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PK-15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硒蛋氨酸对猪细小病毒(PPV)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2~8 μmol*L-1范围内,硒蛋氨酸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但对猪PPV的体外复制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露醇均有增强硒蛋氨酸的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两者同时添加时,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猪传染病,广泛存在于猪群中,以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为特征。1病原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是猪细小病毒病,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自主型细小病毒,本病毒一般只能在来源于猪的生长分裂旺盛的细胞上增殖,其体外复制是杀细胞性的,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隆起、变圆、最后许多细胞碎屏黏附在一起使受感染的细胞单层外形不整,程"破布条状"。  相似文献   

3.
硒蛋氨酸对猪细小病毒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PK15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的硒蛋氨酸对猪细小病毒(PPV)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2~8μmol·L-1范围内,硒蛋氨酸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但对猪PPV的体外复制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露醇均有增强硒蛋氨酸的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两者同时添加时,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猪自然感染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后病毒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分析病毒对猪器官组织的嗜性,揭示猪细小病毒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已建立的猪细小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定量检测自然感染仔猪、妊娠母猪和同时混合感染有猪圆环病毒2型的仔猪器官组织中PPVDNA的相对含量,分析猪细小病毒的组织嗜性及其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时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在多种器官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PV,在感染仔猪的肾脏、脾脏、髂下淋巴结中病毒含量较高,为1.39×105~1.81×106μL-1;在感染妊娠母猪的肾脏、脾脏、肺脏、子宫内膜中病毒含量为4.56×105~5.82×106μL-1;混合感染PP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仔猪肺脏中的PPV DNA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从2.69×104μL-1增加到5.04×105μL-1。【结论】PPV对猪肾脏、脾脏、淋巴结、妊娠母猪子宫的嗜性最强,对肝脏的嗜性较弱;PCV2的混合感染可促进PPV在肺脏的复制增殖,增强了PPV对感染器官组织的亲嗜能力。  相似文献   

5.
(1)后备种猪在配种前分别注射猪瘟牛睾丸细胞苗丸5头份/头,根据情况再免疫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猪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疫苗。  相似文献   

6.
摘要:某猪场发生了以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为特征,疑似猪细小病毒病,取流产胎儿组织病料,处理后接种PK-15传代细胞.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以猪细小病毒NS1基因的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从猪细小病毒疫苗、流产胎儿病料及感染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160bp的目的片段。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为猪细小病毒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河北省某场的母猪流产的死胎中分离到三个病毒株(HH—1、HH—2、HH—3)。均能在PK—15细胞上增殖、继代,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并产生血凝素,凝集豚鼠红细胞,这种血凝性能被抗猪细小病毒血清所抑制。并通过免疫电镜证明,分离株病毒颗粒,具有猪细小病毒的形态持点。故可认为,我们分离到的病毒株,均系猪细小病毒,为省内首次报道。此外,对从现场采集的有死产或不孕史的母猪血清23份做血清学检查,其抗猪细小病毒阳性检出率高达91.3%。从而说明该场初产母猪的异常产仔的原因,显然与猪细小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猪细小病毒X株在不同细胞上增殖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猪细小病毒X株增殖的细胞系,对猪细小病毒X株在ST、PK-15、CEF、Vero细胞系上增殖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病变时间和病变情况,并分别测定其TCID50和血凝价。结果表明,猪细小病毒X株在这4种细胞上都能产生细胞病变,在ST、PK-15、CEF、Vero细胞上最先开始出现病变的时间分别为24、36、72和48 h,测其在以上4种细胞上的TCID50分别为10-6.4/0.1 mL、10-5.8/0.1 mL、10-2.1/0.1 mL和10-3.2/0.1 mL,HA分别为1 210、1 28、1 23、1 25,因此,建议选用ST细胞作为猪细小病毒X株的增殖细胞系。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疫苗生产的的安全性,对不同代次的ST细胞进行鉴定。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引进第40代的ST细胞,传至80代,每个代次各冻存3瓶于液氮中。细胞复苏后,对细胞的特征、纯净度、核型、致瘤性及对细胞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T细胞系呈现梭状上皮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的生长速度基本一致;细菌、霉菌、支原体、外源病毒的检测均为阴性;染色体数目为19对且核型相同;无致瘤性;对豚鼠和兔子无毒性;病毒在ST细胞系中稳定地繁殖,TCID50≥107.00,HI≥1∶32。建立ST细胞的种子细胞库,为开展猪细小病毒疫苗的生产提供安全保障,也为猪伪狂犬病疫苗及猪细小病毒弱毒苗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猪细小病毒HNLY201301株的遗传特性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对HNLY201301株进行遗传学分析、生物学分析以及小鼠攻毒试验。【结果】HNLY201301株属于经典猪细小病毒1型(PPV1),具有强毒株的遗传特性。该毒株可在猪肾(PK-15)细胞上复制,其滴度最高可达10-8.45TCID50/mL。该毒株的血凝谱广,能凝集小鼠、大鼠、豚鼠、兔、鸡、鸭和猪的红细胞。该毒株可通过静脉注射和阴道灌注感染小鼠,主要引起小鼠子宫损伤。【结论】细小病毒仍在我国猪场间流行,且具有较强致病性,对该病的防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ST细胞代次的增高对猪细小病毒NJ株免疫原性的影响,将第10、30、60代ST细胞分别接种猪细小病毒NJ株F8、F18代毒种进行病毒培养,通过检测其病毒含量、血凝价以及制备疫苗免疫机体的抗体水平等指标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代次病毒含量为10~(7.2)~10~(7.5)TCID_(50)/mL,血凝价为2~9~2~(10);制苗后免疫阴性豚鼠与后备母猪,免疫28 d后均出现抗体反应,HI效价分别为2~7~2~9和2~8~2~9。不同代次毒种接种不同代次ST细胞培养的病毒含量、血凝价及疫苗免疫效力均符合要求。各代次细胞增殖性能稳定,培养的PPV NJ株均能满足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将猪细小病毒NJ-1株在PK-15细胞上传代到35代,利用PCR及序列测定对01代、07代、14代、21代、28代及35代的VP2序列进行了测定,并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对不同代次的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代次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其中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100.0%、99.2%-100.0%,核苷酸的差异呈现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代次之间的间隔增大其差异也相应增加,但氨基酸序列差异不明显,猪细小病毒核酸呈现较强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猪细小病毒病(PPV)是养猪场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猪细小病毒的存在是其主要的致病原因。猪细小病毒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可能导致猪的生殖障碍或仔猪的皮肤病变。猪的生殖障碍包括死胎、木乃伊化胎、胚胎死亡、流产和不孕症等。猪细小病毒7型(PPV7)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小病毒,国内外对其的相关报道很少,目前尚无与猪细小病毒7型临床病例发生有关的报道。本文主要针对存在繁殖障碍症状的猪只进行PCR诊断,从而为PPV 7型病毒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Marc-145后引起的细胞炎性反应,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L-6)的反应,以及探讨宿主与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PPV感染Marc-145细胞后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IL-6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1 h就可以检测到病毒DNA,但病毒量相对较低,在感染48 h达到最高峰,为感染时的170倍左右。IL-6的表达量在感染后1 h、3 h、24 h显著增加,48 h下降至低于对照水平,说明猪细小病毒感染后可引起Marc-145细胞分泌IL-6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Marc-145细胞后引起细胞炎性反应特别是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反应,探讨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PV感染Marc-145细胞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IL-18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IL-18的表达量在1h无明显变化、在3,24h增加...  相似文献   

