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合细菌对罗非鱼鱼苗养殖水质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向罗非鱼鱼苗的养殖水体中投入光合细菌,研究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罗非鱼鱼苗养殖水体水质和鱼苗免疫力、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引入光合细菌浓度为4.5×102~4.5×106 cfu/mL时,各试验组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浓度为4.5×104 cfu/mL时,罗非鱼鱼苗的抗病力增强,表现在鱼苗体内的组织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和抗菌活力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鱼苗的存活率也提高了6.67%.适宜浓度的光合细菌,能有效改善鱼苗养殖水体的水质,提高鱼苗免疫力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吉富罗非鱼(GIFT)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用720尾体质量为(3.27±0.04)g的罗非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5种添加80、160、240、320和400 mg/kg GSH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7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20 mg/kg组罗非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和肝脏RNA/DNA比值分别显著升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各添加组罗非鱼肝体比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160~320mg/kg组罗非鱼粗蛋白和240~300 mg/kg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在240 mg/kg组达到最高值。320 mg/kg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160~400mg/kg组血清和肝脏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80 mg/kg组。240~400 mg/kg组血清溶菌酶(LZM)、320~400 mg/kg组肝脏LZM活性分别显著高于其它各组;与对照组相比,320 mg/kg组血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显著升高;各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酚氧化酶(PO)、肝脏AKP、酸性磷酸酶(ACP)和NOS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谷胱甘肽能显著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全鱼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血清和肝脏IGF-Ⅰ水平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计算出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谷胱甘肽的最适添加量为355.13 mg/kg。  相似文献   

3.
盐度和溶解氧对刺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不同盐度(20、25、30、35、40)和不同溶氧水平(充空气,DO 7~9mg/L)充纯氧,DO15~20mg/L;不充气,DO 2~5mg/L)对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的影响。盐度试验结果表明,盐度急性变化会引起刺参体腔液ACP、AKP、LZM活性的升高和SOD活性降低,其中第10天时盐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溶氧试验显示,过饱和溶氧(DO 15~20mg/L)可使刺参体腔液ACP、AKP、LZM、SOD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充气组(DO 2~5mg/L)刺参体腔液中ACP、AKP、LZM活性出现短暂升高。恢复性试验中,盐度20、25组对AKP活性和盐度20、40组对SOD活性的影响未恢复到初始水平,其余实验组均能恢复至初始水平,说明低盐对刺参免疫力的影响较大。充纯氧组刺参的AKP活性显著高于充空气组,表明高溶解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刺参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基础饲料中添加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水提物0.5%、1.0%和1.5%连续饲喂7 d,研究了叶下珠对罗非鱼肝损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CuSO4.5H2O中毒造模、采血,检测鱼血清中的肝损伤指标(ALT、AST、ADA、LDH)和免疫指标(AKP、ACP、MPO、溶菌酶)。结果显示,各添加组的肝损伤指标、免疫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而各添加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0.5%~1.5%的叶下珠可明显抑制罗非鱼肝损伤,增强罗非鱼的免疫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后对罗非鱼的血液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抗病选育系F5代、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 O. niloticus)、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为对象,通过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检测感染后不同时期肝胰腺和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奥尼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5.4%、60.5%和78.6%,表明奥尼罗非鱼抗感染能力最强;3个品系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胰腺组织中的ACP、AKP、SOD和T-AOC酶活力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感染后24 h,奥尼罗非鱼的AKP和CAT酶活力显著高于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而感染后24 h,血清中ACP、AKP、LZM、CAT和T-AOC酶均显著升高,而SOD酶则下降,其中,奥尼罗非鱼的ACP、AKP、CAT和T-AOC酶活性明显高于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综合比较6种酶在感染后不同时期的活性变化及3个品系的感染存活率,筛选出AKP和CAT作为评估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以仿生态养殖和温室养殖的中华鳖为研究对象,探讨强制休眠和嗜水气单胞菌暴露对2种模式养成的中华鳖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同条件下,仿生态养殖中华鳖血清T-AOC活性显著高于温室养殖中华鳖(P0.05),温室养殖中华鳖表现出较高的AKP、ACP活性;强制休眠后的仿生态养殖中华鳖血清SOD、LZM活性极显著高于温室养殖中华鳖(P0.01);水体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两种模式养殖的中华鳖血清SOD、LZM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仿生态养殖中华鳖具有较温室养殖中华鳖更高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7.
