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给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芪参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评价该口服液的安全性。实验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芪参口服液,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临床表现与死亡情况。结果芪参口服液最大剂量一次性给40g/kg,1周后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且没有死亡病例出现。结果提示,芪参口服液的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为芪参口服液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安全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给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芪参口服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评价该口服液的安全性。实验组小鼠灌服不同浓度的芪参口服液,观察给药后小鼠的临床表现与死亡情况。结果芪参口服液最大剂量一次性给40g/kg,1周后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且没有死亡病例出现。结果提示,芪参口服液的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为芪参口服液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提供了安全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连花柴芩可溶性粉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评价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急性毒性实验以预实验的最高剂量组25.0 g·kg~(-1),设为试验高剂量组进行实验。长期毒性实验分为四个组,即试验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5.0,12.5,6.25 g·kg~(-1))与空白对照组,每组大鼠20只,雌雄各半,每周给药7 d,连续给药30 d,观察一般症状、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脏器系数,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灌胃给药后14 d内未见小鼠死亡,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口服连花柴芩可溶性粉LD_(50)25.0 g·kg~(-1)。按照毒理学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口服LD_(50)5000 mg·kg~(-1)时为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连花柴芩可溶性粉对SD大鼠灌胃给药,所有检测指标未出现因给予受试物而引起相关的毒性变化,且未发现连花柴芩可溶性粉的目标脏器。连花柴芩可溶性粉口服给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小鼠不同浓度的清瘟败毒颗粒水溶液,测定清瘟败毒颗粒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组大鼠以88,44,22g/(kg·d)的剂量连续经口给药42d,并另设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后观察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和血液生化、脏器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没能测出清瘟败毒颗粒的半数致死量;小鼠经口灌服受试药物的最大耐受量高于132g/(kg·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各给药组大鼠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清瘟败毒颗粒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连续口服给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小鼠不同浓度的清瘟败毒颗粒水溶液,测定清瘟败毒颗粒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组大鼠以88,44,22g/(kg·d)的剂量连续经口给药42d,并另设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后观察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和血液生化、脏器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没能测出清瘟败毒颗粒的半数致死量;小鼠经口灌服受试药物的最大耐受量高于132g/(kg·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各给药组大鼠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清瘟败毒颗粒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连续口服给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芪参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芪参口服液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根据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将40只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小鼠口服芪参口服液的最大耐受剂量;在长期毒性试验中,将80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分别按3.75、7.5、15 g/kg体重给大鼠灌胃,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记录每日饮水量、饲料采食量及每周体重,检测给药4周及停药2周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口服芪参口服液的最大耐受剂量为生药量40 g/kg,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40倍。部分给药组采食量和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变化,但对平均周增重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常规的部分指标出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变化(P<0.01),但停药2周后,所有指标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组血液生化和脏器系数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条件下,该口服液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急性毒性试验中,一次性给小鼠灌胃给药,未测出LD50,故采用24h内多次给药的方式测定最大耐受量。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大鼠以低、中、高(5、10、20g/kg体重)3个不同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用35d,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的临床体征和体重变化,35d称重并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取脏器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按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饮水投服肿节风三清颗粒,连续5d,观察试验鸡的临床体征并按期称重,测定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小鼠均无死亡,无法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为75g/kg体重(以颗粒计)。亚慢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大鼠的临床体征、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各用药组鸡的增重、饲料转化率、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无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作用,靶动物临床用药在5倍推荐剂量内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白苦败痢散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选用4日龄健康三元杂交哺乳仔猪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按推荐的临床用药剂量设置白苦败痢散1倍剂量组(2 g/kg·bw)、3倍剂量组(6 g/kg·bw)、5倍剂量组(10 g/kg·bw)和对照组。3个用药组持续灌服给药7 d,每天1次,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试验期间每天观察记录猪的精神状态、哺乳情况、粪便性状等表现,测定增重、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并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按白苦败痢散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持续灌服给药7 d,各观察组和测定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白苦败痢散对猪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的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以昆明小鼠和SD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急性和长期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最大给药量试验,以健康小鼠20只,24 h内按68 g/kg体重灌胃给药3次,给药后连续观察10 d,测定其最大给药量。长期毒性试验中,将8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组,每组雌雄各10只。对照组按20 m L/kg灌服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按34、17和8.5 g/kg灌服鱼腥草芩蓝口服液,每天一次,连续给药35 d。结果显示,小鼠灌服鱼腥草芩蓝口服液的最大给药量为204 g/kg。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对试验大鼠的精神状态、脏器指数、生理生化指标均没有影响,且对主要脏器也没有明显的病理组织学损伤。结果表明鱼腥草芩蓝口服液在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五皮口服液的利尿作用,通过给水负荷模型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五皮口服液,观察给药后的排尿量,以评价五皮口服液的利尿效果。给药后4 h内,与阴性对照组排尿量1.18 g±0.42 g比较,五皮口服液高、中剂量组(13.5 g生药/kg、6.75 g生药/kg体重)排尿量分别为1.78 g±0.42 g、1.73 g±0.60 g,均极显著增加(P<0.01),低剂量组(3.375 g生药/kg体重)的排尿量为1.34 g±0.91 g,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五皮口服液具有显著利尿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益蒲灌注液对小鼠、大鼠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用90g/kg剂量益蒲灌注液灌胃小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用1.5g/kg、15g/kg剂量给大鼠连续灌服56 d,观察其对大鼠的生长发育、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等影响。结果: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无一死亡;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益蒲灌注液处理组大鼠体重、血液学指标、脏器系数和血清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益蒲灌注液的临床拟用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硫代甜菜碱的一般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江善祥 《畜牧与兽医》2006,38(12):11-14
为提供硫代甜菜碱的安全性评价资料,本试验进行了硫代甜菜碱对小鼠的一般毒性研究。采用改良Karber法测得DMSP对小白鼠的口服急性毒性LD50为3739.4mg/kg,属低毒;用剂量递增连续20d染毒法测得DMSP对小白鼠的累积系数K>5.3,属基本无蓄积;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用药,小白鼠能对硫代甜菜碱产生耐受现象;小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DMSP在使用剂量范围内对小鼠的行为、体重、饮食状况、生理和生化指标均无不良影响。提示硫代甜菜碱毒性极低,在临床使用剂量下,作为饲料添加剂长期使用不会引起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新兽药喹烯酮亚慢性经口毒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新兽药喹烯酮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SD大鼠连续6个月经口染毒,剂量分别为32.8、164、820 mg/(kg bw·d),观察染毒期间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和进食量,于染毒第3和第6个月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测,取染毒第6个月大鼠的尿分析尿常规指标;染毒结束时处死全部实验动物,计算脏器系数,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并分析喹烯酮对脏器的损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820 mg/(kg bw·d)剂量组雄、雌性动物分别有2、3只死亡,且动物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脑、肺、肝、脾等主要脏器的脏器系数及雄性动物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胆管增生;164 mg/(kg bw·d)剂量组雄性大鼠肝、脾、睾丸和雌性大鼠脑、心、肝脏的脏器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新兽药喹烯酮对大鼠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32.8 mg/(kg bw·d).  相似文献   

14.