16.
将猪细小病毒HNI株接种于PK-15细胞,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猪细小病毒增殖的基本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在PK-15细胞中,病毒在接种后2 h开始增殖,在12~60 h增殖最为迅速,在60 h病毒达到增殖最高峰.研究还发现在6 h病毒开始释放,72 h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7.
shRNA表达质粒体外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引起猪胃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新生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探索运用RNA干扰技术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我们构建了两个靶向病毒基因组的小发卡RNA(shRNA)表达质粒pEGFP-U6/P1和pEGFP-U6/P2,并分别转染猪睾丸(ST)细胞.通过细胞增殖试验(MTS)和定量RT-PCR检测试验表明,这两个质粒均可高效特异地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复制.研究结果表明,RNA干扰(RNAi)技术可以用来有效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  相似文献   

18.
王岩  杨明凡  崔保安  张素梅  王学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32-5432,5445
为了研究伪狂犬病病毒,从而预防该病的发生。[方法]对PK15、Vero、BHK、CEF 4种细胞增殖猪伪狂犬病病毒后细胞病变进行比较,并对4种细胞增殖的PRV分别进行毒价测定。[结果]4种细胞增殖PRV毒价分别为:PK15细胞107.15TCID50/ml;BHK细胞107.00TCID50/ml;Vero细胞106.96TCID50/ml;CEF细胞106.70TCID50/ml。[结论]PRV毒株在不同细胞上增殖CPE表现不同,毒价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死胎猪血清中猪细小病毒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猪繁殖障碍的病原之一,它能引起母猪不孕、流产、死胎和畸形,对养猪业造成严重损失,我们应用微量血凝抑制试验从死胎猪血清中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20.
利用PrimerPremier5.0及DNAstar软件对猪伪狂犬病毒gB基因、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和猪细小病毒VP2基因的保守区进行引物设计,选出扩增序列为猪伪狂犬病毒(373bp)、猪圆环病毒2型(430bp)和猪细小病毒(495bp)的3对引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mPCR对3种病毒的核酸检测限量从猪伪狂犬病毒至猪细小病毒分别为1.62×10-6、1.47×10-6和1.28×10-4 ng,对灭菌双蒸水、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eDNA和猪瘟病毒eDNA的m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mPCR可作为临床上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