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中过量的氮易随渗漏、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矿山生态型水蓼为前期试验筛选的氮磷修复植物,明确根系形态变化对无机氮处理的响应特征可以为矿山生态型水蓼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机理提供一定理论基础。采用砂培试验,以氮磷富集植物矿山生态型水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铵态氮浓度(25、50、75 mg·L~(-1))和硝态氮浓度(25、50、75 mg·L~(-1)),研究了矿山生态型水蓼植株氮积累以及根系形态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矿山生态型水蓼生物量和氮积累量均在供氮50 mg·L~(-1)时达到最大值。供氮浓度为50和75 mg·L~(-1)时,矿山生态型水蓼生物量表现为硝态氮处理显著高于铵态氮处理。矿山生态型水蓼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均表现为铵态氮处理高于硝态氮处理。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矿山生态型水蓼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著减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矿山生态型水蓼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在供氮50 mg·L~(-1)时最大。在供氮为25 mg·L~(-1)时,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形态各参数表现为铵态氮处理大于硝态氮处理,在供氮50和75 mg·L~(-1)时则表现为硝态氮处理显著大于铵态氮处理。适宜浓度硝态氮能促进矿山生态型水蓼的生长和侧根发育,从而促进对氮素的吸收。而铵态氮浓度过高会抑制矿山生态型水蓼的根系生长,但并不抑制其对氮素的吸收积累能力,这可能与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的抗逆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静  黄有胜  李廷轩 《草业学报》2017,26(11):139-146
猪粪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中磷素大量积累,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研究磷富集植物在猪粪条件下的磷积累变化特征,可以为提取土壤中过量的磷提供理论依据。以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为研究对象,非矿山生态型为对照,设置猪粪有机肥用量为50 g/kg,开展土培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猪粪有机肥施用下,两种生态型粗齿冷水花地上部和整株生物量随生长时期的延长均在13周最高,且矿山生态型显著高于非矿山生态型(P<0.05),分别为非矿山生态型的1.43~2.26倍和1.41~2.20倍。2)粗齿冷水花地上部和整株阶段性磷积累速率均在9~11周最大。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地上部和整株磷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非矿山生态型(P<0.05),13周时其地上部和整株磷积累量分别达105.21和119.50 mg/株。3)猪粪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随生长时期的延长,粗齿冷水花根际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均在11周最高,矿山生态型根际植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非矿山生态型。猪粪有机肥施用下,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生长状况和磷积累能力均强于非矿山生态型,其根际较高的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提高了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促进了矿山生态型对磷的吸收积累。  相似文献   

3.
《畜牧与兽医》2019,(12):34-39
集约化畜禽养殖中,饲料中均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如硒、铜(Cu)、锰(Mn)、砷(As)等,导致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使用后,粪便中重金属残留影响土壤和水环境质量。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泰州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鸡粪、鸭粪、鹅粪、猪粪和牛粪)中铜、锌(Zn)、铅(Pb)、铬(Cr)、镉(Cd)、镍(Ni)、砷等7种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猪粪和鸡粪中Cu、Zn、Cd含量高于其他3种粪便,牛粪和鹅粪中Cr含量较高。Cu、Zn和As在猪粪中的残留水平最高。Cu和Zn在不同粪便中的含量差别较大,猪粪中Cu的平均含量571.3 mg·kg~(-1)、中位数为370.8 mg·kg~(-1),明显高于其他畜禽粪便,鹅粪和牛粪含量最低;Zn在猪粪中的平均含量高达578.3 mg·kg~(-1)、中位数为506.9 mg·kg~(-1),鸡粪和鸭粪其次,鹅粪和牛粪的平均含量最低。参照德国腐熟堆肥重金属限量标准,除牛粪外,其他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均有超标现象,其中猪粪Cu、Zn、Cd严重超标,鸡粪Zn、Cd、Ni严重超标。根据我国畜禽粪便安全使用准则中在pH6.5土壤中使用限量标准,猪粪中As、Cu、Zn均超标。  相似文献   

4.
