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西省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年调查了山西省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 (Pallas)的色斑类型 ,结果共发现 76个色型 ,其中黄底型占 66个 ,黑底型占 10个 ;黄底型中以十九斑变型最多 ,黑底型中以显明变型最多。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至2007年3月,分别在云南香格里拉、东川、元江和昆明进行野外标本采集.对4个地点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色斑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地点的异色瓢虫体色多以黄色为基本色调,鞘翅变化可分为黑底和黄底两大系列,共有43种色斑变异型。香格里拉、东川和昆明等3个地点黑底系色斑变异个体数量小于黄底系个体数量,而在元江则是黑底系个体数量占优势。在不同海拔地带中,异色瓢虫色斑变异出现个体数量最高是中海拔地带。异色瓢虫色斑变异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图3表2参12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是多种蚜虫的天敌,也是典型的鞘翅色斑表现多态的亚洲物种.对于异色瓢虫鞘翅色斑的变异,长期以来一直为分类学者和遗传学者所注目,并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根据黄底型异色瓢虫鞘翅黑斑变化规律,理论推算应有1024个变异类型,在734号供试标本中出现了106个变异.同时还研究出用数码可以简便地标记1024个任何一种鞘翅黑斑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4.
佳木斯南郊越冬异色瓢虫色斑型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琳  可晓斌  王卓微  周丽娜  王景元  罗志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53-16654,16699
于2010年10~12月间,在佳木斯南郊四丰山风景区及佳木斯大学4个学区共设5个异色瓢虫采样点,对越冬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进行色斑型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南郊有16个异色瓢虫色斑型分布,其中黄底型11个,黑底型5个,黄底型占68.75%,黑底型占31.25%,其中黄底型以19斑型、18斑型居多。对比2006、2008年采样数据可以得出,不同年份异色瓢虫色斑型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但随着环境的变化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夏秋两季异色瓢虫成虫色斑类型变化及多样性分析发现,在夏季,黄底黑斑和黑底黄斑两种类型个体数目增加,橘红底黑斑和黑底红斑则减少。在黄底黑斑和橘红底黑斑两种类型中,十斑变型的表型变异占该类型总变异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增加,而十六斑变型有较大幅度降低;十斑以下变型个体数目比例分别增加27.48%和6.32%,十一斑到十四斑变型基本不变,十六斑以上变型则分别减少27.14%和6.72%。在黑底黄斑和黑底红斑中,二窗型比例均上升,四窗型均下降。比较异色瓢虫雌雄个体数目发现,夏秋两季的总体及四种不同类型的性比均表现为偏雌现象。多样性分析可知夏季变型间个体均匀性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6.
泰安市异色瓢虫色斑类型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泰安市1 320头异色瓢虫越冬成虫进行了观察研究,共发现表现型150种,其中未被记录的20种。按表现型将其分为4种类型:黄底黑斑、橘红底黑斑、黑底红斑和黑底黄斑,其种类数分别为64、67、11和8,各类型数目占调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9.24%、30.83%、26.14%和3.79%。黄底黑斑和橘红底黑斑型以十九斑变型最多,黑底红斑和黑底黄斑型以显明变型居多。对各斑点出现频率统计结果表明,斑点1/2在雄虫出现的频率约为雌虫的1/4,斑点9约为雌虫的1/2,其余各斑点雌虫均高于雄虫。首次对斑点和联斑不对称的异色瓢虫进行了命名,优化了记号命名法。  相似文献   

7.
阿拉尔垦区多异瓢虫色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集于阿拉尔垦区7个团场的多异瓢虫色斑变异进行了研究,验证了文献[1]新近报道过的23种鞘翅色斑型,并观察到文献[1]未曾报道过的5种前胸背板色斑变异型和21种鞘翅色斑变异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为研究其它瓢虫色斑变异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十一星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于新疆8个地区的十一星瓢虫鞘翅色斑进行比较分析,共得35种类型,其中有20种少见的鞘翅色斑变异型和3种极少见的鞘翅斑点缩小和消失的变异型。  相似文献   

