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温贮藏对丝瓜花粉活力和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藏处理没有降低有棱丝瓜和普通丝瓜的花粉活力,对种间杂交授粉的结实率和单瓜结籽数也没有趋势性的影响。有棱丝瓜和普通丝瓜种间正反交F1间没有生殖隔离现象,一般来说,以有棱丝瓜为母本的单瓜结籽数略多。种内和种间杂交组合结实率的差异可能与母本植株长势弱、不易坐果有关。特定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偏低,可能与柱头和花粉的亲和性有关。种内杂交有棱丝瓜做母本的单瓜结籽数明显比普通丝瓜做母本的少。普通丝瓜的单瓜结籽数在F0代有正向优势;普通丝瓜种内杂种的单瓜结籽数、种子产量有母体效应。  相似文献   

2.
绿胜1号是以农家产品种乌耳丝瓜与棠下夏丝瓜配制F1、在自交分离的基础上经过多代选育的高代自交系为母本,以从夏绿1号丝瓜中选育出的优良单株材料为父本配制的丝瓜新组合。该组合早熟、优质、丰产、春植第一雌花节位为9.6节,每667m^2产量1532.51kg,比对照种双青丝瓜增产21.04%;商品瓜长55-60cm、横径约5cm,单瓜重500g;瓜皮色深绿,无花皮、棱角色墨绿,瓜条匀称,棱沟浅,品质优。  相似文献   

3.
以有棱丝瓜海大1号、海大2号及其正反交品种为材料,研究其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揭示其杂种优势情况,为丝瓜的育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海大1号和海大2号杂交后代具有杂种优势这一遗传特性,杂种F1代长势更旺盛,果实的商品性状好,抗病性稍强,尤其是正交F1代的产量高达67 534.5 kg·hm-2,优于其亲本,极具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冬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3个差异显著的冬瓜自交系为材料,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获得2个杂交组合(BH995482×CQ997112和BH996275×CQ997112)的亲本及F1,F2,B1,B2各世代;以BH995482和BH996275为亲本,获得正反交F1及其测交后代和自交后代F2.按照遗传学理论对其各世代群体的第1雌花节位、单株座瓜数、单瓜重、瓜长、瓜径、瓜肉厚、果色、种子类型、瓜瓤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6个经济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后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第1雌花节位、单株座瓜数、单瓜重、瓜长、瓜径在遗传中表现为部分显性,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瓜肉厚表现倾小值亲本的负向超显性,果色以粉皮显性遗传,种子以有棱子显性遗传,瓜瓤类型在遗传中表现为部分显性,有倾中轴胎座亲本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按照品系产量比较试验标准,对两类亲本10个组合进行正反交试验,研究棉花F2的杂种优势以及正反交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指标差异。结果表明:姊妹系F1产量杂种优势存在显著差异;F1杂种优势越高,F2优势降低的幅度越大,其中皮棉的减产幅度小于籽棉;F2较F1衣分增加和子指降低的趋势明显,其中衣分比子指有更大的稳定性,比强度和麦克隆值的变化大于绒长、整齐度、伸长率的变化。正反交F1的衣分和子指都表现了母性效应,以早熟、高衣分亲本做母本时皮棉产量有3%左右的优势;正反交对F1麦克隆值和伸长率的影响大于对比强度、绒长和整齐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风帘3号丝瓜是以自交系GS1602-10-2-3-1为母本、 自交系GS1302-S-6-4-8-5-5-3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1代新品种.该品种春季设施栽培播种至始收期为61 d;植株长势强,主蔓结瓜;该品种早熟,第一雌花节位5~7节,连续坐果性好;瓜呈长棒状,瓜把短,果脐部钝圆形,瓜长35 cm左右,直径3~4 c...  相似文献   

7.
选用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Roxb.)2个高代自交系和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 Roem.)4个高代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得到30份杂交组合,对F1有胚率和发芽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有棱丝瓜与普通丝瓜种间杂交亲和性较高,个别组合亲和性较低;种间杂交组合的种子活力高于种内杂交组合,苗期长势明显强于普通丝瓜亲本,不存在生理不协调。  相似文献   

