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棋斑游蛇(Natrix tessellata)的染色体组型。棋斑游蛇的性染色体是异型性染色体,二倍体染色体数(2n)=34,有8、对大型染色体(Macrochromosome),9对小型染色体(Microchromosome)。棋斑游蛇与同属的其它两种蛇相比,在染色体组型上差异甚大,达到了属级水平。因此,可考虑将其归类于另一个属。  相似文献   

2.
乌梢蛇又名乌蛇、青蛇、乌风蛇、乌梢鞭、乌药蛇、黑乌蛇、黑花蛇、水律蛇、剑脊蛇、一溜黑等,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是典型的食、药两用蛇类。它不仅肉质鲜美,优于其他众多的无毒蛇,而且还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顽固性疾病的首选天然药材;在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相似文献   

3.
虎斑乌贼幼体的摄食、排泄及不可逆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在南海水域采集的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的受精卵于室内条件下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水温为23~25℃,盐度为29.0,并采用恒温加热装置对天然海水进行温度控制,以研究不同水温梯度下新孵出的虎斑乌贼幼体的不可逆点。结果显示:幼体的生存上限温度为30~32℃;水温为24、26、28、30℃时,幼体的不可逆点为8、11、8、5~6 d。对5日龄的虎斑乌贼幼体进行摄食节律的观察,结果显示,虎斑乌贼幼体每个时间段都有摄食行为,但摄食高峰出现在凌晨和下午时段,呈现出明显的昼少夜多、晨昏双高峰趋势。对5日龄的虎斑乌贼幼体进行排泄规律的观察,发现幼体在一天中的每个时间段皆有排泄活动,饱食后20 h内基本排空,但排泄活动在凌晨时段比较频繁,呈现出明显的昼少夜多规律。  相似文献   

4.
水蛇原本不起眼,未被列为养殖项目,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水蛇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主要包括中华水蛇、铅色水蛇两个主要品种;但人们习惯上也将有半水生习性的红点锦蛇、白条锦蛇、双斑锦蛇(旱水蛇)、水赤链游蛇等也列入水蛇“家族”。  相似文献   

5.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展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生长及免疫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虎斑乌贼幼体能够适应的盐度范围很大,但当盐度(盐度17)过低时,幼体几乎不能生存,活力不高、反应迟钝直至死亡;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的体重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幼体在高盐(盐度26~32)时的生长率较高,低盐(盐度20~23)环境下生长比较缓慢;不同盐度对虎斑乌贼幼体的免疫调节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当盐度为20~23时,幼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盐度29时相对较低;推测虎斑乌贼幼体的最适盐度为26~28。  相似文献   

6.
水蛇原本不起眼,未被列为养殖项目,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水蛇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大家族”,主要包括中华水蛇、铅色水蛇两个主要品种; 但人们习惯上也将有半水生习性的红点锦蛇、白条锦蛇、双斑锦蛇(旱水蛇)、水赤链游蛇等也列入水蛇“家族”。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棋斑游蛇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果,重点观察了心脏的结构,以探讨血液在心脏中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程涛  敖楠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23):120-121
黄脊遊蛇为遊蛇属蛇目游蛇科的1种,资料记载该属全世界共有40种,中国有2种,河北有1种。该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对采集的标本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脊遊蛇在塞罕坝地区有分布,并对其生态学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各个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及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锦蛇属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渔游蛇属游蛇科、游蛇亚科、游蛇属,栖息于潮湿的草丛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区.中国动物志和文献的记载中都没有明确详细地从各方面讨论研究渔游蛇,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与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内学者已经从不同程度研究了渔游蛇的核型比较、骨骼系统、内部解剖、精子的超微结构以及生精上皮超微结构的季节变化等.国外则研究了渔游蛇的基因表达、孵化温度、一些激素的作用、染色体变异等.基于此,对渔游蛇的形态、生态和生殖方面进行分析,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组,对平均始重(6.42±1.09)g的虎龙斑(Hulong grouper)进行不同频率的投喂,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摄食率、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投喂频率对虎龙斑存活的影响较大,投喂频率对虎龙斑的摄食率(Feeding rate,FR)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e,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投喂频率对虎龙斑末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虎龙斑的科学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开展虎斑宝贝的野生驯化和促熟培育等一系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虎斑宝贝在水温18.5~20.0℃的条件下运输时死亡率最低;在水泥池驯化条件下,平均成活率达98.11%;在不同饵料培育条件下进行营养强化和促熟培育,均获得97.00%以上的培育成活率;不同饵料的促熟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石莼、海带、江蓠。  相似文献   

