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 198 7年以来 ,基因枪转化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转化 ,转化系统得到了优化 ,在水稻抗病虫、抗逆、品质改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基因枪技术将雪 莲外源凝集素基因和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分别转化到水稻的胚性愈伤组织,经过筛选再生分别得到转基因Ⅰ和转基因Ⅱ植株。  相似文献   

3.
利用PIG基因枪进行水稻基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利用自行安装的PIG基因枪瞬时转化水稻悬浮细胞,对其操作参数及转化条件的优化进行了研究。PIG基因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格及维持费很低。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参数为轰击持续时间50ms及样品室真空度为29~30in.Hg时,其它操作参数的优化值为氦气压力60PSl,轰击高度为17cm,缓冲网板高度为gcm。水稻悬浮细胞在轰击前后分别进行高渗处理(含有0.5M甘露醇的LS0.5培养基)4h和10~16h可提高转化率4倍以上,在DNA吸附过程中,用乙醇进行后处理比用水处理可提高转化率3.8倍。另外,用金粉为DNA载体比钨粉效果好,转化量可提高一倍以上。这些结果证实PIG基因枪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这对促进PIG基因枪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遗传转化的技术已有许多,如农杆菌法、PEG 法、显微注射法、电击法等。基因枪技术是近5年刚发展起来的转化手段。本文简明描述了基因枪技术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基因枪技术在遗传转化上的重要进展,并指出了该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因枪技术在植物基因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末期,随着植物基因技术工作的蓬勃发展,一项新的基因转化技术──基因枪转化技术应运而生。基因枪技术(the biolistic process或the particlegun bombardment)是在Klein、Christon和Morikawa等几位科学家的先驱性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项主要用于植物基因转移的新技术,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hn Sanford提出来的,他主要是为了克服以往各种基因转化技术的局限,如农杆菌转化的宿主限制、PEG或电击法转化所必要的原生质体的培养。 一、…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寒地粳稻(DS2#)成熟胚为受体的JQ700型基因枪转化,寒地粳稻(DS3#)下胚轴愈伤悬浮细胞与细胞团为受体的农杆菌LBA4404共培养转化,以及寒地粳稻(DS2GG#)未受精胚囊为受体的花粉管通道等转化途径的初步尝试。结果首先在基因枪转化途径上得到突破——成功地将NPTⅡ基因、GUS基因及抗虫基因(B.t)的DNA片段导入寒地粳稻(DS2#)成熟胚。以GUS基因组织化学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转化水稻细胞的短暂表达为阳性。经过一系列组织培养过程,诱导获得了绿色转基因水稻植株,取其叶片进行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与表达检测,结果GUS基因组织化学检测亦为阳性,Olympus倒置显微镜镜检结果——转基因水稻(DS2#)植株叶片的叶脉等维管组织中GUS基因表达更强烈。本文只是对转化途径进行研究,关于B.t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的检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获得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质粒pBI121作外源DNA,对基因枪介导转化水稻花药愈伤的有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值分别为射程9cm,枪膛氦气压力1100psi,真空度3600-3733Pa,轰击次数2次。轰击前后愈伤经0.4mol/L甘露醇处理可提高转化效率。在优化条件下将Xα21基因导入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W9451S,获得了单倍体植株,经人工染色体加倍得倒二倍体转基因植株。白叶枯病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其抗性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尝试利用转基因方法提高旱稻铁含量。【方法】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将水稻胚乳特异表达的谷蛋白基因启动子GluB-1驱动下的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转入2个优良旱稻品种“旱稻297”和“旱稻277”。利用PCR、Southern杂交分析方法验证转化结果。【结果】转基因植株T1代RT-PCR证明,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T1~T3代的PCR检测证明铁结合蛋白基因已经稳定遗传。多数转基因植株T0~T3代种子中铁含量高于未转化植株,最高达到未转化对照的2倍以上。【结论】利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可将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导入旱稻基因组中,并使转基因稻米铁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9.
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在早稻中的表达及铁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尝试利用转基因方法提高早稻铁含量。【方法]采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将水稻胚乳特异表达的谷蛋白基因启动子GluB-1驱动下的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转入2个优良早稻品种“旱稻297”和“早稻277”。利用PCR、Southern杂交分析方法验证转化结果。【结果】转基因植株T1代RT-PCR证明,外源基因在种子中特异表达。T1~T3代的PCR检测证明铁结合蛋白基因已经稳定遗传。多数转基因植株R~T。代种子中铁含量高于未转化植株,最高达到未转化对照的2倍以上。【结论】利用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法可将大豆铁结合蛋白基因导入旱稻基因组中,并使转基因稻米铁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10.
