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为探究南方地区养殖中国对虾“黄海2号”的适宜模式,开展了“虾-鱼”、“虾-蟹”、“虾-鱼-贝”、“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黄海2号”在南方地区养殖,7月中旬高温来临之前,生长速度快,但进入高温季节(水温30℃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放养密度每667m2 1.1万.1.55万尾时,对虾单产为34.2~61kg。除“虾一鱼”试养模式的1个池塘外,其余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近期,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推荐的2010年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主推品种为;“黄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2号”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主推技术为: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和北方节水渔业综合养殖技术。对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内容是在保证原有对虾产量的同时,实行虾蟹混养、虾蜇混养、虾鱼混养,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漳浦县对虾养殖业近年来发展很快,养殖面积从小到大,产量由低到高,养殖品种由原来单一的长毛对虾,发展到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草虾、短沟对虾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由单季养殖,发展到“双季”甚至“三季”养殖,而且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虾贝混养”、“虾鱼混养”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温岭是浙江省海水养殖的重点地区之一,其中海水池塘面积2万亩,主要养殖方式为虾贝、虾贝蟹混养等模式,混养的贝类品种主要有缢蛏、泥蚶、青蛤。在虾贝混养模式中常放养对虾苗种均为国内"土苗",由于该苗种近亲繁殖和多代使用等原因导致种质退化,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生长速度变慢,抗逆能  相似文献   

5.
<正>1基本情况沧州临港海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承担了"对虾健康养殖与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项目,项目开展了多种对虾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对虾与贝类混养就是其中之一。试验模式以养虾为主,套养贝类,同时套养少量鱼、蟹调控生态环境。试验规模:共计2个池塘,总面积1.2hm2,其中1号池0.67hm2,2号池0.53hm2。试验模式:1号池日本对虾混养縊蛏、毛蚶,搭配梭子蟹和少量美国红鱼;2号池中国对虾混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河北省对虾养殖品种主要是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种,养殖总面积2万余hm2,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粗放型养殖,其中日本对虾主要是蟹-虾、鱼-虾混养模式。2013年,各类对虾养殖产量分别为南美白对虾10 813t、中国对虾4 254t、日本对虾3 815t,平均单产南美白对虾为1 204.05kg/hm2、中国对虾666.6kg/hm2、日本对虾1 035.6kg/hm2,近几年由于  相似文献   

7.
虾贝混养原理就是依据对虾与贝类不同的生理和生态特点,让贝类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微型病原体,实行虾贝混养.此方法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虾贝生长,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江苏省滨海县去年对虾与杂色蛤混养面积5700亩,收获杂色蛤4800吨,对虾125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崔彦卿 《河北渔业》2002,(2):24-24,14
<正> 自90年代初期,全国沿海地区暴发病毒性虾病以来,对虾养殖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人们以改换养殖品种或实行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来提高养殖效益。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对虾与缢蛏混养的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至今未找到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 ,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挖掘虾池潜力 ,近年来 ,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 ,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 ,其效果较单一进行对虾养殖要好。并在实践中发现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 :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 ,可使水质得到改良 ,使贝、鱼生长速度快 ,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 ;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 ,饵料利用率高 ,周期内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 ,可达到…  相似文献   

10.
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至今未找到有效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此,近年来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其效果较单一对虾养殖要好。在实践中,发现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豚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使贝、鱼生长速度快,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饵料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为虾池的多品种养殖创出一条新路。具体技术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我国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之为生态养虾新技术,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现代渔业信息》2010,(11):30-30
日前,庄河市养殖的千余亩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顺利通过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组的现场验收,其中精养池17尾对虾重500g;虾参混养池16.3尾对虾重500g,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56kg和78kg。  相似文献   

