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粳稻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近年来审定的水稻品种为分析材料,对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是辽宁省粳稻品种今后改良的重点。品种性状优质表现很不均衡,品种优质性状组合能力在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中表现较大区别,其中外观品质、碾磨品质性状组合能力较好,选择的把握性较高,而蒸煮品质组合能力较差,选择的把握性也较低,这些都为稻米品质性状的综合提高增加了难度。注重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等性状改进及优质性状的组合是今后优质品种选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9个粳稻品种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北山区粳稻品种品质性状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品质性状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无论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都有待改良提高。优质粳稻育种首先应注重对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进行改良选择,通过积极引进日本优质粳稻和东北优质粳稻与本地主栽高产粳稻杂交配组,采用混合选择、单株定向选择、食味感观评定,改良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3.
豫南粳稻稻米品质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豫南地区不同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点,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豫南地区12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垩白大小、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88.66%、80.43%、22.76%、26.46%、18.4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精米率、糙米率、粒长、粒宽、胶稠度以及直链淀粉含量是粳稻品质性状的关键指标。同时通过主成分得分聚类分析,12个粳稻品种基本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第Ⅱ类以及第Ⅳ类表现出了高垩白的特征,第Ⅲ类、第Ⅴ类以及第Ⅵ类的垩白性状虽然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相对较小,但其整精米率较差。  相似文献   

4.
对55个籼稻新品种的6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各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变异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最大,是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子。②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55个籼稻新品种可分为7组,其中以第1组的稻米品质最好,共有30个品种;其次为第2、第3和第5组,共有15个品种;较差的是第4、第6和7组,共有10个品种。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亲子关系与组合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与5个粳型恢复系配制成2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其杂种F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估算父、母本及其互作对杂种各性状变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单株产量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32.21±14.48%,平均超亲优势率10.80±13.73%,通过亲本筛选可以培育出比常规粳稻增产20%以上的强优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影响粳杂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母本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起主导作用,培育优质不育系是改善粳杂稻米品质的关键;当双亲中有一亲本为优质品种时,其杂种稻米品质明显提高,而当双亲均为劣质亲本时,其杂种稻米品质进一步恶化,在配组时确保亲本之一为优质品种能有效改善杂种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6.
伊犁地区是新疆稻米主产区之一,为了解该区域稻米品质现状,对新疆伊犁地区种植的19个水稻品种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碱消值级、胶稠度、直链淀粉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性状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大。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水稻碾磨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相对较好;但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较高,垩白度、垩白粒率是影响伊犁地区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子,建议把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作为伊犁地区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7.
寒地早粳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寒地早粳稻优质育种工作,对217份寒地早粳稻品质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异程度最大,各品质性状间存在相关性。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5类:Ⅰ类群蛋白质含量最高;Ⅱ类群加工品质最好,垩白度、垩白粒率最低;Ⅲ类群综合品质性状最优,食味评分最高;Ⅳ类群粒型偏长;Ⅴ类群垩白度、垩白粒率最高,外观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8.
姜秀英  韩勇  王之旭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165-15166,15193
[目的]分析辽宁省近几年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品质性状,了解各种环境因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改良水稻的品质.[方法]以近几年辽宁省新育成的70个中熟品种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以及品质性状与部分生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品种的稻米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差异较大,降低垩白性状有利于提高整体品质育种水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相关,垩白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品质育种应该考虑其相关性;品质形成受温度、光照时数影响较大,灌浆初期高温和成熟期日照时数多均有利于降低稻米垩白粒率,提高稻米品质.[结论]该研究可为加速优质稻米的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宁夏6个县(市、区)大面积种植的15个水稻品种进行稻米品质性状检测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优质米达标率的地区排序依次是青铜峡市利通区灵武市、贺兰县、中宁县平罗县,各县(市、区)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影响优质米达标率的主要品质性状为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等;不同种植地点对水稻品种生产稻谷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整精米率影响较大,对食味品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并且品种在地点间的稳定性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粳稻稻米品质特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3个粳稻品种(系)的12个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个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垩白度、透明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63. 5%、45. 6%、39. 2%、28. 7%、20. 3%。共选出4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1. 069%。13个粳稻品种(系)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表现较好,多数粳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聚类分析将13个品种(系)归为5类,有76. 9%的品种(系)被归在第Ⅰ类和第Ⅱ类,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26个中晚熟期粳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对整精米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整精米率的国标一级稻谷达标率较低;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地点间、品种间、年份间均存在较大变异,垩白粒率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环境因子对其也有较大影响,可以通过栽培措施进行合理调控;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品质育种如果不考虑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影响,单纯改良某一项品质性状,有可能导致综合品质性状下降。