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氏锥虫在我国地理分布广泛,寄生于马、驴、骡、黄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体内,感染后发病急,死亡快,危害很大,多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制防治伊氏锥虫病的疫苗,由于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频繁,所以未能成功.我们曾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作了观察,发现有一定规律.因此我们对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兔中的抗原变异程序进行观察,用昆明系小白鼠95只,新西兰兔4只进行试验,先用来源于新疆骆驼株体内经过单虫克隆的虫株,接种兔2只,接种量为10~6条/只,每3d 采兔血一次分离  相似文献   

2.
初步研究了伊氏锥虫9T.b.evansi)对人血清敏感性的变异。以不断递增的人血清处理在免疫抑制鼠体内连续传代的伊氏锥虫,经20代的压力选择,获得了能耐受0.5mL正常要血清的抗性变异克隆。该变异克隆在无人血清压力的正常鼠体内经10次连续传供,又恢复了对人血清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伊氏锥虫对人血清的敏感性或抗性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锥虫的抗原变异非常频繁,阻碍了免疫学防治技术的建立,国内外虽然对此有较多研究报告,但对中国不同地理、宿主株伊氏锥虫表面变异糖蛋白(VSG)分离和特性比较尚无报道,而我国北方新疆骆驼株伊氏锥虫和南方牛、马伊氏锥虫存在来源、地理、宿主和生化特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虫株的 VSG 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特性比较研究,所用虫株来源于新疆骆驼体内、安徽水牛体内.分离后克隆为单一虫株,经小白鼠、大白鼠体内繁殖,鼠血经过 DEAE-52纤维素层析获得纯净锥虫,再经超声裂解,经过两次超速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伊氏锥虫表面的非变异性蛋白(/抗原)进行初步研究.以磺基琥珀酰-6-(生物素胺)-已酸盐(Sulfosuccinimidyl 6-(biotinamido)hexanoate)对虫体表面蛋白进行生物素标记,超声裂解后经差速离心  相似文献   

5.
将实验室培育的分别源于伊氏锥虫克隆 JGeL 和 JXlcl 的抗苏拉灭伊氏锥虫亚克隆 JGSR 和 JXSR 以小鼠连续传代,每3个月用体内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1次苏拉灭的 ID_(100)和 CD_(100);另于传代初和传代12个月后测定它们和它们各自对苏拉灭敏感的亲本克隆对硫胂聚氰胺、喹嘧胺硫酸盐和贝尼尔的敏感性.传代初,JGSR 和 JXSR 的苏拉灭 ID_(100)均为100mg·kg~(-1),CD_(100)分别为400mg·kg~(-1)和>400mg·kg~(-1).连续传代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分离了B_8、I_2两株分泌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McAb)的细胞系。首先用可溶性伊氏锥虫抗原接种BALB/C小鼠,经过一定的免疫程序后,取其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两次有限稀释法克隆,用ELISA方法选育出B_8、I_2两株产生抗伊氏锥虫McAb的细胞株。用琼脂扩散法与标准羊抗鼠亚类血清反应证明两种McAbs皆隶属于IgG_1亚类。细胞株在连续传代及冻存复苏后其分泌抗体能力稳定;经多种血清学反应证实,这两株McAb与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不起凝集反应,只有ELISA反应阳性。pH稳定试验表明,B_8株McAb比I_2株稳定。  相似文献   

7.
应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一步法分离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隆虫体 ShTatl 的二个抗原变异体ShTatl.3和 ShTatl.5总 RNA,在含有甲醛的琼脂凝胶电泳后,转印到硝酯纤维膜上.根据布氏锥虫 VS-Gm RNA3′端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一个互补于它的含18个碱基的寡恢苷酸5′-GGTGTTAAAATA-TATCAG-3′.经~(32)P 标记、Northern 杂交,首次证明伊氏锥虫含有同样的保守序列.利用合成的18碱基寡核苷酸作为反转录特异引物,成功合成 cDNA 第一链,以 cDNA 第一链作为 PCR 扩增模板,均能特异性的扩增出一条主带为1.5kb 的 DNA,与 VSG 基因大小相符.根据所有锥虫 mRNA 在5′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 RT-PCR 下游引物5′-GAACAGTTTCTGTACTATATTG-3′.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降虫体的二个变体 ShTatl.3和 ShTatl.5的 RNA,进行 RT-PCR 扩增,均特异性地分离出 VSG 基因,二个变异体 VSG基因大小差异显著,其中 ShTatl.3的 VSG 基因为1.7kb,而ShTatl.5的 VSG 基因则为1.4kb.  相似文献   