13.
实践篇     
<正> 乐亭县古河乡虾农尹德民,今年变单一养殖对虾为虾、鱼混养。到8月10日,他饲养的1.33hm~2虾场(3个池子)虾壮鱼肥,对虾体长均达到10cm,混养的梭鱼,鲻鱼等鱼类生长良好。预计今年可收获对虾6000kg,各种鱼类2500kg,总收入25万元,获纯效益18万元。 他进行虾、鱼混养的主要方法是:1 先养一池好水 虾池清好后,于4月中旬选择大潮汛水质好提闸纳水0.8~1.0m,而后分三次拨撒尿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5月份开始,我们在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镇涧河村沿海高速南选择了4个池塘共13.3hm2,将"黄海1号"中国对虾与毛蚶进行混养,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养殖模式。"黄海1号"中国对虾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出来的,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成功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其性状优势明显。在试养殖过程中对比日本对虾、南美对虾等养殖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快等特点。毛  相似文献   

15.
<正>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中最具活力的养殖产业之一。在闽南地区除有排污条件的高位池及棚室工厂化养殖模式外,传统的土塘养殖目前仍然是虾类主要养殖方式。闽南沿海地区主要养殖的虾类为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金刚虾(斑节对虾),适宜采用鱼、虾、贝混养模式。在虾塘混养合适的鱼和贝类不仅可以清除病虾、抑制虾病发生,提高虾的成活率,还可增加混养种类的收入。漳州沿海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对虾海水养殖地区之一,本文对几个对虾养殖区的不同混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最佳的海水虾塘混养方案,以供对虾养殖户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水池塘混养可以降低由于病害而绝产的风险。下面介绍虾、蟹、蛤混养四放六收技术,混养品种为菲律宾蛤仔、中国明对虾(黄海一号)、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17.
《渔业现代化》2010,(1):74-74
(1)池塘底增氧养殖模式。全省建立了17个省级示范点,在开展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等生产中推广应用底增氧养殖技术的同时,在锯缘青蟹、甲鱼、罗氏沼虾、乌鳢、鳜鱼、常规鱼等池塘养殖中也进行了示范推广。(2)混养轮养种养模式。全省推广混养模式10余种,累计推广面积33.6万亩。几种新型的混养模式主要有:对虾鳖混养模式,鱼鳖混养模式,鱼蚌混养模式,虾泥鳅混养模式,稻鱼共生模式;另外还有一些龟鳖与稻、油菜、大小麦、  相似文献   

18.
自1993年以来,我们在常规虾塘和乐清湾浅海水域网箱分别进行不问海水鱼品件与对虾混养防治虾病的效果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红鳍东方红、黑绸、挽状黄姑鱼、钞鱼、中华乌塘续、河鳗与对虾混养具有明显的抑制或控制虾病发生的效果,而辎鱼与对虾混养不能有效抑制虾病的发生,现详沐如下:1996年在10.66公顷的虾塘混养红给东方鲑35万尾,放养长毛对虾苗160万尾,4个a后对虾长至、11~12cm。同期未混养的虾塘则放养对虾苗20余天后就发病死亡。1994年在1.53公顷虾塘混养黑钢6000尾,放养虾苗60万尾,两个月后对虾生长至7.Zcm,而同期…  相似文献   

19.
谢岗  郑乐 《海鲜世界》2004,(1):22-22
虾贝混养原理就是依据对虾与贝类不同的生理和生态特点,让贝类充分利用虾类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微型病原体,实行虾贝混养。此方法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净化水质,促进虾贝生长,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江苏省滨海县去年对虾与杂色蛤混养面积5700亩,收获杂色蛤4800吨,对虾125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生态农业技术模式适宜在硬泥或沙泥底质的虾塘泥滩推广。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0.
惠恩举 《齐鲁渔业》2004,21(7):13-13
高温季节,天气热,日照强,气温高,水质差,影响对虾的觅食及蜕皮生长,还易造成发病死亡。根据地处黄海与渤海交界处的大连普兰店市养虾大户粱春林、牟有彬等21户的实践经验,高温季节对虾饲养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