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纵切的野生阿宽蕉60d龄未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MI1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大量和微量元素及铁盐+MorelandWetmore维生素+0.1mmol/LKH2PO4+87mmol/L蔗糖+4.5μmol/L2,4-D+1g/LGelrite)中培养60d后开始出现浅黄色松散的胚性愈伤组织,150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5.11±1.95)%。该类愈伤组织被转移到含18μmol/L2,4-D的MI2培养基中继代60d后,可获得状态均一的理想的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后,通过2个月的筛选和继代培养,可得到均质的胚性细胞悬浮系。理想的胚性愈伤组织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0d后可见到白色半透明体细胞胚的发生,体细胞胚诱导率为7.70×105个/gFW。成熟体细胞胚的萌发率为(33.33±3.37)%,植株再生率为(20.83±1.68)%。  相似文献   

2.
采用火箭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了培养15 d后的香蕉悬浮细胞液体培养基中的阿拉伯半乳糖蛋白(ara-binogalactan-proteins,AGPs)的含量,发现具有体胚发生能力的贡蕉、大蕉和龙牙蕉过山香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em-bryogenic suspension cells,ECS)培养基中的AGPs含量分别达到36、48、56 mg.L-1,而在不能进行体胚诱导的香芽蕉威廉斯品种的非胚性悬浮细胞(non-embryogenic suspension cells,NECS)的培养基中检测不到AGPs,说明悬浮细胞分泌到培养基中的AGPs含量与香蕉悬浮细胞的胚性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在香蕉ECS的悬浮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GlcY试剂(β-glucosyl Yariv)到悬浮培养基中可引起胚性细胞与非胚性细胞(ECS/NECS)的比值下降;在香蕉的ECS体胚诱导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βGlcY试剂到体胚诱导培养基中,引起体胚发生频率下降。这些结果表明,AGPs在香蕉悬浮细胞的胚性保持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3.
扁桃杧(Mangifera persiciformis)体胚发生及再生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桃杧(Mangifera persiciformis Wu&Ming)未成熟珠心组织为外植体,建立体胚发生及再生体系,同时对幼苗进行茎尖染色体计数和胚根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改良的B5基本培养基+2,4-D1.0mg·L-1+Gln400mg·L-1+6%蔗糖上培养4~5周后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继代培养基与成熟培养基交替培养能有效降低胚性愈伤组织的褐化并保持旺盛的分化能力。培养3~4个月后,大部分体胚均能发育成熟,26.03%的体胚畸形。体胚在改良B5培养基+Gln400mg·L-1+4%蔗糖上的萌发率较低,仅为8.39%。次级体胚以直接体胚发生方式于萌发体胚的下胚轴产生。幼苗的生根不理想,生长极为缓慢;其茎尖染色体数目为2n=2x=40;胚根形态学上端内部维管组织解体,愈伤化,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番木瓜体细胞胚发生的同步性及其植株再生率,为番木瓜大量快繁、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提供技术基础。【方法】以紫晖110~120 d果实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液体悬浮培养和体细胞胚发生过程,建立均质胚性细胞悬浮系和高效植株再生技术体系,重点比较了不同质量浓度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不同质量浓度6-苄基氨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萘乙酸(1-naphthlcetic acid,NAA)组合和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对子叶期体细胞胚萌发与生根的影响。【结果】4 mg·L-12,4-D可诱导62.86%未成熟合子胚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经5个继代周期的筛选培养,可建立由单细胞和小细胞团组成的均质胚性细胞悬浮系。采用液体培养方式能诱导大量球形胚的形成,被转移至含5 g·L-1AC的半固定培养基成熟培养30 d后,可获得大量子叶期体细胞胚。在含0.4 mg·L-1<...  相似文献   

5.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香蕉胚性悬浮细胞遗传转化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质粒载体pCAMBIA130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贡蕉(Musa A A Pisang Mas cv. Mas)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通过测定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对转化初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处于对数期的胚性悬浮细胞和D600nm为0.2的菌液混合,在室温、8000r/min离心5min,然后在110r/min的旋转摇床上摇5min,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8d,瞬时表达率达到最高值25.30%。  相似文献   

