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现状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保护重点区域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以期为福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2)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闽侯县、鼓楼区、马尾区、仓山区等中部行政区域;(3)交叉重叠情况共3种类型,分别为自然保护地与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及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重叠区域面积569.74 hm2;(4)福建省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晋安区、罗源县等中北部区域,保护空缺面积为105788.90 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析“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运用ArcGIS软件和地理探测器等手段,对区域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重叠面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367.00×104 hm2,其中不重叠面积为182.52×104 hm2,占49.73%。9类23处自然保护地均存在重叠关系,重叠类型以相交为主。在8个县级行政区中,自然保护地净面积排名前3的是香格里拉市、德钦县和贡山县。(2)因子探测研究发现,人均GDP、森林面积、生物物种数量、公路里程、旅游收入和湿地面积是影响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任意2个影响因子交互后对“三江并流”区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异性的解释力明显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并流”区自然保护地重叠关系中2层重叠分布广泛,3层及以上重叠有4个集中分布区,重叠类型复杂,管理困难,整合优化工作难度大;区域自然保护地呈带状分布特征,4个高密度区的分布格局与该区域主要山脉分布格局相符;...  相似文献   

3.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杭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方向,以杭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技术,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交叉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共有87处自然保护地,累计面积3 447.86 km2(含重叠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6%,其中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的50处自然保护地占杭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52%;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为858.99 km2,且主要集中于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之间,其重叠面积达831.87 km2;自然保护地内矛盾用地总面积为612.65 km2,其中人工商品林和永久基本农田最为突出,分别占矛盾用地总面积的40.90%和18.61%。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途径,区域范围内划定、建设和布局自然保护地是关键。文章以云南省11类373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IS与数据库空间建模工具分析其空间格局,结果认为,云南省各自然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情况较为突出,而保护空缺情况也同时存在;全省目前保存较好的原始林为224.5万hm2,但受保护率仅为64.6%。  相似文献   

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竹林面积为756.27万hm2,占森林面积的3.31%;其中毛竹林面积527.76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69.78%。全国有20个省份有竹林分布,其中面积在30万hm2以上的有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和安徽8个省份,面积合计678.50万hm2,占全国竹林面积的89.72%;有13个省份有毛竹林分布,其中面积在70万hm2以上的有福建、湖南、江西和浙江4个省份,面积合计421.64万hm2,占全国毛竹林面积的79.89%。与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2021年我国竹林面积增加115.11万hm2,增幅为17.95%;其中,毛竹林面积增加59.98万hm2,其他竹种面积增加55.13万hm2,增幅分别为12.82%和31.80%;竹林面积增加在10万hm2以上有湖...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及空间重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保护地交叉重叠尤其复杂。理清不同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的基础。以全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先从级别、类型两个方面总体分析保护地数量特征,再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梳理各类保护地出现和发展的趋势,最后用ArcGIS对重叠地块作拓扑,对不同类型、级别的保护地之间的空间重叠情况作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现有8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类数量和面积占比最大。从1956年至2020年,保护地类型、数量、面积均不断增加,整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全面快速增加、个别类型持续增长4个阶段。(2)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普遍存在交叉重叠,总重叠面积44.27万hm~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重叠面积占总重叠面积的85.19%,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重叠面积最大;同种类型不同级别之间也存在重叠,国家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叠最大。广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少,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市县级保护地的管理;开展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引导各级各类保护地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2021年1月,江山雪岭社会公益型自然保护地正式登记成立,总面积为4 259 hm2,其中林地面积为4 225hm2,耕地面积为34hm2。以江山市廿八都镇人民政府为地役权人,与第三方公益组织深圳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签订合同,将此前已与1 210户农户达成协议的4 225 hm2集体林地交予基金会管理。结果表明,该基金会在科学管理、降低管护成本、强化农户合作以及提升保护效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该尝试通过物权制度的使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有效降低了行政、财政和宣教成本,提高了保护效能。这为我国地方级自然保护地实施“公益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役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能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自然气候条件等方面归纳总结石漠化变化原因。得出如下结论:2016—202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缩减率为7.7%,且各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2016—2021年,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分别为118.8万hm2、149.2万hm2、54.2万hm2和10.9万hm2,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首先归结于持续实施石漠化土地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生态工程,治理成效日趋显现;其次是人为活动压力减轻与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促进了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通过掌握我国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我国石漠化防治政策调整与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工程提...  相似文献   

10.
依据呼中林业局1987~2017年4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以及森林资源质量等方面对呼中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呼中林业局林地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共增加了2.16万hm2,增幅2.81%;活立木蓄积呈先减少后增加动态,共增加了71.15万m3,增幅1.08%。森林覆盖率95.41%,增加了6.11%。森林质量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6.67 m3/hm2,降低了1.56m3/hm2,降幅1.77%;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9.93m3/hm2,减少了5.05m3/hm2,降幅5.32%。  相似文献   