8.
碧绿丝瓜是通过有棱丝瓜东莞双青与普通丝瓜杂交后回交,再经系统选育出来的春秋丝瓜新品种,商品瓜长60-80cm,头部明显膨大,头尾一致,头尾周径比0.9:1,单瓜重400-500g,商品外观好,商品率90%以上,每667m^2产量2000kg左右,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获得适合我国华南地区气候特点的有棱丝瓜新品种。【方法】以桂林八棱瓜、夏棠丝瓜多代定向选择获得的稳定自交系进行配组杂交,并对其杂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系统选育。【结果】选育出有棱丝瓜新品种皇冠3号,其植株生长势旺,第1雌花节位春植6~9节,秋植18~20节,主侧蔓均可结瓜。商品瓜长50~60cm,头尾均匀,棱沟浅,皮绿色,单瓜重350~450g,瓜身柔软,纤维少,瓜肉白色,味清甜。中熟品种,春播采收期50~60d,秋播45d左右。生产示范平均产量34509.0~38577.0kg/ha,比对照品种桂林八棱瓜增产22.3%~31.0%。耐热,较抗角斑病和霜霉病。【结论】皇冠3号丝瓜具有丰产稳产、商品性好、抗病性强、耐热等特点,适宜在广西、海南及广东等有棱丝瓜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获得适合我国华南地区气候特点的有棱丝瓜新品种。【方法】以桂林八棱瓜、夏棠丝瓜多代定向选择获得的稳定自交系进行配组杂交,并对其杂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系统选育。【结果】选育出有棱丝瓜新品种皇冠3号,其植株生长势旺,第1雌花节位春植6~9节,秋植18~20节,主侧蔓均可结瓜。商品瓜长50~60 cm,头尾均匀,棱沟浅,皮绿色,单瓜重350~450 g,瓜身柔软,纤维少,瓜肉白色,味清甜。中熟品种,春播采收期50~60 d,秋播45 d左右。生产示范平均产量34509.0~38577.0 kg/ha,比对照品种桂林八棱瓜增产22.3%~31.0%。耐热,较抗角斑病和霜霉病。【结论】皇冠3号丝瓜具有丰产稳产、商品性好、抗病性强、耐热等特点,适宜在广西、海南及广东等有棱丝瓜主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在佛山市丝瓜主产区系统开展"3414"试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丝瓜相对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并建立了三元二次回归方程:Y=1 699.09+52.89N-3.82P+59.27K-1.17N~2-0.11p~2+0.06K2+~2.02NP-2.16NK-1.97PK(R~2=0.98)。通过方差分析,得出F>F0.05,表明丝瓜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回归关系。同时该研究还详细探讨了丝瓜生产中肥料增产效应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肥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都在一定范围内与施肥量成正比:而继续增加磷肥用量时,丝瓜的产量和经济收益都无增加趋势,总体表现为氮肥对产量的影响>钾肥>磷肥。该研究在总结两年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综合提出佛山地区丝瓜37 500 kg/hm~2理论产量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氮肥(N)270kg、磷肥(P_2O_5)165 kg和钾肥(K_2O)225 kg。  相似文献   