8.
体外培养后分离出的3个伊氏锥虫变异群体,经环磷酰胺处理在鼠(CY大鼠)扩增收虫。虫体纯化后超声波裂解,超速离心制成了可溶性抗原,经Sephdex G-50脱盐和DE-52离子交换层析提纯可变表面糖蛋白(VSG)。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盱眙县发生母猪锥虫病两例,一例未经治疗死亡,另一例以钠格诺尔治愈。由此分离到锥虫一株,为单型锥虫,波动膜及游离鞭毛均很明显,动基体靠近虫体后端。虫体长度为19.4~26.3微米,平均为22.9微米,宽度为1.3~2.2微米,平均为1.6微米。先后试验感染小白鼠53只,均于4—7天内死亡;兔5只于30—34天內死亡;犬3只于6~17天内死亡;仔猪2头,一头于第41天死亡,另一头耐过。所有动物均发生虫血症。以牛的伊氏锥虫致敏绵羊红细胞与本锥虫感染猪的血清可产生凝集反应;反之以猪的锥虫与已知牛的伊氏锥虫的阳性血清亦可产生团集反应。作者根据上述特点,和国外已报道于猪的8种锥虫进行了比较,认为属于伊氏雉虫。为此,无论猪作为伊氏锥虫保虫宿主,还是伊氏锥虫对猪的致病作用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0.
以超声波粉碎法裂解纯化的不同地理株伊氏锥虫(T.evansi)单虫克隆群体,提取可溶性蛋白组分,进行 SDS-PAGE 和 Western blotting 分析,结果表明经 SDS-PAGE 分析,不同株 T.evansi 的可溶性蛋白组分中都包括20~30种蛋白成分,相对分子量(Mr)范围大约为7.9~109.5D,主要蛋白成分的 Mr 约为49~66kD 之间,Wertern botting 分析揭示不同株 T.evansi 间有10~20条为特异抗体所识别的抗原组  相似文献   

11.
以水牛泰氏锥虫细胞培养的虫体裂解抗原,致敏双醛化绵羊红细胞,用以检查乳牛和水牛的泰氏锥虫感染,不仅特异性强,敏感性也很高,且与伊氏锥虫无交叉反应,是一种简易快速而又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本法较外周血液虫体培养检出率高32—36%。用本法随机检查乳牛1168头,阳性581头,阳性率49.74%;水牛395头,阳性168头,阳性率42.5%。在伊氏锥虫疫区的水牛,用二种间接血凝方法检测,部分牛表现伊氏锥虫和泰氏锥虫均为阳性,表明水牛可同时感染这二种锥虫。本文还讨论了泰氏锥虫感染同乳牛白血病、盱眙水牛病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以及泰氏锥虫有可能致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经生物素标记、Triton X-114相分离、ConA-sepharose 和 Streptavidin-agarose 亲和沉淀抽提、SDS-PAGE 分离并经 wester blotting 鉴定的伊氏锥虫(T.evansi)一种60kD 非变异性表面蛋白质免疫 ICR 小鼠,制备高免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该60kD 蛋白的细胞表面分布进行了初步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源和异源株虫体表面都有强烈的特异性荧光染色。以该蛋白经直接脾内免疫 ICR 小鼠(总剂量约10μg·鼠~(-1)),可获得对10~2条同源和异源株虫体攻击的部分保护作用,表现为虫血症出现的时间(潜隐期)  相似文献   

