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猕猴的种群和数量在不断的减少.人工育幼猕猴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和保护野生猕猴种群.我园一母猴产仔3d后,因产褥期感染死亡.我们及时将幼仔取出人工哺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
猕猴作为高级的医学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多,全世界每年用于疫苗生产、检定和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猕猴数多达十几万只〔1〕。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数量正逐年下降,为了更有力地保护这一宝贵资源,使其有效地繁殖后代,维持生态平衡,猕猴的人工驯养、繁殖是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野生天山马鹿哈密种群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野生天山马鹿哈密种群的微卫星多态性,本文选用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利用粪便DNA分析法、PCR和复合电泳银染技术,通过计算基因频率(JP)、有效等位基因数(M)、群体杂合度(1t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距离,对冬季采集的201份天山马鹿粪便进行了研究,评价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提取I)NA的194份粪便分属140个体;种群平均等位基因4.200±0.83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2167±0.023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6332±0.0017;平均期望杂合度0.694±0.035;平均观察杂合度0.792±O.063。整个种群没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种群剧定系数Fis为一0.238。从此可见,野生天山马鹿哈密种群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正泸山是邛海泸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猕猴以来,景区内的猴群数量不断增长。据文献记载,猕猴可携带狂犬病毒~([1])。为了解泸山景区内猕猴群体携带狂犬病毒的情况,评估泸山景区内猕猴群体传染狂犬病毒的风险,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1调查材料标本来源:2016年12月,经报请四川省林业野生保护部门审批同意,由西昌市邛海泸山管理局、西昌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组成的《泸山猕猴种群生态研  相似文献   

5.
猕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研究的模式动物。本研究对670只笼养猕猴进行了采样,并分析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猕猴的血糖情况,结果表明:(1)2~3岁的猕猴血糖是4mmol/l,左右;(2)随着年龄的增加,雄性猕猴的血糖在4~8岁这一阶段明显下降,而在8~16岁这个阶段已经明显升高,到17岁以后的血糖浓度则显著增加;(3)5岁以后的雌性猕猴数量不足,但4岁雌性猕猴的血糖浓度显著低于2岁和3岁的猕猴。(4)在不同性别之间,发现3岁和4岁的雌性猕猴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对应的雄性猕猴。本研究表明猕猴的血糖浓度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6.
野生猕猴在驯养过程中的变化余泽平,周富根,左文波,曾志荣(江西官山实验猕猴养殖研究基地336300)(江西省科委330046)猕猴(Macacamulatta)是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猴科(cercopithecidea)猕猴属(Macaca...  相似文献   

7.
为了调查分析云南省内野外救护猴病毒血清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来源于云南省范围内救护的野生熊猴(Macaca assamensis)、北豚尾猴(M. leonina)、猕猴(M. mulatta)和短尾猴(M. arctoides)的猕猴疱疹病毒Ⅰ型(BV)、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猴逆转D型病毒(SRV)和猴痘病毒(SPV)血清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野生猴BV、STLV-1和S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96%、1.06%和3.19%,SIV和SPV抗体未检出。熊猴、北豚尾猴、猕猴和短尾猴的B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8%、0、26.47%和75.00%;熊猴和北豚尾猴SRV抗体阳性率为2.33%和15.38%;仅有猕猴检测到STLV-1抗体,阳性率为2.94%;混合感染率为0。经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雌性和雄性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熊猴与猕猴、熊猴与短尾猴BV抗体阳性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猴BV及SRV阳性率较高。野生猴病毒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猕猴在解剖、生理、生化各方面与人类最为相似,其实验结果易外推于人,是替代人体最理想的实验动物。福建山区辽阔,野生猕猴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利用猕猴作为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了解正常野生猕猴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我们特对捕自福建的猕猴进行肝功能指标测定,旨在建立一套福建野生猕猴正常肝功能指标,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对饲养状态下猕猴疾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贲昆龙,1978;陈德蕙1965;Ruch.T.C1959等),但对猕猴自然种群的疾病调查较少,为了配合南湾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次对1984~1985年期间,在海南岛南湾自然保护区,对猕猴自然种群的体外,肠道和血液寄生虫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作了调查,现予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10.
猕猴在形态、解剖、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等方面与人类最为相似,是替代人体最理想的实验动物。为了适应社会对实验猕猴在数量上和品质上不断提高的要求,各地陆续建立猕猴人工饲养繁殖场,而对人工饲养前的野生猕猴的检疫是提高人工饲养猴群健康  相似文献   

11.
黄花苜蓿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黄花苜蓿野生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及贮藏蛋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苜蓿野生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种子千粒重在1.098-2.012g之间,其中二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千粒重最低,仅为1.098g,是四倍体黄花苜蓿种子平均千粒重的62.01%;种子发芽率也十分不整齐,种皮不经磨擦的自然发芽率十分低,从0-40%不等,平均发芽率仅为16.9%,二倍体种子的自然发芽率为0;种子贮藏蛋白SDS凝胶电泳亦显示出其具有多态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比为37.9%,基因多样性为0.3066,种群分化系数为0.2257。  相似文献   