以牛粪、猪粪、鸡粪和鸭粪为研究对象,采用H2O和NaHCO3分别提取的方法,根据粪便磷在H2O和0.5 mol/L NaHCO3溶液中的溶解性,研究牛粪、猪粪、鸡粪和鸭粪中磷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4种粪便总磷(TP)含量的变化范围是3.61~29.74 g/kg,粪便总氮与总磷的比值(TN/TP)变化在0.74~5.50之间,平均为1.6。H2O、NaHCO3提取液中的磷均以无机磷为主,H2O、NaHCO3提取的无机磷分别占牛粪总磷的79.2%和85.5%,占猪粪总磷的82.18%和87.78%,占鸡粪总磷的87.3%和93.01%,占鸭粪总磷的78.31%和79.94%。H2O、NaHCO3提取液中,NaHCO3提取畜禽粪便无机磷含量显著高于H2O提取无机磷含量,两者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卿悦  李廷轩  叶代桦 《草业学报》2020,29(1):203-210
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中过量的氮易随渗漏、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矿山生态型水蓼为前期试验筛选的氮磷修复植物,明确根系形态变化对无机氮处理的响应特征可以为矿山生态型水蓼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机理提供一定理论基础。采用砂培试验,以氮磷富集植物矿山生态型水蓼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铵态氮浓度(25、50、75 mg·L-1)和硝态氮浓度(25、50、75 mg·L-1),研究了矿山生态型水蓼植株氮积累以及根系形态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矿山生态型水蓼生物量和氮积累量均在供氮50 mg·L-1时达到最大值。供氮浓度为50和75 mg·L-1时,矿山生态型水蓼生物量表现为硝态氮处理显著高于铵态氮处理。矿山生态型水蓼氮含量和氮积累量均表现为铵态氮处理高于硝态氮处理。随着铵态氮浓度的增加,矿山生态型水蓼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著减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矿山生态型水蓼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在供氮50 mg·L-1时最大。在供氮为25 mg·L-1时,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形态各参数表现为铵态氮处理大于硝态氮处理,在供氮50和75 mg·L-1时则表现为硝态氮处理显著大于铵态氮处理。适宜浓度硝态氮能促进矿山生态型水蓼的生长和侧根发育,从而促进对氮素的吸收。而铵态氮浓度过高会抑制矿山生态型水蓼的根系生长,但并不抑制其对氮素的吸收积累能力,这可能与矿山生态型水蓼根系的抗逆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烟台市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及其植物毒性,试验通过pH值、电导率、有机物、全氮、全磷、全钾、砷(As)、镉(Cd)、铅(Pb)、汞(Hg)、铬(Cr)、锌(Zn)、镍(Hi)和铜(Cu)含量指标分析牛粪(水)、鸡粪、猪粪(水)的养分含量,采用生物测定法利用菠菜、胡萝卜、卷心菜、萝卜四种植物种子从其活力指数(VI)、相对根伸长率(RRE)、相对种子发芽率(RSG)和发芽指数(GI)4个方面评价畜禽粪便的植物毒性。结果表明:烟台地区牛、鸡、猪粪便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鸡粪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显著高于猪粪(P0.05);粪水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均低于2%;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限量指标要求;5种畜禽粪便的pH值均在安全范围内;固体粪便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高于粪水,而粪水中重金属砷、汞、铬、锌和铜含量高于对应的固体粪便。除猪粪水和鸡粪外,牛粪、猪粪、牛粪水对植物种子无明显毒性作用;萝卜种子在五种粪便作用下的GI值较大,说明受到毒性作用较小;卷心菜种子对粪便毒性的敏感性高于其他三种植物种子。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因畜牧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导致畜禽粪便急剧增加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试验采用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串联质谱法等,测定了北京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粪(n=9)、鸡粪(n=12)、牛粪(n=30)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抗生素的含量,为畜禽粪便的农田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畜禽粪便中养分含量分布差异较大,表现为鸡粪中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而猪粪中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查阅相关研究发现,北京市规模化养殖场的猪粪、鸡粪和牛粪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变化较小。重金属含量整体呈现出锌(Zn)>铬(Cr)>铜(Cu)>铅(Pb)>砷(As)>汞(Hg)的趋势,其中猪粪Zn、Cu平均含量为327.44 mg/kg和49.23 mg/kg,显著高于鸡粪和牛粪;牛粪中Pb、Cr平均含量为9.82 mg/kg和107.96 mg/kg,显著高于猪粪和鸡粪;鸡粪中As平均含量最高,为18.06 mg/kg。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最低限度要求相比,牛粪、猪粪、鸡粪中分别有Cr、As、As超标的问题。所有样品中未检测到磺胺类抗生素,但四...