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有人问我,内蒙古的羊肉好不好吃?我说,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2017年7月21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外交部内蒙古全球推介活动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向全球推介内蒙古的羊肉。内蒙古纵贯北纬39度至49度黄金畜牧带,绿色生态牧场造就了这里"羊肉之都"的美誉。肉质鲜美、多汁不膻、营养价值高的独特品质,备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内蒙古借助草原畜牧业的天然资源优势和区域文化优势,羊肉产量连续排名全国首位。2017年,全区羊肉产量97万吨,同比增长  相似文献   

2.
选取3种天然香辛料和羊肉煮制,采取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价、电子鼻以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评价3种天然香辛料添加量对羊肉(汤)卤煮风味的改善效果以及对羊肉(汤)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并对最佳香辛料配方卤煮前后羊肉(汤)中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汁中大茴香、月桂、丁香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15%、0.20%、0.07%(质量分数).卤煮过后的羊肉和羊肉汤相比于纯羊肉与纯羊肉汤的茴香脑、乙酸松油酯、丁香酚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其中改变最为显著的是丁香酚(P<0.05).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香辛料的添加显著改善了羊肉的风味,提高了羊肉风味的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韭山保护区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为保护区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韭山列岛的地理位置,设置3个调查站位,于2016年8月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共鉴定潮间带生物78种,优势种有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日本菊花螺(Siphonaria japoni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史氏背尖贝(Notoacmea schrencki)等;潮间带生物量密度平均为2 544.0 g/m2,个体密度平均为21 623.9个/m2;从3个站位的生物种类数分布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生物量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青山、积谷山和南韭山,个体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积谷山、大青山和南韭山。[结论]该研究为今后保护效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钙、铁等元素,与猪肉和牛肉相比,羊肉中胆固醇含量和脂肪含量较低,肌肉纤维细嫩、柔软,含有较高的可消化蛋白质。此外,羊肉还具有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的保健功效,食用价值高。目前,羊肉以鲜食为主,深加工产品种类较少,且产品形态和包装形式单一。肉丸是一种传统的肉制品,其风味独特、食用方便。羊肉丸的加工工艺作为传统的肉类深加工方法,既可以减轻羊肉本身的膻味,又  相似文献   

5.
电商的兴起给肉羊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使畜产品行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羊肉电商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内蒙古是我国羊肉主产区,也是我国羊肉电商发展的领头地区.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羊肉电商发展的调研,提出促进内蒙古羊肉电商发展的几点思考,旨在为我国羊肉电商以及肉羊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羊肉风味物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形成羊肉风味的前体物质、羊肉风味的呈味反应、对羊肉风味有贡献的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影响羊肉风味的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羊肉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是滋补佳品,然而,羊肉的特殊风味膻味让多数人难以接受,这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也制约着羊肉产业的发展。羊肉的膻味源于羊肉脂肪组织中的支链脂肪酸、硬脂酸、酚类和吲哚等物质,同时也受品种、性别、年龄、日粮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综述了羊肉膻味的形成原因、物质组成、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基因调控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了解羊肉膻味形成机制、改善羊肉风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滩羊肉加工保存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滩羊肉成熟前后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研究,探讨成熟处理对滩羊肉风味品质的潜在影响。[结果]4℃条件下滩羊肉的成熟时间为96 h。宰后96 h滩羊肉pH最低。除部分饱和脂肪酸外,熟化后滩羊肉中多数脂肪酸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从脂肪酸分类来看,成熟后滩羊肉中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在滩羊肉的脂肪酸中油酸(C18∶1)的含量最高,成熟后可达29.86 g/kg。[结论]熟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滩羊肉风味品质。熟化排酸工艺可应用于滩羊肉生产加工,以提高其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3~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实证分析了内蒙古农业经济内部结构和内蒙古畜牧业产业内部结构.结果表明,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内蒙古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2个部门;在畜牧业产业内部,奶牛、羊肉、牛肉和山羊毛生产的影响作用最明显.基于此,提出了稳定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的内部结构、合理定位和引导畜牧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方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农牧鱼业厅的组织领导下,于1983年到1984年就蛮汉山,大青山一带的野生果树资源,包括树种,分布及生态条件进行了实地调查。野生果树与天然次生林混杂,分布于大青山南侧和前山山区之中。这一带属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如下: (一)光能充足:地势高,水气少,晴天多。按低云量标准,全年晴天日数220—260天,大气透明度好,辐射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全年在3000小时以上。光能充足,  相似文献   

