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鼎湖山主要林型优势树种种间联结性的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x^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OI)等方法共同分析南亚热带森林的种间关系效果会较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的结果比针阔叶混交林更精确.对种间联结系数AC出现+1、-1的情形,把a、b、c、d为0的都加权为1后的结果,便于在2个林型间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延续性,而不是种间关系的突变.  相似文献   

2.
芦芽山阴坡典型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芦芽山阴坡典型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VR),结合χ2统计量、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和各层种对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不显著负关联,灌木层为不显著正关联;乔、灌、草各层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占各自总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10.0%、10.9%和26.7%,多数种对间联结系数和共同出现百分率不高,联结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乔木层以负相关占优势,而灌、草层以正相关占优势。乔木层通过种间竞争达到了稳定状态,灌草层通过适应生境的分离避免竞争而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根据2×2联列表,在25 m2、50 m2和100 m2 3个不同取样水平下,运用方差比率法、共同出现百分率、联结系数、点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对梅花山拟赤杨群落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进行分析.结合梅花山拟赤杨群落特征及区域植被特征,以25 m2为取样水平来测定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拟赤杨群落中主要种群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关联,15个优势种在总体上呈现较弱的联结趋势,说明该群落不稳定,尚处于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海南热带中部丘陵区鸭脚木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阐明群落演替与种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为丘陵区鸭脚木天然次生林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采用2×2列联表,运用方差比率法、χ2校验、jaccard指数计算15个乔木物种、19个灌木物种和15个草本物种的总体关联性。结果表明,鸭脚木群落所有层次总体上呈不显著正联结,其中显著正关联总对数为10对,jaccard指数与χ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海南中部丘陵区鸭脚木群落优势种种间联结松散,优势种的种间关系整体不紧密,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期。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整体趋向稳定发展,实践中应将正联结较强的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海南中部丘陵区鸭脚木群落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种间相关和联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祁连山北坡6个林区具有代表性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群落,设置400 m2的样地16块,对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和关联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中96个种群总体表现出显著的正关联,主要种群间具有互利共存的关系;灌木-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内种群间总体表现出不显著的负关联,藓类一青海云杉林内种群间总体表现出不显著的正关联,而青海云杉混交林中种群间总体表现出显著的负关联.群落中物种种间联结性不强,负联结种对数大于正联结种对数,仅5个种对为显著正联结,大部分种对间为不显著的负联结,不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负联结.种群间关联性较弱,且与种对数成反比,关联性越强种对数越少,种群具有相对独立分布的特性.青海云杉种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构成的群落也能够容纳较多的物种,并使群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白山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种群的调查,分析了各树种重要值及种间联结性,确定了培育的目标林种.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丰富,优势树种明显,白桦和蒙古栎在杨桦林中占有绝对优势;红松与白桦、蒙古栎、色木槭、山槐、山梨和紫椴表现为正联结关系,红松与暴马丁香、黄榆、假色槭、毛山楂、山杨和水曲柳表现为负联结关系;主要培育目标林种是紫椴和山槐,应适当间伐暴马丁香、假色槭.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蛇根草群落进行野外调查,运用种间联结指数及2×2列联表的χ2统计量,分别测定了日本蛇根草群落中物种总体关联性和群落中主要植物物种对间的联结性。结果表明,群落物种总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关联,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群落中13种主要植物物种的78个种对中,有37个种对表现出正关联,有40个种对表现出负关联,一个种对表现为相互独立的关系,正负关联种对比例接近1∶1。而日本蛇根草与其它12个物种之间有8对表现为正联结,有4对表现为负联结,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天然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为区域次生林群落的恢复、改造及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浙江建德典型的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松阔混交次生林和松林次生林3类群落中分别设置面积为1 hm2 (100 m×100 m)的样地,在每木调查基础上,运用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点格局分析方法、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的分析。  结果  ①样地中各次生林群落主要树种在所有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②在0~25.0 m尺度内,各群落空间关联性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负相关种对数多于正相关种对数;③各群落主要树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及χ2检验种间联结性均以不显著的正联结为主,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种对间以不显著相关关系为主,与主要树种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及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吻合。  结论  样地中各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在各自分布格局中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间虽存在比较相似的环境资源需求,但种间联结关系比较松散,群落演替尚未进入成熟期。图7表4参37  相似文献   