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磷富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培试验,以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为研究对象,非矿山生态型为对照,探讨了高磷(400 mg P/kg)处理下不同施氮量(0,70,140,210,280和350 mg N/kg)对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磷富集特性的影响,为利用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提取土壤中过量的磷,防治磷的非点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磷积累量均在140 mg/kg施氮量下达最大值;其中,矿山生态型地上部磷积累量为223.73 mg/株,非矿山生态型为159.79 mg/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矿山生态型地上部生物量和磷积累量显著高于非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磷富集系数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升高,迁移率均高于50%,达到71%~88%。2)随施氮量增加,矿山生态型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而植酸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140 mg/kg达最大值。各施氮量下的矿山生态型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植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非矿山生态型,分别为非矿山生态型的1.22~1.67倍和1.02~1.07倍。在70~210 mg/kg范围施氮有助于促进矿山生态型粗齿冷水花生长,增加植株对磷的积累,提高其富磷潜力。本研究条件下,140 mg/kg为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9.
山东东营地区畜禽粪便中抗生素残留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山东东营地区畜禽粪便中抗生素残留特征,试验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山东东营地区12个养猪场、10个养鸡场、9个养牛场粪便样品中的四类抗生素(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猪粪、鸡粪、牛粪中磺胺类抗生素检出率为6%~100%,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检出率为62%~100%,四环素类抗生素检出率为98%~100%,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检出率为0~50%;四类抗生素含量在猪粪中最高,鸡粪次之,牛粪中最低。说明粪便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最高,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次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上海地区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情况,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检测了上海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猪粪、鸡粪、牛粪和羊粪)中铬(Cr)、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汞(Hg)及铅(Pb)的含量。结果显示:Ni、Cu、Zn、As、Cd、Hg及Pb在4种畜禽粪便中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u、Zn、Ni在猪粪中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畜禽粪便(P0.05), Cu的平均含量约为291.12 mg·kg~(-1),中位数为175.97 mg·kg~(-1),Zn的平均含量约为707.45 mg·kg~(-1),中位数为726.75 mg·kg~(-1);比较了松江、崇明、金山、奉贤地区4种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含量水平,Cu、Zn、As、Pb在不同地区的畜禽粪便中含量呈现明显差异;不同养殖阶段猪粪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保育阶段Cu、Zn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约为1 111.81和13 105.23 mg·kg~(-1)。提示:应在源头上加强对饲料原料质量管理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等环节的控制,并在末端加强环保处理水平,推动上海养殖业的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菊芋块茎产量、品质、植株理化特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实现菊芋高产优质栽培和农田磷素高效利用与科学施磷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2020连续两年分别于河南省原阳县和方城县布置磷肥用量田间试验,2019年设0、60、120、180和240 kg P2O5·hm-2 5个磷肥用量水平,2020年则分别设0、45、90、135、180和225 kg P2O5·hm-2 6个施磷水平。研究磷肥施用对成熟期菊芋块茎产量、品质(菊糖、还原糖含量)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期地上部植株磷素积累量、叶片绿原酸、SPAD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影响,计算分析菊芋收获指数、磷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等肥料吸收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磷肥供应均显著提高2019和2020年菊芋块茎产量,肥料效应呈“线性+平台”趋势变化,适宜施磷量分别为155和107 kg·hm-2。此外,磷肥供应显著提高菊芋块茎菊糖和还原糖含量。与不施磷相比,2019-2020年度块茎总糖含量增幅分别平均为11.6%和18.3%。各生育期菊芋地上部植株磷素积累量、叶片绿原酸含量、SPAD值、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明显提高。菊芋磷素收获指数(PHI)、磷肥利用率(AUP)和农学效率(AEP)均随着磷肥用量增加而明显下降,施磷处理两年平均PHI、AUP和AEP分别为0.813、15.1%和23.9 kg·kg-1。