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乳酸菌胞外多糖是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根据多糖的组成,胞外多糖可以分为同型多糖和杂多糖。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类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是公认的食品安全级微生物,其所产胞外多糖是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于胞外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有多种益生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益生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作了简要概述,同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是公认的食品安全级微生物,其所产胞外多糖是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于胞外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有多种益生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益生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作了简要概述,同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乳酸菌胞外多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乳酸菌胞外多糖(EPS)的结构、化学组成、影响乳酸菌EPS产生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酸乳的发酵过程中,牛乳中的酪蛋白在乳酸菌形成的乳酸作用下,相互凝集构成立体网状结构.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菌胞外多糖会对酪蛋白立体网状结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乳酸菌胞外多糖(EPS)和酪蛋白之间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酸乳制品的风味、粘度、质构和持水力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肠道屏障是阻止肠道病原体入侵的第1道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以及免疫屏障。胞外多糖是乳酸菌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及周围生长介质中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研究证实,乳酸菌胞外多糖可增强动物肠道屏障功能,但通过何种具体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概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对动物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是世界公认的食品级益生菌,而胞外多糖是乳酸菌主要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其与乳酸菌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密不可分。尽管传统观念认为,活体乳酸菌才能发挥有益作用,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乳酸菌衍生物及代谢产物的益生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其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系统地阐述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乳酸菌代谢生长过程会产生胞外多糖,胞外多糖对酸奶的物化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不同发酵菌种胞外多糖的产量,对不同菌种发酵产品口感状态、黏度、持水性、耐热性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胞外多糖能改善产品口感状态,提高产品黏度,提高产品持水性,增强产品耐热性,为以后酸奶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择6种新疆地区不同传统酸奶,通过平板涂布、划线分离、革兰染色、接触酶试验和凝乳试验鉴定后得到4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L1、L2、L3、L4。通过PCR鉴定16S rDNA序列,证明L1、L2株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3、L4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4株乳酸菌L1、L2、L3、L4的产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176、248、205、294 mg/L;L4株产胞外多糖量最高,L1株产量最低。研究丰富了产胞外多糖乳酸菌发酵剂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EPS)的生物合成途径,EPS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其结构性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食品级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成为研究热点,细菌胞外多糖不仅对产生菌自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而且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或加工性能。本文论述了细菌胞外多糖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部分作用以及它们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并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的特征、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混合发酵对胞外多糖和风味物质合成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其应用和菌株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细胞增殖试验对干酪乳杆菌LC2W产胞外多糖纯化两组分G1和G2的体外免疫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体外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G1和G2均无细胞毒性,在5μg/mL~80μg/mL的浓度范围内,G1与G2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差异较大,G1与G2对B淋巴细胞增殖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而且G2的抑制作用比G1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Development of an appropr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vaccine for bovine mastitis has eluded researchers for decades. The ability of S. aureus to form a protective exopolysaccharide capsule has posed a major obstacle because of the multiple serotypes and the poor immune response elicited by exopolysaccharides.