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掌握对虾高位池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0年8月至11月,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rn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循环水处理养殖系统的高位池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试验设计3种不同循环处理量组,即20 m3·h-1(P1组)、40 m3·h-1(P2组)和60 m3·h-1(P3组),探讨不同的循环水处理量和养殖模式对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从循环塘中共鉴出浮游植物99种,隶属于5门49属,对照4号塘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隶属于8门54属,种类最多的为绿藻门,占总数的39.8%,其次为硅藻门,占总数的21.1%,再次为裸藻门,占总数的16.3%,最后为蓝藻门,占总数的15.4%。循环塘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对照4号塘的浮游植物以蓝藻为优势种。循环塘和对照4号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别为208.34~998.8(×104 ind·L-1)、324.58~1343.26(×104 ind·L-1),其生物量分别为2.96~10.19 mg·L-1,3.59~18.86 mg·L-1。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低于对照4号塘,且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循环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1.03~2.18之间波动,对照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在1.01~1.56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2.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鱼-菜共生养殖技术对6口池塘(A组:试验组,3口池塘;B组:对照组,3口池塘)罗非鱼生长性能、水质影响和养殖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196 d养殖周期内,鱼-菜共生模式(A组)下罗非鱼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肥满度分别显著提高18.9%、13.3%和37.0%(P<0.05),饲料系数降低10.6%(P<0.05);在水质改良方面,试验组COD、浊度、亚硝酸盐、总氨氮及溶解性正磷酸盐的含量与对照组(B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A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密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5),但浮游动物生物量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A组浮游植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P<0.05).表明鱼-菜共生养殖技术,具有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提高养殖池塘浮游生物多样性、改善养殖水质、降低水体污染和增产增值等优点,不失为一种生态健康高效的精准池塘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投饲策略对"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体的影响。[方法]设置A、B、C 3种投饲策略,研究其对池塘养殖期对池塘养殖"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投饲策略A、B、C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的51 935.34%、59 128.57%和56 793.98%,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平均体重最大,达787.74 g/尾,比策略A和C塘分别提高13.82%和4.10%;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的饲料能耗最低,比策略A和C分别降低19.39%和1.66%;各投饲策略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策略B、策略C、策略A;各投饲策略池塘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策略B、策略A、策略C。[结论]投饲策略B(平均日投饲率1.89%,日投饲2次,每隔5 d停止投饲1 d)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罗非鱼较快生长并保持较好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索乌鳢池塘养殖最佳容量,设置3个养殖密度(15 000尾/hm~2、30 000尾/hm~2和45 000尾/hm~2),采用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种饵料饲喂乌鳢,通过比较分析56 d养殖后的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品质指标、鱼类福利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提出池塘养殖乌鳢的最佳养殖容量。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中TN和TP显著增加(P0.05),COD_(Mn)有所下降,且配合饲料投喂组水质状况要优于冰鲜鱼投喂组;不同放养密度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投喂组(P0.05),各试验组乌鳢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和投喂不同饲料对乌鳢肌肉综合性营养无显著性作用(P0.05);不同试验组乌鳢肝脏的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P和AKP呈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酶活下降的变化趋势;纯利润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冰鲜鱼组效益最高,且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利润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投入产出比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冰鲜鱼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乌鳢池塘最佳养殖容量为650 g/m~3(冰鲜鱼投喂)和545 g/m~3(饲料投喂)。  相似文献   

5.
