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成土环境对潜育水耕人为土形成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构建地形景观与潜育水耕人为土分布的关系,调查了浙江省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和山丘谷地等地貌区潜育水耕人为土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微地形、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微地形可直接改变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形成的最重要的成土因素。潜育水耕人为土主要分布在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及山丘谷地的低洼区域,其成土母质主要为湖沼相、河流沉积物、海相沉积物及岩石风化物的再积物,具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质地主要为粘壤至粘土,多显酸性和中性。潜育水耕人为土分布区的地下水位多在30~55cm。水网平原区内潜育水耕人为土的潜育特征土层厚度明显大于其它地貌区。长期种植茭白、莲藕、菱、席草或发展稻田养鱼,可促使其它类型的水耕人为土向潜育水耕人为土转变。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地形对水耕人为土类型及其诊断特征空间分布的影响,构建地形景观与水耕人为土土类及相关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关系,以浙江省为研究案例,从水网平原、滨海平原、河谷平原、丘陵山地和山谷地等地貌区观察了254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水耕人为土类型及相应的诊断层、诊断特性与地貌、海拔、坡度及微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条件可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及运移特点,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对水耕人为土中铁聚层、铁渗层和潜育特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铁聚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河谷平原、水网平原高地、洪积扇、丘陵坡岗地、滨海平原与水网平原的交接区域;潜育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有水网平原的洼地、洋心田、河谷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和山垄;铁渗水耕人为土出现的典型地貌丘陵缓坡、河漫滩高地。潜育特征出现的频率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减小;铁聚层主要出现在地下水位为60-120cm的水耕人为土中;而铁渗层出现频率随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加。铁聚层的层位和厚度在空间上较为稳定,而潜育特征和铁渗层的深度和厚度在空间上可有较大的变化。水网平原区出现的相关诊断层的空间变异尺度较大,河谷平原中主要诊断层的变程较小,丘陵山地(包括谷地)内的主要诊断层/诊断特性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突变。研究认为,水耕人为土中漂白层的形成可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定量化分类是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本文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方法研究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可分为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等4个土类,包括铁聚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底潜铁渗水耕人为土、普通铁渗水耕人为土、底潜铁聚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弱盐简育水耕人为土、漂白简育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等10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鉴出的诊断特性有"潜育特征""盐积现象"。地形条件是影响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因素。浙江省水耕人为土主要属于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  相似文献   

5.
湘东两类母质发育水田土壤的发生特性及其系统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湘东地区紫色岩风化物和河湖沉积物母质发育的6个典型水田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对其成土环境条件、土壤剖面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发生学特性进行研究,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结果表明,供试的2类母质发育的水田土壤,pH值均随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升高,有机质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铁含量表层土壤低于犁底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紫色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较河湖沉积物发育的土壤颜色更红,水耕表层土壤铁的活化度高于下层土壤,晶胶率低于下层土壤,土壤颗粒组成在剖面层次间变化不明显。鉴定出的诊断层主要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诊断特性主要有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氧化还原特征。6个水田土壤均属于人为土土纲水耕人为土亚纲,进一步划分出潜育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土类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3个亚类,最后划分出5个土族和6个土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湖南省长沙市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该市5个由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典型水稻土剖面,通过采样点成土环境调查、土壤剖面形态描述以及供试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检索出供试土壤的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并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结果表明,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等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黏壤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沙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黏壤质混合型非酸性热性-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等3个土族,构建金鼎山系、凌茯系、罗巷新系、白玉系、马战系等5个土系。以上分类结果说明,系统分类的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等定量化指标判定与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相比具有更强的区分能力,能更有效地反映基层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对当地农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我国已经有7000a的种植历史,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60%的人口以水稻为日常的主食。水稻在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北方的水稻种植大部分没有实现规模化种植,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村劳动的减少,本文针对节约成本,低劳动力投入、高效及稳产的抛秧栽培技术提出水稻高产的技术探究。  相似文献   

8.
湘东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湘东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选取当地5个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典型水稻土剖面样点,野外调查成土条件、描述土壤剖面特征,并于室内分析土壤理化性状。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指标体系鉴定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并进一步划分出2个土族和5个土系(新中系、枫树桥系、袁家系、许胜系、八家湾系),且与土壤发生分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类似物质起源的土壤,在基层分类单元上,系统分类比发生分类具有更强的分类能力,可有效指导当地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西南山区水耕人为土的分布特征,促进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利用2015—2017年笔者在贵州省调查的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分类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全省拥有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水耕人为土,共鉴出11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等4个,鉴出的诊断特性包括“潜育特征”和“复钙作用”等2个。该省水耕人为土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粘粒淋淀特点,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贵州省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简育水耕人为土和铁聚水耕人为土是该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0.
