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肿疽病毒俗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为气肿疽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芽孢且抵抗力很强。1999年我市龙胜、资源、永福、全州4个县,共9个乡镇、16个自然村发生过本病,病牛227头,死亡122头,死亡率达53.74%。现具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气肿疽又称黑腿或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主要感染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牛采食了含有气肿疽梭菌的土壤、草料、饮水而发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特点为肌肉肿胀,压之有捻发音。本病发病快,病程短,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给养牛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8—2009年,玉龙县呜音乡2个村发生了牛气肿疽病,现把此病的诊断和防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5年11月至1986年3月,我县首次暴发牛气肿疽,先后蔓延4个乡11个村27个自然屯,病牛173头,死亡142头,死亡率为82.1%。此病发生后,在疫区进行了气肿疽菌苗的预防注射,但在疫区以外的村屯未能全面进行防预注射,因此,1987~1988年,  相似文献   

4.
气肿疽又被称为黑腿病,为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症的传染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气肿疽梭菌在深层肌肉产酸产气导致气肿坏疽为特征。主要通过春秋两季气肿疽疫苗注射来防控气肿疽传染病。2016年4月7日,宁洱县勐先镇黄寨村箐头组鲁明文、鲁升2户养殖户的黄牛发生疫病,在饲养的27头黄牛中发病7头,死亡5头。经普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宁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勐先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通过黄牛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病理解剖、采样送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牛气肿疽病。及时采取牛气肿疽病的防控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流行蔓延,按期回访没有出现黄牛发病死亡情况,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巩固了本地山区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 1~ 3岁的黄牛 ,是危害贵州耕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据 1 987- 1 989年贵州 3 0个县疫情调查统计 ,发病 3 0个县 ,2 1 9个乡镇 ,发病牛 2 755头 ,死亡 1 0 95头。由于因病设防 ,本病的流行呈下降趋势。 1 995年我县旧治镇的 3个村曾暴发本病 ,报告如下。1 流行情况1 995年 5月 1 8日 ,我站接到把平村的疫情报告 ,即前往诊治 ,到疫区时发现已死亡 1~ 2岁的黄牛 5头 ,有 3 2头黄牛仍在发病。 5月 2 6日又接到本镇另外两个村的疫情报告 ,经前往诊治 ,发现病牛的症状与把平村相同 ,…  相似文献   

6.
<正>气肿疽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原是气肿疽梭菌,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坏死组织和水肿液中,健牛多因采食污染的草料、饮水而经消化道感染,主要发生于黄牛,尤其是2岁以下的牛易感染。本病传染源为病畜,但并不是由病畜直接传给健康家畜,主要传递因素是土壤。即病畜体内的病原体进入土壤,以芽孢形式长期生存于土壤中,动物采食被这种土壤污染的饲草或饮水,经口腔和咽喉创伤侵入组织,也可由松弛或微伤的胃肠黏膜侵入血液。草场或放牧地,被气肿疽梭菌污染,此病将会年复一  相似文献   

7.
气肿疽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在肌肉丰满处发生急性气性肿胀和坏疽,按压有捻发音,局部变黑,故又叫黑腿病、鸣疽。其病原体为气肿疽梭菌。该病菌能产生芽胞,主要存在于被病牛的尸体、坏死组织及水肿液所污染的土壤、草料、饮水中,牛羊等一旦采食  相似文献   

8.
正牛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兽(黄牛多发)的一种急性、发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呈急性经过,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常年可发病,多发于夏秋湿热季节,6~36月龄的黄牛最易感染。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是通过被污染的土壤、草场、饲料、饮水等直接或间接经呼吸道(口、鼻)、消化道的伤口或破损处感染而发病。2017年12月10日上午9:00,战河乡烂泥箐村  相似文献   

