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以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自交和双列杂交后代共9种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耐盐致死实验、半致死盐度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萨罗罗非鱼与其他几种罗非鱼耐盐生态特点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萨罗罗非鱼MST为(9.24±1.353)h,ST50为(6.20±1.235)h,MLS-96理论值为30.2,观察值为31.2,远高于另外8种罗非鱼。(2)根据耐盐能力,9种罗非鱼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萨罗罗非鱼,耐盐极强,各项耐盐指标都远高于其他罗非鱼;第二类是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耐盐强,离差值为正值;第三类是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强,离差值为负值;第四类是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弱。(3)当进行慢性耐盐驯化时,萨罗罗非鱼在5d内,死亡率由0达到30%,以后缓慢增长,14~15d有个死亡率的高增长期,然后即进入缓慢增长期;第11天,盐度32.8时,死亡率达到50%,第39天,盐度为102时全部死亡。死亡率与驯化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LnY=3...  相似文献   

2.
以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与荷那龙罗非鱼的杂交子代莫荷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hornurum♂)为实验材料,通过急性耐盐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其幼鱼耐盐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莫荷罗非鱼的96 h半致死盐度为(33.74±0.94)‰;在每天将盐度提高8‰的情况下,其半致死盐度为(112.93±4.87)‰,驯化致死盐度为128‰~136‰。实验表明,莫荷罗非鱼经过驯化可以耐受更高盐度的水环境,具有在海水中养殖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鬼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与饥饿致死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和仔鱼饥饿致死时间.结果表明,仔鱼和营游泳生活的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并以白天摄食为主,6日龄仔鱼、17日龄营游泳生活稚鱼的摄食率高峰为10:00和14:00.随着生活习性的转变,其摄食节律也发生明显变化,稚鱼和幼鱼在营底栖生活方式的阶段,以夜间摄食为主,另一摄食小高峰出现在早晨.进入底栖生活阶段的29日龄稚鱼、40日龄幼鱼的摄食高峰为22:00和6:00.鬼鲉仔、稚、幼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9.7%,17日龄稚鱼57.7%,29日龄稚鱼42.3%,40日龄幼鱼17.7%.在饥饿条件下鬼鲉初孵仔鱼、1、3、5、8和1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92 h、216 h、168 h、80 h、178 h和264 h,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144h、120 h、120h、60h、108 h和144h,说明5日龄仔鱼是鬼鲉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仔鱼呈现头大、体短、身瘦、体色发白等形态特征,行为上表现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卧底部.长期饥饿后仔鱼脑后部下陷明显,其形态特征可作为判断仔鱼饥饿致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pH和盐度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存的影响.幼鱼初始规格:平均体重为2.12±0.79,试验设计2.5、3、3.5、4、4.5、5、5.5、6、6.5、7、7.5、8、8.5、9和9.5共15个pH梯度组以及10、15、20、25、32和对照组0共6个盐度组,对奥尼罗非鱼幼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奥尼罗非鱼幼鱼耐酸碱能力较强,适宜生存的pH范围为5~9;幼鱼的耐盐性较差,盐度高于20时,死亡率100%,96h半致死盐度(MSL~96)为16.91.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是世界上养殖较普遍的鱼类之一 ,具有生长速度快、耐低氧、耐粗饲、易繁殖、耐盐性强等优点 ,但是 ,真正适宜于海水养殖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却很少。 2 0 0 1年 9月我们从以色列引进红罗非鱼后 ,在中捷水产良种场进行了耐盐性研究、海淡水养殖生长比较、海水养殖试验等一系列工作 ,发现该鱼在盐度为 2 5‰以上的海水中繁殖会受到抑制 ,且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淡水 ,是一个适合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 ,2 0 0 3年已应用到生产中 ,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1 生物学特性以色列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的一个杂交变异种 ,体色有粉红、红色、粉底红花…  相似文献   

6.
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及盐度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作比较,对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进行研究,测定丝足鱼的96h半致死盐度(LS50-96h)、平均存活时间(MST)、50%存活时间(MT50)、开始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等耐盐指标,并逐级提高养殖水体盐度对丝足鱼进行耐盐驯化实验,测定丝足鱼在盐度为14水体中不同驯化时间的血清渗透压。结果表明,①丝足鱼的耐盐性高于斑马鱼,而低于剑尾鱼的耐盐性;②丝足鱼稚、幼鱼间耐盐性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耐盐性与日龄有关,日龄越大,耐盐性越强;③丝足鱼在盐度14半咸水中驯化48h左右渗透压基本调节平衡。实验证明经过从低盐度到高盐度的梯度驯化,丝足鱼可适应盐度为14的半咸水,为丝足鱼作为海水致病菌毒力分析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漠斑牙鲆仔鱼、稚鱼和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和漠斑牙鲆的淡水驯化技术。初孵仔鱼在盐度为5的水中最多存活5d,5d以后全部死亡。30日龄稚鱼在4h10min淡水组全部死亡,对淡水的耐受力较低,而盐度为5~25的各组72h的存活率都在95.00%以上。90日龄幼鱼经缓慢淡水驯化9d后存活率可达98%以上,对漠斑牙鲆幼鱼进行淡水驯化的最佳年龄为90日龄。淡水驯化影响幼鱼初期的摄食,以后则逐渐趋于正常;急性淡水驯化对幼鱼的伤害比缓慢淡水驯化大;漠斑牙鲆对低盐的耐受力随生长和发育逐渐增加,年龄是影响幼鱼对低盐度耐受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系统介绍了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海水驯化实验。实验表明,新吉富罗非鱼幼鱼耐盐性(对盐度变化适应性)较强,完全可以在28‰以下的海水盐度下生存、生长。在盐度循序增加的条件下(设定每两天增加4‰),该种实验鱼能够适应。幼鱼耐盐死亡临界点可能为28‰,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条石鲷仔稚幼鱼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8、22和26 ℃时,初孵仔鱼的PNR点分别出现在6~7 d、6~7 d和4~4.5 d.仔鱼开口摄食时间随温度降低而滞后,22 ℃时初次摄食率最高,26 ℃时初次摄食率降至50%以下.温度对仔稚幼鱼耐饥饿的能力影响明显,18和22 ℃时,前期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4~5 d,而13日龄仔鱼半数死亡时间为2.5 d,24日龄稚鱼的为1.5~2 d,实验鱼饥饿3 d后,大部分已经不能恢复摄食.在26 ℃时,前期仔鱼和13日龄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为1.5 d,24日龄稚鱼为2~2.5 d,而45日龄幼鱼在22和26 ℃时半数死亡时间都为6 d,表明随着生长发育,苗种对饥饿耐受能力明显增强.饥饿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条件下的仔鱼全长和体重增加远远低于对照组,甚至出现体重的负增长,30日龄幼鱼在饥饿条件下的体重损失率达到50%以上,而45日龄幼鱼饥饿后的体重损失率约为10%,13日龄仔鱼阶段是条石鲷早期生长发育阶段中较为敏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