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在浙江省200万hm2重点公益林范围内取得的854个典型样地的调查资料,分析比较了不同地貌、坡度、坡向、坡位、土层厚度等条件下样地的生物量及其组成,结合林龄、立木数等指标,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点公益林现存生物量与地貌、坡向、坡位、坡度等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往往与平均生长量呈负相关。现存生物量随着地势的下降而下降,即中山>低山>丘陵;从坡向分析,西北向的平均生物量最大,南坡、东南和西南次之;从坡度看,以陡坡最高,急坡、斜坡次之,缓坡和险坡最低;从坡位分析,以上坡最高,中坡和山脊次之,下坡最低。(2)土层厚度是影响林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土层厚度的加深,林地生物量迅速增加。年均生物量生长也与立地状况密切相关。年均生物量以丘陵最高,低山次之,中山最低;各坡向年均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西南、东南、西北、东北、西、东、北;从下坡、中坡、上坡至山脊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各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根〉大根〉小根〉细根;地上部分皮的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随坡位变化而变化,其中干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枝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大根及中根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将乐县6 a生樟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从人工林生长指标来看,不同坡位樟平均胸径生长量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林分生物量来看,下坡位樟林分总生物量最高,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樟林分总生物量最低;就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樟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均...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帽儿山实验林场尖砬沟森林培育实验站25a生红松人工纯林和红松——黄波罗、红松——胡桃楸、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坡位以及混交方式对林木胸径、树高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通过异速生长方程,估计总生物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除坡位对树高影响不显著以外,混交、坡位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红松胸径、树高和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濒危植物水青树的生殖配置进行研究,探讨其生殖与生存之间的权衡关系,揭示其生活史对策及其濒危机制。[方法]对固定样地内的不同径级水青树个体的标准生殖枝生物量进行观测,对不同径级个体的差异采用多重比较分析,对生殖配置(RA)、生殖构件与营养构件生物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对种子数量与千粒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随径级的增大,水青树的生殖和营养投入呈现同增同减的趋势,没有明显的权衡关系;(2)水青树的生殖分配(RA)随径级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水青树的生殖投入与营养投入、叶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其RA与营养投入、叶生物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4)生殖构件各组分中,种子生物量所占比重均为最小,且远远低于生殖的附属结构(果序轴和果皮);种子数与种子大小之间存在权衡关系。[结论]在构件水平上,水青树的营养投入对生殖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其生殖期可划分为生殖初始期、生殖增长期、生殖高峰期和生殖衰退期等4个时期;其种子特征在生殖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生活史对策,可能是水青树在长期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殖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降水有限、水分再分配明显的半干旱区山地坡面上,森林生物量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坡向、坡位差异。便捷、精确地测算整个坡面的森林生物量目前还很困难。本研究旨在定量描述森林生物量的坡面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为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选择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半阴坡和阴坡2个坡面,按坡位从上到下各设置了6块20 m×20 m的样地,调查各样地的立地条件及林分特征后,采用烘干法及六盘山区建立的生物量经验公式计算地上生物量;以"离开坡顶的水平距离"为尺度变量,定量描述地上生物量随坡面空间尺度增加而变化规律,及坡面上任意坡位处样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坡面平均值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坡面上森林植被地上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坡向、坡位差异;水分条件较差的半阴坡上的平均地上生物量(52.36 t·hm-2)比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低18.16%,但半阴坡上生物量的坡位间变幅(42.50 t·hm-2)比阴坡高14.71%,这说明半阴坡的坡面效应强于阴坡,并与土壤厚度及土壤水分条件差异有关;地上生物量的坡位变化在不同坡面上大致遵循相同的规律,都是由坡顶向下逐渐增大,至下坡处(半阴坡)或中下坡处(阴坡)达到最大,之后又逐渐减小,这主要受土壤水分在坡面上的再分配格局影响;研究区坡面上森林植被地上生物量(y,t·hm-2)随坡面空间尺度(x,m)增加而变化,阴坡表现为y=-2×10-7x3-8×10-5x2+0.121 9x+40.875(R2=0.999 8),半阴坡表现为y=2×10-7x3-7×10-5x2+0.067 5x+30.838(R2=0.995 7);距坡顶的水平距离每增加100 m,阴坡上的地上生物量坡段滑动平均值升高4.92 t·hm-2,半阴坡上为6.28 t·hm-2,即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尺度效应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半阴坡上要强于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研究区坡面上任意给定坡位(X,m)与样地地上生物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Y)的定量关系在半阴坡为Y=-7×10-8X3+4×10-5X2-2.2×10-3X+0.643 2(R2=0.932 1),在阴坡为Y=-1×10-8X3+1×10-6X2+3×10-3X+0.620 4(R2=0.973 9),以此可便捷和精确地确定整个坡面的森林生物量。【结论】半干旱区山地坡面上森林生物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型变化,与土壤水分的坡面再分配格局关系很大;采用"距坡顶的水平距离"为尺度变量可以很好地定量描述森林生物量沿坡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基于以上工作可实现整个坡面生物量的便捷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7.