11.
对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应用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解析其空间格局及与周边自然保护地的重叠区域.结果表明:区内共有4处重叠区域,其中与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和松花湖省级森林公园完全重叠;与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重叠面积3820 hm2,占其总面积6.7%;与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重叠面积5014 hm2,占其总面积8.8%.通过分...  相似文献   

12.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筇竹林凋落物储量及持水性能,从而为滇东北筇竹林生态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储量为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7.61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6.61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5.73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5.23 t/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3.45 t/hm2) > 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3.22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2.89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2.69 t/hm2)。4种类型筇竹林凋落物吸水速率均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渐趋于一致,筇竹混交林凋落物吸水速率高于筇竹纯林。凋落物的总有效拦蓄量为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9.74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8.95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7.73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6.23 t/hm2)。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云南省双柏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矛盾冲突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调整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大幅减少了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矛盾冲突涉及的土地及人口等问题,完善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4.
基于滇西北区域林地变更成果、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等数据,采用影像判读确定滇西北区域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初步成果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滇西北重要生态系统总面积为4 494 278.26 hm2,占滇西北土地总面积的76.96%,其中暖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占比最大为23.10%,在滇西北各县均有分布;香格里拉市分布的重要生态系统面积最大,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和高寒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香格里拉市;纳入保护地的重要生态系统面积占滇西北重要生态系统面积的77.32%。  相似文献   

15.
以贵定县为普查对象,采用现场勘查的方式进行了森林生态产业资源大普查。其目的是摸清贵定县生态产业资源家底,推动大扶贫、大生态进程。普查结果显示:贵定县适宜发展林下种植资源2927.66 hm2;已发展林下养殖50.02 hm2,适宜发展林下养殖3466.83 hm2;已发展特色经济林9509.56 hm2,适宜发展珍贵名木3776.23 hm2,已发展旅游单体地块3块,适宜森林康养发展单体图斑1块。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Fully protected areas such as National Parks are often assumed to be the best way to conserve plant diversity and maintain intact forest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To evaluate this assertion, we sampled trees in areas with four different levels of protection: a National Park, where the protection level is very high, a Game Controlled Area which allows tourist hunting of big game animals, a Forest Reserve which allows selective harvest of trees, and an Open Area where human populations have unrestricted access to forest resources. All four land management areas had healthy size-class distributions with greater numbers of juvenile trees (2–10 cm DBH) than adults. Surprisingly, mean stem density of trees was highest (947 stems ha−1) in the Game Controlled Area but was lowest (635 stems ha−1) in the National Park. The former had the highest basal area value (24 m2 ha−1) while the human-inhabited Open Area had the lowest (11 m2 ha−1). Species richness in the Forest Reserve and Game Controlled Ar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areas. The total number of plots with unique species not found anywhere else was lowest in the National. Our measures of forest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therefore show that fully protected National Parks do not necessarily conserve the greatest diversity of tree species or unique species, indicating that a suite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ction strategies may be the key to conservation of trees in these African dry tropical forests.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滇中岩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对影响因子定量归因,基于Landsat、DEM等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RS-GIS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获取石漠化信息和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滇中岩溶区石漠化总面积为3015.04 k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5%,占岩溶面积的13.36%。(2)在不同岩性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中,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草地,占总石漠化面积的48.62%;在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8°-15°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32.01%;从人口密度和第一生产总值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100-200人/km2和>40×108元范围内,占总石漠化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77%和44.33%。(3)地理探测器揭示了滇中岩溶区石漠化驱动因子的权重大小为:土地利用(q=0.42)>坡度(q=0.29)>岩性(q=0.17)>第一生产总值(q=0.14)>人口密度(q=0.14);交互探测器揭示了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对石漠化形成的贡献率最大的是土地利用和坡度(q=0.58),其次是土地利用和岩性(q=0.50)。研究区石漠化在不同影响因子上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人为和自然因素中最显著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川东北丘陵地叶用银杏不同栽植密度对其生长量和叶产量的影响,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合理密度调控方向,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2年生“开江皇1号”银杏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作5种不同栽植密度处理,连续三年观测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生长量及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川东北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和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叶用银杏基地建园首年,栽植密度对其地径和侧枝影响不大,随着树龄增加,栽植密度过大的叶用银杏园相比低密度园,其地径生长量和侧枝数呈减缓增长趋势,不同栽植密度对叶用银杏树高生长无显著性影响;当叶用银杏低于4.5年生,栽植密度为10万株·hm?2时,其叶产量比栽植密度为1.4万株·hm?2的低密度处理的叶产量高2.76倍,叶产量达到20428.00 kg·hm?2,在5.5年生时,栽植密度为10万株·hm?2的高密度栽植处理,其叶产量比4.5年生时下降15.93%,而栽植密度为1.4万株·hm?2的低密度栽植处理,其叶产量却高达41322.60 kg·hm?2,是同年生高密度栽植处理叶产量的1.41倍。因此,在川东北丘陵区,叶用银杏盛产期前,基地栽植密度最高可保持10万株·hm?2,随着树龄增加,栽植密度应逐年降低,盛产期时,密度宜保持在1.5万株·hm?2左右,这样可做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