6.
以荔枝20—30d龄幼胚为外植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筛选建立了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系。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2,4-D的MS培养基上诱导胚状体分化,在附加NAA和IBA的培养基中促进胚状体的发育和成熟。在体外胚胎发生过程中,形成大量各种类型的胚状体,其中出现不少异常胚;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变异,这可能是产生异常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白鹤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和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鹤芋(Spathiphyllum cannifolium)试管苗叶柄为外植体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并高频率再生出植株。结果表明,最优的悬浮培养条件为:装有20 mL液体培养基的100 mL三角瓶中接种0.3 g胚性细胞团,悬浮培养基为MS + 0.5 mg ? L-1 TDZ + 1.0 mg ? L-1 2,4-D + 30 g ? L-1蔗糖或麦芽糖,pH 5.8;继代间隔14 d;每个继代周期,胚性细胞团可增殖至接种量的5倍以上;植株再生最优的分化培养基为1/2MS + 0.3 mg ? L-1 6-BA + 30 g ? L-1蔗糖 + 8.0 g ? L-1琼脂粉,pH 5.8,平均每个胚性细胞团可分化再生出25.1株小植株;胚性细胞的快速增殖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状态可保持24周。  相似文献   

8.
红姜花胚性细胞悬浮体系的建立和原生质体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姜花(Hedychium coccineum)未成熟花丝和花药为试材,研究了红姜花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细胞悬浮体系的建立以及原生质体的培养。结果表明:在MS+4mg/L 2,4-D+4mg/L NAA+1mg/L 6-BA+30g/L蔗糖+7g/L琼脂上经过120d培养诱导出了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增殖培养基上经过继代筛选获得浅黄色、松散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通过3个月的悬浮培养,得到均质稳定的胚性细胞悬浮系。以胚性悬浮细胞(ECS)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酶解试验表明,在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用于原生质体分离的酶液需要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以保护原生质体不被破坏。当甘露醇的浓度为0.14mol/L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达到2.25×105个/mL PCV ECS(packed cell volume,PCV)。在看护培养系统中,原生质体经过7d的培养,细胞第一次分裂,经过14d培养,细胞分裂频率达到12.3%,28d时,细胞团形成频率达到4.2%。所形成的细胞团具有典型的胚性细胞特征。  相似文献   

9.
球根海棠离体培养的形态发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球根海棠外植体可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诱导不定芽和胚状体, 经间接途径和直接途径的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均很高, 体细胞胚为单细胞起源或多细胞起源。以再生嫩叶为继代中间体, 在较高温度(28 ℃) 下诱导, 可建立高效扩繁体系。纵切芽丛继代形成大量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继代半年后几乎完全丧失分化能力, 发生激素驯化作用, 而且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数目已发生广泛变异。  相似文献   

10.
分葱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分葱茎尖培养成功地诱导了体细胞胚胎发生。具体步骤如下:Ⅰ.在MS+2,4-D1mg/L+BA2.0mg/L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Ⅱ.在MS+2,4-D0.5mg/L+BA2.0mg/L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继代培养3次以后,转变为胚性愈伤组织;Ⅲ.在MS+2,4-D0.25mg/L+BA2.0mg/L培养基上进行胚状体的诱导;Ⅳ.在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上使胚状体再生植株。切片观察表明,胚状体大多数起源于愈伤组织表层及其以下细胞。  相似文献   

