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鲮鱼混精授精的育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祖熊  黄文郁 《水产学报》1985,9(2):203-206
1979至1982年间,用瓦氏雅罗鱼、草鱼、鲢鱼、鲤鱼中的一种或多种精液同鲮鱼新鲜精液混合对鲮鱼成熟卵授精,使其发育成苗,并培育成鱼种。经养殖表明,有几组混精授精得到的鲮鱼,其抗寒性能比不?昆精授精的鲮鱼强;其中以四种混合精液授精以得混精鲮的耐寒能力最高。现将耐寒能力低达5.5℃的混精鲮鱼选出,供进一步选育用。最后,根据各组试验结果,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正>偶然发现乌克兰鳞鲤雌雄同体亲鱼2015年4月13日,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在进行鲤鱼苗种生产时,偶然发现一尾鱼龄4年,体长69cm、体重12.75kg的乌克兰鳞鲤雌雄同体亲鱼。注射催产药物12小时后,按常规的人工采精卵进行"干法授精",该乌克兰鳞鲤雌雄同体亲鱼生殖孔中排出大量乳白色精液,约4g成熟的卵子就裹在这些精液中。技术人员立  相似文献   

3.
本报道了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分别对鲤鱼和虹鳟鱼授精卵孵化率影响的研究。从1993年-1996年4年中,我们用显微注射方法,将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虹鳟鱼授精卵(包括囊胚期卵)5,676粒,孵出鱼苗364尾,孵化率为6.4%(4年平均,虹鳟鱼正常孵化率为80%);而用这种方法,将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授精卵12,196粒,孵出鱼苗4,290,孵化率为34.0%(4年平均,鲤鱼正常孵化率为70%左右)。实验结果:显微注射技术在虹鳟鱼和鲤鱼两种受精卵上的效果明显不同,斑点杂交和SouthernBlot杂交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4.
《淡水渔业》1973,(9):33-33
鲤鱼的卵具有粘性,利用鱼巢采卵孵化时,往往由于气候、水质、病害等环境条件的影响,致使孵化率很低,为此进行鲤鱼卵的去粘流水孵化试验,并已取得成功。其具体办法是:把1至1.5升人工采集的鱼卵放到体积约为10升的容器中,首先加入一汤匙精液,然后倒进含0.4%食盐和0.3%尿素的混合液1.5升,每隔2-3分钟搅拌一次,  相似文献   

5.
鲫鱼的成熟卵排出体外 ,一接触到水便产生粘性 ,所以 ,传统的异育银鲫人工授精都采用干法进行。上世纪 90年代 ,上海市郊有的水产良种场在繁殖异育银鲫时采用湿法进行人工授精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于 1 984~ 1 993年采用干法授精共繁殖异育银鲫苗 1 .96亿尾 ;于 1 994~2 0 0 3年改用湿法授精 ,共繁殖异育银鲫苗 4.1 2亿尾。现将二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一比较。一、雄亲鱼的贮备用干法人工授精繁殖异育银鲫 ,大约 1 5万粒银鲫卵需用 1尾雄鲤鱼的精液 ;以银鲫平均 1 .5万粒 /尾的产卵量计算 ,每年异育银鲫母本和父本的培育数量比为 1 0∶1…  相似文献   

6.
国外简讯     
美国首次鱼类基因移植获成功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和阿拉巴马的奥博(Auburn)大学的一些科学家,将虹鳟脑垂体细胞中的生长基因移植到普通鲤鱼的卵中,结果使孵化出来的鲤鱼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20%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不同品种的鱼类间进行基因移植,并获得成功。在此之前,美国曾成功地在微生物、植物和恒温动物(包括啮齿类动物和家畜)中进行基因移植。但科学家们声称,鱼类基因移植技术还很  相似文献   

7.
我们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由于设备条件限制,均以人工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几年来受精率偏低,且不稳定,同时同尾亲鱼,同批卵粒、同质精液授精的卵(分放于几个孵化缸)中,出现不少受精率高低悬殊的情况。为了查明原因,我们今年在排除卵、精子质量和其它因素的前提下,从授精方法的各个环节上着手找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初步认为:过去由于人工授精工作量大,操作工序衔接不协调,盆放卵量太多,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水产专家对鲑鱼受精卵注射生长激素和促长基因,生产出快速生长鲑鱼。注射的大鳞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和抗冻促长基因。促长基因激活生长激素,产生生长激素蛋白。诱导雄性发育的雌性鲑鱼,其精液中的精子只含X染色体,用其精液给正常雌鱼的卵授精,其后代全为雌性。将这种受精卵施行热休克或压力休克处理,即可产生雌性不育三倍体。试验鱼与正常鱼比较,早期生长快10倍。同期饲养7.5个月,正常鲑鱼体重200g左右,试验鱼达1.2kg。加拿大试验成功速长鲑鱼@任维美  相似文献   

