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秸秆促腐还田+常规施肥,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经济效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其中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的效果最好,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含量,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高、养分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结论】因此,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是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从2010年起,分别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柘林镇和庄行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连续还田5年后,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1 g∕kg和2.2 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5 mg∕kg和34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7 kg∕hm~2和814 kg∕hm~2,增产7.79%和8.84%。可见,秸秆连续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连续还田配施腐熟剂具有促进秸秆分解的作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培肥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全年还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A)、当季还田(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B)、对照(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C)、隔季还田(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D)4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培肥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产量,增产幅度达到3.0%~9.9%。全年还田和当季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7.4%~8.8%;经过一年的种植,土壤中的P2O5和K2O含量都有一定的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处理可以缓解下降幅度。但与对照相比,全年还田和当季还田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8%~5.8%和8.3%~11.2%,NH+4-N、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3.7%~4.2%、25.3%~26.9%和4.1%~4.7%;秸秆对土壤培肥的作用顺序为ABDC,受还田季数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逐年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在浙北一处中产单季稻田连续开展4年(2013—2016)的田间试验。试验包含三个处理:CK:对照(无任何水稻秸秆或生物质炭还田);RS:水稻秸秆全量还田(8 t·hm~(-2)·a~(-1));RSB:全量水稻秸秆炭化还田(2.8 t·hm~(-2)·a~(-1))。收获期测定水稻株高、籽粒产量、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总碳(TC)、总氮(TN)、有效态营养元素P、K、Ca、Mg、Zn、Al、Fe和Mn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SB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和籽粒产量(P0.05),且增幅大于RS;RSB能明显提高土壤TC、TN、有效态P、K、Ca、Mg含量,降低过量有效态Al、Fe、Mn含量;RSB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秸秆生物质炭间接增强了土壤C、N元素及速效养分的累积;RSB增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TC、TN、有效态K、Mg含量的提高以及有效态Al含量的降低。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持续增产增肥效果显著,是稻田生态系统极具潜力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 kg· 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农艺措施对砷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的影响,设置了4种秸秆还田方式与4种水分管理方式的组合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方式对土壤砷形态及水稻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炭化还田有利于土壤pH值的提高,而秸秆全量还田与秸秆半量还田会导致水稻生长前期土壤pH值的下降;深水淹灌可显著降低土壤Eh值,增加土壤交换态砷、铝结合态砷和水溶性砷含量,从而提高水稻稻谷中砷的含量;薄水淹灌与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Eh值的提高,从而降低交换态砷和水溶性砷含量,提高As(Ⅴ)/As(Ⅲ)比值,降低稻谷中砷的积累;秸秆全量炭化还田有利于钙结合态砷的形成,轻微增加水稻的产量,其稻谷中砷含量明显低于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因此,秸秆全量炭化还田比秸秆全量还田更有利于砷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秸秆腐熟剂对还田秸秆的催腐效果及对下茬水稻生长的影响,进了试验,结果显示,增施腐熟剂能够显著加快小麦秸秆的腐熟,30 d后处理2还田秸秆的失重率达51.0%,比未施用腐熟剂的处理1高出10.9%;增施腐熟剂能够促进秸秆中养分的释放,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处理2土壤速效磷含量49.1 mg/kg,与处理1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水稻经济学性状,与未实行秸秆还田的对照(CK)相比,秸秆还田后水稻结实率显著提高;秸秆还田增施腐熟剂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处理1相比,处理2水稻增产4.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低产水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了秸秆原料生物炭+化肥、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和秸秆+猪粪有机肥施用后土壤养分、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及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与不施肥对照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均不明显。秸秆生物炭+化肥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高达7.86 t/hm~2,比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对照分别增加9.78%和62.4%;秸秆生物炭施用有利于水稻分蘖期与拔节期生长和吸收养分,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和猪粪秸秆有机肥两种处理的水稻产量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施用秸秆生物炭能提高土壤肥力并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短期来看,不配施化肥而单施发酵床秸秆垫料有机肥或秸秆猪粪有机肥对水稻生长不利,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农艺措施对砷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的影响,设置了4种秸秆还田方式与4种水分管理方式的组合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方式对土壤砷形态及水稻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炭化还田有利于土壤pH值的提高,而秸秆全量还田与秸秆半量还田会导致水稻生长前期土壤pH值的下降;深水淹灌可显著降低土壤Eh值,增加土壤交换态砷、铝结合态砷和水溶性砷含量,从而提高水稻稻谷中砷的含量;薄水淹灌与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Eh值的提高,从而降低交换态砷和水溶性砷含量,提高As(Ⅴ)/As(Ⅲ)比值,降低稻谷中砷的积累;秸秆全量炭化还田有利于钙结合态砷的形成,轻微增加水稻的产量,其稻谷中砷含量明显低于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因此,秸秆全量炭化还田比秸秆全量还田更有利于砷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秸秆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分别增产12.4%和17.9%。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秸秆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处理有机质分别提高了1.2 g/kg和2.1 g/kg,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6.5 mg/kg和24.7 mg/kg。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4 a年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后茬水稻产量,且水稻增产率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提高。连续实施秸秆还田3~4 a,土壤有机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但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的短期效应尚未显现。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着秸秆还田开展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且秸秆还田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对作物增产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效应随着实施年限的增加而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12.