12.
虎斑乌贼是一种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销量的重要的海洋渔业产品,其受精卵孵化率较低一直是限制其人工繁育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的温度、盐度和pH值进行研究,探究其孵化的适宜生态条件,为虎斑乌贼的人工育苗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单因子试验,分别设置了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盐度(15‰、18‰、21‰、24‰、27‰、30‰、33‰和36‰)和pH值(7.0、7.5、8.0和8.5),检测不同条件下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受精卵可孵化温度为21~30℃;在27℃时,孵化率(72.2%)显著升高(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时间呈现缩短的趋势.在30℃时,孵化时间显著缩短(P0.05).受精卵可孵化盐度为27‰~36‰;在最适盐度范围(30‰~33‰)下孵化率为70%~80%. pH值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pH值7.0~8.5条件下均可孵化,孵化率均大于70%.因此,在温度24~27℃,盐度30‰~33‰和pH 7.0~8.5范围内,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枪乌贼和虎斑乌贼的墨汁进行原子力扫描观察,并对墨汁颗粒的颗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贼墨汁颗粒呈圆形或长条形,不同种类乌贼的墨汁颗粒外貌不同,中国枪乌贼墨汁颗粒呈圆球形,墨汁颗粒大小均等,间或有少量大颗粒墨汁;虎斑乌贼墨汁颗粒呈圆形及长条形,颗粒大小不一。虎斑乌贼墨汁颗粒平均表面积为9 478.12 nm2,较中国枪乌贼的墨汁颗粒(平均表面积为7 062.91 nm2)大。  相似文献   

14.
一种罕见蛇鳗——圆斑小齿蛇鳗在黄海南部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海南部首次发现圆斑小齿蛇鳗,对其区系分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对该鱼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柞蚕雌雄嵌合体形态特征与发生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属雌雄异体动物 ,但偶尔也有雌雄同体的嵌合现象发生 ,由于同一个体上同时存在雌雄两性个体的特征 ,长期以来引起了胚胎学家和遗传学家的广泛兴趣。自然出现的昆虫雌雄嵌合体多见于直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1 ] 。作为家蚕(Bombyxmori)发育遗传学研究的一个对象就是嵌合体。胜木 ( 1 92 8)首次报告了遗传嵌合体系 ,在这一蛾系正常个体中 ,出现若干嵌合体 ,有雌雄性嵌体 ,也有体细胞组织性状的嵌体 ;蔡堡及张本华在贵州三眠虎斑与三眠素斑的杂交种中也曾发现 ,每头蚕半侧为虎斑半侧为素斑 ,其中一头羽化成蛾 ,并为雌雄嵌合体[2 …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选育保种中间养成阶段(约10 ~40g/尾)的营养需求,以同一全同胞家系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体质量为(10.30±1.61)g,选择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和双齿围沙蚕(Perineresis aibuhitensis)这4种饵料进行60d的投喂试验,在对4种饵料进行营养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对虾生长、成活,以及消化、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4种饵料投喂下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双齿围沙蚕、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和虎斑乌贼;(2)人工饲料组对虾肝胰腺中消化相关的α-淀粉酶d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生物饵料组(P<0.05),蛋白酶基因表达趋势同α-淀粉酶d4基因相似,双齿围沙蚕组和软颗粒饲料组的胰脂肪酶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虎斑乌贼组小核核糖核蛋白多肽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其他饵料组(P<0.05),生物饵料组y+L氨基酸转运载体-2基因表达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P<0.05);(3)虎斑乌贼和双齿围沙蚕的氨基酸营养评价相对较高,而配合饲料和双齿围沙蚕的脂肪组成和含量相对更优。研究发现:双齿围沙蚕的营养价值最高,软颗粒饲料最低;4种试验饵料的投喂效果依次为双齿围沙蚕、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和虎斑乌贼;除蛋白酶基因外,其他基因表达同试验饵料的营养组成和投喂效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外消化法,测定了真蛸(Octopus vulgaris)和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对8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这两种动物对动物性饲料原料的体外消化率较高,干物质65.28~85.65%,粗蛋白64.99%~90.10%;对植物性饲料原料的消化率其次,其中干物质40.07%~60.02%,粗蛋白为57.75%~67.56%;对DDGS的体外消化率最低,干物质为25.24%~26.25%,粗蛋白为34.74%~52.90%.另外,真蛸对大部分饲料原料的体外消化率均高于虎斑乌贼.研究结果可为真蛸和虎斑乌贼饲料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角质颚形态的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的种类判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根据2015年采集的47尾虎斑乌贼和87尾神户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两种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表明,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除了下头盖长/胴长,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虎斑乌贼和神户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虎斑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5.7%,神户乌贼为94.3%,总判别正确率为94.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两种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虎斑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83.0%,神户乌贼为83.9%,总判别正确率为83.6%。分雌雄对两种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93.8%,雌性为96.6%。研究认为,乌贼类角质颚形态同样可用于种类判别。  相似文献   

19.
<正> 1 叶斑病 又称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防治对策: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防治,1天后再喷1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雷公山保护区鸟类新记录1科7属14种。其中海南虎斑璃、棕腹啄木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南虎斑鳽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不仅是雷公山保护区鸟类新分布记录,同时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