湘东花岗岩发育水稻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湘东7个起源花岗岩风化物的水稻土样点,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指标体系,野外系统调查成土环境、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室内分析理化性质,研究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评述土系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和潜育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6个土族和7个土系(车溪系、刘家场系、双家冲系、红阳系、柏树系、湾头系和福安系)。对于同一地区类似母土/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而言,基于系统分类的定量化指标(颗粒大小和质地层次)比基于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具有更强的划分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卢氏县位于我省最西部,是我省第一个大县,全县土地面积3,665平方公里,地垮伏牛山南北坡,地形大部为中山与低山丘陵,沿河两岸有小面积河谷平原。调查区为洛河北侧河谷平原及低山丘陵,分属西湾、石桥两个大队,面积7,975亩。区内土壤有2个土类,4个亚类,12个土属,17个土种。潮土为黄潮土亚类,包括砂土等3个土属,砂土等4个土种,多分布在洛河滩地,占区内土壤面积的6.05%,属中等肥力土壤。褐土有潮褐土等3个亚类,潮垆土等9个土属,潮垆土等13个土种,多分布在阶地与低山丘陵,占区内土壤面积的93.95%,其中肥力较高的垆土等仅占16.08%,而大部分为中、低肥力土壤。调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是农、林、牧生产结构不合理,干旱与水土流失严重。今后必须采取调整农、林、牧比例,逐步实现生态平衡,进行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防旱保墒,种植耐旱作物,提倡旱作农业等利用改良措施,大大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湾南岸两个前期已鉴定的跨2 000 a的水稻土序列(上虞:30~2 000 a;慈溪:9~2 000 a)为模型,探究长期植稻下稻田土壤耐药组演替特征,以期拓展对人为水耕土土壤耐药组形成与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研究采用了高通量荧光定量PCR(HTqPCR)技术,分析了不同土壤深度(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下水稻土序列中320个耐药基因(ARGs)的检出情况、丰度、多样性及其随植稻年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土序列共检出289种ARGs,以氨基糖苷类和多重耐药类ARGs最为丰富多样,两个地区共有181种ARGs。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指出,上虞和慈溪水稻土序列的ARGs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部分体现在ARGs亚型数量上。慈溪持有108种在上虞水稻土序列中不存在的ARGs,但85%的慈溪特有ARGs在植稻100 a后消失。因此,随植稻年限增加,不同地区水稻土序列在ARGs亚型数量上的差异缩小,在植稻千年后趋于接近。同时,随着植稻年限增加,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和母质层土壤间的ARGs亚型数量差异缩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杭州湾南岸水稻土序列的ARGs丰富度和多样性随耕作年限的增加整体呈衰减趋势,同时伴随ARGs相对丰度的上升,其中相比耕作层和犁底层,母质层ARGs与植稻年限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综上,时间驱动了稻田土壤耐药组发展,而植稻年限对母质层中ARGs组成有强烈的塑造作用。在杭州湾南岸,新生稻田土壤(≤50 a)比成熟稻田土壤(≥1 000 a)拥有更为丰富的ARGs亚型但更低的ARGs相对丰度。水稻土序列中细菌丰度与ARGs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暗示成土过程中ARGs演替与微生物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浙江河网平原水稻土的肥力特点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耕地地力调查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河网平原水稻土的肥力状况及其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土酸碱度继承了以中性和微酸性为主的河网平原典型水稻土的特征,但因受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影响土壤酸化显著,主要表现在pH<5.5 的土壤比例增加。复种指数和施肥结构的改变对长期植稻水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积累影响不明显,但不科学的土地平整及长期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可导致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显著下降。30 年来,河网平原水稻土有效磷和速效钾均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别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提高了168.02%和12.52%;但仍有较大比例的土壤存在缺磷和缺钾问题。受土壤质地的影响,宁绍平原和温台平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一般高于杭嘉湖平原;土壤酸化也以宁绍平原和温台平原较为明显。研究认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仍将是维持这一地区土壤养分平衡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4.