辽宁省品质育种的首要目标应是改良外观品质,即选育垩白粒率低、恶白度小和具有良好整精米率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筛选出新疆优质粳稻品种(系)。【方法】 以新疆近年来筛选出的16份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采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粳稻品种(系)品质性状之间的差异。【结果】 供试16个粳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在1.5%~140.0%,其中糙米率变异系数最小为1.5%,垩白度变异系数最大为140.0%。垩白度与垩白率,糙米率与精米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新稻56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高为2.233 7,新稻50号品质性状综合得分最低为-1.716 5。第Ⅲ类粳稻品种(系)品质较优,第Ⅱ类次之,第I类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较大。【结论】 16个粳稻品种(系)中新稻56号品质最好,新稻50号品质最差,降低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可以作为新疆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对14个粳稻品种(系)叶面分别喷施0.5、1、1.5、2、2.5g/667m2的亚硒酸钠,以清水作为对照,研究了叶面施硒对粳稻产量和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对供试粳稻品种有增产效应,施硒量在1.5~2g/667m2时,供试品种(系)的平均单产达到最高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有改良效应,施硒量为1g/667m2时,14个供试品种(系)平均的垩白度下降1.47个百分点,垩白粒率下降3.23个百分点,达到最低值;施硒对供试品种的外观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浙粳165和扬家粳7972在施用叶面肥之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升高,其他各个品种在1g/667m2硒处理下垩白粒率平均下降4.10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1.89个百分点,其中常粳167施硒后垩白粒率平均下降17.87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下降5.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 (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②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③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 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④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⑤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 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 (RapidVisco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 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② 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 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③ 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 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④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 占40.6%.⑤ 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 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 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2009年区试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2009年水稻区试的62个常规粳稻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苏省粳稻稻米品质主要性状是垩白率和垩白度,不同品种类型之间以早熟晚粳品种类型米质相对较好.相关分析表明:整精米率越高,垩白率和垩白度会降低;要进一步提高江苏省稻米品质整体水平则应加强对垩白率和垩白度性状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外观品质和碾米品质的联合因子、籽粒性状因子以及直链淀粉贡献率之和占到61.98%,为主要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水稻DUS测试新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DUS测试的基础上,对23个水稻申请品种及其近似品种的8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连续2年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稻米品质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常规稻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杂交稻;DUS测试性状差异较小的4对材料均有3个以上的品质指标存在显著差异;8个稻米品质性状均符合UPOV对性状的要求,可作为水稻DUS测试指南中的补充测试性状用于DUS测试判定.  相似文献   

18.
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日本佐竹公司生产的食味分析仪器(RCTA11A)对64个垩白性状有差异的粳稻品系进行食味品质分析,测定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和综合食味值,分析垩白性状与稻米食味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米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0.946。稻米的水分含量和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大小对稻米食味值没有明显的影响。优质育种可以兼顾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9.
杂交早粳稻米品质在四个生态点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杂交早粳稻米品质对湖南和安徽早稻生态环境条件的响应,研究了3个杂交早粳稻组合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4个生态点的11个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杂交早粳稻米的不同品质性状变异幅度在不同生态点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糊化温度、碱消值、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的变异较大,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7.76%、49.30%、41.15%、61.52%和77.65%;而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和整精米率相对稳定,各组合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5.73%、6.15%、8.65%和11.88%。聚类分析将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划分为3种类型:Ⅰ敏感型,包括糊化温度、碱消值、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Ⅱ相对稳定型,包括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Ⅲ中间型如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在云南省寻甸县由于灌浆结实时间延长稻米的品质趋优,整精米率明显提高,垩白粒率、垩白度变小。较相似生态条件下的早籼稻,杂交早粳稻整精米率高15%以上。这些结果对于杂交早粳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早稻种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香稻垩白性状的形成机理及培育优良品质的香稻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调查11个香稻品种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并对香稻品种胚乳细胞及淀粉粒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供试11个香稻品种间差异最明显的垩白性状为垩白粒率,其次是垩白面积,最小的是垩白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成正比,垩白粒率越高则垩白度越高。不同香稻品种稻米胚乳细胞的排列方式、形态及其横断面淀粉粒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与垩白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关联,根据稻米胚乳中垩白形成的位置不同,可将垩白性状分为腹白、心白和背白3种垩白亚类。同一香稻品种,垩白米与无垩白米在淀粉粒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垩白米的透明部位和无垩白米的淀粉粒间无明显差异,且垩白度低的部位淀粉粒发育良好。【结论】香稻稻米的垩白性状与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形状结构、排列方式及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可用于香稻稻米品质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