徐凯慧  陈云峰  章玉贵  李小勤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3-109603
为了探究饲料中补充不同水平丁酸钠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分别添加0 mg/kg (SB0)、1 000 mg/kg (SB1)、2 000 mg/kg(SB2)和3 000 mg/kg (SB3)的微囊丁酸钠(含50%丁酸钠)至基础饲料中,设计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选取300尾体质健康的草鱼(10.0±0.1) g,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放置在水泥池中养殖8周。结果显示,各组草鱼增重率为273.7%~279.9%,饲料系数为1.55~1.60,饲料中补充丁酸钠对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丁酸钠均显著提高了肠道蛋白酶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SB1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升高,而SB2和SB3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降低。各组肠道淀粉酶活性、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总蛋白(TP)和D-乳酸(D-LA)无显著差异。在肠道组织学方面,各丁酸钠补充组肠道绒毛高度和SB1、SB2组肌层厚度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水法研究氨氮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的急性毒性及在氨氮初始浓度分别为0(C0,对照组)、10(C10组)、20(C20组)、30(C30组)、40(C40组)、50 mg/L(C50组),胁迫时间分别为0、6、24、48、72 h的条件下对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总氨氮对拟穴青蟹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4.793、66.124 mg/L,安全浓度为7.90 mg/L,非离子氨对拟穴青蟹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8.396、5.298 mg/L,安全浓度为0.63 mg/L。在胁迫6、24、48与72 h时,各实验组的LZM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相较于对照组,C10、C20及C40组在24 h的AKP、ACP活力均显著升高(P0.05)。C20组在24 h的SOD活力则显著低于其他胁迫时间点(P0.05)。胁迫72 h时,C30、C40及C50组的PO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实验条件下,不高于40 mg/L的氨氮可在24 h内使拟穴青蟹血清中的AKP与ACP活力显著升高,而50 mg/L的氨氮则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各实验组浓度氨氮均在72 h内对拟穴青蟹血清中的LZM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PO活力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SOD活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感染累枝虫(Epistylis sp.)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病愈过程中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测定了患病鱼和经药物治疗痊愈及健康的黄颡鱼的血清皮质醇、葡萄糖、乳酸(LD)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结果显示,患病组黄颡鱼血清皮质醇、血糖含量和AST活性均显著高于痊愈组(P0.05),血清ALT活性与痊愈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患病组相比,痊愈组黄颡鱼血清LD含量,LDH和ALP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健康组相比,痊愈黄颡鱼血清皮质醇含量和ALT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葡萄糖、LD含量,LDH、AKP和AST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累枝虫的寄生引起了黄颡鱼显著的应激反应,使鱼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下降;经治疗痊愈后的黄颡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可恢复正常,鱼体应激反应消失并表现出正常的游泳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方斑东风螺消化及免疫系统对"翻背症"的应答机制,采集了健康(对照组)和"翻背症"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方斑东风螺,采用TCBS平板计数法检测螺体内弧菌含量,试剂盒法检测螺体内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等免疫相关酶和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体内弧菌含量随病情的发展而显著增加,晚期达到最大值。发病早期,CAT、SOD、POD、ACP和胃蛋白酶等酶活性均显著上升。发病中期,POD、AKP、LZM活性均上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发病早期;与发病早期相比,CAT、SOD、ACP、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CAT、ACP活性仍显著升高,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而SOD、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发病晚期,各消化酶与免疫相关酶活性均较发病中期有所下降,但POD、ACP活性仍显著高于对照组,CAT、SOD、AKP、LZM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翻背症"方斑东风螺体内弧菌的暴发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与消化系统均参与了机体病害免疫应答反应,且可以采用CAT、POD和ACP活性作为方斑东风螺"翻背症"的检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和0.3%的枯草芽孢杆菌、酵母细胞壁多糖和酵母水解物,养殖初始体重(61.12±1.37) g的健康齐口裂腹鱼90 d。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组和酵母细胞壁多糖实验组的齐口裂腹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降低,且以酵母细胞壁多糖对提高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效果最为明显。当添加剂量增加到0.3%时,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相比于其他两个梯度有显著性提高,而其他两个实验组差异不显著,酵母细胞水解物则能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在免疫功能方面,3种免疫增强剂的3种浓度下,齐口裂腹鱼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芽孢杆菌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为(3.93±0.35)μg/mL和(153.34±1.50)μg/mg;而3个实验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且不同剂量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添加量为0.1%时,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和酵母提取物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0.3%时,3个实验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多糖对促进齐口裂腹鱼生长效果最好,而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鱼类的免疫功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不同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0%、10%、20%、40%,其中0%为对照组)的饲料,进行60 