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絮团的原理,探讨了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的影响。试验分A、B、C 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在室外水泥池中饲养体质量为(10.5±0.2)g的新吉富罗非鱼,各组投喂同种商品饲料,其中对照组投喂正常量(日投饲量为鱼体总质量的8%~10%),A组投喂正常量,B组投喂正常量的80%,C组投喂正常量的75%,且A、B、C组水体中同时泼洒饲料投喂量30%的小麦淀粉(用池水混匀泼洒),而对照组不泼洒小麦淀粉。试验共进行36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并分析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C组水体中总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含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组水体中硝酸盐(NO3--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絮体体积、悬浮物和异养细菌总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鱼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2.96%和17.04%,而蛋白质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4.91%和21.04%(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小麦淀粉作为碳源,可降低三态氮含量,改善水质,并生成鱼类可食用的絮团,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无纺布生态基在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作用,试验设置900 m~2·hm~(-2)(Ⅰ组)、1 200 m~2·hm~(-2)(Ⅱ组)和1 500 m~2·hm~(-2)(Ⅲ组)3个无纺布生态基的密度处理,以无生态基处理为对照(CK),养殖模式为主养凡纳滨对虾,套养鲤鱼、鲢、鱅和草鱼,监测了不同处理组浮游生物状况在整个养殖周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较,无纺布生态基处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监测到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但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优势种数显著增加(P0.05),而Ⅰ组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数显著降低(P0.05);无纺布生态基处理中Ⅰ组和Ⅱ组浮游植物种类分布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生态基设置密度的提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数量不断增加。综合说明,放置生态基有利于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形成,结合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变化,3个生态基放置密度中组Ⅰ(900 m~2·hm~(-2))最合理。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和乌鳢生长及肌肉成分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两个试验以考察盐度对淡水鱼生长的影响.试验一采用平均体重为230 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7.5,10,12.5的水体中,经30天养殖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23.73%、23.23%、25.42%、15.71%,饲料系数分别为2.79、2.71、2.58、4.17,在盐度低于10.0时,随着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增加趋势,盐度为12.5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在肌肉成分方面,盐度7.5组的鱼体肌肉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在肌肉水分、蛋白、脂肪和灰分含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试验二采用平均体重为402 g的乌鳢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5,7.5,10的水体中,经过30天养殖后,各组乌鳢增重率分别为37.70%、33.95%、31.46%、6.30%,饲料系数分别4.03、4.20、4.37、6.28,随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下降趋势,其中盐度10组鱼体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0组体肌肉蛋白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盐度可以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盐度≤10);而乌鳢的生长则随盐度升高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两个试验以考察盐度对淡水鱼生长的影响.试验一采用平均体重为230 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7.5,10,12.5的水体中,经30天养殖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23.73%、23.23%、25.42%、15.71%,饲料系数分别为2.79、2.71、2.58、4.17,在盐度低于10.0时,随着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增加趋势,盐度为12.5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在肌肉成分方面,盐度7.5组的鱼体肌肉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余各组在肌肉水分、蛋白、脂肪和灰分含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试验二采用平均体重为402 g的乌鳢饲养在盐度为0(对照组),5,7.5,10的水体中,经过30天养殖后,各组乌鳢增重率分别为37.70%、33.95%、31.46%、6.30%,饲料系数分别4.03、4.20、4.37、6.28,随盐度增加,鱼体增重率有下降趋势,其中盐度10组鱼体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0组体肌肉蛋白和脂肪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盐度可以促进奥尼罗非鱼的生长(盐度≤10);而乌鳢的生长则随盐度升高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并验证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蚯蚓粉和蚯蚓粪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同一批次初体质量为(52.98±0.33)g的罗非鱼幼鱼1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饲喂基础饲料(A组),添加2.5%、5.0%、7.5%蚯蚓粪的饲料(B1、B2、B3组),添加蚯蚓粪+蚯蚓粉(5.0%+0.150%、7.5%+0.225%)的混合饲料(C1、C2组),试验在室内玻璃水族箱(100 cm×50 cm×50 cm)中进行,饲养60 d后测定罗非鱼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用蚯蚓粉粗蛋白质为57.93%,蚯蚓粪粗蛋白质为3.81%;B、C组与A组相比,饲料系数稍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抗氧化免疫能力稍高,以饲料中添加5.0%蚯蚓粪(B2组)最好,但经方差分析显示,所有指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本试验结果为蚯蚓粪及蚯蚓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合理应用和新饲料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罗非鱼养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循环饥饿投饲模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塘水质状况的影响,筛选出基于优良水质的黄颡鱼池塘养殖循环饥饿投饲模式,为其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按间隔3 d(X3组)、5 d(X5组)、7 d(X7组)和10 d(X10组)饥饿1 d等4种循环饥饿投饲模式养殖黄颡鱼,以正常投饲塘(X0组)为参照点,利用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各模式塘水体健康状况,比较分析P-IBI评价结果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结果]最终筛选出Y2(浮游植物种类数)、Y14(浮游植物生物量)、Y19(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Y31(硅藻门相对丰度)、Y33(绿藻门相对丰度)和Y35(枝角类和桡足类相对丰度)作为构建P-IBI评价体系的指标.P-IBI分值显示,养殖中、后期各试验塘和参照点的水体健康状况均有所下降,至养殖结束时,X0、X3、X5、X7和X10各组的P-IBI分值比其初始值分别下降57.66%、19.30%、11.10%、30.08%和29.91%;各试验组的P-IBI平均值排序为X70.05).