11.
甘南藏羊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甘南藏羊肉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藏羊肉蛋白质含量达22.45%,脂肪含量2.94%,矿物质总量410.046 4 mg/kg其中Cu 2.886 0 mg/kg、Fe 2.044 4 mg/kg、Zn 10.116 0 mg/kg、K 395.0 mg/kg,与当地蒙古羊相比,甘南藏羊肉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氧化羊骨油对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添加适度氧化的羊骨油对热反应型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高品质羊肉味调味基料风味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评价以过氧化值、酸价和茴香胺值表征的氧化羊骨油对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Pen3型电子鼻对不添加羊骨油、添加未氧化羊骨油和添加适度氧化羊骨油的3个热反应体系进行研究,以电子鼻主成分分析中的区分指数作为检测指标,确定3个热反应体系的区分度;应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基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调味基料总体风味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添加氧化羊骨油后羊肉味调味基料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电子鼻结果显示,未添加羊骨油与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别指数为0.589,未添加羊骨油与添加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分指数为0.917,添加未氧化羊骨油与添加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分指数为0.787。气质联用结果显示,不添加羊骨油、添加未氧化羊骨油和添加适度氧化羊骨油的3组调味基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42种、63种和61种,主要为醛类、烃类;在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组和添加氧化羊骨油组中,含硫、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对调味料风味改善贡献较小的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同时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添加羊骨油尤其是氧化羊骨油可使热反应体系生成更多的醛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确定3组调味基料中关键挥发性物质(ROAV≥1)有11种:辛醛、壬醛、癸醛、反,反-2,4-癸二烯醛、桃醛、庚醛、反-2-壬烯醛、十二醛、1-辛烯-3-醇、庚醇、反,反-2,4-壬二烯醛,这些关键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脂肪香气为主,并包含甜香、青香、焦香和柑橘等香气;通过聚类分析将11种关键风味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物质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变化较小;第二类包括反,反-2,4-癸二烯醛、反-2-壬烯醛,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显著增加;第三类为癸醛,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显著降低,而第二类与第三类物质在未添加羊骨油组和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添加氧化羊骨油,可以显著影响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增强热反应型羊肉味调味基料的风味,反,反-2,4-癸二烯醛与反-2-壬烯醛是改善调味基料最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中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内蒙古2000~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超高值区域、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中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划分为2000~2004年、2005~2009年2个时段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时间上,大部分县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的超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和鄂尔多斯市的资源型县区,呼伦贝尔市的边境县区以及中部的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而低值和较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和赤峰市境内。对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反映出内蒙古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内蒙古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运用概率优势模型,对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西北地区的内蒙、新疆,黄淮海地区的河南、山东、河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安徽等省(区)具有肉羊生产的优势.从技术水平、要素费用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对肉羊主产区成本优势的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继续加快肉羊优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完善肉羊生产的区域布局;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培育肉羊主产区龙头企业;制定和实施各种扶持政策,逐步实现散养向适度规模化养殖转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袁志明 《特产研究》2006,28(2):22-23,35
小尾寒羊肌肉的各项肉质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肉品具有较为理想的外观要求和优良的贮存稳定性;脂肪的含量与分布使其肉质细嫩、多汁味美。从肉用角度来看,小尾寒羊和蒙古羊均可作为肥羔羊生产的品种。但小尾寒羊6月龄胴体重平均值为18kg,蒙古羊6月胴体重平均值为16kg,显示小尾寒羊有较高的育肥增重速度。  相似文献   

