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作为当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微粒子病的防治好坏事关蚕种生产单位的信誉和生命,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巨大。前几年,各蚕种生产单位通常采用桑叶全龄用0.3%~0.5%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实际到位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儿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  相似文献   

2.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与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广东蚕种生产比较稳定,原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低,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7年平均为2.8%。在实施蚕种集团磨蛾集中检疫条件下,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原种发生微粒子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外昆虫;普通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是丝茧育蚕区广泛污染,病原多渠道传入原蚕区及原蚕区净化不彻底,原蚕期食下感染病原所致。丝茧育蚕区病原随洪水扩散至原蚕桑园和养蚕环境是近年几个重疫场微粒子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外地不良蚕种流入是导致蚕区病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两次使数县丝茧育遭受严重损失。发现广东蚕区桑园及野外昆虫患微孢子虫病比较普遍,对蚕种生产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提出了宏观防治对策及开展几项关键性防治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蚕室、蚕具及环境会被微粒子孢子等病原污染,正确运用漂白粉消毒,可杀灭病原。认真研究漂白粉、微粒子病原、蚕室蚕具以及消毒方法,总结其中规律,全面把握消毒要点,可达到彻底消毒、控制微粒子病暴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康国民 《江苏蚕业》1997,19(4):18-19
<正>自80年代以来,农村原蚕点已成为我省繁育一代杂交种的主要基地.但如果微粒子病暴发.将严重影响原蚕基地的稳定.我场1995年,在海安、大丰等原蚕点因微粒子病暴发.蚕种生产几乎全军覆没,全场年生产蚕种177000多张,而超毒烧毁的蚕种达103000多张,淘汰率达58.19%,直接经济损失283万余元,这是一个很惨重的教训.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一代杂交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表1).第一阶段是1980~1995年,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处于低发期.从蚕种生产历史上看,这15年是我省蚕种生产发展最为迅速,蚕种生产量最大时期,尤其在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家蚕微粒子病大暴发,"微防"形势不断恶化情况下,我省的微粒子病发生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最高年份毛种淘汰率仅为1.66%,"无毒率"高,蚕种质量稳居全国前茅.第二阶段1996~1999年,是我省家蚕微粒子病暴发期.年毛种淘汰率都在10%以上,1998年甚至高达15.48%,检验无毒蚕种比例急剧下降,全省没有一个"无毒"场,微粒子病在我省的流行呈"遍地开花"之势.第三个阶段为1999年以后,我省家蚕微粒子暴发的态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0年我省蚕种生产淘汰率从1996~1999年平均12.17%下降到3.25%;2001年全省"无毒"比例已达71.04%,比1996-1999年的平均水平上升了15个百分点,重点产区"无毒"蚕种比例已达80%以上.这阶段我省形成了"三控一严"(即控制胚种传染、控制桑园虫害、控制环境污染和严格管理)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全省建立了严格的预知检查体系,桑叶叶面消毒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中期之前 ,本县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发生基本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但在1995年以后进入了一个微粒子病流行时期(表1和表2)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原种问题、桑虫暴发、环境污染和管理等人为或自然的因素。本文对1995年以来本县蚕种生产中场部和原蚕区、春季和秋季之间蚕种淘汰率和无毒蚕种率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中得到一些体会和引起一些思考。从春秋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的比较来看 :在场本部 ,春季的淘汰率显著低于秋季 ,无病率显著高于秋季 ;而在原蚕区 ,春秋季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从场本部和原蚕区蚕种生产中…  相似文献   

7.
<正>生产的发展,原蚕生产的比例逐渐增加,宜兴市和桥蚕种场由1978年100%场内制种,发展到1995年81.7%场外原蚕区制种.微粒子病传染面从小到大,危害程度从轻到重,超毒淘汰率逐年增加.1996年原蚕饲养2100克蚁,生产39800张蚕种因微毒超标而全部淘汰.如何有效地防治原蚕区微粒子病制造无毒蚕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1997年全场职工思想统一,措施到位,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合格率达97.8%.总结近几年来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对原蚕区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九十年代中期 ,我省主蚕区相继爆发家蚕微粒子病 ,蚕桑生产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也给桑蚕种制种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多年来 ,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桑叶蚕期全龄叶面消毒新技术 ,不仅使家蚕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且大大减少了其他蚕病的发生 ,蚕种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根据我们的实践和体会 ,要正确运用桑叶叶面消毒技术 ,保证桑叶消毒效果 ,应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1 严格掌握药液浓度小蚕期浸叶 ,漂白粉药液有效氯含量以 0 .2 8%为中心 ,有效氯含量最高不超过 0 .3% ,消毒净药液有效氯含量…  相似文献   