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4组试验塘和参照点水质综合判定均为Ⅲ类,其中X3组和X5组水质状况较优,其试验后期均为Ⅲ类,且有1个时期为Ⅱ类.[结论]循环饥饿投饲模式中处于饥饿期的黄颡鱼对饲料利用率较高,减少养殖塘中残饵的富集;同时饥饿期黄颡鱼直接或间接利用养殖塘中的浮游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综合分析水质因子和P-IBI得出,间隔5 d饥饿1 d的投饲模式有助于改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饲料类型和放养密度对体质量(136.62±5.34)g的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围隔养殖试验法,研究了3种放养密度(15 000、30 000、45 000 ind./hm2)和2种饲料类型(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对乌鳢生长性能、生物学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成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放养密度对乌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投喂组乌鳢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冰鲜鱼投喂组(P0.05),放养密度对其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饵料类型与放养密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脏体指数影响显著(P0.05),对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类型、放养密度对乌鳢肌肉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试验组乌鳢肌肉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除脯氨酸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氨基酸评价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肌肉蛋白质品质优于投喂冰鲜鱼的乌鳢,且以低密度养殖时最佳;脂肪酸分析表明,投喂配合饲料的乌鳢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投喂冰鲜鱼(P0.05),但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低于投喂冰鲜鱼组(P0.05);投喂冰鲜鱼相对于投喂配合饲料,可提高养殖乌鳢生长性能,改善生物学性状,降低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和肥满度,对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种放养密度对乌鳢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研究表明,配制饲料时可参考冰鲜鱼的营养成分,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添加量,以提升养殖乌鳢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在零换水条件下采用全池泼洒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液并添加甘蔗糖蜜作为碳源,研究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和水质的影响。研究共设置4组:空白组、单独添加糖蜜组(C组)、单独添加枯草芽胞杆菌组(Y组)、同时添加糖蜜和枯草芽胞杆菌组(C+Y组)。试验持续6周,期间水温26~31℃,pH为6.5~7.5。研究结果显示,糖蜜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养殖水体中的溶氧含量,糖蜜的添加提高了总氨的含量(P0.05),相对于空白组,枯草芽胞杆菌和蜜糖的联合使用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反应性磷的含量。在整个养殖期间,空白组和实验组浮游植物丰度都比较低(10~4~10~6个/L)。但相对而言,3个处理组浮游植物丰度在养殖后期要远远高于空白组,以鞭毛藻(隐藻Cryptomonas和甲藻Gymnodinium)和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主。枯草芽胞杆菌和碳源的添加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罗非鱼的存活率、生长率以及饲料转化效率,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不同面积(0%、10%、20%、30%)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究合适的幼蟹池塘套种芦苇稻的面积,在2015年7—10月对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生物密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共采集到的126种浮游植物中,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隶属于8门71属,16个优势种分属于12个功能类群,为R、S1、G、J、B、D、P、L_O、W_O、X2、X1、MP。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135±4.794)×10~7L~(-1)、(1.079±0.454)~(38.162±13.414)mg/L、(1.301±0.072)~(2.387±0.368)、(0.346±0.006)~(0.843±0.125)、(1.038±0.183)~(1.852±0.131)。浮游植物功能类群丰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硝酸态氮、总氮、水温、总磷、叶绿素a。不同面积芦苇稻幼蟹塘水体污染等级为α-中污型,其中20%组池塘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上均高于其他3组且相对稳定,丰富度指数在养殖中期高于其他3组,在养殖后期低于0%和10%组,但高于30%组,因此,幼蟹塘以种植20%面积的芦苇稻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分析不同养殖阶段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为科学利用益生菌对罗非鱼肠道和养殖环境中微生态结构进行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罗非鱼养殖周期的前期(C1,4月)、中期(C2,6月)和后期(C3,8月)采集罗非鱼肠道样品,以试剂盒提取肠道总细菌DNA,经PCR扩增后对16S rDNA的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肠道微生物进行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各样品测序中Tag数量平均为60694条,测序长度平均为440 bp,OTU Shannon稀释曲线趋于平缓并达到平台期;平均OTU数量排序为C2期(9376.125)>C3期(8591.375)>C1期(6567.667),chao1、ACE、Shannon和npShannon指数也表现出相同规律,但Simpson指数的排序为C2期(0.0405716)C3期>C1期.在各养殖阶段微生物种群数量占2.00%以上有11个门和14个属,优势菌群有所差异,随养殖周期的推移,乳球菌属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分支杆菌属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梭菌属和邻单胞菌属在养殖前期所占比例最高.此外,不同地区相同养殖阶段的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标记类群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相似之处,如养殖前期以栖水菌属最具代表性,中期主要以芽孢杆菌科丰度最高.[结论]不同养殖阶段的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且不同地区相同养殖阶段的罗非鱼肠道微生物丰度差异标记类群也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鱼种来源、养殖环境及饲料有关.