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瓜黄色线与瓜长比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个性状稳定的自交系黄瓜,配成正反2个组合,测定结果表明,正反交组合黄色线与瓜长比的差异不大,表明黄色线遗传受核基因控制。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方法对黄瓜组合(M25×M67)的6个家系世代(P1,P2,F1,B1,B2,F2)的黄色线和瓜长比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线比例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D模型)控制。分离世代中,B1,B2,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h2mg)为95.8%,93.39%和14.99%;多基因遗传率(h2pg)在1.36%~54.04%。主基因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值分别为-41.78和-35.96。黄色线的遗传可能是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果是油菜产量构成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长角果品种中双11和短角果材料10D130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6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P1、BCP2和F2)的果身长、角果长和果喙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组合的3个角果性状均呈连续分布,其中,果身长最适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是1.75和–0.06,显性效应值分别是–0.59和–0.86,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51.10%、74.23%和66.9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9.16%、17.11%和23.96%。角果长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0.34,显性效应为–0.81,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0.34,显性效应为–0.47,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47.63%、68.51%和79.4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9.40%、20.89%和12.47%。果喙长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3模型(2对加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是0.2和–0.2,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33.71%、72.75%和52.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0.08%、5.37%和27.60%。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玉米自交系耐低磷能力评价缺乏统一的指标,为探明耐低磷玉米苗期根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耐低磷玉米自交系的筛选及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了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和回交世代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总根长受加性-显性-上位多基因控制,在F2世代筛选效率最高,环境对其影响较大;根体积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主基因显性效应为负效应,在B2世代筛选效率最高,受环境影响较小;根表面积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显性效应对根表面积起负向作用,主基因加性效应起正向作用,在F2代筛选效率最高,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培育果穗不露顶玉米品种,以长露顶玉米自交系WZ06X97和不露顶玉米自交系WZ098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株系为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玉米果穗露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果穗露顶的最适遗传模型是E-0,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4. 61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0. 680和-0. 742,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是60. 41%,81. 28%和83. 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6. 74%,5. 90%和5. 04%,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2. 85%,12. 82%和10. 97%;上述结果表明,玉米果穗露顶受环境影响较小,主要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F_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因此育种上可在早期世代对果穗露顶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春小麦穗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穗部性状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经济产量,研究春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组成,为遗传育种中通过进一步改良穗部性状提高产量提供参考和策略。以‘宁春4号’和‘Drysdale’及其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采用P1、P2、F1、F2四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法研究了春小麦几个穗部性状: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穗粒数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结实小穗数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不实小穗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粒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6.
烟草主要农艺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38-6447
本研究以烤烟品种‘云烟97’和‘变异云烟97’为亲本,分别构建P1、P2、F1和F24个世代遗传群体,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烟草的株高、节距、叶数和茎围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别与节距、叶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围间呈显著正相关;而节距与叶数间则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株高、节距和叶数3个性状具有相同的最优遗传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MX2-ADI-AD),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5.225 8%、94.285 4%和99.177 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774 2%、5.568 4%和0.822 9%;茎围性状符合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最优遗传模型(MX2-AD-AD),其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0.314 6%和9.685 4%。上述性状均受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均高达90%以上且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受环境影响可以忽略。因此,在烟草高产育种过程中针对上述农艺性状的定向选择宜在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7.
樱桃番茄果形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樱桃番茄圆形自交系W403(P1)和梨形自交系W405(P2)为双亲,构建P1,F1,P2,B1,B2和R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该6个世代群体果形指数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显示:W403×W405果形遗传符合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B2,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4.99%,79.05%和79.70%,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34%,7.31%和4.89%,说明F2果形表现出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对W403×W405组合果形性状的改良要以主基因为主,同时注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明确中国南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规律,选用中国南瓜杂交获得的6世代群体(P1、P2、F1、F2、BCP1、BCP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研究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群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0.7077,均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显性效应分别为3.5034和1.3586,均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3066和-0.6679。其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17.06%、56.01%、95%,多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F2分别为47.16%、18.78%、0;说明主基因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以在早期世代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选择。研究为中国南瓜育种品质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此文以茎秆含糖量(锤度)较低的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茎秆含糖量(锤度)较高的甜高粱品系Rio(P2)及其杂交后代F1、F2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茎秆含糖量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4.004和-2.116,显性效应分别为0.084和-0.462,主基因遗传力为83.27%,多基因遗传力为7.38%。这说明锤度性状主要受2对主基因的作用,而且2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这一研究结果为茎杆含糖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浦  王平  沈向群  吴志刚  张玉静  李娜 《种子》2012,31(5):54-57
采用W217×W203组合的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的花色色调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色素万寿菊橙红色花性状最优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多基因效应为辅.主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很大,主基因遗传力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49.13%,多基因遗传率为48.25%;在B1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84.23%;在B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为74.41%,多基因遗传率为18.24%.  相似文献   

11.
