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路颖 《中国麻业》2005,27(2):66-69
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34份亚麻品种为材料,通过14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亚麻群体分为7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分为23个组,在各组内,采用随机抽样、按样品间最小遗传距离和最大遗传距离抽样三种方法,构建了3个亚麻核心种质库,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最大遗传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34份亚麻品种为材料,通过14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亚麻群体分为7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分为23个组,在各组内,采用随机抽样、按样品间最小遗传距离和最大遗传距离抽样三种方法,构建了3个亚麻核心种质库,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最大遗传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保存库保存的1 045份种质资源为研究基础,筛选出150份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在28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随机取样法,并依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加以调整。提出在生产上或育种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品种(系)为必选材料。初步构建了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确定高产马铃薯核心种质占全部种质的14%。  相似文献   

4.
用90对多态性SSR引物评价了山西省不同地理来源的72份花生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90对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31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3.5222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0.1823~0.7711,平均0.4537;多态信息含量指数变异范围0.3283~0.7378,平均0.4047;Shannon's信息指数变异范围0.1657~1.6734,平均0.809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2份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类群Ⅰ 以多粒型为主,类群Ⅱ 以普通型为主, 类群Ⅲ 以珍珠豆型为主,聚类结果与花生的植物学分类基本一致。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种质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珍珠豆型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是多粒型,普通型最小。该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山西省花生地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花生优异种质发掘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48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按照荚果形状将15个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分组,取样比例按20%进行,采用欧式距离构建了96份核心种质资源。对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变异范围、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表现进行分析,说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变异范围、均值基本相同,核心种质的变异系数除蛋白外,均高于原始种质;从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各性状的符合率来看,所有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达到90%以上,多样性指数的符合率平均在89.6%以上,最高符合率达到99.95%,遗传多样性丰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核心种质是有效的,能够代表原始种质。该构建策略为花生感官品质核心种质的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生小核心种质的建立及高油酸基因源的发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中国花生种质资源数据库中记录的6 390份花生资源为材料,以其基本数据、特征数据和评价数据为信息,采用分层分组聚类以及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由298份资源组成的花生小核心种质,占基础收集品的4.66%。通过对小核心种质的植物学类型组成中各类型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析以及小核心种质与核心种质间各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小核心种质是有效的,基础收集品中各类型资源的多样性在小核心种质中均存在,核心种质中各种性状的变异在小核心种质中也均存在,所用25个性状的平均值差异均不显著。通过对花生小核心种质的种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测试,发掘出高油酸新基因源7份,也证明了本研究建立的小核心种质有效性和实用性,其中某些资源还具有棕榈酸含量低、农艺性状好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相关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茶树种质资源是品种遗传改良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其育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综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分类、描述编目、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库、优异茶树资源的筛选与创新利用方面重要的研究进展,并对茶树资源的收集保护、精细深入的鉴定评价、特异资源的挖掘利用、共享平台和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EST-SSRs的巴西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核心种质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是目前橡胶树栽培品种的主要来源,主要来源于魏克汉培育46株母树繁殖的后代,亲缘关系较近.通过对289份资源EST-SSRs分析及基于EST-SSRs位点的多样性,结合种质资源来源和特殊农艺性状,构建包含27份种质的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核心种质库,占原群体10%,主要来源于中国(16份)和巴西(6份).核心种质库与原群体相比,总等位基因数保持不变,遗传多样性指数、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等高于原群体,基因型数目和主要等位基因频率较原群体低,较好地代表了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核心种质农艺较为丰富,包含了高产、速生、抗寒等种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收集的248份薏苡种质资源为基础,按地理来源将标准化的14表型数据分组,采用最短距离逐步取样法并按一定比例抽样,共获得8个候选核心子集,利用变异系数变化率、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和Shannon-Wiener指数7个参数进行核心种质代表性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薏苡初级核心种质库包含67份资源,保留了原始种质27.02%的样品(25%组内取样比例),其变异系数变化率、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检验指标分别为110.05%、0、93.03%、10%、96%、0.655和0.881;t测验结果表明,核心种质库14个表型性状均值与原始种质无显著性差异,仅有3个表型的某一性状级别丢失,其余11个表型均保留了原始种质的所有性状级别(RPR=1.0),保留表型性状级别比例为96.49%,且多数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原始种质。其结果说明,获得的核心种质库代表性好,遗传多样性丰富。该结果为后期薏苡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创新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以52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2)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而且可以明确核心种质的系统发生规律和建立优异核心种质动态基因库  相似文献   