16.
周琳  杨祯妮  张敏  程广燕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1):3934-3942
目的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2017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8 588.1万t。从全产业链的视角看,肉类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餐桌要经历养殖、屠宰、排酸、分割、运输、零售、储藏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尤其是从屠宰后到终端消费所经历的环节。本研究将聚焦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四个基于全产业调研大肉类产品,重点关注分割、遇冷排酸、运输、零售、批发、冷冻等动物性产品从屠宰到消费的重要环节,明确猪、牛、羊、鸡四种肉类产品在主要环节中的食物损耗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肉类产品的可食用比例。方法 基于系统分析的思路,从全产业链视角将肉类从生产到消费终端链条中可能会产生损耗的环节划分成分割、运输、销售终端、预冷排酸、冷冻储藏五个环节,通过全产业链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收集猪肉、牛肉、羊肉、鸡肉产业链条以上各环节的损耗数量。考虑到冷鲜肉、热鲜肉、冷冻肉的三种消费形态产业链条的差异性,笔者以不同消费形态的市场占比为权重,在获得每类消费形态全产业链损耗基础上计算综合损耗率。可食用比例则基于经营主体长期屠宰分割后的实际数据计算得到。在典型区域的选取上以主产省为重点,选取不同规模的企业、商超、农贸市场等经营主体,通过一对一访谈调研,获取一手数据。结果 通过对北京、四川、重庆、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吉林、内蒙、新疆等10个省(市),19个一体化企业、7个屠宰分割企业和16个终端销售市场的调研可知,当前我国猪肉、鸡肉、牛肉和羊肉全环节损耗率分别是8.1%、11.22%、1.47%和7.45%。从肉类流通消费形态划分,猪肉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2.69%、4.12%、8.10%;牛肉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7.17%、8.68%、11.47%;羊肉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4.63%、6.53%、7.45%;禽肉冷鲜肉和冷冻肉的损耗分别是6.31%、11.22%。结合不同流通形态的占比计算可知猪牛羊禽的全产业链综合损耗率分别为4.36%、9.55%、5.94%、9.30%;胴体可食用率分别是78.48%、81.26%、73.72%、68.55%;整体可食用率分别是90.29%、94.84%、96.46%、78.91%。结论 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整体上看中国肉类损耗要显著低于欧美、日本等其他国家,食物利用率高。然而肉类全产业链依然存在中小规模企业加工、分割技术水平较低,批发和零售环节冷藏设备的不到位,冷冻肉以及国内很多地区居民依然偏好热鲜肉品等原因,均是目前中国肉类损耗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看,随着冷鲜肉消费比重的增加,屠宰分割环节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冷藏和储运设施设备的完善,我国肉类全产业链减损降耗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构建了东北细毛羊肉用类型群,并进行了生长与屠宰性状、肉质性状和毛用性状的检测与评定。结果表明:杂交羔羊适于舍饲强度育肥,对高营养水平反应敏感,平均日增重>180 g,屠宰率>45%;成年母羊羊毛细度23 μm,羊毛长约13 cm,毛用性状与东北细毛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城镇土地经济密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泰尔指数等模型分析了内蒙古12个盟市2004—2014年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表明:1)内蒙古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总体上看,各盟市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盟市间差异明显;2)内蒙古城镇土地经济密度总差异呈现上下波动略有降低的趋势,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呈逐步缩减趋势,东部地区较为稳定,内部差异是导致全区总体差异变化的重要原因;3)研究期间,内蒙古城镇土地经济密度σ收敛在短时期内呈发散趋势,β收敛呈现长期缓慢收敛趋势,其收敛速率仅为0.24%,半生命周期长达291.48年;从区域收敛稳健性上看,内蒙古收敛稳健值为0.238 7,并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地带性演变特征,这意味着内蒙古各盟市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收敛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考验。  相似文献   

19.
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对羊肉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动物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断料断水以及宰前休息期人为控制的禁食禁水行为称为宰前禁食。不当的宰前禁食处理可能降低畜禽胴体出品率,对肉的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研究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处理对羊肉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于肉羊的宰前禁食时间,对生产优质羊肉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6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羊30只,分别进行宰前禁食0 h(对照)、12 h和24 h处理,研究羊肉食用品质(pH值、肉色、剪切力、持水力)、感官品质(膻味、嫩度、多汁性、总体可接受性)、卫生品质(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总数)及宰后成熟过程中糖原含量、肌节长度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宰前禁食24 h处理组羊肉在宰后0 h、45 min、4 h的pH显著高于禁食12 h组和对照组(P<0.05)。随着成熟时间延长,pH值差异逐渐消失,3个处理组之间羊宰后24 h和48 h pH差异不显著(P>0.05)。宰前禁食24 h组羊肉蒸煮损失显著低于禁食12 h组和对照组(P<0.05)。3个处理之间羊肉L*、a*、b*、ΔE、滴水损失、剪切力值及感官评价膻味、嫩度、多汁性和总体可接受性打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宰后成熟24 h后,不同宰前禁食时间处理组羊肉的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总数均在国标规定范围之内,不同处理组之间羊肉菌落总数差异不显著(P>0.05)。随禁食时间的延长大肠菌群总数呈下降趋势,宰前禁食处理组羊肉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低于对照组。3个宰前禁食处理组羊宰后0 h、45 min、4 h、8 h、12 h、24 h、48 h羊肉的糖原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糖酵解程度加大,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随宰前禁食时间的延长,肌节长度增加。宰前禁食24 h处理组肌节长度大于禁食12 h处理组,禁食12 h处理组肌节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宰前禁食处理组羊肉宰后0 h羊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一致,没有显著条带出现或缺失。宰后成熟24 h时,3个处理组在27 kD均出现条带,且宰前禁食12 h和24 h处理组的27 kD条带颜色深于对照组,表明禁食12 h和24 h处理组羊肉蛋白降解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宰前禁食12 h和24 h使羊宰后肌肉卫生品质提高,并且促进宰后蛋白质降解。宰前禁食24 h使蒸煮损失降低。宰前禁食12 h和24 h对羊肉极限pH、糖原含量及肉质指标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宰前禁食12 h和24 h有益于羊肉卫生品质,对食用品质及感官品质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居民畜产品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和社会餐饮畜产品消费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家庭内畜产品消费均以猪肉为主,随着收入的增长,奶类消费的增长速度最快,城镇地区牛羊肉和禽肉消费的增长速度大于猪肉,而农村地区猪肉和禽肉消费的增长高于牛羊肉。收入和价格对城镇居民社会消费的影响极显著,社会餐饮畜产品消费仍以猪肉为主,随着收入的增加,牛羊肉消费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猪肉、禽肉和禽蛋。现阶段我国应以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为主,加快奶业及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