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宁春红1号、2号春萝卜经系统选育而成,具有生物学性状好、产量高、商品优势强等特点,特别是其冬性强抽苔迟,延续了市场供应期。经试验和示范推广,与当地主栽品种五月红、一点红、泡里经相比,增产达33% ̄271%,增收4500 ̄7500元/hm^2。  相似文献   

2.
以柳州红茄经多代自交选出的自交系048-2-1-3为母本,杭茄经过多代自交选育的自交系059-1-1-3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田间抗病性鉴定、性状调查和产量比较,选育出早熟茄子一代杂种“闽茄二号”。该品种春季栽培早熟性强,前期产量比闽茄一号(对照)提高36.45%,总产量提高7.50%,果形好、果色鲜、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3.
蓖麻杂交种通蓖6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蓖6号是以哲LmAB4为母本,青塔为父本选配的两系中早熟蓖麻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1997~1999年产比、鉴定试验,平均单产2003.0kg/hm^2,比对照哲蓖3号增产51.1%:2000~2002年内蒙古蓖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达2706.0kg/hm^2,比哲蓖3号增产50.01%、比哲蓖4号增产36.8%;2001-2002年内蒙古蓖麻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单产达2673.0kg/hm^2.比哲蓖3号增产33.4%、比哲蓖4号增产31.2%。区域试验中最高单产达3639.5kg/hm^2,生产试验中最高单产达4653.0kg/hm^2.大面积试种,最高单产达3453.0kg/hm^2。2003年9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通蓖6号。  相似文献   

4.
荞麦新品种吉荞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荞麦新品种吉荞9号,是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吉荞9号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3年区域试验结果比对照品种增产28.44%,2年生产试验结果比对照品种增产26.58%。该品种1995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苦荞麦新品种“川荞2号”2002年经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产量较全国公共对照品种“九江苦荞”增产2.5~30.3%,较地方对照种增产3.23~43.26%。该品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结实率高、适口性好。适宜在海拔1600~2600m的低山、二半山和高山苦荞主产区春、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6.
黑河35号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35号大豆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科所于1994年以黑河14号为母本、黑河1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黑河98—5139。黑河35号大豆生育日数91d,需活动积温1780℃,株高76~80cm,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长叶,灰色茸毛,节间短,三、四荚较多,秆强,子粒圆形,浓黄有光泽,百粒重18g左右,脂肪含量20.13%,蛋白质含量38.35%,经接种灰斑病菌鉴定,属中抗灰斑病类型。近几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累计推广5.7万hm^2,平均公顷产量2700kg,现将黑河35号大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茄2号是北京六叶茄×灯笼红杂交由后代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早熟、品质好的优良品种,1998年12月由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通过并命名。 1 选育经过   1986年,用北京六叶茄为母本,灯笼红为父本进行杂交,从后代中选择果实形状似六叶茄,果肉白色、果皮色泽似灯笼红的单株,品系代号D-4,后代严格自交,以早熟、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为选育目标,同时兼顾商品外观。1995~1998年进行单株集团留种,自交留种,同时进行株系比较。1997~1998年进行品比试验及多点试验。  相似文献   

8.
泡桐优良无性系—陕桐3号,4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1年研究,从毛泡桐(陕西周至)×白花泡桐(湖北黄岗)杂交组合的F1中,选育出了陕桐3号和陕桐4号两个优良无性系。其主要特点是速生、材质好、抗性强。7年生对比林中陕桐3号材积比对照豫杂1号大47.6%,陕桐4号比豫杂1号大63.7%。陕桐3号木材力学性质显著优于豫杂1号,抗旱性中等,感病性与豫杂1号接近;陕桐4号抗旱性显著优于豫杂1号,木材材性与豫杂1号接近。  相似文献   

9.
冀花甜1号(亲本为四粒红×力无名)和冀花甜2号(亲本为泰莱四粒红×冀花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高糖食用型花生品种。2016~2017年在4个地点8点次的的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示范中,冀花甜1号荚果平均产量为4 429.50 kg/hm2,子仁平均产量为3 205.5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冀花4号增产6.99%和4.29%;冀花甜2号荚果平均产量为4 519.50 kg/hm2,子仁平均产量为3 270.0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冀花4号增产9.17%和6.39%。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冀花甜1号粗脂肪含量43.63%,粗蛋白含量24.83%,蔗糖含量7.1%;冀花甜2号粗脂肪含量49.75%,粗蛋白含量23.60%,蔗糖含量6.8%。2个品种均在2019年通过了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0.
水稻新品种“吉农大13号”是通过有性复合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3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比对照增产5.4%,2年生产试验该品种比对照“通35”增产5.7%。“吉农大13号”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于200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高纬地区几个主栽玉米品种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高纬地区的3个主栽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6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制定了3个主栽玉米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平展型品种克单11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半紧凑型品种边单3号的最适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紧凑型品种德美亚1号的最适种植密度为...  相似文献   