9.
广东桑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因其通过胚种传染而被各养蚕国家列为蚕种制造的唯一检疫对象。我省珠江三角洲蚕茧产区曾有3年小流行,7年大流行的经历,蚕种及养蚕生产深受其害。1984年以来,随着我省蚕茧主产区向粤西、粤北等新蚕区转移,微粒子病亦逐渐在广大新蚕区传播流行,部分蚕种场的蚕种生产和局部地区的丝茧育蚕遭受严重损失。作者对近年来广东各蚕区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做了调查分析。并在宏观防治对策方面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疫病,桑叶浸渍消毒是切断食下传播途径的重要技术措施。前几年,海宁市采取桑叶全龄用0.3%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法,使用效果良好。但该方法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原蚕区大蚕期措施落实难度大、对人体皮肤有损伤、浸洗过程容易造成桑叶养份损失、蚕常吃湿叶易发病等缺点,也是导致原蚕户饲养原蚕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责任有限公司在了解省内兄弟蚕种生产企业微防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春蚕五龄期推广使用多菌灵粉250倍液在桑树上喷施代替桑叶浸消,以期达到在控制微粒子病的基础上,提高蚕农饲养原蚕积极性的目的。但多菌灵粉使用后,蚕种孵化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场原蚕区饲养蚁量占总蚁量的70%左右,原蚕区蚕种质量的好坏,对全场蚕种生产和经济效益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毒积累日趋严重。因此,原蚕区历来是我场微粒子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虽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但其效果仍不甚明显。2001年,我们在学习兄弟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试行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我场原蚕区应用效果总结如下。1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防微效果显著2001年…  相似文献   

12.
苏建 《四川蚕业》2014,(2):31-33
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对蚕种生产的危害较大,是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的主要对象。原蚕区是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的第一车间。根据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并结合蚕种生产实践,简述了原蚕区综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调查了有效氯0.1~0.4%的漂白粉液用于春制越年卵散卵型保护夏季卵表消毒的效果。结果认为,经有效氯0.2~0.4%的漂白粉液(24~26℃,10min)消毒处理后,卵表夹带的真菌、微粒子孢子及其它杂物能被杀死或清除干净,从而有效地防止蚕卵发霉、生虫,防止原蚕区可能有的微粒子病原随蚕种等污染蚕种场本部。有效氯0.1%的漂白粉液(24~26℃,10min)消毒处理后,也能明显减轻蚕卵发霉和生虫,基本消除卵表的微粒子孢子。表明夏季以有效氯0.2%的漂白粉液卵表消毒(24~26℃,10min)已有良好的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防消灵对家蚕微粒子孢子(N·b),家蚕中肠型脓病多角体(CPB)均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此蚕药可用于蚕室、蚕县、蚕体、蚕座消毒、桑树树体消毒、桑叶叶片浸泡消毒,对蚕体和制种无不良影响,通过我场1993年春季攻毒试验,蚕、蛹、蛾未镜检出微粒子孢子,无毒蚕种100%,防消灵用于蚕桑生产,特别是蚕种生产的消毒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场在蚕种生产上,曾遭受过严重的微粒子病危害,单从1985~1986年这两年来说,共计有原蚕饲养户270个,其中病毒户70个,占25.9%,总产种茧16375.05公斤,其中病毒种茧937.4公斤,占34.6%;共生产蚕种62586张,其中病毒蚕种38334张,占G1.25%。因受微粒子病危害,淘汰病毒种茧和蚕种共损失资金达124000多元。由于微粒子病分布广泛,严重污染原蚕村,使原蚕村无法养原蚕,蚕种场无法制种,以致蚕种生产停滞不前。然而,后来在省、市、县丝绸公司特别是省蚕研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面推广使用次氯酸钠消毒,使微粒子病危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养蚕环境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3年对农户养蚕环境中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分布状况与动态的监测,初步摸清了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农村养蚕环境中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规律。为农村蚕区防控家蚕微粒子虫病,以及蚕种生产企业制订原蚕区蚕种生产防病消毒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去年全省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危害明显下降,但是,与正常年份和国家“九五”计划防治目标 2%以内的淘汰率还有一段完巨离,需要进一步努力控制病害流行。从以往的知识了解到,家蚕微粒子病通过三条途径传播,其一是由于蚕种带毒,通过垂直传播微粒子病,其二是由于蚕室、蚕具等养蚕设施环境带毒,通  相似文献   

18.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19.
张福林 《四川蚕业》2005,33(4):21-23
家蚕微粒子病是威胁蚕种生产最严重的传染性蚕病,从1996年至2004年,乐山市蚕种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检出不合格蚕种累计达75800余张,直接经济损失1516000余元。总结这些年的经验和教训,凡是桑叶全程消毒工作做得扎实的蚕种场,母蛾和成品微粒子病检疫的情况就非常好,  相似文献   

20.
桑叶浸消对原蚕生命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平 《中国蚕业》2002,23(4):17-17
由于微粒子病已成为蚕种生产的主要危害,为了提高蚕种质量,降低微粒子病毒率,除采取常规"微防"措施外,做好桑叶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把好"病从口入"关是一条有效措施.为了探讨全龄食下经漂白粉精液浸渍消毒的桑叶后,对原蚕生命率、死笼率、发蛾率的影响,笔者于2001年春蚕期,在本场作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