9.
1防疫卫生技术要点1.1进出场牛的要求1.1.1应有法定单位出具的检疫合格证书,患传染病的牛严禁出入,严禁从疫区进牛。1.1.2进出场人员、车辆和工具严格消毒,入口处设消毒池。1.1.3进场牛1周内进行健康检查,喂驱虫药一次。1.2定期检疫、防疫1.2.1每年春、秋两季对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副结核病各检疫两次,对阳性牛或凝似病牛按法规检出和淘汰。1.2.2每年春季进行一次牛出败菌苗皮下注射,20mL/头(大牛),5~10mL/头(小牛);必要时安排接种炭疽疫苗,1岁以上一次注射1mL,小牛0.5mL,以及接种气肿疽疫苗,牛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注射5mL。1.2.3每年秋季…  相似文献   

10.
气肿疽病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若不及时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病死率高达100%.自2005年以来,笔者针对我区发生的气肿疽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共治疗43例,治愈40头,治愈率93%.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该病在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控制,但在某些边远山区仍有散在性发生。1988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贵州土地坳区前进村先后死亡7头耕牛。经详细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村发生疑似气肿疽。流行病学发病时间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呈急性经过,病程1~2天,死亡的7头黄牛均为自然发病,其中母牛2头,公牛5头。年龄在2~5岁之间,分布于该村的4个自然屯。临床症状病牛呈急性经过。初期牛只表现不适,突然食欲废绝,继而反刍停止,痛胃蠕动微弱。体温升高达41~42℃。后肢肌肉抖颤明显,行动迟缓,跛行。接  相似文献   

12.
正牛气肿疽,病原是气肿疽梭菌,可经消化道直接感染,创伤的皮肤也可引发感染。病牛及其排泄物和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都是传染源,可引起病牛高热、跛行,胸颈部、大腿等身体肌肉丰满部位出现气性炎症肿胀,指压患部有捻发音。严重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体温下降,呼吸困难,直致死亡。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危害严重,所以在短时间内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黄牛或水牛感染气肿疽病的事例在我区是常見的,但猪患气肿疽病的事例則是罕見。1960年8月,我們从达县商业局食品加工厂送来的一份猪病料中获得气肿疽杆菌的診断資料,特整理于后,以供参考指正。一、流行資料1960年8月20日,达县商业局食品加工厂送来死猪一只(本地种、黑色、♂、約毛重160市斤)。据送检单位介紹:8月19日,重庆市食品公司在寧汉县双河公社接运肥猪42头,当晚住宿我厂,仅停車三小时,42头肥猪全部发病,死亡37头。主要症状是:全身气胀,多数肛門来血,色暗黑,  相似文献   

14.
气肿疽是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黄牛,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以败血症及深层肌肉发生气肿性坏疽为特征。1952年-1954年,湖南省部分地区曾发生本病,1955年起每年进行预防接种,至1974年疫情已被完全控制,2002年7月,湖南省湘南某村暴发本病,病死率达45.6%。  相似文献   

15.
石青青 《兽医导刊》2016,(12):122-123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易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呜病。主要是牛的一种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并常有跛行。主要侵害1~3岁的黄牛,2008年6月,  相似文献   

17.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或鸣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压之有捻发音。  相似文献   

18.
<正>气肿疽是由专性厌氧菌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然而笔者在防治一起牛气肿疽疫情过程中发现,猪群也可以被气肿疽梭菌所感染,在治疗气肿疽梭菌感染的猪群过程中,采用治疗牛羊气肿疽的方法,同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发病情况2013年7月28日,药草坪村委会大槽子村村民李某报告,他家所养的4头牛中,有3头牛发生疾病。笔者立即带领2名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到现场  相似文献   

19.
鹿气肿疽又称黑腿病或鸣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在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炎性肿胀,伴有捻发音和跛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亚急性散发性传染病。触压时有捻发音,产奶牛多发生气肿疽性乳房炎,黄牛和育成奶牛多发生在肩、背、腰、前臂至臂、胫骨等部位气肿疽病。发病率不高,多数是散发,偶尔暴发使发病率增高。1流行情况气肿疽可发生各品种的牛,笔者从1986~2008年诊治患气肿疽29例,其中产奶牛16例,患气肿疽性乳房炎15例,1例患前臂到臂部气肿疽。育成奶牛6~20月龄发生气肿疽9例,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