9.
<正> 黄带黑绒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黑绒天牛属,别名花椒钻心虫。据笔者多年调查,在我县花椒产区普遍发生。10年以上树龄虫蛀率占到90%以上。其中有虫株占到60%,严重的(树势衰弱、形成枯枝,结椒稀少,甚至死亡)占到20%。与我县交界的潞城、黎城、壶关、河南林县、河北涉县亦有发生。一、形态特征 1.成虫体中型,体长25毫米左右,宽7毫米,黑紫色,鞘翅中间有一条黄色横带,带宽近鞘翅的1/3,将鞘翅分成黑、  相似文献   

10.
松十二齿小蠹活成虫的两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十二齿小蠹雌雄成虫的个体大小;鞘翅缝末端的形状和宽度;额瘤大小,以及齿形特征等四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鞘翅斜面上第3、4齿的形态特征,可准确分辩活成虫的性别,其判断准确率分别99%和98%。同时,还对两性鞘翅斜面各齿的高度、基宽及间距等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一种国内尚无记录的瓢虫科瓢虫属昆虫黄绣瓢虫,研究说明该种瓢虫的色斑类型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1984年研究了溴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对棉蚜及其天敌异色瓢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异色瓢虫的毒力较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及乐果为低。在瓢虫发生盛期,防治棉蚜宜使用氰戊菊酯。  相似文献   

13.
异色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异色瓢虫成虫经24小时饥饿处理后,对不同密度下的大豆蚜和玉米蚜捕食量变化的比较分析,认为异色瓢虫捕食这两种蚜虫功能反应符合Ⅱ型反应,均可用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其方程式为:Na玉米=0.6792N/(1+0.0022N)、Na大豆=0.9463N/(1+0.0023N),同时,经比较异色瓢虫对大豆蚜和玉米蚜的功能参数,发现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控制能力明显强于玉米蚜。  相似文献   

14.
分别记录越冬和大田时期异色瓢虫成虫在不同温度、不同贮藏历期条件下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越冬异色瓢虫成虫适合贮藏,适宜温度为0℃和10℃,但以0℃时最佳。越冬期0~10℃贮藏有望用于异色瓢虫的商品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39;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16.
棉田昆虫群落及时间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田昆虫群落结构和时间生态位的研究,共记录昆虫39种,隶属9个目,30个科.在害虫种群中,棉叶蝉种内竞争最为激烈,棉蚜的竞争最缓和;大青叶蝉与棉叶蝉的竞争作用强,朱砂叶螨与棉叶蝉的竞争作用弱;在天敌种群中,异色瓢虫种内竞争最激烈,龟纹瓢虫最为缓和;龟纹瓢虫与异色瓢虫的生态位重叠最大,异色瓢虫与棉蚜茧蜂的生态位重叠最小.龟纹瓢虫、中华草蛉与棉田主要害虫的重叠较大,说明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对棉田主要害虫的跟随和控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8.
19.
黑李溃疡病为近年来发生在浙江省黑李产区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危害李树当年生、多年生枝和主干,引起枝条枯死和整株死亡,继而毁灭整个黑李果园。通过对黑李溃疡病典型症状样本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一种细菌。通过对黑李溃疡病菌的菌体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生理生化反应、脂肪酸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种的特异性引物的检测分析,证明该病原细菌为树生黄单胞菌李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Smith)Vauterin et al.。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林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和黑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类型植被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从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采集6类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丛、毛竹)下的土壤剖面,分层分析土壤有机碳总量、颗粒态有机碳(POM-C)和黑碳碳库的分布特征,并与当地农业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 m土体中有机碳总量由高至低分别为常绿阔叶林(53.95 kg·m-2)>常绿落叶阔叶林(52.87 kg·m-2)>灌草丛(39.22 kg·m-2)>针阔混交林(38.50 kg·m-2)>针叶林(29.57 kg·m-2)>毛竹(21.00 kg·m-2)>农地(15.68 kg·m-2);POM-C贮量由高至低也有相似的趋势;黑碳贮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常绿阔叶林(5.54 kg·m-2)、常绿落叶阔叶林(5.54 kg·m-2)>农地(4.22 kg·m-2)>灌草丛(3.68 kg·m-2)>针阔混交林(3.10 kg·m-2)>针叶林(2.60 kg·m-2)>毛竹(2.10 kg·m-2);农用地颗粒态有机碳占总碳的比例明显低于林地土壤,而黑碳占总碳的比例则明显高于林地,表明农用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明显高于森林土壤;当林地开垦转变为农用地后,POM-C优先比其他土壤有机碳分解和下降,而黑碳却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