不同坡位对21年生闽楠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年生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坡位对闽楠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闽楠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均有不同的影响。闽楠生长量及生物量积累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下坡有利于叶、大根和细根的积累,上坡有利于干、骨骼根、中根及小根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华北地区森林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以北沟林场油松白桦混交林为调查对象,运用标准地调查法,并采用样方收获法、全挖法和方差分析法分析研究不同坡位对油松白桦混交林生长以及乔、灌、草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坡各混交树种的胸径、树高均大于中坡和上坡;不同坡位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下坡最大、中坡次之、上坡最小,灌、草及枯落物层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乔木层正好相反,为上坡最多、中坡次之、下坡最少;各层次生物量在不同坡位上所占比例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以乔木层占绝对优势,下坡、中坡、上坡的乔木层生物量分别占各坡位总生物量的95.51%、92.03%、90.08%。灌木层的植被主要以桦木科、蔷薇科、忍冬科、豆科及杜鹃花科为主,桦木科、蔷薇科植物的生物量在坡位上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上坡最高、中坡次之、下坡最低,忍冬科则正好相反,而豆科和杜鹃花科植物的生物量在坡位上的变化规律表现为中坡最高、上坡次之、下坡最低,但不同坡位上均以蔷薇科植物的生物量最多,豆科和杜鹃花科植物的生物量较少。不同坡位油松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枝、根、叶,不同坡位白桦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由大到小依次为干、根、枝、叶,且不同坡位油松和白桦干的分配率表现为下坡最大、中坡次之、上坡最小,而枝、叶和根的分配率与干的正好相反,表现为上坡最大、中坡次之、下坡最小。  相似文献   

9.
对南安县不同坡位8年生卷荚相思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卷荚相思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及地上部分各个器官生物量体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上坡位;不同坡位平均木及林分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不同坡位平均木及林分地下部分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骨骼根>粗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揭示不同坡位对芳樟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和精油特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置了上坡、中坡和下坡三个处理,来研究芳樟矮林的坡位效应。【结果】1)芳樟矮林各项生长指标在不同坡位间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不同坡位间的株高差异均显著;下坡和中坡的基径显著大于上坡,下坡和中坡之间基径差异不显著;与上坡相比,中坡和下坡的叶面积分别增加了74.09%和99.87%。2)芳樟矮林生物量在不同坡位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其中叶片、侧枝和单株总生物量差异显著,均表现为下坡显著高于上坡,下坡和中坡及中坡和上坡之间差异不显著;主干生物量在不同坡位间差异不显著。植株生物量的空间分配在不同坡位上均表现为叶片侧枝主干,但不同坡位间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芳樟不同器官中精油含量在不同坡位上均表现为叶片侧枝主干,其中叶片和主干精油含量均表现为下坡显著大于中坡和上坡,下坡和上坡的侧枝精油含量显著高于中坡。精油产量在不同坡位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表现为叶片侧枝主干,但不同坡位间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结论】下坡位有利于芳樟矮林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精油产量形成,提高叶片中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退耕坡地系统属于退化土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是毁林(草)开荒形成的,是人为加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而形成的低产脆弱的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与恢复,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和人为设计理论。退耕还林(草)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定向加速景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评价退耕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评定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的产出、效果和影响。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尺度与等级理论、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理论、景观演化与干扰理论探讨了退耕地生态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We studied infiltration and fractal mechanisms on sloping farmlands in a small watershed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rocky mountai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We studied soil fraction and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s,and developed a soil infiltration model to analyze it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with soil particle size and pore dimensions under four types of land use,including sloping farmland,abandoned land,natural forest,and forest plantation(Malus pumila,Crataegus pinnatifida).Soil stability infiltration rate ranked as sloping farmland>abandoned land>natural forest>forest plantation.The sequence of soil particle size and pore dimension ranked as natural forest>forest plantation>abandoned land>sloping farmland.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il particle size and pore dimension,and bot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nt volume of silt and clay.They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infiltration rate.The Horton model and the power function model were more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soil infiltra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rate.We concluded that the soil in this area displayed typical fragments of rocky mountainous regions due to the loss of silt and clay caused by cultivation on sloping farmland.The uniformity and fractal dimensions of soil particle sizes and pore distribution decreased,thereby enhancing soil infiltration capacity and decreasing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13.