因此,合理施磷可显著提高菊芋成熟期块茎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各生育期生理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菊芋适宜施磷量为105~1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氮磷肥供应对干物质产量及再生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磷(P2O5)水平处理(0、50、100、150 kg·hm-2)及4个氮(N)水平处理(0、60、120、180 kg·hm-2),研究了干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地上部氮磷含量及累积量、再生6和12 d的生长量等指标对氮磷肥投入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及磷肥均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在低磷供应条件下,干物质产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高磷条件下,适宜生长的最优施氮量为120 kg·hm-2。对不同施氮处理而言,饲草干物质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显著增加。2)干物质产量与地上部氮含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地上部磷累积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氮磷肥施用可以促进植株残茬再生,0、50、100、150 kg·hm-2磷处理下适宜残茬再生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刈割6 d后残茬的再生芽芽长及叶面积、刈割12 d后叶面积均与再生生物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施用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肥的用量。当磷肥施用量分别为0、50、100、150 kg·hm-2时,适宜生长及再生的氮肥推荐用量分别为180、120、120、60 kg·hm-2。江淮地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体系中推荐年施磷量及施氮量分别为100及12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季节性栽培技术中的肥料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修复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但不同混播比例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尚不明确。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分别按1∶1∶1(M4),2∶1∶1(M5),1∶2∶1(M6),1∶1∶2(M7),2∶2∶1(M8),2∶1∶2(M9)和1∶2∶2(M10)建植混播人工草地,并以各组分单播为对照,研究生产力、物种多样性、超产效应、多样性净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并采用多准则决策模型-TOPSIS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佳混播比例,以期为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的生物量,但显著低于垂穗披碱草单播处理,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在M5、M8、M9和M10处理较高。而地下生物量在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混播处理中,仅M5、M8、M9和M10处理存在超产,达40.4~71.1 g·m-2。M4和M6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小于0,说明由于物种竞争导致群落减产。而M7~M10混播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大于0,说明物种生态位的互补使得群落高产。M8和M9处理中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超产效应,而M5和M10处理中主要由互补作用主导超产效应。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M6、M7和M10混播处理中较高。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M10混播处理不但可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是三江源区人工草地建植的理想混播比例。  相似文献   

14.
施肥是苜蓿生产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但苜蓿刈割后的追肥效应以及最佳追肥管理方案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追肥时间和不同氮、磷追施配比对苜蓿刈割后再生长的影响。以建植当年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两个追肥时间(刈割当日和刈割后7 d,分别表示为T0和T1)、3个氮肥水平(0、25和50 kg·hm-2 N,分别表示为N0、N25和N50)和3个磷肥水平(0、30、60 kg·hm-2 P2O5,分别表示为P0、P30和P60),并设3个重复,共54个小区。研究发现:1)建植当年苜蓿刈割后追肥促进了后茬苜蓿的生长,其中刈割后立即施用少量磷肥(T0N0P30)处理下株高最高,比对照(T0N0P0)增加了20.53%。刈割后追肥提高了苜蓿的叶茎比,在T1时进行高氮低磷配施(N50P0和N50P30)中最为明显。2)第2茬苜蓿产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刈割后立即高磷高氮追施(T0N50P60)下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3.58和0.94 t·hm-2,与T1处理下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刈割后追肥对苜蓿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3)氮磷肥配比追施对单位体积土壤中后茬苜蓿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最大根长密度(2.66 mm·cm-3)和根表面积密度(7.75 mm2·cm-3)出现在无肥(N0P0)、T0N25P30处理中,根体积密度在T1N25P30条件下最大。不同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大,但均高于不施肥处理(N0P0)。