长沙市不同类型水耕人为土的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沙市采集的12个不同土壤类型的水耕人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剖面间理化性质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沙市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很丰富,其中简育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潜育水耕人为土全氮和全磷的含量较高,铁聚水耕人为土全钾的含量较高,都依其成土母质和质地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水耕人为土的肥力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对浙江全省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的有机质、pH值、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水耕人为土的有机质和全N质量分数分别在20~40和1~2g·kg-1之间,以中量水平的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37%和6.32%;水耕人为土的pH值在3.02~9.80之间,相差达6.78个pH单位,以酸性为主,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目前水耕人为土呈现明显的酸化,其中pH值在5.5以下的土壤比例明显地增加,而pH值在5.5~7.5之间的土壤比例明显地下降;土壤有效P的平均含量为第2次土壤普查期间的4~5倍,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水耕人为土有效P处于低级别状态;土壤有效K总体上趋于低水平和中水平,但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略有增加。分析认为,施肥结构的变化和水田长期旱作是引起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母质发育水耕人为土(水稻土)中铁的形态及其剖面分异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稻田关键元素的分布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花岗岩风化物(GR)、板页岩风化物(PS)、第四纪红色黏土(QRC)、石灰岩风化物(LS)、紫色砂页岩风化物(PSS)和近代河湖(冲)沉积物(FLD)共6种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30个典型剖面系统分析了剖面(0~100 cm)及水耕人为土不同土类间铁的形态及其分异特征,探讨土壤剖面铁的形态转变、剖面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6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已经探明,检索出简育水耕人为土(HSA)、铁聚水耕人为土(FSA)和潜育水耕人为土(GSA)3个土类,暂未发现铁渗水耕人为土。水耕人为土剖面全铁(Fet)含量均值为44.66 g/kg,不同形态铁的构成表现为:晶质铁(Fec)>硅酸盐铁(Fesi)>活性铁(Feo)>络合铁(Fep)。铁的形态在剖面分布呈现出Fesi在剖面变化不大、Fec在剖面呈现先升后降、Feo和Fep在剖面呈现先降后升共三种趋势。PS、QRC和LS的Fec、FLD的Feo、GR的Fep含量均值分别高于其他母质;GR、PS和QRC发育的水耕人为土淀积系数高于LS、PSS和FLD。FSA的Fec含量均值和淀积系数、GSA的Fep含量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土类。研究表明,湖南6种母质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中铁的不同形态发生转化并在剖面、母质、土类间体现出显著分异。铁的形态及淀积系数反映了水耕人为土的发育程度及成土环境,对于水耕人为土的发生学特性与系统分类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湘东板页岩发育水耕人为土的土系分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湘东地区6个板页岩发育的典型水耕人为土剖面,通过调查当地成土环境,描述土壤剖面形态和室内分析理化性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方案,探索类似母质/母土条件下水耕人为土的基层分类指标和建立土系。在水耕人为土亚纲下,划分出铁聚和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土类,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和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2个亚类,进一步划分出4个土族和6个土系(五峰系、黄田系、洪鸟系、拗才系、晋坪系和城望系)。同一地区类似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系统分类的定量化指标(颗粒大小级别和质地层次差异)比发生分类的定性判定具有更强的划分能力,能更有效的反映基层土壤类型的生产性能,对当地农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清县处在杭嘉湖平原向浙西丘陵过渡地带。为“四山五地一水”的土地结构。东部的水网平原在杭嘉湖中部平原中具有典型性;西部是山区,中部为丘陵地带。全县土壤主要是红壤,水稻土和潮土、岩性土和黄壤,分别占土壤面积的46.9%,35.4%,16.1%,1.25%和0.38%。红壤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水稻土和潮土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水网平原,但在丘陵河谷地带也有相当数量。近十年来,耕地不断被占用而面积日益缩小,但是开发潜力甚大的低丘缓坡和水域尚未充分利用,部分地区的土壤环境生态(土地生态)恶化,是本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典型烟区代表性烟田土壤土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的永定县和泰宁县作为福建烟区的产地代表,在永定和泰宁分别确定10块和7块典型优质烟田研究其土壤系统分类归属及其土系建立。结果表明:1)调查的17块典型烟田均属于水耕人为土亚纲,归属于5个亚类,可划分为10个土族和10个土系。2)总体上看,铁渗和铁聚水耕人为土上种植的烟叶,清香型风格相对优于潜育水耕人为土;3)福建烟区烟田酸性较重(pH<5.5),已为酸性土壤,需考虑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20.
从杭州市不同农业地貌区采集了128个耕层土样,分析了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和缓效态3种形态的有效态钾含量,探讨了不同农业地貌区土壤有效钾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土壤钾素水平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土壤中缓效钾、交换钾和水溶性钾等有效态钾平均含量是滨海平原区>水网平原区>河谷平原区、山地丘陵区。但不同农业地貌内土壤钾素也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滨海平原区内土壤有效钾的水平与围垦年限呈负相关;水网平原区土壤有效钾水平主要与利用方式不同引起的施肥水平有关;河谷平原区土壤有效钾水平主要受土壤质地的影响;而山地丘陵区土壤有效钾水平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