12.
甘果 《农技服务》2010,27(6):690-690,78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夏白菜的产量、物候期与经济性状。结果表明:夏冠和德高北极春单产在几个品种中居中,分别处于第3和第4位,分别为5.15万kg/hm2和4.7万kg/hm2,较对照珍白一号增产1.15万kg/hm2和0.7万kg/hm2,增长率分别为28.75%和17.50%,增产明显。同时这2个品种生育期短,采收期早,分别较对照缩短0d和5d;采收期较对照提前5d和0d,能及早上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谷子品种资源的抗旱性和丰产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对山西省的3761份谷子品种资源进行了抗旱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品种(一级和二级)500余份。采用田间抗旱鉴定和多年多点鉴定的方法对所选抗旱材料进行了抗旱性、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筛选出丰产性好的抗旱种质58份,丰产、抗旱品种3份。这对促进山西省谷子的生产和抗旱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食用向日葵品种、不同密度的试验,探索同一品种的产量、经济性状、籽粒性状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密度在28 500~49 500株.hm-2,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递增趋势;籽粒的长、宽、百粒重随密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品种和密度互作间差异显著。SH909和巴葵138品种均在密度为49 500株.hm-2时产量、结实率表现最高,密度在28 500株.hm-2籽粒性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旱地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渭北旱塬不同株型春玉米品种光合特性与产量差异的影响,旨在揭示旱地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规律,确定与降水资源相适应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于2015—2016年以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D1(5.25万株/hm~2)、D2(6.75万株/hm~2)、D3(8.25万株/hm~2)和D4(9.7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玉米各生育时期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量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均降低,而LAI增加,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Pn降低1.32μmol CO2·m-2·s-1,Tr降低0.297 mmol·m-2·s-1,LAI增加0.181。(2)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P0.05),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粒数平均减少45粒,千粒重平均减小12 g。3个品种籽粒产量均以D2密度最高,2015年豫玉22、郑单958、先玉335产量分别为10.52、9.59、9.14 t·hm-2,2016年分别为11.37、9.73、9.77 t·hm-2。密度从5.25万株/hm~2增加到6.75万株/hm~2,两年内平均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21.9%、19.5%和7.5%;密度从6.75万株/hm~2增加加到9.75万株/hm~2,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19.8%、15.4%和7.7%。(3)春玉米基部茎粗、穗长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穗长平均降低0.86 cm,基部茎粗平均减小0.09 cm,豫玉22和郑单958倒伏率随之增高,但先玉335各密度下均未出现倒伏。(4)收获指数在两年间差异较大,平均表现为2015年高于2016年,品种间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豫玉22。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结论】渭北旱塬旱地豫玉22、郑单958和先玉335最适种植密度分别为7.25、7.40、7.32万株/hm~2,其中豫玉22稳产性和丰产性较高,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最适种植密度范围为7.26—7.40万株/hm~2,稀植型品种宜采用较低密度,密植型品种宜采用较高密度。  相似文献   

16.
影响花生荚果产量的因素很多,为了探讨花生品种和氮钾因素的最优配比,选择品种、施钾量和施氮量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油77-4品种、施用尿素75 kg/hm2、氯化钾150 kg/hm2的产量最高,纯收益最多,成本收益率也最高。增施氮肥,株高增加,侧枝增长,结果枝数减少,500 g果数增加,产量下降;同时成本增加,纯收益减少,成本收益率下降。在施用氯化钾75~225 kg/hm2的范围内,施钾量的增产、增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18.
1974年以来辽宁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0年代以来,辽宁省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逐步增多,累计65个。新品种的产量呈上升趋势。杂交粳稻辽优1号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244的培育成功,使区域试验亩产量分别突破500和600kg,其它品种的产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促使水稻新品种产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增加了杂交粳稻和理想株型品种的每穗成粒数。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择20个玉米自交系,设置低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11.25万株/hm2两个处理,对群体籽粒产量和单株平均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自交系的单株平均籽粒产量,低密度处理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有16个玉米自交系的群体籽粒产量与相应的单株平均籽粒产量呈负相关性;各自交系在对应的两个密度条件下,单株平均籽粒产量间差异显著;11.25万株/hm2密度可作为当前开展耐密种质鉴定、耐密育种和耐密生理研究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20.
绥化北部玉米主栽品种的筛选与配套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适宜绥化北部地区栽培的玉米品种,并确定合理的栽培方式,以生产上表现较好的25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筛选并研究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2011年对25个供试玉米品种进行鉴定,主要选择指标为熟期、抗病及抗倒伏性。筛选出10个同熟期、熟期适中(活动积温在2 300℃左右)、抗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即东农254、绿单1号、绥玉7号、绿单2号、丰单3号、丰单4号、绥玉19、兴垦5号、龙单59和绥玉22。2012年对10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产量试验。密度小于6.00万株·hm-2时,东农254产量最高(11 840kg·hm-2),其次为绿单2号,并对这两个品种进一步进行密度和栽培方式试验,东农254最适栽培密度为6.00万株·hm-2,绿单2号最适栽培密度为6.75万株·hm-2,二者都不适合高密度栽培。二比空栽培方式、大垄双行栽培方式与常规清种栽培方式均具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尤其大垄双行栽培方式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