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鳢腹水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进行高密度养殖,易导致乌鳢各种疾病发生.其中乌鳢腹水病是近几年流行的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传染快,发病急,死亡率较高,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乌鳢腹水继发病的危害程度甚至高于乌鳢腹水病,发病率90%以上,死亡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2.
乌鳢腹水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乌鳢腹水病的发病原因,对患病鱼肝脏、肾脏、腹水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并用分离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病鱼体现人分离到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完全一致的6株菌,人工感洒试验证实均为腹水病原菌,经细菌学鉴定为费氏枸橼酸杆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病原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研究证明,乌鳢腹水病的病原为费氏枸橼酸杆  相似文献   

3.
<正>1肉鸡养殖场的常见疾病1.1非传染性疾病。常见的肉用仔鸡的非传染病有腹水综合征、猝死症、缺硒病、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等。腹水综合征在肉鸡养殖中发生较多,尤其是在4~7周龄的快速生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猝死症多发生在3~6周龄,死亡率也较高;缺硒病也是常见病之一,尤以5~6周龄的肉鸡多发,如治疗及时,死亡率可控制在10%以  相似文献   

4.
肉鸡腹水症     
1998年,我镇李某家饲养AA肉鸡雏1800只.在饲养3周龄时相继出现以腹围增大腹水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用各种抗菌消炎制剂治疗无效果,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无效果,发病率为25%.死亡率为3.8%.经市兽医站高级兽医师会诊,诊断为肉鸡腹水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了解乌鳢结节病的病原。[方法]以患病乌鳢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乌鳢结节病的病原性质 通过基本生理生化特性、16 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对乌鳢结节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典型结节的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内含坏死的组织细胞和白细胞,其间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丝 从病鱼的肾脏、肝脏等多个组织及腹水中均分离培养出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分离菌株为乌鳢结节病的病原菌 通过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 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乌鳢结节病的病原为诺卡氏菌属的鰤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结论]该研究为乌鳢结节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鳢的经济性状和杂交优势,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乌斑鳢C.argus♀×C.maculata♂和斑乌鳢C.maculata♀×C.argus♂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了其肌肉品质。结果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斑乌鳢平均含肉率分别为68.24%、71.34%、70.71%、70.18%;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粗蛋白质含量为20.6%~21.4%,粗灰分含量为1.2%~1.5%,水分含量为76.1%~76.7%,脂肪含量1.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40%~49.65%,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35%~38.87%,其中乌斑鳢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研究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乌斑鳢蛋白质营养水平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相当,但其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所体现的肌肉品质则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  相似文献   

7.
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les Syndrome,AS)简称腹水征,又名"心衰竭综合症","高海拔病",此病首次报道于1958年.腹水聚集是该症区别于其它相关症状(如"猝死症")的重要临床症状.本病多发于快速生长的肉仔鸡,70%左右为雄性,最早在3日龄发病,死亡高峰期多在5-7周龄,严重者死亡率可达60%.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禽业的迅速发展,肉用仔鸡腹水综合征在国内大多数养殖场,个体养殖户中广泛流行,此病的发生率呈急剧上升态势,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病因、预防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鳢病害主要有寄生虫病、真菌病、细菌病等,对乌鳢主要病害致病病原、流行状况、发病症状及诊断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我国乌鳢病害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鸡慢性呼吸道病是由败血霉形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该病往往呈隐性经过,发展较慢,病程较长,可造成鸡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饲料报酬降低,雏鸡感染该病后死亡率可达30%.同时,感染鸡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鸡新城疫、流感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出现较高死亡率,从而导致防治费用增加,养鸡效益下降.该病是影响养鸡经济效益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乌鳢Channa argus烂身病的病因及患病乌鳢的体表组织病理学变化,从广东中山某养殖场患烂身病乌鳢病灶处分离到一株优势菌ZS20200317,通过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16S rRNA及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检测了该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最后采用回归感染试验确认分离菌株为导致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烂身处的肌肉组织出现了明显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LB琼脂培养平板培养结果显示,该菌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菌株ZS20200317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亲缘关系最近,一致性高达98.5%;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该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甘露醇、覃糖、蔗糖、氧化酶和VP等生理生化反应为阳性;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沙星等2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羧苄西林、青霉素G、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7种药物具有耐药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乌鳢死亡.研究表明,维氏气单胞菌是广东中山地区乌鳢烂身病的病原,本研究结果为乌鳢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沛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387-387,390
近年来,由于国内乌鳢高密度大规模养殖,导致乌鳢诺卡氏菌病的频繁发生,根据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实际工作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肿瘤疾病,以淋巴组织的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患病后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可达60%.  相似文献   

