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暴发性细菌性出血病又称败血症,此病危害鱼种类广,范围大,流行季节长,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特别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由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两种病原菌引起。1.1症状病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眼球突出,腹腔积水并有溶血现象,肠内无食物而有黏液。  相似文献   

2.
鲤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出血病鲤鱼的肝脏和心血中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病鱼相同的症状。其致病力达100%,死亡率分别为65%和50%,两种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高达90%,两者致病有协同作用。从人工感染病鱼体内再次分离获得同种细菌。经细菌学鉴定,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H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Hae)。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菌均对左氧氟沙星、白霉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嗜水气单胞菌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我国的许多淡水鱼类的暴发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孙其焕等1991,陈怀青和陆承平1991]。暴发病的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渔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种名特水产品的养殖也正在受这种细菌的危害[孙佩芳等1996,陆宏达和金丽华1996]。一味地应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将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且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疫苗势在必行。国外商品性鱼用疫苗在七十年代中已开始生产,国内也在研究试制[杨先乐等1989,许淑英等1994,孙建和和陆承平1995]。本实验室人员从患穿孔病的鳖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4.
家养鲤科鱼暴发性传染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7  
从不同地区、不同鱼种的濒死病鱼的实质性脏器中分离到一种革兰氏阴性、有运动力的短杆菌,具有如下特点:氧化酶和V-P反应均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发酵甘露醇、水杨素和阿拉伯糖,不发酵肌醇,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对新生霉素不敏感。用API-20E系统试剂盒检测,证实其为嗜水气单胞菌。用该菌人工感染健康鱼,可引致与自然发病鱼类似的病症,其半数致死量(LD_(50))为5×10~3个菌。在该菌的培养上清中存在着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研究证明,家养鲤科鱼暴发性传染病的病原为产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该病的准确名称应为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  相似文献   

5.
鳖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试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我国的许多淡水鱼类的暴发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孙其焕等1991,陈怀青和陆承平1991]。暴发病的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渔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种名特水产品的养殖也正在受这种细菌的危害[孙佩芳等1996,陆宏达和金丽华1996]。一味地应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将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且效果不很明显。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疫苗势在必行。国外商品性鱼用疫苗在七十年代中已开始生产,国内也在研究试制[杨先乐等1989,许淑英等1994,孙建和和陆承平1995]。本实验室人员从患穿孔病的鳖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快速找到高免药物,阻止野生花骨鱼的不断死亡。[方法]用常规生化法和分子生物鉴定法将病死花骨鱼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实验和体外抑菌实验,用平板法做毒素检测,用腹腔注射法做动物实验。[结果]得到12株分离菌,分离菌一致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不能分解乳糖;能还原硝酸盐;硫化氢、靛基质等阴性;分离菌在685 bp处均有一清晰条带;分离菌皆产生了溶血素;部分菌株产生了蛋白酶;分离菌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分离菌均有抑制作用;实验动物12 h内皆死亡。[结论]12株分离菌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花骨鱼死亡由维氏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治疗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生态防治药物可用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7.
尼罗罗非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嗜水气单胞菌用福尔马林灭活后,接种尼罗罗非鱼,测定其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及攻毒后的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灭活菌苗对尼罗罗非鱼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鱼具有很强的免疫保护力。小个体鱼的浸浴接种效果强于大个体。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草鱼对点状气单胞菌菌苗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点状气单胞菌用福尔马林、苯酚以及加热来灭活后,给草鱼注射接种,通过测定免疫鱼血清凝集抗体效价、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强毒攻击的免疫保护力,证实了3种方法灭活的菌苗对草鱼均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并以苯酚灭活菌苗的免疫保护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鲢细菌性败血症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湖北省部分地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暴发性疾病发生原因,实地调查了生产情况,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鉴定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对硫酸新霉素和氟甲喹较为敏感,对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均具有较大程度的耐药性。类志贺邻单胞菌仅对氟甲喹中度敏感,对其他7种国标渔药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综合气温、水质、喂养情况等因素分析了黄颡鱼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原因,认为此次暴发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与气温的剧烈波动、过量投喂、水质恶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鲢鱼嗜水气单胞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基因库中嗜水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对从病死鲢鱼体内分离到的1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扩增,并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引物能扩增出680bp的嗜水气单胞菌特异基因片段,与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HT5",7"]鱼[KG-*3]回[HT5"]爱德华氏菌及海豚链球菌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量为10pg嗜水气单胞菌基因总DNA.表明该实验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鲢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快速诊断,对有效治疗和控制鱼类嗜水气单胞菌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14.
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水生常居细菌,能引起水产动物、水禽、家禽和人类等共患病。文章综合报道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细菌学特征及其由该菌引起鱼、鳖、蛙、珍珠蚌、鸭及人类感染致病的情况和一般的防治方法,指出今后应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发生、传播等做进一步研究,防范该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异育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神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das hydrophila)菌苗免疫接种异育银鲫,通过测定受免鱼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溶菌酶活性,血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杀菌活性并通过鱼体攻毒试验,探讨了异育银鲫对福尔马林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菌苗的免疫应答状况,结果表明,接种28d后,受免鱼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和溶菌酶活性均值分别为1:18.89和156.36U/dml,相应的对照组则为1:0.83和138.68dU/ml;受免鱼血中白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分别为63.38%和6.02,而对照组的分别库存47.95%和5.08;免疫组和对照组白细胞的杀菌指数分别为1.59和1.15,受免鱼的免疫保护力达到73.7%。  相似文献   