12.
正猕猴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行为学、生殖学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多领域的研究,是世界上需求量最多的实验动物之一。因猕猴具有繁殖周期长、产仔数量少、疾病复杂等特点,野生猕猴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科研需求,规模化人工养殖猕猴便成为解决实验猕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由于科学研究对猕猴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猕猴健康养殖迫在眉睫,消毒管理作为预防控制猕猴疾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6株不同饲用乳酸茵固态发酵棉籽粕产有机酸情况。结果表明:德氏乳杆菌产酸量最高,可达18.56g/kg。为了增加产酸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德氏乳杆菌固态发酵棉籽粕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二次回归方程:Y1=25.07—1.0325*X1—0.47625*X2—1.28875*X5—1.8;5125*X1*X1+0.67*X1十X2+O.17*X1*X5—1.59575.X2*X2-0.6775.X2*X3—1.06;575*X5*X3,并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棉粕916.44g/kg,麸皮83.56g/kg,糖蜜27.91g/kg,水480.24g/kg。在此条件下,使德氏乳杆菌固态发酵棉籽粕产有机酸含量达到25.64g/kg,比优化前提高了39.65%。  相似文献   

14.
应用Sry-PCR扩增鉴定狍(Capreolus capreolus)的性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人的SRY基因核心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C1、C2,应用PCR技术对野生狍(Capreolus capreolus)Sry基因(哺乳动物Y染色体DNA雄性特异区)进行扩增.结果在野生狍雄性样本扩增出1条带(221bp).而在雌性样本未见扩增带.显示了Sry基因的性别特异性。应用这1对引物对42个未知性别狍肌肉组织样本进行了性别鉴定.结果雄性22个,雌性20个。对Sry-PCR产物克隆测序,得到185bp的Sry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本试验为狍种群性别比率及其种群动态变化机制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CT技术对成年实验猕猴全身进行断层扫描,探讨CT技术对猕猴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建立正常成年猴CT影像图谱,为CT技术在猕猴解剖学的研究、疾病的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影像学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择实验猕猴10只,雌雄各半,年龄6~10岁,进行全身CT断层扫描。(2)试验猴全身麻醉后,置于CT诊断床上,取头前尾后仰卧位,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全身CT影像图片。(3)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2D或3D图像重组处理。结果:(1)获得实验猕猴活体结构CT连续断层图像数据集。(2)从扫描和重建图像中精选具有解剖意义的图像,编辑建立实验猕猴CT影像图谱。文中展示4幅代表性扫描图片和5幅三维重建图像。(3)从比较解剖学的角度,阐述猕猴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区别。结论:(1)CT影像能够较好显示及分辨猕猴的组织器官结构,骨骼、大血管界面清晰;但软组织、神经、肌肉组织等显示不够清晰。(2)试验获得了正常成年猕猴全身的影像学基础资料,为CT技术在猕猴影像学研究、解剖学研究、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实验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3)在猕猴CT影像学方面做了初步摸索,对猕猴进行CT扫描的技术参数选择及猕猴各器官组织定量统计数据的建立等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驯养经济动物养殖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貉、银狐、北极狐、水貂、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养殖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已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无论是野外资源的保护成效,还是人工驯养繁殖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秩序与社会需要和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与野外环境中的种群比较,圈养种群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最好的模型对象,对于研究野生种群近交与群体灭绝间的关系是非常合适的材料。目前国内外对于驯养经济动物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DNA、核糖体DNA、微卫星分子标记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等几个方面。作者针对目前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有关驯养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其与野生种群形态、遗传多样性差异几个重要研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旨在通过利用我国养殖的野生小种群遗传学特性,为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及加快国内经济动物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雉鸡饲养技术张光远(黑龙江黑河市锦河农场牧工商公司164326)雉鸡又名野鸡,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野生禽类,在国内外市场上很畅销。我公司从前年起引进一*批种鸡,并结合家鸡的饲养经验,进行孵化、育雏获得*了成功,现将技术简介如下:*1.人工卿化(...  相似文献   

18.
猕猴Macaca mu-latta属灵长目,猴科。它是研究人类学、医学、生物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想实验动物之一。1966年7月陕西省生物考查队在大巴山西部的镇巴县首次发现猕猴,并采集了标本;1975年7—8月又深入到大巴山地区的西乡、镇巴等县对猕猴的分布进行了调查。1981年6月,我们受省林业局的委托,对南郑县猕猴的分布、生态、种群数量等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猕猴自然保护区初步方案,经省自然保护区区划第五次扩大会议正式通过,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将调查情况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是体型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之一,是极具代表性的珍稀野生动物。现有研究表明,我国野生东北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近交水平较高。尽管目前我国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在逐步增长,但通过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会更利于其数量的恢复,通过野化放归进行遗传拯救是一种关键策略,但实施遗传拯救之前,必须确定圈养个体与现存野生个体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粪便DNA的高通量测序数据组装了51只横道河子圈养东北虎和13只完达山、老爷岭等地的野生东北虎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估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圈养东北虎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所有遗传变异均为无害。部分圈养个体与野生种群同属一个进化支,且具有野生种群所不包含的遗传变异,可用于实施遗传拯救。此外,圈养种群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一个与当前野生种群关系很远的分支可能代表未知的地理种群,因此,建议对该远缘分支开展野外来源的追溯,确定其谱系地理学地位和保护价值,使其成为恢复野外历史遗传多样性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保护区野生猕猴是否感染猴的3种主要病毒,从广西某自然保护区一只濒死的野生猕猴抽取血液分离血清,分别应用猴3种病毒斑点酶免疫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猴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STLV-1)和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抗体呈阳性,而猴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呈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