d的饲养实验,探讨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银鲳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的处理组银鲳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SGR)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 <0.05),但在添加不同比例南极磷虾粉的饲料组间(10%、20%、40%),银鲳的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溶菌酶(LZM) 20%饲料组活性均为最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肝脏AKP活性、肾脏LZM活性10%饲料组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05);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40%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0%饲料组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添加南极磷虾粉的饲料组血清和肌肉中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40%饲料组血清和肌肉CAT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结合银鲳幼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分析,南极磷虾粉替代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建议控制在10%~2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养殖罗非鱼的水体里添加不同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测定罗非鱼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溶菌酶五种免疫酶活性指标及生长性能指标,探讨在养殖水体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罗非鱼的免疫酶活性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目的为评价枯草芽孢杆菌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使用效果的生物学指标,以及为了推广枯草芽孢杆菌在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提高罗非鱼免疫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2.5±2.0)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玻璃钢桶内进行了56 d饲喂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A),研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B)、1.25%(C)、2.0%(D)的裂壶藻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D组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C组和D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吞噬活性、肠道淀粉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体腔液呼吸爆发活性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的AKP、LZM、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裂壶藻各处理组刺参成活率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1.25%-2.0%裂壶藻添加量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和免疫酶活性;饲料中添加1.25%裂壶藻能够显著增加刺参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的消化活性:裂壶藻有作为刺参营养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对温度胁迫的适应能力,开展了温度胁迫与恢复实验。设置对照组(22℃)、高温组(29℃)、降温组(15℃)与低温组(8℃)4个处理,在胁迫期的第1、2、4、8、12h与恢复期第4、8、12、24h取肝脏,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丙二醛(MDA)、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结果显示,胁迫期内肝脏SOD和CAT活力均在温度骤变的影响下受到抑制,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MDA含量则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内各实验组SOD和CAT活力均逐渐升高,MDA含量逐渐降低,至恢复期结束时,对照组与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骤变条件下,各实验组肝脏LZM与AKP活力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内高温组LZM与AKP活力无明显变化,降温组与低温组LZM与AKP活力则逐渐升高,至恢复期结束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胁迫显著升高血清中AST与ALT含量(P0.05),恢复期内各实验组AST与ALT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至恢复期结束时,除高温组ALT含量外均降至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温度胁迫显著降低大鳞副泥鳅SOD、CAT、LZM与AKP活力,MDA与血清转氨酶AST、ALT含量升高,其中,高温胁迫会对大鳞副泥鳅非特异性免疫机能造成不可逆破坏,其他抑制均为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盐度为5条件下不同浓度亚硝酸盐亚急性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5个亚硝酸盐浓度组(0.50、0.90、1.70、3.20和6.00 mg/L)和对照组(0.05 mg/L),检测分析了亚硝酸盐胁迫40 d后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免疫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死亡率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6.00 mg/L浓度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体长增长率(L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部分浓度组亚硝酸盐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血清中的免疫相关酶活性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当亚硝酸盐浓度高于0.50 mg/L时,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0、0.90和1.70 mg/L浓度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CAT和SOD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0.90 mg/L浓度组的肝胰腺和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此外,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升高(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除0.50 mg/L浓度组外,其他浓度组的mn-sod和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各浓度组的cat、trx、tgase、trypsin和chitinase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亚硝酸盐胁迫40 d后,各浓度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均受到明显的阻遏作用。