12.
丝瓜总酚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简单、稳定的丝瓜总酚提取和测定体系,对丝瓜果肉总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福林-酚比色测定方法进行优化。丝瓜果肉与80%乙醇在比例为1∶10、40℃下超声波提取30min,总酚的提取效果较好。在测定波长750nm、0.5mol·L~(-1) Na2CO3体积3mL、0.5mol·L~(-1)福林-酚体积1.5mL、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60min时,总酚含量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6279 X+0.0273(R2=0.9947),说明此方法能够简便、准确、快速的测定丝瓜总酚含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123份普通丝瓜种质资源PPO的活性,研究普通丝瓜果肉PPO活性的变异,筛选出低活性的普通丝瓜品种材料,并对福建省种植的普通丝瓜品种进行评价和筛选。结果表明,供试普通丝瓜品种PPO活性变异很大,变异范围为0.008~3.176△OD420·min-1·g-1,变异系数为177.5%,筛选出低PPO活性的普通丝瓜品种26份作为普通丝瓜品质改良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福建省栽培的普通丝瓜品种之间的PPO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农福丝瓜801’和‘金美2号’2个品种PPO活性较低,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4.
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第1雌花节位有梯度差异的普通丝瓜品种L001与L023配制组合,调查P1、P2、F1、B1和B2第1雌花节位,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了第1雌花节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普通丝瓜第1雌花节位遗传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 多基因)分别为54.45%、61.88%和58.91%,且以加性效应为主;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38.02%~45.1%。结论:对第1雌花节位进行定向选择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早熟性不太可能通过杂优育种来实现;以第1雌花节位均较低的材料作为双亲,才能提高早熟育种效率。环境对第1雌花节位的遗传影响较大,要不断地对第1雌花节位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丝瓜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酶学特性的影响因素,为丝瓜酶促褐变的研究提供基础。以普通丝瓜果肉为材料,PPO以邻苯二酚为底物,POD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研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及测量波长、底物的浓度、PPO提取酶液添加量对丝瓜PPO、POD活性的影响。丝瓜褐变相关酶提取和测定方法的优化:(1)PPO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08nm、反应温度是35℃、pH为6.0、酶液用量0.15mL,最适底物为邻苯二酚,底物浓度为0.056mol·L~(-1);(2)POD最佳反应体系:测定波长410nm,反应温度为40℃,最佳pH为5.5,酶液用量0.1mL,底物是愈创木酚,浓度为0.067mol·L~(-1)。  相似文献   

16.
普通丝瓜果实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普通丝瓜品种50-5(黑籽短圆筒)×20-4(桂林水瓜)杂交组合6个世代群体的5个果实性状(果柄长、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50-5 ×20-4组合果柄长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49%、70.53%和82.07%,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50%、29.47%和17.92%;果长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8.85%、84.55%和81.68%,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1.15%、15.44%和18.32%;果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陛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73.06%和73.82%.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34.62%、26.94%和26.13%;果形指数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65.23%,62.80%和78.89%,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筹的比例分别足34.76%,37.19%和21.11%;单果质量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凶遗传模型,其B1、B2和F2群体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分别为70.71%、85.35%和89.64%,环境方差占与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29.29%、14.64%和10.36%.果柄长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小,宜采用个体选择法(基因型选择法),宜在分离晚世代进行选择;果长、果径、果形指数和单果质量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较大,宜采取混合选择法(表型选择法),可在分离早世代进行选择;且宜对5个果实性状进行综合选择.5个果实性状的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例均较高,故在育种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丝瓜为研究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设计研究ISSR-PCR反应的影响因素,建立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20 μL的反应体系中,含2.0 μL 10×buffer,1.5 U TaqDNA聚合酶,0.25 mmol·L-1dNTPs,0.35 μmol·L-1引物,30 ng模板DNA,为丝瓜ISSR-PCR分析的最...  相似文献   

18.
选用梅岭丝瓜、翠玉丝瓜、江蔬 1号丝瓜、楚天丝瓜、种都特早熟肉丝瓜、南京蛇形丝瓜等国内优良早熟丝瓜品种 ,以大棚设施栽培 ,采用打顶和不打顶两种处理 ,选择适合南京地区早熟栽培的丝瓜品种和提高早期产量的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 :从早熟性、对病毒病的抗性、早期产量的构成、丝瓜商品性等综合指标评价 ,江蔬 1号是最适合南京地区早熟栽培的优良品种 ,其次是南京蛇形丝瓜和翠玉丝瓜。南京蛇形丝瓜第一雌花始花期较其它品种晚 5~ 1 6d,但瓜条发育速度最快 ,产量最高。采用打顶处理 ,6个品种的结瓜数和单株产量都极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采用大棚栽培比露地栽培可提早上市 1 0~ 1 8d。  相似文献   

19.
对60份丝瓜种质资源的植株、果实等16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0份丝瓜种质资源变异系数范围在0~111%;多样性信息指数在0~2.037。各个材料之间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各不相同,但总体上60份丝瓜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5个农艺性状的指标。判断有棱丝瓜和普通丝瓜的因子、果肉因子、果形因子、熟性因子、外观品质因子。根据种质间遗传聚类丝瓜分为有棱丝瓜和普通丝瓜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