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湖南省科协、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宇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6日至10日在长沙隆重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自世界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到会代表为244人,其中外国代表90人。共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150余篇。湖南省省长熊清泉等,中国科协国际中心主任方均、中国农牧渔业部国际交流协会会长任志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国际水稻研究会议,于1987年9月21—25日在中国杭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英、美、日等23个国家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4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的218位水稻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宗禾 《世界农业》2004,(10):52-52
2004年9月9日-10日, "2004年中国·怀化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在湖南怀化市隆重举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和22个国家(地区)主管农业的官员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专家共200多名代表,围绕"杂交水稻--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世界水稻生产和世界粮食安全对策,会议发表了世界粮食生产和安全的《怀化宣言》。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联合举办的国际水稻遗传资源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于1991年8月22—24日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菲律宾、日本、老挝、斯里兰卡等8个国家,以及IRRI与IBPGR的代表共13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议程是成立并讨论确定水稻遗传资源工作组的长期目标任务、机构和作用;讨论水稻遗传资源的保存、评价、利用、档案管理与信息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1989年3月19日,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召开了以水稻为基础和在其它耕作制度下的鹰咀豆、水豆等旱作品种改良国际研讨会,会议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联合筹办。来自21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61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3人。  相似文献   

6.
日前,由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联合主办的水稻免耕抛秧国际研讨会在桂林市圆满举办.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孙瑜等领导出席会议,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际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以及中国农科院等10个主管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全国12个水稻主产区农技推广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范小建副部长等领导和代表们还观摩了广西阳朔县水稻免耕抛秧的示范现场.会议交流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情况,总结了工作经验,分析了技术问题,提出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在水稻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水稻抗旱能力 ,构建节约淡水资源的水稻旱植技术体系 ;应用生物技术提高水稻育种效率 ,扩大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等两个研究热点作为主题 ,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召开了“生物技术在水稻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于2000年3月20~23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 ,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德州科技大学的外国专家及国内26所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基金管理部门和种业公司的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安排了大会学术报告、分专题的学术讨论和旱稻种植现场的参观考察…  相似文献   

8.
1985年3月31日至4月5日在农牧渔业部和福建省合办的红萍研究中心召开了国际红萍学术讨论会。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福建省农科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亚、非、欧和大洋洲的14个国家33位专家学者和58位国内专家。会议宣读论文24篇,展出27篇,广泛交流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红萍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交换了信息,讨论了今后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2年国际水稻大会(InternationalRiceCongress2002)将于2002年9月16~20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2002年国际水稻大会是世界上首届针对水稻这一重要农作物的综合性的大型国际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创新、影响、繁荣(Innovation,ImpactandLivelihood)”。大会将包括3个部分:水稻科学会议,稻米贸易会议和水稻技术、机械、文化展览。水稻科学…  相似文献   

10.
由国际水稻研究所,荷兰农业生物研究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国际水稻生产潜力模拟讨论会”于1990年11月12—17日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基地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1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科学家35人,其中中国代表19人。会议共收到论文32篇,宣读论文17篇。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报告与会各国近年来应用系统分析与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5日,关于特种稻新品种选育工作在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湖南省种子管理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黑米、紫米等特种稻营养丰富,并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12.
国际作物遗传操作讨论会(即第三届国际植物单倍体会议和第一届国际植物体细胞遗传学会议)于1984年10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协、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的。会议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30多个组织的资助。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其中外宾176名,中方代表164名。代表中有许多知名学者和科学家。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325篇,这些论文涉及到单倍体、突变和诱变、体细胞变异、体细胞形态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与水稻”国际研讨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与水稻”国际研讨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美国环保署(EPA)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于1994年3月14-18日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了“气候变化与水稻”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法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日本、...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建立50周年。本文回顾了国际水稻研究所50年来在培育和推广水稻良种,收集与保存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水稻科技教育与培训,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服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使命与目标,展望了今后5年培育高产、稳产良种,改进栽培管理技术,增强环境可持续能力,提高稻米营养和稻农健康水平,丰富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水稻遗传基础研究,加强水稻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全球水稻信息中心8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世界农业》1998,(4):25-26
亚太地区杂交水稻研究动态中国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功,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年来,尤其是亚太地区杂交水稻发展较快。1.研究与发展现状杂交水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和18个国家的农业研究系统中,其中大部分为国营机构,只有巴西、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16.
1984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安全专题讨论会”,一些知名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规就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不同于工业,错过农事季节就会造成一年的损失。四川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90%以上,每年必须购种,播种期最早从2020年2月下旬(川南)开始,大面积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疫情发生后,在川的农业部水稻专家组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南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项目等9位专家分别对当前水稻备耕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发现了抗击疫情中一些不利于水稻备耕的问题,形成下列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杂交香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米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989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出杂交香稻理论与技术,并育成我国首个优质杂交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和优质杂交香稻组合香优63。20多年来,我国已育成推广10多个香稻不育系和40多个杂交香稻组合,国外尤其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印度农科院也育成系列杂交香稻组合,在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和分子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杂交香稻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杂交稻的理论与实践。文章通过对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生物技术改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水稻研究所即将推出“超级稻”。据报道,他们从1986年开始,检验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种子库收藏的8万个品种中的2000余个品种,进行了1000余次杂交试验,培育出5万个育种系,从中选出新的水稻品系“超级稻”,目前正在进行田间试验,预计本世纪末将提供给农民种植。  相似文献   

20.
袁隆平简介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1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1期目标,2004年提前1年实现了超级稻第2期目标。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