在盐度为5条件下,为确保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亚硝酸盐浓度应控制在0.50 mg/L以内。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维生素C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3.19±0.06)g的克氏原螯虾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量为0(对照),30、60、120、240和480 mg/kg的等能等氮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SR)、肝胰腺指数(HSI)、肥满度(CF)及饲料系数(FCR)没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克氏原螯虾血浆溶菌酶(LZM)活性以120 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均以120 mg/kg组最高,显著高于除480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受维生素C添加水平影响(P0.05),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20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0 mg/kg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可见,饲料中适量的维生素C(120 mg/kg)可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度28℃下,将180尾体质量为(41.7±8.6)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感染不给药组、氟苯尼考对照组和三黄连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30 mL·kg~(-1)、60 mL·kg~(-1)、120 mL·kg~(-1)饲料),测定药物有效率、罗非鱼血清学免疫指标(尾静脉采血)及肝脏生化指标,连续7 d观察三黄连制剂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用喷雾器将相应体积中药制剂提取物均匀喷洒于罗非鱼饲料表面。试验第1 d,给空白对照组罗非鱼腹腔注射0.2 mL的PBS缓冲液,其他组注射0.2 mL浓度为1.5×10~9CFU·mL~(-1)的无乳链球菌B(GX107)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菌液;空白对照组与感染不给药组均饲喂不加药的基础料;氟苯尼考对照组饲喂0.05 g·kg~(-1)的含药饲料。结果显示,高、中、低剂量三黄连复方制剂治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有效率分别为60.00%、43.33%和50.00%;高剂量显著提高病鱼的淀粉酶活性,促进了消化功能的恢复。高、中、低剂量三黄连复方制剂显著升高了病鱼血清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溶菌酶(LSZ)及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脏抗氧化指标显示,三种剂量的三黄连复方制剂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其中,中、高剂量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胱甘肽(GSH)活性,显著降低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无显著变化。结果发现,三黄连复方制剂可增强罗非鱼免疫力,提高肝脏抗氧化应激,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罗非鱼链球菌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罗非鱼链球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10~12℃下,将体质量(224.14±26.73)g的白点鲑Salvelinus pluvius和体质量(152.12±7.46)g的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饲养在直径1m、水深0.7m的玻璃钢材质圆桶中,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草药(大黄、黄芪、连翅、黄苓和丹皮)进行投喂,在投喂0d、7d、14d、21d和28d时从鱼尾柄腹侧用肝素处理的容器抽血采样,测定血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肠道淀粉酶(AMS)、脂肪酶(LPS)和蛋白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研究复方中草药对鱼血液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时的亚东鲑血液T-AOC活力和SOD活力显著高于0d(P0.05),MDA含量和CAT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7d和14d的亚东鲑血液AKP活力和ACP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d时NO浓度和LZM活性与0d差异显著(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在14d时在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摄食含复方中草药饲料14d的白点鲑血液T-AOC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DA含量和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1d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KP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7d、14d时ACP活力和NO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1d时LZ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4 d时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摄食含复方中草药的饲料,对白点鲑、亚东鲑血液的抗氧化性、非特异性及消化酶指标有促进作用,投喂14 d时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池塘种植鱼腥草对罗非鱼链球菌抗病力影响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鱼腥草种植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p)抗病力的影响机理,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分别种植池塘面积0%、5%、10%、15%比例的鱼腥草,养殖90 d后进行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连续72 h统计累计死亡率,同时取人工感染0、24、48、72 h的鱼采集尾静脉血进行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死亡率显著性低于其他3组;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葡萄糖(GLU)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感染后72 h恢复到感染前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5%和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感染后血清胆固醇(TC)显著性降低,其余3组的罗非鱼的血清TC在感染前后没有显著性变化;5%、10%、15%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在感染前血清TG显著性低于0%种植面积;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在感染前和感染后24 h和72 h都要显著性低于其他3组;10%鱼腥草种植面积的罗非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感染前、感染后48 h和72 h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结果表明,10%种植面积鱼腥草可提高罗非鱼对链球菌病的抵抗力,初步认为罗非鱼-鱼腥草共培养殖模式中鱼腥草的最佳种植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