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S. aureus serotypes isolated from cases of bovine mastitis obtained from veterinary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that service 44% of the dairy cattle in the United States. Major milk producing areas of the northeast, north central, Pacific coast and southwest were proportionately represented. Sub-samples of mastitic milk that contained S. aureus were frozen and sent to our laboratory for strain serotyping. The only other regional serotyping of S. aureus from bovine mastitis to date was done in France. The primary serotypes found were types 5 (51%) and 8 (18%) and 31% were non-typeable. In the current study, serotype 5 accounted for 18% of the isolates and serotype 8 for 23%. More importantly 59% of the isolates were not typeable with either type 5 or 8 antisera.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S. aureus vaccines employing serotypes 5 and 8 would only be marginally effect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data also suggest that development of a S. aureus vaccine for bovine mastiti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regional variation in S. aureus serotypes.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通过研究伊犁夏牧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绵羊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规律,为夏季放牧绵羊科学补饲微量元素提供依据。选择在新疆伊犁夏牧场卡拉卓恩(南坡)和唐布拉草地(北坡)1 400~2 999 m垂直带放牧的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羊毛和血液样品,测定其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并评估其微量元素的营养生态环境。结果表明,放牧绵羊羊毛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520.70、3.89、30.16、102.64 mg/kg和41.18 μg/kg,其中铜和硒分别低于正常值48.3%和79.7%,而铁高于正常值603.4%;血液中铁、铜、锰、锌和硒含量分别为357.05、4.18、0.25、3.08 mg/L和45.23 μg/L,其中铜、硒分别低于正常值29.9%和73.9%,而铁高于正常值95.5%。羊毛与血液中铁、铜、锰、锌、硒含量均随年龄而增加。不同性别绵羊间血液中锌、硒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初步发掘、整理了英、德、拉丁、俄、日等五种文字、语言中草坪一词内积淀的有关草坪起源与演化的信息。三证草坪草的分化 ,草坪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均属自然。人类活动于草坪中 ,认识、利用和发展了草坪 ,可以劲直、也可以曲折。人类利用草坪的方式 ,无论中、外大致相同 ,利用的水平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水平大体相应。草坪由草地分化发育 ,是草地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7.
瘙痒是犬皮肤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之一,通常除瘙痒外还常伴脱毛、红斑等皮肤症状。瘙痒问题不仅困扰动物本身,也影响到饲养者的生活质量。瘙痒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对人和犬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瘙痒和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引入了"瘙痒-抓挠"循环的概念,且表明了免疫系统、皮肤屏障和神经系统的单独促进作用和交互作用是瘙痒产生的关键因素,任一环节的问题都可开启"瘙痒-抓挠"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引起犬瘙痒的病因复杂,参照2007年由国际瘙痒研究论坛成员提出的瘙痒分类,将引起犬瘙痒的疾病根据病因类比对应分为了六大类,引起皮肤病性瘙痒的疾病分为了感染性、过敏性、肿瘤性等,其中在临床上最主要的是犬过敏性瘙痒。犬瘙痒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多样,需从多方面对患病犬进行信息收集,按一定顺序进行排查和鉴别诊断。犬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周期长且疾病易反复,目前常用的西医药物存在副作用大、靶点单一、价格昂贵等不足,中药方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可从多通路多途径治疗机制复杂的瘙痒,在犬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上具有优势和广阔前景。文章对瘙痒发生的机制、犬瘙痒性疾病的分类、诊断及中西医治疗思路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动物临床瘙痒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犬常见肿瘤的发病规律,试验收集哈尔滨地区2016-2017年宠物医院部分犬肿瘤病例71例,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犬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并对患病动物的品种、性别、年龄、发生部位和饮食情况与肿瘤发生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71例确诊肿瘤病例中,恶性肿瘤28例,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基底细胞癌5例,乳腺癌14例,淋巴瘤2例,肾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癌、生殖细胞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各1例;良性肿瘤43例,包括良性乳腺肿瘤15例,纤维瘤10例,平滑肌瘤5例,乳头状瘤和精原细胞瘤各3例,造釉细胞瘤、耵聍腺瘤、脂肪瘤、结节样增生、性索间质细胞瘤、颗粒细胞瘤、肛周腺瘤各1例。上述病例中,乳腺和皮肤是犬肿瘤的高发部位,分别占全部患犬的40.8%和34.0%;患病犬年龄1~16岁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9.1岁,7岁以后是肿瘤的高发期,中老年犬仍为主要发病群体,但低龄犬发病数量上升;各品种犬均可发生肿瘤,其中杂种犬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贵宾犬和京巴犬,且主要为乳腺肿瘤;饮食习惯主要以剩饭剩菜类和肉拌饭类为主,分别占患犬总数的39%和30%;部分肿瘤类型与犬的性别、是否绝育有关,如乳腺肿瘤多发生于未绝育的老年母犬。本研究结果为犬肿瘤的流行病学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对犬肿瘤的预防和诊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