综上所述,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区,刈割后追施氮、磷肥促进了建植当年苜蓿的再生。在当地的生产实践中,建议在苜蓿刈割后立即追施少量磷肥(30 kg·hm-2 P2O5)或每公顷配合追施50 kg N和60 kg P2O5。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稷子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和Na2SO4盐胁迫对湖南稷子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分别对两种盐胁迫下湖南稷子的生长发育指标(株高、根长、鲜干比等),叶绿体色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0 mmol·L-1(NaCl和Na2SO4)的盐胁迫是限制湖南稷子苗期生长发育的阈值;50 mmol·L-1(NaCl)和75 mmol·L-1(Na2SO4)时叶绿体色素含量最高;脯氨酸含量在盐胁迫下显著高于对照(P<0.05),100 mmol·L-1(NaCl)和125 mmol·L-1(Na2SO4)是脯氨酸含量可上升的最大盐胁迫浓度;丙二醛含量在盐浓度为100 mmol·L-1(NaCl和Na2SO4)时达到最大值;75 mmol·L-1(NaCl)和100 mmol·L-1(Na2SO4)时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达到峰值;SOD活性在盐浓度≥50 mmol·L-1(NaCl和Na2SO4)时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湖南稷子对NaCl和Na2SO4盐胁迫表现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且NaCl的抑制作用强于Na2SO4。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高寒荒漠草原区牧草种植模式单一、产量水平低下的草业畜牧业生产现状,探究更为有效的灌水模式以提高牧草产量,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7种调亏灌溉模式(拔节期轻度亏水BW1:65%~75%,拔节期中度亏水BW2:55%~65%,拔节期重度亏水BW3:45%~55%,开花期轻度亏水KW1:65%~75%,开花期中度亏水KW2:55%~65%,开花期重度亏水KW3:45%~55%,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QW0:75%~85%为对照)对混播草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养分及牧草株高、茎叶比、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平均土壤贮水量随灌水亏缺程度的提高呈降低趋势,同一亏缺度条件下,拔节期亏水与开花期亏水间无显著差异。2)水分亏缺处理的平均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充分灌水处理,且水分亏缺度一定时,拔节期亏水处理的平均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开花期亏水处理。3)收获后各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较播种前呈降低趋势。与充分灌水相比,开花期轻度亏水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而中度或重度水分亏缺不利于牧草对土壤速效磷和钾的吸收。4)同一灌水模式下,燕麦株高、茎叶比和产量均显著高于箭筈豌豆。7种灌水模式的草地耗水量为386.1~502.6 mm,与处理QW0相比,处理KW2的灌水量减少20.6%,牧草总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31.5 kg·hm-2·mm-1)、灌水利用效率(81.0 kg·hm-2·mm-1)、氮素吸收效率(0.99 kg·kg-1)和氮肥偏生产力(191.1 kg·kg-1),是高寒荒漠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节水、增产和高效的水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张欢  牟怡晓  张桂杰 《草业学报》2022,31(4):136-144
本试验旨在研究宁夏地区枸杞副产物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提高苜蓿青贮品质和寻找优质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依据。紫花苜蓿分别与0(CK)、40(T1)、60(T2)、80(T3) g·kg-1枸杞副产物混合青贮,发酵60 d后测定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枸杞副产物处理组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1),显著提高了多糖含量(P<0.01);对照组pH值及氨态氮/总氮分别为4.91、8.58%,苜蓿青贮中pH、氨态氮及乙酸含量随枸杞副产物比例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乳酸含量及乳酸乙酸比显著增加(P<0.01);此外,枸杞副产物提高了青贮有氧稳定性,其中T1及T2处理组有氧稳定性较高。苜蓿青贮优势菌属主要为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片球菌属,枸杞副产物降低了苜蓿青贮中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了魏斯氏菌属及片球菌属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枸杞副产物可改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提高有氧稳定性,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且枸杞副产物添加量为60 g·kg-1的处理组青贮发酵效果优于其他添加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沟垄集雨下青贮玉米叶片酶活性与水氮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于2019和2020年在甘肃环县开展田间试验,设置4个种植密度(D1:6.0万株·hm-2;D2:7.5万株·hm-2;D3:9.0万株·hm-2;D4:10.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120 kg·hm-2;N2:240 kg·hm-2;N3:360 kg·hm-2)。