9.
<正> 开始进行鲷类的人工交配实验是1964年4月,在此以前进行鲷类的人工授精全部是依靠从天然亲鱼获取卵,不同种间的人工交配是很困难的。在真鲷苗种生产技术尚未开发的1959年9月份,在明石市沿岸捕天然真鲷稚鱼运到和歌山县白浜近畿大学养鱼场进行饲养,9年后第一次采卵,给其中的一部分真鲷卵用从养殖黑鲷采取的精液进行授精即真鲷♀×黑鲷(?)。另外一部分真鲷卵用养成真鲷精液人工授精即真鲷♀×真鲷(?)。以后笔者等在和歌山县的近畿大学实验场也将平鲷、长棘鲷,石鲷等到  相似文献   

10.
1976年和1977年我们作了冷冻保存大鳞鲢精液,并从海南松涛水库运至湖北沙市进行人工专门的授精试验,获得了成功,现将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祖昆  陈魁候 《淡水渔业》1989,(3):27-28,33
介绍草鱼、鲢、鳙、鲮、鲤精液冷冻方法和授精试验.冷冻稀释液配方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为基础液,用DMSO(二甲基亚砜)和甘油混合剂或DMSO作抗冷剂.用冲解法或湿解法解冻,分别计算受精率和胚动发育率.用于授精试验的冷冻精液在液氮中保存1~700天.在液氮中保存7年的冷冻精液,解冻活力没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收购甲鱼卵谨防“人造授精卵”目前,由于甲鱼卵市价20元/枚左右,在收购甲鱼卵时,发现一些人造授精卵,与授精卵差别甚微,很难鉴别.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了三条鉴别方法:一、真授精卵初期动物极呈粉白色,人造授精卵略呈灰白色。二、真受精卵只有一个授精点,人造授精...  相似文献   

13.
柴河水库大银鱼移植成功后的采卵授精与孵化唐作鹏李勃(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阳111000)杨天祥孙健汪兆生杜龙军(柴河水库水产养殖场几年来,大银鱼被北方水库作为首选增殖对象而广泛移植。移植成功后水库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搞好人工采卵授精、孵化及再...  相似文献   

14.
探讨梭鱼精液的储存方法,延长精液的利用时间对发展渔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文献报导,从1953年Blaxter对太平洋鲱(cluglahrrenges)冻精研究以来至1980年止世界用冻精授精成功的主要鱼类有:鳕、大鲑、大鳞大麻哈、银鲑、泥鳅、黑鲷、鲤等等;我国对鲤鱼(郑恩授、王云祥、1963)、草鱼、湘华鲮(梁荣计,1978-1979)、海水鱼(黄淑炜等、1971、台湾)也进行研究。但对梭鱼精液冻结保藏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我所从1974年至1981年对梭鱼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种雌雄梭亲鱼,性腺发育不同步而且雄性亲鱼甚少,给人工授精带  相似文献   

15.
花鲢和草鱼杂交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渔业》1973,(10):9-10
1972年5月,利用人工催情取得草鱼(♀)卵95.6万粒,与花鲢(♂)的精液进行湿法授精,受精率为59.7%,孵化率为39.5%,得仔鱼苗约24.6万尾。  相似文献   

16.
周剑 《福建水产》1987,(4):74-76
鱼类精液冻结保存研究,是从1953年布拉库斯塔尔的鲱鱼精液保存半年并且成功授精开始的,其后此法试用于鲑科鱼类、海产鱼及鲤科淡水鱼类等,目前几乎所有鱼类精液都有进行冻结保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鲤鱼卵“干法”孵化1993年3月15日,笔者在沪县艾大桥水库进行了“干法”孵化鲤鱼卵的试验。本试验结合传统的孵化方法,但又不同于淋水孵化,故取名为“干法”孵比。试验用鲤卵40万粒,受精率为70%,孵化率76%,获得鲤鱼水花20万尾,畸形率0.5%。。...  相似文献   

18.
<正>猪人工授精的成功实施及受胎率高低除与发情鉴定、适时输精、内外环境及精液品质等因素有关外,人工授精质量也不容忽视。有经验且细心的操作人员不仅在授精的时间确定上有  相似文献   

19.
国外简讯     
《水产科技情报》1998,(6):282-283
日利用改良的电穿孔法育成转基因鲤鱼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水产生物科学系的科学家高岛及其同事,利用一种新的改良电穿孔法,培育出转基因鲤鱼。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将鲤鱼的精液与高渗溶液混合,藉以产生脱水的精子,再将脱水精子加入含有目标基因的等渗溶液。在精子复水时...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低温冷冻保存中华鲟子一代(F_1)的精液,研究4种不同激活液、2种不同的授精方式及5种不同冻精授精量对授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保存365d的中华鲟F_1冻精,用养殖水激活授精效果优于4种激活液,获得(15.04±0.58)%的受精率和(14.6±0.59)%的孵化率。相同条件下,试验1、试验2和试验3的湿法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18.3±1.45)%、(13.57±0.76)%、(18.65±0.42)%和(16.82±2.01)%、(11.03±0.98)%、(15.87±1.25)%,湿法授精效果均优于干法授精。用10mL中华鲟卵与不同冻精授精量进行湿法授精,精子密度3.82×109个/mL,稀释比1∶2,冻精活力(35.45±5.26)%,冻精用量0.1~0.6mL,随着冻精用量的加大,受精率和孵化率呈现上升趋势,0.6mL时,受精率和孵化率达最高,分别为(16.43±1.57)%和(14.58±1.35)%,但随着冻精用量的继续加大,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