因此,生产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利用益生菌对罗非鱼肠道和养殖环境中微生态结构进行定向改良,切忌盲目使用益生菌.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山区池塘初级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的养殖效益提供理论支撑,进行了池塘加装增氧机(1号池塘)和无增氧机(2号池塘)的水体养殖理化指标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DO和pH指标1号池塘高于2号池塘,其他水质指标为1号池塘小于2号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94种,其中绿藻门最多,为32种,占浮游植物物种数的34.04%,其次是硅藻门,为30种,占31.91%;蓝藻门19种,占20.21%;浮游植物优势种12种,以蓝藻门的巨颤藻和微囊藻为主。浮游植物密度1号池塘显著低于2号池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1号池塘显著高于2号池塘,1号与2号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加装增氧机对池塘水质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能提高池塘硅藻和绿藻的密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沉水植物对罗氏沼虾养殖系统的水质调控效应,比较了生态养殖组与传统养殖组的水质、浮游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解析了浮游动植物、微生物优势种群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组养殖水体水质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养殖组的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低于传统养殖组。传统养殖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均高于生态养殖组,两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生态养殖组放线菌门的丰度最高,传统养殖组优势菌为蓝细菌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以及拟杆菌门的黄杆菌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P、COD和溶解氧(DO)是影响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利用沉水植物开展罗氏沼虾养殖水环境的原位净化,可显著消减养殖水体氮、磷营养盐,降低浮游动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改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对曲阜城市河湖7处水体浮游植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7 门,42属,74种.其中绿藻门最多,19属32种;其次是硅藻门,10属18种.7处水体平均细胞密度为24.57×104个·L-1,小沂河7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大,为129.38×104个·L-1;其次是泗河1,为14.71×104个·L-1;大沂河4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低,仅为2.27×104个·L-1.观察到的优势种群有石生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rupestris)、小球藻(C. vulgaris)、钝脆杆藻(F.capucina).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指示作用显示小沂河7水质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精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选用初始体质量平均16.7 g、体长平均10.8 cm的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初始密度为125 000尾/hm~2(D1)、100 000尾/hm~2(D2)和75 000尾/hm~2(D3)的3种养殖密度,在精养池塘中进行142 d的养殖和水质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各密度组均属绿藻型池塘,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丰度增幅均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上显示出了较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均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但均未达到重污染水平,表明放养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影响。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均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饵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成活率变化不大,均在90%以上。其中特定生长率在D1、D2和D3各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肥满度和饵料系数在D1和D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黄颡鱼生长指标分析,该试验条件下的最适放养密度为D2(100 000尾/hm~2)。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6-8月在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混养实验。实验分为6组(A、B、C、D、E、F组),F组为对照组不放养罗非鱼。对养殖水体相关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养殖期间DO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围隔亚硝氮和氨氮的含量养殖前期接近,养殖后期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实验C、D组显著低于A、B、E组和对照F组(P<0.05);COD和TOC含量对照组均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中养殖后期A、B组含量大于C、D、E组;TN、TP的增加量为A组最高,F组最低,实验组之间A、E组增加量高于B、C、D三组;(2)围隔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6种,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单一,优势种基本上为小型种类;叶绿素a含量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A、B组高于其它三组。结果表明虾池中混养适当密度的罗非鱼有利于改善水质,调节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陆基推水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水体及净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10月对集装箱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水体与净化处理系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因子进行分析,并运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评价养殖水体与净化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养殖水体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7属21种,在净化系统水体中共鉴定出8门51属93种,净化系统水体内浮游植物种类数显著大于养殖水体的(r=0.918,P<0.01)。在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分别为2.816×105cells·L-1和0.021 mg·L-1,优势种主要为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 angustissima);在净化系统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135×106cells·L-1和0.763 mg·L-1,优势种为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