11.
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与DNA分子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花生种质资源中用分子标记技术只检测出很少的多态性,让人产生花生缺乏遗传变异的结论,但显然与花生的起源和进化研究结果相矛盾.另外通过对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几乎所有的性状都存在丰富的变异.本文综述了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和产生的途径,以及花生DNA分子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认为花生栽培种在遗传性状和DNA分子水平上都存在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栽培种花生资源农艺 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国家“七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执行过程中收集的6 390份栽培 种花生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和种子品质性状的鉴定,分析我国保存的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我国保 存的花生资源中,龙生型花生的单株生产力高、油酸含量高,普通型花生的油酸含量也很高。珍珠豆型花生的蛋白 质含量和含油量高,普通型和龙生型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珍珠豆型和多粒型资源。安徽花生资源的单 株生产力高,福建和江西花生资源的蛋白质含量高,河南和浙江花生的含油量高,四川和广西花生的油酸含量高, 湖北、河南、广西花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其它地区的花生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InDel标记对我国地方花生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解析能力,本研究利用13个多态性InDel 标记检测4个典型生物学类型的90份中国花生地方品种材料。共扩增出42的等位基因,平均3个;Nei’s多样性指数 变幅为0.011~0.705,平均0.443;Shannon’s信息指数变幅为0.034~1.497,平均0.758。龙生型、普通型、珍珠豆型与多 粒型花生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198、0.4407、0.4435和0.4372,结果表明龙生型的遗传多样性明显小于其 它生物学类型。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077 ~ 1.000,平均为0.636;且普通型与龙生型花生之间遗传相似系 数最高,为0.636。群体分析结果表明密枝亚种与疏枝亚种、不同植物学类型之间遗传分化较小,且普通型与珍珠豆 型遗传结构相似,龙生型与多粒型花生遗传结构不同。利用非加权平均法(UMPGA)聚类分析将90份花生材料划分 为两类(G1、G2),其中G1包括全部的龙生型、61.90%的普通型以及20.00%的珍珠豆型。本研究结果表明InDel标记 能够有效地揭示栽培种花生的遗传变异,可为花生杂交亲本的选择以及优异基因的挖掘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粳稻地方种资源核心样品的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中国稻种资源目录》中的16 791份中国粳稻地方种为材料,根据完全随机、变种类型(丁颖分类法)下随机和系统聚类3种取样方法和4种核心样品规模(12.5%、10%、7.5%和5%)设计12个核心样品,以8个编目性状的平均数变幅、方差和变异系数加以评价。结果表明:(1)变种类型下系统聚类取样方法是构建中国粳稻地方种资源核心样品的适宜方法;(2)样品规模5%的核心样品可以有效地代表中国粳稻地方种资源的总体样品。  相似文献   

16.
17.
对39份花生品种(其中12份普通型、12份珍珠豆型、13份龙生型和2份多粒型)进行根系性状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花生在主根长、根体积、根干重、侧根根瘤数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侧根数、根基粗、主根根 瘤数、主侧根干重比等方面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而在同一类型间除个别性状有差异外,其他性状在品种间差 异不显著。珍珠豆型花生的根干重小、根基粗小、主根根瘤数和侧根根瘤数少、一次侧根少且主侧根干重比小;普 通型花生主根长、侧根根瘤多、根体积小;龙生型花生根干重大、侧根根瘤数少、主根干重/侧根干重大、侧根数少; 多粒型花生根体积大、主根根瘤数多、侧根数多。利用根系性状对花生进行聚类分析,表明花生根系性状存在丰富 的多样性。虽然基于根系性状的聚类分析未能将39份花生分为两大类密枝亚种和疏枝亚种,也未能对亚种内类 型区分开来,但各亚组内花生品种基本上都是密枝亚种或疏枝亚种。  相似文献   

18.
19.
Utilization of exotic and diverse germplasm is needed to enhanc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ultivars. Genetically diverse lines provide ample opportunity to create favorable gene combination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producing a unique genotype increases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genes by which the parents differ. Representative core collections (10% of the entire collection) have been suggested as a means to identify useful parents for crop improvement programs. The chickpea core collection (1956 accessions) was evaluated for 14 agronomic traits in two seasons to identify diverse agronomically superior chickpea germplasm. Season (year) and genotypic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for 13 of the 14 traits, while genotype × season effect was significant for 8 traits. The desi, kabuli, and intermediate type chickpea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or days to maturity, basal secondary branches, pods per plant, seed yield, and 100-seed weight.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s, 12 accessions flowered early, 15 produced greater seed yield, and 29 had greater 100-seed weight. Based on days to 50% flowering, pods per plant, seed yield, and 100-seed weight, 19 desi, 15 kabuli and 5 intermediate type chickpea germplasm lines originating from 10 countries were selected. The selected desi accessions produced 8.5% more seed yield and had 32% larger seeds than the control cultivar Annigeri while the selected kabuli accessions yielded at par with control L 550 but had 84% larger seeds. The 39 selected accessions and two control cultivars (Annigeri and L 550) were grouped by their first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PCs) into three clusters. Cluster 1 consisted of early maturing large-seeded kabuli types, cluster 2 early and late maturing desi types, and cluster 3 late maturing intermediate and kabuli types. Clusters 2 and 3 accessions had small to medium sized seeds. These accessions can be used in chickpea breeding programs to develop high yielding desi and kabuli cultivars with a broad genetic b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