基因枪介导大麦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因枪转化效率,研究建立了以澳大利亚品种Franklin幼胚为受体的高效基因枪介导转化体系。结果表明,经愈伤组织诱导、筛选培养,从519块愈伤组织中获得16株再生苗,植株再生率高达3.0%。对长势良好的9株再生苗除草剂抗性检测和目的基因的PCR、PCR-Southern检测证实7株为转基因植株,并经过对外源基因(TrxS)表达活性检测表明,转基因大麦中Trxh的活性是CK的3.3倍,为基因枪高效转化提供了成功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基因枪法转化粳稻胚性愈伤组织获得转基因植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PDS-1000/He型基因枪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通过报告基因gus的瞬间表达研究,优化了基因枪法转化水稻的各种参数。结果表明:DNA金弹到靶细胞的距离为9cm,每皿轰击2次时,愈伤组织的瞬间表达效率高达90%,经X-Gluc染色,每块愈伤组织的蓝点可达100-200个,转基因植株经gus基因的组织化学分析、BASTA除草剂叶片涂布和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巳整合达到水稻基因组中,并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12.
对二系杂交水稻亲本籼型恢复系 2 88,198,112 5和籼型不育系株 1- s进行了离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 ,建立了这些籼稻新品系的胚性愈伤组织高频诱导与再生系统及其基因枪转化系统 .它们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可达 87.4 % ,90 .6% ,78.9%和 88.0 % ;其分化率分别可达 60 .0 % ,4 5 .8% ,4 6.9%和 60 .6% ;其基因枪转化率分别可达 16.69% ,2 .65 % ,2 .0 4 %和 10 .78% ,并获得了一批可育的水稻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3.
禾本科作物基因枪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禾本科作物基因枪介导遗传转化原理,转化受体,讨论外源基因的整治,遗传和表达,以及今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RNA干涉(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的抑制真核生物体中目标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构建了适合水稻转化的RNAi诱导载体pCADS1341。为检测其有效性,使用它构建了针对GUS基因的RNAi载体,并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导入GUS基因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水稻愈伤组织。GUS染色分析结果表明该载体中RNAi诱导元件的瞬时表达可显著抑制GUS基因的表达。为探讨影响水稻中转基因诱导的RNAi效率的因素,对针对某个目标水稻基因的水稻RNAi植株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检测了T0代RNAi植株中T-DNA插入的拷贝数和目标基因的表达量,筛选出T-DNA为单拷贝插入,且目标基因的表达被高效抑制的株系。对来源于该株系的T1代植株进行了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RNAi效应可以遗传给后代转基因水稻植株,但是不同个体中的RNAi效率存在差异。RNAi系统的表达量可能是决定RNAi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建立的高效RNAi技术体系对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已经构建了60多个水稻受体激酶基因的RNAi载体,系统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5.
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遗传转化的模式植物,其遗传转化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于1988年获得成功以来,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迅猛发展,尤其是1994年首次通过农杆菌介导实现对粳稻的高频转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目前,应用于水稻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一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PEG转化法等。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以其低成本、易操作、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后代表达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水稻转化的主流方法,约占水稻转基因报道总数的80%以上。虽然国内外刊物时有转基因方法改进的报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稻的转化还受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部分粳稻品种和籼稻受基因型的限制十分明显,转基因效率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转基因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某些转基因程序过于繁琐,耗时长,成本高,不但导致效率低,而且长时间的组织培养诱发逆转座子转座引起无性系变异干扰了功能研究和育种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安全、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水稻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回顾了近5年中国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围绕不同水稻基因型高效转化体系优化及建立,对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及植株分化频率等诸多因素如水稻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农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培养基组分、共培养时间、侵染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分别以粳稻和籼稻成熟胚、幼胚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转化方法,通过优化受体材料和愈伤状态、农杆菌侵染浓度和分化温湿度、工艺流程标准化等多种组分,突破了成熟胚分化难的技术瓶颈,整合了无选择标记等安全转基因技术,实现了粳稻和部分籼稻转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厂化,初步建立了安全、高效、规模化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尤其与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相比,在转化规模和转化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认为安全、高效、规模化是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的重大技术瓶颈。建立水稻主栽品种快速、高效、稳定的转化系统,开发安全型转化技术,开展多基因、大片段基因转化,实现转基因的定点整合和时空控制表达等是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因枪介导小麦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豫麦18幼胚为受体,建立高效基因枪介导转化体系,经除草剂抗性和对目的基因的PCR、PCR—Southern检测,获得了20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高达3.7%,为基因枪高效介导提供了成功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目前所用的几种基因枪作用的原理、使用特点及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基因枪转化效率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大豆基因枪转化的几个参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基因枪转化大豆愈伤组织,研究了基因枪不同参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CaCl2浓度、拟气压力、受体状态对转化频率有重要影响。在基因枪轰击前24h,用5Gy辐照处理愈伤组织转化效率提高明显。获得了大量经GUS染色为蓝色的抗生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9.
从籼稻基因枪转化过程中选择压的确定、愈伤组织的生长规律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抗性愈伤出苗率的影响上 ,探讨了可能提高籼稻基因枪转化频率的参数  相似文献   

20.
Biolistic PDS-1000/He基因枪的使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枪广泛应用于生物基因转化。对基因枪使用中材料准备、微弹制备、DNA微载体制备、基因枪操作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全面介绍。同时推荐了不同类型组织细胞轰击的条件及参数 ,以普及基因枪在科学研究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