13.
肉鸡腹水症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实质上是一种缺氧和营养过剩症.饲养管理不科学、饲料配方失当等造成机体器官功能失调,因而导致腹水症的发生.笔者于1992年5~6月对南阳市岗王庄村等4个养殖场共18000只肉鸡进行了腹水症(发病率为5%~20%)调查,采取了适当的防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症状 腹水症多发生于30日龄左右的雏鸡.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饮欲,翅下垂,羽毛松乱,缩颈.典型症  相似文献   

14.
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肿瘤疾病,以淋巴组织的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患病后死亡率在30%左右,最高可达60%.  相似文献   

15.
乌鳢池塘集约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鳢俗称生鱼(Ophiocephalus argus)、黑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乌鳢属硬骨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乌鳢(两湖生鱼)、斑鳢(两广生鱼)及其杂交种.乌鳢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据测定,每百克鱼肉含蛋白19.8 g、脂肪1.4 g、碳水化合物1.2 g,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乌鳢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乌鳢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乌鳢逐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乌鳢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乌鳢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的密度及产量不断提高,引发乌鳢的病害也愈来愈多,特别是乌鳢暴发性出血病,发病面积广,死亡率高。现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对该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肉鸡腹水症过去只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而被忽视,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快大型肉鸡的迅速推广,该病单独发生的机率越来越大,发病后的死亡率接近100%。随着我国加入 WTO,对鸡肉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养鸡场(户)对肉鸡腹水症应该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现代化养禽业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每年的家禽饲养量在24亿只以上,其中产蛋鸡的饲养量居世界首位,肉用鸡的饲养量仅次于美国.但因饲养管理不当和禽类疾病所造成的禽类死亡也相当惊人,总的死亡率高达30%,这是摆在养禽及禽病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禽类疾病中75%是传染性疾病,25%为非传染病,传染病多为病毒性疾病,这几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寄生虫病中危害最大的是球虫病,组织滴虫病及隐孢子虫病也有发生.近几年我国禽病的发生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乌鳢腐皮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鳢腐皮病发病原因,对具典型乌鳢腐皮病症状的病鱼显症部位的肌肉和肾脏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并用分离菌株对乌鳢进行了人工感染和体外药物筛选试验,从病鱼显症部位肌肉和肾脏分离出8个菌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2株为腐皮病致病菌,致病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物筛选试验表明,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对致病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复合益生菌与玉屏风多糖复合益生菌对乌鳢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40尾平均体质量为(23±0. 15) g的乌鳢,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以饲喂基础饲料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用含有0. 8%复合益生菌(Ⅰ组)、1. 6%复合益生菌(Ⅱ组)、0. 8%玉屏风多糖复合益生菌(Ⅲ组)的饲料连续投喂56 d,然后测定乌鳢的生长性能,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肌层厚度,血清中溶菌酶(LZM)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以及肝脏、肾脏等免疫器官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乌鳢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1. 6%复合益生菌组乌鳢的体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31. 15%和31. 01%,饵料系数降低20. 77%;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试验组乌鳢的肠绒毛高度分别提高了17. 42%、21. 42%、16. 98%,肌层厚度分别提高10. 51%、14. 97%、13. 08%; LZM和T-SOD以及肝脏、肾脏、鳃丝和肌肉中MHCⅠ表达量也有一定程度提高。而且,对比相同添加水平的试验Ⅰ组,玉屏风复合益生菌对乌鳢生长性能、肠道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效果相对较佳。因此,玉屏风多糖有助于促进益生菌的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