11.
The Liliaceous perennial Tricyrtis hirta, sometimes called ‘Japanese toad lily’, has recently become popular as an ornamental for pot and garden uses. Highly embryogenic callus cultures of this plant predominately consisted of diploid cells but also contained tetraploid cells after 1 year of establish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plans regenerated from the 1-year-old embryogenic callus cultures were subjected to ploidy level analysi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following 3 years of cultivation. Among 37 plants examined, 28 kept the diploid level (2n = 2x = 26) but nine were tetraploid (2n = 4x = 52) as indicated by FCM analysis and chromosome observation. Although no morphological alterations were detected in 26 out of 28 diploid regenerants, the remaining two showed noticeable variations: both were severely dwarf and had crimped leaves and many malformed flowers. The tetraploid regenerants had several horticulturally attractiv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diploid controls, such as longer shoots, thicker stems, and larger flowers. Thus regeneration of tetraploid plants from 1-year-old embryogenic callus cultures offers a possibility to improve the horticultural value of T. hirta, although regeneration of trueness-to-type plants is essential for utilizing the cultures for micropropagation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秋水仙素离体诱导冬枣和酸枣四倍体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王娜  刘孟军  代丽  秦子禹 《园艺学报》2005,32(6):1008-1012
 以冬枣和酸枣组培苗丛芽为材料, 研究了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倍性变异的最佳浓度与时间组合、多倍体的特征及其纯化技术。结果表明: 秋水仙素处理的最佳组合为50 mg·L - 1秋水仙素处理40 d,诱导酸枣和冬枣染色体加倍的频率分别达36.37%和26.67%。嵌合体经3~4次继代分离得到了纯化, 并对纯化后的变异株进行了增殖和生根。变异株根尖染色体数加倍(2n = 4x = 48) , 叶片增厚, 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明显发达, 茎尖LⅠ、LⅡ和LⅢ层细胞均显著变大, 充分表明获得的变异株为同质四倍体。同质四倍体的主要特征为: 叶片增大, 叶色浓绿, 叶缘锯齿增大, 保卫细胞增大, 气孔密度降低。变异株在诱导期间表现出生长缓慢、叶片变圆、节间变短的暂时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木兰科两个杂交组合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洵  张国莉  潘跃芝 《园艺学报》2003,30(5):615-618
 研究了木兰科中木兰属( Magnolia) 和含笑属( Michelia) 间两个杂交组合后代的染色体。杂交组合紫玉兰( ♀) ×云南含笑( ♂) 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3x = 57 , 正好是四倍体紫玉兰(2n = 4x =76) 和二倍体云南含笑(2n = 2x = 38) 的染色体半数之和, 证明该F1 为两者的杂交种; 杂交组合球花含笑( ♀) ×广玉兰( ♂) 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2n = 2x = 38 , 与二倍体球花含笑(2n = 2x = 38) 相同, 而不是球花含笑和广玉兰(2n = 6x = 114) 的染色体半数之和, 证明该F1 代不是真正的杂交种, 可能是无融合生殖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支持含笑属与木兰属玉兰亚属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完全花山葡萄四倍体种质的发现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葡萄种质2413为75—2-200(通化3号×双庆)植株的一个枝蔓变异的自然授粉后代。对2413及75-2-200进行了形态学、组织学、孢粉学、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2413叶片大而厚,叶柄和枝条粗壮,节间长,气孔大,花粉粒大,花粉发芽率低,体细胞染色体2n:76,证明其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15.
大白菜与结球甘蓝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及其生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为创制大白菜—结球甘蓝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 利用四倍体大白菜(AAAA, 2n =4x= 40) 为母本与二倍体结球甘蓝(CC, 2n = 2x = 18) 杂交, 采用蕾期去雄授粉、子房培养结合胚珠培养的方法, 获得了异源三倍体(2n =3x = 29, AAC) 杂交后代。该杂交种总体形态偏近于大白菜, 但生长势极强, 株高(开花期) 2 m; 花粉整齐度、花粉生活力都明显低于二倍体大白菜; 减数分裂行为复杂, 终变期除二价体和单价体外, 还有三价体等联会形式; 与二倍体大白菜回交的平均结籽率为3.19%。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高效的朱顶红植株再生和种苗繁育技术体系,以幼嫩花梗为外植体开展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对2,4-D和噻苯隆(TDZ)浓度、外植体发育时期及大小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将切片厚度为1 mm的幼嫩花梗外植体置于添加0.5 mg ? L-1 TDZ 和2.0 mg ? L-1 2,4-D的MS固体培养基上培养8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5.3%。将胚性愈伤组织转移至相同的培养基上,每月继代1次,平均每月增殖10.6倍。在不含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胚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率达98.0%,平均每块愈伤组织可再生出12.3个小植株。经过36次(3年)继代培养后,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和植株再生效率没有显著变化。幼苗移栽至温室驯化,成活率达97.5%。再生植株移栽到田间,没有发现明显的表型变异。对随机选择的再生植株和母株进行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扩增分析,证实再生植株没有发生DNA水平变异。  相似文献   

