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雏鸡的治疗效果及黄连解毒汤抑制IBDV致死鸡胚的情况。结果表明:与攻毒对照组相比,黄连解毒汤治疗Ⅰ组(高剂量治疗组)外周血ANAE+T细胞数显著升高,雏鸡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升高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从而抑制了雏鸡免疫功能的降低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下降。黄连解毒汤防治病雏鸡的治愈率为88.9%,降低死亡率为38.9%,并且适量黄连解毒汤能明显控制鸡胚感染、抑制IBDV致死鸡胚。  相似文献   

2.
观察中药对人工感染传染性囊病(IBD)雏鸡的死亡率、器官出血率、增重效果的影响,以及抑制人工感染的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致死鸡胚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对人工感染传染性囊病雏鸡的治愈率为83.3%,降低死亡率61.1%(P<0.05);法氏囊、脾脏出血率显著降低;适量中药明显控制感染,提高增重,抑制IBDV致死鸡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免疫失败鸡场中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命名为SD株.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病毒形态观察等证实了分离物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测定病毒效价ELD50达到10-6.5/0.2 mL;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SD株接种4周龄鸡后引起鸡群发病率为100%,病死率达85%,剖检可见法氏囊呈"紫葡萄样...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本病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  相似文献   

5.
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株 (vv IBDV) He B- lf和 He B- bd接种 SPF鸡 ,36 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 ,发病率为 10 0 %,死亡率为 5 0 %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 ,法氏囊水肿或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两分离物为超强毒株 ,从而证明河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 IBDV的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黄芩苷体外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作用机制,以DF1细胞为宿主细胞,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物,从黄芩苷对IBDV的直接灭活作用、阻滞作用、抑制吸附、穿入及其复制5个方面探讨黄芩苷抗IBDV机理。结果显示,黄芩苷的CC50为(206.48±12.74)mg/L,EC50为(46.76±3.15)mg/L,选择指数SI为4.415,在无毒质量浓度范围内其对IBDV的最高抑制率为72.02%;在阻滞试验和复制抑制试验中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60.85%和68.11%;在病毒吸附、穿入抑制和直接灭活试验中抑制率很低,表明黄芩苷不能阻断IBDV对DF1细胞的吸附、穿入和直接灭活。结果表明,黄芩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IBDV对DF1细胞的感染,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干扰病毒的复制和阻滞,提示黄芩苷可作为预防及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疾病,该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主要侵害的靶器官是法氏囊。美国鹧鸪(石鸡)在解剖和生理上与鸡相似,在生产实践中,能有效治疗鸡法氏囊病的高免卵黄抗体,也对临床上出现类似IBD症状的美国鹧鸪有疗效,为了进一步确定美国鹧鸪对IBDV的易感性而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实验从山西省不同地区疑似法氏囊病鸡中分离到法氏囊病毒,经鸡胚培养繁殖、电镜观察、提取RNA、设计引物、c DNA的PCR扩增、电泳、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比对,最后鉴定其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淋巴细胞是IBDV的靶细胞,尤其B淋巴细胞是最主要的靶细胞,法氏囊是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0.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 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抑制 EL ISA对麻雀、鸭、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 ,阳性率分别为 7.4% ( 4/ 54 )、95.5%( 3 6 3 / 3 80 )、9.4% ( 1 1 / 1 1 7)。从 IBD阳性麻雀、IBD病鸡以及同群饲养的鸭、鹅体内分离到了 4株不同源病毒 ,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 EL ISA、Dig-标记 IBDV c DNA探针斑点杂交和交叉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均为 IBDV血清 型。病毒可适应并致死鸡胚 ,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效应 ( CPE)。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 RNA,病毒对乙醚不敏感 ,p H2 .0不能灭活病毒 ,p H 1 2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 ,56℃作用 3 h病毒仍有活性 ,70℃ 1 h可灭活病毒。以上结果表明 ,从鸡、麻雀、鸭、鹅体内分离到的 IBDV生物学性质比较稳定且非常相似。本研究结果提示 IBDV已在我国广泛流行 ,麻雀、鸭、鹅可成为 IBDV携带者或传染源 ,在 IB-DV传播和生态变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