13.
减蛋综合征病毒五邻体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原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减蛋综合征病毒(EDSV)AV-127株的全基因序列(GenBank序列号AC000004)设计了1对引物,采用PCR扩增出五邻体(Penton)完整基因,将其连接到克隆载体pMD18-T,经过鉴定后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DNA片段核苷酸序列和GenBank中AV-l27株的五邻体比较有9个碱基突变,但利用DNAstar分析,两者的氨基酸完全一致。然后酶切胶回收后将目的片段连接到质粒表达载体pET-30a(+),获得的阳性克隆命名为pET-30a-Penton。将pET-30a-Penton转化E.coli Rosetta,经37℃、1.0 mmol·L-1 IPTG诱导表达5 h,SDS-PAGE分析超声裂解后的上清和沉淀,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4.0 ku。Western Blot试验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从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 RHDV)致死的兔肝脏组织中粗提病毒,采用SDS 蛋白酶K法提取RHDVRNA作为扩增摸板,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RHDV的核酸序列,自行设计了 1对引物,进行RT PCR扩增,获得RHDVVP60的主要抗原域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大小约为1 393bp,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至PET 32α( )载体质粒中,经转化和进一步筛选,酶切鉴定证实获得了RHDVVP60主要抗原域基因的克隆,从而为该基因的表达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胶乳凝集试验诊断水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体外培养所得的可溶性牛巴贝斯虫(Brabesia bovis)抗原进行胶乳凝集试验的结果表明,本抗原与其它血液原虫,如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边缘无浆体(Anaplasma marginale)、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及瑟氏泰勒虫(T.sergenti)之间无交叉反应。非特异性凝集因子试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也表明本抗原有较强的特异性。去脾水牛犊人工感染牛巴贝斯虫后第3天,应用胶乳凝集试验即可在血清中查到相应抗体,感染后12~15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1:2560);对成年水牛,感染后第8天应用本法即可查到抗体,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滴度达5个月。致敏抗原在4℃和20~30℃可分别保存6个月和3个月。此类抗原作为本病的诊断抗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ptp-2基因特性,根据ApNPV PstⅠ-C片段核酸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ApNPV ptp-2基因;将ptp-2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QE-30,构建重组质粒pQE-ptp-2,并在大肠杆菌M15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量达菌体总蛋白的38.7%,经His标签杂交鉴定证明表达产物为His融合蛋白.以原核表达的His-PTP-2蛋白作为抗原,制作兔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TP-2蛋白不参与ApNPV包涵体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7.
H9亚型AIV型特异性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H9亚型禽流感是重要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该亚型病毒为H7N9亚型和H10N8亚型流感病毒提供了6个内部基因(PB2、PB1、PA、NP、M、NS),并且一直处于动态重组过程中。因此,建立针对H9亚型禽流感的型特异性电化学发光免疫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加强H9亚型流感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用钌联吡啶标记H9亚型AIV的单克隆抗体,用MPI-E型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系统评价钌标单抗标记效率;用生物素标记H9亚型AIV的多克隆抗体,HABA法检测抗体生物素化的效率;待测抗原与钌标单抗作用1 h后,将此抗原-抗体复合物与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固定在磁微球表面的多克隆抗体反应,最后加入反应底物三丙胺后即可在电化学分析系统进行发光检测。优化生物素化多抗和钌标单抗最佳工作浓度,确定临界值和反应谱,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攻毒后3 d和5 d,采集攻毒组和空白对照组鸡只的88份咽拭子和肛拭子,分别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和鸡胚病毒分离法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钌标抗H9亚型AIV单克隆抗体的标记效率为每个单抗IgG分子上结合21个Ru2+,且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证明其仍具有生物活性;生物素化兔抗H9N2亚型AIV多克隆抗体的标记效率为每个IgG分子上结合了6个生物素分子,且Western blotting试验证明其仍保持生物活性;该方法的检测临界值为28.3,可疑区间为23.4-33.2;阴性和阳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检测限为5×104EID50,能够特异性地检测H9亚型AIV,不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H1、H3、H4、H5和H6亚型)和其他类型的禽源病毒(NDV、IBV和IBDV)反应。3 h内即可完成检测,与鸡胚病毒分离法的符合率为86.4%。【结论】所建立的H9亚型AIV型特异性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可以用于临床样品检测,对H9亚型禽流感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口蹄疫病毒(FMDV)细胞毒O/Akesu/58的非结构蛋白3D(NSP 3D)基因编码区,并定向克隆到pProexHTb原核表达载体上,再将重组pProex-3D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产物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经SDS-PAGE鉴定和Western-blot分析抗原性;以纯化的表达蛋白免疫豚鼠制备其多克隆抗体,ELISA测定抗体效价,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制备的豚鼠抗NSP 3D多克隆抗体与细胞毒天然抗原的反应原性.结果表明:表达的目的蛋白大小为53ku左右;ELISA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 024以上;Western-blot分析表明,纯化后的蛋白能与FMDV感染动物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豚鼠抗3D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与细胞毒天然抗原反应,与阴性对照未见反应.  相似文献   

19.
口蹄疫病毒接种乳鼠、豚鼠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的适应毒.以各组织液中的口蹄疫病毒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VP1基因,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目的片段,测序.测序结果与核酸数据库中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比对,并将各适应毒扩增的VP1基因序列相互比对.结果表明:此毒为口蹄疫病毒,各适应毒间序列同源性达98%.并用口蹄疫病毒抗原进行SDSPAGE,分别与大肠杆菌表达的口蹄疫病毒HeB株P1蛋白制备的多克隆兔抗及健康对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多克隆兔抗进行鉴定,并用间接ELISA测定此多克隆兔抗的效价.确定此多抗能中和FMDV结构蛋白,抗体效价>1∶800.  相似文献   

20.
口蹄疫病毒接种乳鼠、豚鼠及BHK-21细胞,获得相应的适应毒。以各组织液中的口蹄疫病毒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VP1基因,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目的片段,测序。测序结果与核酸数据库中口蹄疫病毒VP1基因比对,并将各适应毒扩增的VP1基因序列相互比对。结果表明:此毒为口蹄疫病毒,各适应毒间序列同源性达98%。并用口蹄疫病毒抗原进行SDS-PAGE,分别与大肠杆菌表达的口蹄疫病毒HeB株P1蛋白制备的多克隆兔抗及健康对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多克隆兔抗进行鉴定,并用间接ELISA测定此多克隆兔抗的效价。确定此多抗能中和FMDV结构蛋白,抗体效价>1∶8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