试验用商品代艾维茵雏鸡1 200只,随机分组,用中草药制剂--免疫增强散按高、中、低三个剂量拌料,同时设氟哌酸药物对照和空白对照,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另选用昆明种小白鼠对免疫增强散进行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增强散对雏鸡有明显的增重作用,能显著提高雏鸡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低剂量效果最明显,中剂量、高剂量次之,三个剂量组同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育雏死亡率分别下降6.25%、5.83%、5.42%(空白组死亡率为7.5%),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13.51%、10.53%、9.28%.免疫增强散LD50>56.0 g/kg,无蓄积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生物活性的真菌毒素。主要影响动物繁殖机能,导致动物繁殖机能紊乱。最近研究表明,玉米赤霉烯酮还具有免疫毒性、肝毒性、遗传毒性,对肿瘤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连翘颗粒剂的安全性,对其进行了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首先,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最大给药剂量为100g/kg;亚急性毒性试验选用昆明小鼠80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及连翘各剂量组(100g/kg、33.3g/kg、10g/kg),分别在给药的第7日和第14日时,对各组小鼠进行一般症状观察并分别检测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肌酐(CR)、尿素氮(BUN)和碱性磷酸酶(AKP)。结果表明,各项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连翘颗粒剂的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1日龄天府肉鹅健雏20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喂以:(1)基础日粮(Zn 100mg/kg日粮,对照组)、(2)基础日粮 Zn 900mg/kg、(3)基础日粮 Zn 1400mg/kg、(4)基础日粮 Zn 1900mg/kg,试验期7周,进行系统的病理学观察.中毒组雏鹅出现生长迟缓、拉稀、跛行等临床症状.组织学观察,肝细胞颗粒变性,骨骼肌及肌胃平滑肌变性坏死,胸腺、腔上囊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变性、坏死.血液病理学变化,主要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骨/肝碱性磷酸酶比值升高,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及淀粉酶活性程度不同地升高,血清胰岛素含量升高,仅基础日粮 Zn 1900mg/kg组49日龄降低.结果表明,高锌对鹅可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新药乳酸恩诺沙星测定了其对实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 为其可溶性粉开展药效试验提供依据。按照农业部关于一般毒性试验及临床试验规范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乳酸恩诺沙星对小白鼠灌胃染毒及腹腔注射染毒的 LD50分别为3579 mg/kg,和571.3 mg/kg,其95%可信限分别为3011~4255 mg/kg和498.3~655.1 mg/kg。研究提示, 乳酸恩诺沙星属低毒物质,其可溶性粉能用于开展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9.
金丝桃素浸膏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白鼠和5日龄雏鸡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白鼠口服金丝桃素浸膏23.6 g/kg体重时,仅死亡1只,其他各组小鼠全部存活;雏鸡口服金丝桃素浸膏的LD50为(32.42±0.031 2)g/kg体重,表明金丝桃素浸膏的毒性非常低.  相似文献   

20.
The corpora lutea (CL) are endocrine glands that form in the ovary after ovulation and secrete the steroid hormone, progesterone (P4). P4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estrous and menstrual cycles, implantation, and pregnancy. The incomplete rodent estrous cycle stably lasts 4–5 days and 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can be distinguished during each estrous cycle stage. In rat ovaries,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CL: newly formed ones due to the current ovulation (new CL), and CL remaining from prior estrous cycles (old CL). In the luteal regression process, CL were almost fully regressed after four estrous cycles in Sprague-Dawley rats. P4 secretion from CL in rodents is regulated by the balance between synthesis and catabolism. In general, luteal toxicity should be evaluated by considering antemortem and postmortem data. Daily vaginal smear observations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on luteal toxicity. In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not only the ovaries and CL but also other related tissues and organs including the uterus, vagina, mammary gland, and adrenal glands, must be carefully examined for exploring luteal changes. In this review, hist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L in rats are summarized, and representative luteal toxicity changes are presented for improved luteal toxicity evaluation in preclinical toxicity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