9.
运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联结系数、Jaceard系数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不同保护条件群落中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于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受干扰最多的群落Ⅰ表现为不显著的负联结,中等保护的群落Ⅱ表现为接近"无关联",保护强度最高的群落Ⅲ表现出显著性正联结.主要种对间显...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方差比率法、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闽楠天然次生林重要值较高的15个主要树种进行联结性分析,同时对目的树种闽楠不同生长期与其他乔木层树种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总体关联性检验表明15个树种总体种间呈不显著正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树种的分布有一定的独立性;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为0.91,检验显著率为9.52%。(2)林分中闽楠大树(20 cm≤DBH)、中树(10 cm≤DBH20 cm)、小树(5 cm≤DBH10 cm)与其他乔木层树种所形成的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86、0.76和0.69,其检验显著率分别为11.43%、8.57%和5.71%,均表现为大树中树小树,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群落处于不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2 × 2列联表、χ2检验、Ochiai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和顶极阶段群落主林层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从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到顶极阶段,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无关联性→正关联性→显著正关联性,反映了树种间竞争分化的过程;树种种间联结性从负联结低关联度的种对为主,发展到以正联结高关联度种对为主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从乔灌过渡、乔林阶段和顶极阶段群落主林层树种间关系从相对独立、相互排斥的关系,经种间充分竞争,逐渐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种间联结性形成原因,提出了高度异质、极端脆弱的喀斯特地区,群落种间联结性深入研究的途径。表6参14  相似文献   

12.
刘鲁光    朱兆棋    陈曦    刘守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75-82
为探明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种间关系的变化,基于2009-2018年对谢家店滑坡体植被恢复状况的持续监测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从群落整体的关联状况及群落各垂直层次内主要物种间的关联状况两方面对滑坡体植被恢复的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种间关联动态进行研究。方差比率的检验结果表明,除灌草群落阶段群落整体关联情况为不显著的负关联外,其他各阶段均为不显著的正联结,且随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正关联程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草本层物种在灌草阶段,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小于1,其他各恢复阶段正负联结种对之比均大于1,正联结种对比例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灌木层主要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之比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趋于缓和,说明灌木还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乔木层物种随恢复年限的增加正联结种对比例呈上升趋势,负联结种对比例呈下降趋势。方差比率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结果均表明,群落多数物种间还未达到显著相关,各物种相对独立。总的来说,震后滑坡体的植被恢复状况较好,群落物种间正联结程度不断增强,群落结构不断完善,物种逐渐趋于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的原始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杨桦次生林,以及53和39年牛的人r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草地为对照试验区,分析了不同林型枯落物的小存鹫及持水特性、土壤水分物卿性质以瞍土壤蓄水量。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楠落物的现存量存28.96~56.42t/hm^2之闸,原始林梢落物跳仔量最人,为5642、/hm^...  相似文献   

14.
通过铜陵叶山林场次生落叶阔叶林样地调查,对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植物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重要值和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2块样地中共有乔木树种19种,平均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分别为1.25、0.70和0.37.优势树种麻栎重要值为105.3,伴生树种化香、枫香和国槐重要值分别为65.1、36.3和18.6.该森林类型为麻栎落叶阔叶混交林.19个树种之间共存在171对相关,但正关联树种对少于负关联树种对,正负关联比小于1,说明该群落类型还处于演替阶段,即由落叶阔叶林向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5.
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和双变量O-ring统计方法, 分别分析了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不同演替阶段林分全体树种和先锋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不同演替阶段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林分全体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的种间关系由演替早期的正关联到演替后期变为负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玛珂河林区的草本植物对寒温性针叶林的早期演替和生态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χ2统计量检测、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方法,对40块寒温性针叶林样地中的22种优势草本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31对优势草本组合中,有118对呈现正联结,其中有8对呈极显著正联结(P0.01),6对呈显著正联结(P0.05);负联结有112对,仅有2对优草本物种呈显著负联结(P0.05);完全独立的有1对。可见,玛珂河林区寒温性针叶林中,超过一半的草本物种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相似,表现为正联结,并且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优势草本物种之间竞争有限的环境资源而产生竞争和排斥。   相似文献   

17.
以小花木荷种群作为种间联结分析研究对象,采用了方差比率法对乔木层16个主要种群进行总体相关性测定,测定结果:VR=1.12061,表现出净的正关联。采用共同出现百分率和联结系数测定乔木层16个主要种群间,以及小花木荷与20个主要灌木种群之间的相关性,并用2χ检验法检验显著性。测定结果均说明目前群落处于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林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长白山过伐林区各个森林演替阶段的先锋树种、顶级树种和其他树种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从杨桦次生林、云冷杉过伐林到云冷杉针阔混交近原始林演替过程中,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过渡为随机分布,先锋树种早期呈聚集分布状态,到了演替后期呈随机分布;其他树种在总体上都是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而大尺度上是随机分布;顶级乡土树种云冷杉、红松在12m的尺度时向着均匀分布方向发展;2)次生演替过程中先锋树种和顶级树种种间关系由先期的负关联变为正关联,树种之间共同利用资源;杨桦次生林中先锋树种杨桦和其他伴生树种之间在所有尺度下均呈负关联,到15m尺度时关联显著;顶级树种与其他树种二者在所有尺度上都呈正关联。因此,分析种内或种间关联时,不同尺度有着明显多样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