采取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还田后对水稻产量均产生增产作用,增产范围为2.4%~4.9%。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9271.5kg/hm2,比对照增产4.9%;其次是秸秆半量还田处理,比对照增产2.4%。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多,土壤中全氮和全钾含量增加,全磷含量减少,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重金属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25%、50%、100%、150%及秸秆不还田对照对麦季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铅、镉和铬的含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平均分别下降了8.96%、11.08%和9.20%;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并降低土壤容重,其中100%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容重最低,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小麦产量提高21.3%,容重降低5.26%;150%还田处理的土壤总氮、碳含量最高,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11.1%和5.66%。因此,全量秸秆还田可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不会引起小麦土壤铅、镉和铬污染的风险。研究结果为上海地区水稻秸秆科学还田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江淮地区稻油轮作制度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物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地区主栽油菜品种皖油14秸秆进行还田,水稻品种选用丰两优一号,设计微区模拟试验和大田定位试验,分别测定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土壤养分和产量因素。[结果]微区模拟试验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55.54%~159.26%。大田定位试验中,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三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27%~9.24%、-12.44%~-42.00%和-38.70%~-49.21%。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移栽后秧苗分蘖及生长无不利影响,且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稻油轮作制度下的物质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连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共设3个处理:常规施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利用秸秆失重率法研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有机质分别增加6.5、5.1 g/kg,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2.6、31.2和2.1、26.6 mg/kg;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高出550、333 kg/hm2,增产6.37%、3.86%。[结论]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能加速秸秆分解,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下化肥配施对水稻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秸秆翻耕还田和覆盖还田方式下进行肥料运筹试验,研究水稻4个主要生育期内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进入水稻成熟期后,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 ~20%、53% ~ 133%、55%~138%、46%~77%;相同施肥水平下,翻耕还田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升比覆盖还田处理更显著;同一还田方式下化肥投入增加对提升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更显著;翻耕还田+化肥3(N - P2O5 - K2O=150 - 80 - 90 kg/hm2)处理对提高土壤养分的效果最显著;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各养分变化情况在水稻生育期后期适当追施钾肥.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较秸秆半量还田水稻产量有所提升,但差异不显著;2种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升,但秸秆全量还田效果较好,有机质、速效磷含量提升率达10%以上,可有效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实施盐碱地水稻秸秆还田及腐殖酸施用,来比较各处理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秸秆还田降低土壤含盐量46.9%,提高每丛水稻分蘖1.2个。盐碱地秸秆还田的同时,施用硝基腐殖酸可明显降低水稻生长期的含盐量,含盐量较对照下降51.5%,增加水稻分蘖5.1个,提高水稻产量18.8%。由此可知,盐碱地秸秆还田及施用硝基腐殖酸可减低土壤含盐量和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连续开展8 a的长期定位试验,探索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的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土壤pH均高于常规施肥。秸秆粉碎还田前几年的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幅较小,仅为2.56%~3.77%,但随着还田年限增加,增产幅度提高至6.82%~8.47%。秸秆粉碎还田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养分的双重功效,并具有长期、持续培肥土壤的作用,可作为提升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对东北稻区土壤改良及水稻增产的效果,选用吉粳88作为试验材料,在覆膜移栽(F)和不覆膜(F0)移栽2种栽培模式下设5组秸秆还田量梯度:0%、20%、40%、60%、100%(S0、S1、S2、S3、S4),探究秸秆还田和地膜覆盖对稻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相同秸秆还田量下,覆膜处理土壤容重、pH值均低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处理土壤全氮、有机质(除S0处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不覆膜处理;且无论覆膜与否,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pH值均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土壤全氮、有机质(除S0处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在相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与不覆膜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提高了籽粒产量;且随还田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60%的秸秆还田量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更能有效地培肥土壤,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