秭归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效益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水源涵养效益的主体,通过对秭归县10种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林地水源涵养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3%~20·2%,除柏木林外,非毛管孔隙度增加6·8%~494·2%;(2)退耕还林后土壤饱和蓄水量增加5·7%~118·8%,非毛管蓄水量为坡耕地的2·58~19·13倍;(3)秭归县退耕还林森林土壤的蓄水量为171·6万m3/a,是相似立地条件下农耕地的3·21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绿篱技术治理旱坡地,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下,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有经济效益的、易于推广的新型坡耕地生态经济综合系统.按照参与式方法对项目进行调查、确认、设计、执行、监测,使项目从过去的长官意识、专家主导转变到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真正成为项目的主体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林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台地和26°坡地杏林地连续3年的降雨、冠层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陕北黄土区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补给与生物量、土壤水分消耗与生物量的关系.提出台地土壤水分可承载的杏树生物量为3 728 kg·hm~(-2),坡地为2 423 kg·hm~(-2),台地杏林地适宜的果实产量为4 714 kg·hm~(-2),坡地杏林地适宜的产量为3 064 kg·hm~(-2).建议综合应用水保工程、修剪、保墒、花果控制、生长激素等措施,平衡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其林业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拓财源的特殊历史使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到434.2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25%。在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实践中,河北省不断进行林业实用技术改进和创新,探索出了适合当地林业发展,应用成功的张北反坡面穴状整地、丰宁牛犁山带状整地和迁西“围山转 坡面积雨水窖”工程贮水抗旱节水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边坡土壤含水率对不同植被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边坡土壤含水率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直剪试验,研究边坡土壤含水率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天然含水率时,草地土壤抗剪强度高于裸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土壤抗剪强度及其指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基本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裸地土壤抗剪强度在含水率约为10%时达到峰值,草地土壤达到抗剪强度峰值时的含水率约为12%,且草地土壤峰值时的抗剪强度值明显大于裸地;峰值过后含水率继续增加到饱和含水率的过程中,草地土壤抗剪强度减小的幅度小,受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小。由此表明,边坡植被能显著减弱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增强边坡土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滇东北山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是云南省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特困山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构成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危害日益加剧。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体,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和加速坡耕地治理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把滇东北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设,建立滇东北生态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实行生态移民,积极进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强化法制意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和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9.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1988年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采用4个梯度,56个测风探头,对流动沙丘和飞播地进行风速的同步或相对值观测报告。测试阐明:飞播形成的植被踏郎(Hedysarum mongolica TUrcz)与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尤以踏郎对流动沙丘的逆转作用效果显著。由于踏郎地下茎的萌生,使原来24m宽的植被带扩大到40m;10a后保存面积由17.7%增到60%以上,形成固定沙地。 改造后的沙丘,不仅坡度减小、坡长增大,沙丘高度显著降低,并呈“舌状”前移,丘间地也不断缩小等,出现一系列飞播地的地貌形态变化,使“水平”、“垂直”风速的降低值均衡。对比封禁十年后的流动沙丘,除沙丘前移外,坡面上仍然寸草不长。因此,提倡远处飞播,近处人工直播是改造沙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出澄江县抚仙湖近面山区域的生态景观设计与绿化规划方案:①对可视域区域原有的受损生态系统进行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②对坡度25°以上旱地实施退耕还林,对坡度25°以下的山地进行生态优化和抚育;③对石灰山山地选用乡土树种抚育现状植被;④结合道路与景观的距离,对环湖公路、澄江至帽天山公路、澄江至阳宗公路和环湖岸绿化进行植物种类的优化配置;⑤对帽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矿山迹地开展生态修复、造林和植被抚育等。规划方案旨在促进区域生态旅游价值的提升和水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