17.
蝴蝶兰若干品种(系)的染色体数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庄东红  曲莹  许大熊  李军  陈志玲 《园艺学报》2007,34(5):1257-1262
 采用酶解去壁法,对蝴蝶兰属(Phalaenopsis )38个品种(系)进行了染色体观察计数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蝴蝶兰的5个品种中有3个四倍体(2n=4x=76),2个三倍体(2n=3x=57);20个外引品系中有14个四倍体,1个三倍体和5个非整倍体;13个自育品系包括10个四倍体和3个非整倍体。均未见二倍体。不同品种(系)的染色体长度和形态相差较大,存在核型多样性;有21个品种(系)的染色体组全部由小染色体(长度2.5 μm左右)组成,17个品种或品系除了含小染色体外还含有大染色体(长度为5~9.5 μm),染色体大小组成与花色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对不同蝴蝶兰品种(系)的染色体倍性、染色体形态及其育性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白姜花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望  涂红艳  张爱玲 《园艺学报》2016,43(8):1605-1612
将白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未成熟花丝接种在MS + 4 mg ? L-1 2,4-D + 4 mg ? L-1 NAA + 1 mg ? L-1 6-BA的培养基上,经过180 d的培养,诱导出3种愈伤组织:Ⅰ,浅黄色松散易碎;Ⅱ,白色疏松半透明水渍状;Ⅲ,黄色致密颗粒状。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的2,4-D、NAA和6-BA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含有1 mg ? L-1 2,4-D、0.25 mg ? L-1 NAA、0.25 mg ? L-1 6-BA时可获得胚性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MS无机盐 + 0.25 mg ? L-1 NAA + 0.5 mg ? L-1 TDZ + 维生素B5 + 100 mg ? L-1谷氨酰胺 + 230 mg ? L-1脯氨酸 + 100 mg ? L-1麦芽提取物 + 45 g ? L-1蔗糖的体胚诱导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转移到MS基本培养基上培养30 d,1 g胚性愈伤组织可获得50 ~ 60个体胚。成熟体胚在MS + 0.2 mg ? L-1 IAA + 0. 5 mg ? L-1 6-BA的萌发培养基上培养20 d时,体胚萌发率为85%。萌发的体胚转移到1/2 MS + 1 g ? L-1活性炭的成苗培养基中可发育成正常植株,植株室外栽培成活率达90%。对100株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进行分析,发现3株三倍体(2n = 3x = 51)、6株四倍体(2n = 4x = 68)和2株六倍体(2n = 6x = 102)。  相似文献   

19.
云南泸定百合12 个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 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 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 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 条染色体, 无B 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 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 色体,且第1 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12 个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 ~ 82.05%之间,说明 泸定百合的核型对称性低,进化程度较高。根据核型不对称系数,认为12 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进化程 度从高到低为:马关居群 > 石坎居群 > 龙陵居群 > 旧城居群 > 石林居群 = 泸西居群 > 双河居群 > 西畴居群 = 师宗居群 > 大关居群 > 文山居群 > 扎西居群。聚类结果显示,当阈值取1.04 时,可以将 12 个居群分为3 类。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 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 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以不同倍性穿心莲诱导的愈伤组织为试材,采用秋水仙素对穿心莲种子进行四倍体诱导,通过在穿心莲四倍体及二倍体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中添加化感自毒物质肉桂酸进行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肉桂酸对不同倍性穿心莲愈伤组织的褐化率、细胞鲜质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筛选穿心莲抗化感自毒物质的优良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用0.05%的秋水仙素处理48h,穿心莲种子诱导成活率达89%,经过植株形态、气孔及染色体数目检测,确定了穿心莲四倍体株系PZ-1、PZ-2、PZ-3、PZ-4、PZ-5、PZ-6、PZ-7、PZ-8,其染色体数为4x=96,二倍体为2x=48。在1.00mmol·L-1肉桂酸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培养7d,穿心莲四倍体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和MDA含量较二倍体低,而愈伤组织鲜质量、SOD、POD、CAT活性较二倍体高,显示四倍体较二倍体具有对肉桂酸更强的抵御能力,其中四倍体PZ-7表现出较显著的优异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