结果表明:1)在吐丝期和灌浆期,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 N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N2、N3处理的灌浆期NR、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N0。2)饲草产量(干草和鲜草)随着密度升高而逐渐增加,N3处理的平均饲草产量最高,但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3)D3、D4处理的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UE)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biomas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B)显著高于D1和D2,且D3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grain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G)最高。N2、N3处理的PUE、WUEB、WUEG均显著高于N0和N1,且N2处理的WUEB、WUEG最高。4)D3、D4处理的植株氮含量小于D1,而氮吸收量、氮肥农学效率(nitrogen agronomic efficiency, AEN)和氮肥利用效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显著高于D1。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氮含量与氮吸收量提高,而AEN和NUE则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与施氮的交互作用对叶片酶活性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所有处理中D3-N2的NUE、WUEG和WUEB最高,同时获得较高的饲草产量,该措施是一种适宜黄土高原地区青贮玉米种植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冷季型绿肥对锥栗园土壤生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锥栗园生草法相比传统清耕法和施用化学除草剂法,果园土壤质量的绿肥恢复效益,本研究以福建典型的红壤丘陵山区锥栗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供试样地均分为面积0.3~0.5 hm2的若干试验小区,全园清除自然杂草后,设置撒播鼠茅草(Mode1)、黑麦草(Mode2)、光叶紫花苕(Mode3)3种生草处理,并以施用草甘膦(CK1)和清耕(CK2)处理为对照,每种处理3个重复,2年后,分析3种冷季型绿肥、清耕及施用草甘膦对锥栗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于清耕处理和喷施草甘膦处理,3种生草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明显提升,其中鼠茅草处理最高,分别为74.14、156.87和234.76 mg·kg-1;黑麦草处理土壤孔隙度最高,为56.03%;鼠茅草和黑麦草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提升明显,分别为32.29和26.87 U·g-1。2)5种处理土壤共有优势细菌类群主要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24.9%~28.9%、20.9%~28.8%、13.7%~18.6%和10.8%~12.9%,共有优势真菌类群主要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37.4%~73.7%和15.3%~54.4%。3)相较于清耕处理,3种生草处理细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有所提升,真菌群落有所下降。4)相较于清耕处理和喷施草甘膦处理,3种生草处理土壤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均有所下降,绿弯菌门和浮酶菌门细菌则有所增加,生草促使锥栗园土壤细菌群落由快速生长型向缓慢生长型转变。5)5种处理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非计量多维尺度转换排序(NMDS)表明,土壤真菌群落分异程度高于细菌群落。6)相关分析(CA)和冗余分析(RDA)表明,生草处理通过改变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喷施草甘膦处理通过改变土壤碳氮比,清耕处理通过限制土壤自然含水率改变真菌相关优势类群。综上,锥栗园短期人工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生草处理与清耕处理和喷施草甘膦处理均会形成特异土壤真菌群落。  相似文献   

20.
李鑫  魏雪  王长庭  任晓  吴鹏飞 《草业学报》2022,31(4):155-164
为了查明外源性养分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12年5月在川西北的高寒草甸上用随机区组方式设置添加氮(N)、磷(P)和氮磷混加(NP)3种处理试验样地,每种添加处理均设置10、20和30 g·m-2三个处理梯度,以未添加养分的高寒草甸为对照样地(CK)。于2017和2020年的8月先后两次对各样地内的土壤节肢动物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N、P和NP添加均能增加高寒草甸土壤节肢动物的密度和多样性,以梯度为20 g·m-2和NP混加处理效果最明显;2)N、P添加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2020年显著高于2017年(P<0.05),而NP混加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密度和类群数则表现为2020年显著低于2017年(P<0.05),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无显著差异(P>0.05);3)N、P添加显著提高长角?目密度(P<0.05),NP混加显著提高甲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密度(P<0.05);4)多元回归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土壤全N、全P、土壤有机质、pH、地上生物量和植物群落盖度。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添加不同的外源性养分及添加量处理存在差异;高寒草甸上连续8年添加外源性氮、磷养分能提高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而氮磷混加则起抑制作用。建议对高寒草甸进行外源性氮磷混加控制在每年20 g·m-2,且连续添加年限不宜超过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