为依托,以"农耕、农作、农居、农具"展示为载体,以农、林、牧、副、渔为题材,将旅游活动和旅游景观综合布置,把园区划分为一带、两翼、四区,创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集生产与科研、观光与旅游、休闲与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观光园。以期为规划建设聊城市的特色农业科技观光园提供有效的探索实例。  相似文献   

18.
保定市城郊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保定市城郊发展多功能农业的优势,城郊现有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城郊多功能农业应该由农产品生产模式,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农家乐发展模式,休闲农庄经营模式,市民农园经营模式,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农业教育和科普模式构成;并提出了促进城郊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梅州市市情,总结了梅州市建设和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的优势,为该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提高,农业观光项目正在迅速蔓延开来,但大多数农业观光园区都是在以前基地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改造和建设,无论风格和格局也都趋于雷同.该文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对其山地农业观光园规划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发挥山地特色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实现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的新模式,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