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果肉褐变是影响丝瓜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进行遗传分析,为丝瓜的品质改良奠定基础。以易褐变自交系‘YX014’和耐褐变自交系‘LJ-01’配制成6个世代(P1、P2、F1、F2、B1、B2)为试验材料,应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丝瓜果肉褐变特性进行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普通丝瓜果肉褐变程度的最佳遗传模型为E-1模型,即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且具有耐褐变亲本的优势。B1、B2和F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1.20%、72.08%和0.52%,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是18.8%、27.92%和99.48%,表明丝瓜果肉褐变程度主要受两对主基因控制,以遗传效应为主,同时受环境影响较大,B1、B2世代主基因选择率高,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因此,在丝瓜褐变的群体改良中,可对低褐变单株进行定向选择或轮回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2.
柄蔓夹角是甜瓜株型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甜瓜柄蔓夹角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甜瓜株型改良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柄蔓夹角小的紧凑型甜瓜材料B103和柄蔓夹角大的疏散型甜瓜材料B297为亲本,构建四世代群体(P1、P2、F1和F2),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甜瓜柄蔓夹角进行遗传分析。两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甜瓜柄蔓夹角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不同年份柄蔓夹角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E-1模型,即柄蔓夹角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015年秋,F2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是72.28%,多基因遗传率是0;2016年春,F2分离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为52.06%,多基因遗传率为0。结果表明甜瓜柄蔓夹角的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1),这一性状由主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顾慧  戚存扣 《作物学报》2008,34(3):376-38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4.
顾慧  戚存扣 《作物学报》2008,34(3):376-381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早熟性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以‘鲁棉研28号’和‘X1570’为亲本配制F1组合及其F2:3世代分离群体。利用‘鲁棉研28号’、‘X1570’、‘鲁棉研28号’בX1570’F1及F2:3群体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以探究陆地棉现蕾期和开花期两个生育期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现蕾期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受多基因控制,且遗传率达85.00%;开花期符合1对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7.69%和9.37%。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2.543 1和3.419 6。相关系数分析表明,现蕾期、开花期都与棉花的果枝类型呈极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现蕾期和开花期的QTL作图、长江流域棉花早熟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豆抗食心虫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大豆抗食心虫的遗传特点,以提高大豆抗食虫的育种效率,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大豆杂交组合2002系选(P1)×EXP(P2)的P1、F1、P2、F2、F2:3 5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大豆抗食心虫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抗食心虫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主基因存在加性效应,加性效应为负值(d=-0.1633)。该组合的抗食心虫存在负向杂种优势,多基因加性效应为正,多基因加性效应使F1代的虫食粒率增加。该杂交组合的F2、F2:3群体虫食粒率多基因遗传力为21.9556%和54.3490%,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可在晚期世代对虫食粒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粒用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果实形状是园艺作物商品性的主要指标之一。明确茄子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可为开发相关分子标记以及选育消费者喜欢的果形新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卵圆茄BC01和长条茄Rf为亲本,构建P1、P2、F1、F2世代遗传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果实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茄子果实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F2代的果实纵径、横径和果形指数均呈双峰偏态分布。果实纵径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主基因起增效作用,在F2代的遗传率为73.41%;果实横径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起减效作用,在F2代的遗传率为90.99%;果形指数由1对加性主基因控制,在F2代的遗传率为81.46%。  相似文献   

19.
以黄瓜GY2(P_1)、BY3(P_2)为亲本,通过杂交、杂交后回交与自交配制F1、BC1、BC2和F2世代,并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来研究黄瓜苗期耐热性状的遗传模型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黄瓜苗期耐热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第1对主基因加、显性效应分别为0.603 6、0.302 4,第2对主基因的加、显性效应分别为0.653 6、0.118 1;2对主基因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较大;多基因的加、显性效应分别为0.345 7、-0.2080。在BC1、BC2和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5.29%、49.44%和53.87%。对该性状的选育,宜在较高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对N553的6家系抗赤霉病性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553符合E-1-0(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其中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占明显优势,是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的2倍,两对主基因具负向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显著,多基因的互作效应明显;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5.71%~91.61%,多基因遗传率为3.15%~64.00%,环境对抗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