16.
三北地区鱼源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三北地区鲤、鲫、草鱼、大西洋鲑等鱼体内分离到的气单胞菌共16株,结合革兰氏染色、氧化酶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后,采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16株菌对10类25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6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细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实验菌株的16S rRNA序列分别与Gen Bank数据库中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相似性达95%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16株菌分别与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聚为一支,而与肠杆菌、志贺菌和弧菌分支较远,从而判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菌;16株分离菌中有3株维氏气单胞菌、4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温和气单胞菌和6株杀鲑气单胞菌;药敏试验中16株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三甲氧苄氨啶、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利福平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95%以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较敏感,不同菌株之间的耐药谱存在很大差异。为气单胞菌的鉴定及三北地区淡水鱼细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濒死黄颡鱼腹水中分离到一株细菌HS01,对分离株理化特性及DNA序列进行检测,根据理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分离株HS01为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该菌后发病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表现强毒力,对黄颡鱼的半致死剂量为2.51×105 CFU·g-1,且从病灶中分离到与感染菌一致菌株,因此确定嗜水气单胞菌是此次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分离株对头孢唑肟、头孢噻肟、奈替米星及氟苯尼考等10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拉定、链霉素、新霉素及卡那霉素等6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妥布霉素及红霉素这4种抗生素耐药。本研究为黄颡鱼溶血性腹水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鲤鱼体表出血感染症病例进行了病原细菌方面的检验,从4尾发闰于的皮肤病变部位及1尾新鲜病死鱼的皮肤病变部位与肝脏均分离到了几乎纯一的同种细菌。从每尾鱼的分离菌各种纯培养2株共10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初步表明为嗜水气单胞菌,经人工感染发病试验表明该菌为本例鲤1于体出血感染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对鲫鱼的致病性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以提纯的嗜水气单胞菌胞外蛋白酶注射异育银鲫,鲫鱼出现典型的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症状;病鱼体表充血、出血,鳃苍白,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腹腔内有红色的腹水,肠壁充血发炎;背部肌肉注射部位发生液化、糜烂,鳞片竖起。病鱼各组织器官都有病变,其中尤以肝、肾最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肝细胞水肿,胞浆结构疏松;肾小体坏死以至解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发生病变。体外试验表明,正常鲫鱼血精中有某种成分能够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