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树木根系分布与结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系是树木生长发育的基础。开展树木根系分布和结构研究,有利于探究根系与地下环境的相互联系,研究根系分布与生长之间的关系,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碳素平衡与循环。文中简要综述了根系研究的历史,分析了树木根系研究的传统方法及其优缺点,介绍了根系无损检测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分析认为,根系分布与结构的相关研究方法在不断进步,但新技术和新手段仍存在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植物根系分泌及其在林业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介绍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成分和数量、根系分泌的影响因素、分泌的部位以及分泌物在土壤中扩散的范围,重点论证了树木根系分泌在森林群落及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在林学理论和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巴西的巴西亚(bahia)北部的商业人工林中,观察到桉树不同树种和种源的根系分布状况是不同的。主、侧根的形态受土壤特性和植物遗传型影响。本文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用种子、组培苗和扦插繁殖的巨尾桉的根系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根系分布和植物生长都受土壤质地、松紧度和水分影响。种子繁殖与组织培育和扦插繁殖的树木根系结构不同,无性繁殖的植物根系水平分布较多。根系分布状况对生产力和肥料的吸收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开顶式熏气装置对11种2年生园林绿化苗木进行3种不同浓度的SO2胁迫,并对其根系TTC还原力和根系吸收面积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参试树种根系对SO2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在SO2胁迫条件下,大多数树种的根系TTC还原力、根系体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比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比表面积等指标均出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因树种和SO2浓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树种的抗污指数分别与根系TTC还原力、比吸收面积、根系活跃比表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盐胁迫是一种常见的逆境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地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形成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获取养分,植物分泌物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养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根系-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为更好地了解并应用微生物,深入探究盐胁迫下植物根系形态特征和根系微生物的变化,有助于提高植物耐盐性,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文中就盐胁迫下植物根的各项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植物不同种类及不同根系生态位对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耐盐菌种的筛选鉴定和开发进行总结分析,综述植物抗盐机制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探讨盐碱环境下共生微生物在盐碱土壤改良及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以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对林木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体内信号分子———植物激素在调节植物各种生长发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生长素是调控植物根系发育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特性的激素,调控过程包括生长素生物合成、极性运输和信号转导。文中从生长素合成、代谢、运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和影响林木根系形成的相关基因及激素互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林木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的新思路,展望了林木根系形成机理研究及其对林木根系调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混交条件下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用土钻法调查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根系分布 ,并在温室内用盆栽和床栽方法测定了混栽及纯栽水曲柳、落叶松的根系生长。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在混交林中 ,水曲柳、落叶松根系的水平分布不同 ,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和水曲柳带内 1、2行间 ,水曲柳根密度分别为 32 37 2g·m- 3 和 3130 2g·m- 3 ,无明显差异。而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和落叶松带内 1、2行间 ,落叶松的根密度分别为 939 4g·m- 3 和2 745 3g·m- 3 ,差异明显。水曲柳根系有向落叶松带伸展的趋势 ,而落叶松根系的分布则受到水曲柳的抑制。混交林中根系的垂直分布更加均匀 ,在水曲柳落叶松相邻行间 ,0~ 10cm、10~ 2 0cm和 2 0~ 30cm土层内根量分别占总根量的 41 9%、2 8 7%和 2 9 4%。而水曲柳纯林中分别为 6 1 0 %、31 6 %和 7 4% ;落叶松纯林中分别为 5 5 6 %、2 7 9%和 16 5 %。温室栽培实验表明 :无论盆栽和床栽 ,混栽水曲柳的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纯栽 ,尤其是≤ 2mm细根生物量增加明显 ,盆栽时增加 2 8 8% ,床栽时增加 36 5 %。而混栽时落叶松的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低于纯栽。水曲柳的地下 地上比较高 ,约是落叶松的 2倍。水曲柳的根生物量约是落叶松的 4~ 6倍。上述结果说明 ,水曲柳的地下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植物低磷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矿质营养物质之一,而多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都较低,在低磷胁迫环境下,植物根系的形态构型和生理生化特征均会随着植物的生长适应性而发生变化。为给农林生产中磷的高效利用和磷高效品种选育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低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生理生化适应性、根系分泌物特性、磷高效品种的选育这4个方面的研究情况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铅锌胁迫对蓖麻种子萌发与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Pb~(2+)、Zn~(2+)胁迫对蓖麻种子萌发与根系形态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和复合Pb~(2+)、Zn~(2+)胁迫对蓖麻的种子萌发和根系形态指标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单一Pb~(2+)浓度≤400 mg/kg时能促进蓖麻种子萌发及根系和幼苗的生长;单一Pb~(2+)浓度为600 mg/kg时,根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较对照组的主根长、根表面积分别下降了87.7%、47.7%;单一Zn~(2+)浓度≥400 mg/kg时,主根长、根表面积比单一Pb~(2+)胁迫下降更明显,且抑制作用随着Zn~(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复合胁迫基质中,Zn~(2+)对植物根系发育与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Pb~(2+),但Pb~(2+)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浓度Zn~(2+)对植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冠果根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是开发、栽培历史较短的油料树种。70年代以来,内蒙古农牧学院研究了文冠果根系的组成和生长动态。缨礼科等调查过文冠果苗木的根系。周君英等进行了切除根尖,促生侧根的试验。而有关文冠果根系的生长特性、生态因子同根系生长关系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于1981—1982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浑河林场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磴口实验局,对1—16年生文冠果树根系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控释肥和灌溉方式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容器苗生长、养分含量、基质电导率(EC)及2年造林效果的影响,为培育高质量苗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栓皮栎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5个施肥水平(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5个施肥水平分别为:25、75、125、175、225 mg·株~(-1))和2种灌溉方式(上方喷灌(O)、底部渗灌(S)),测定栓皮栎容器苗形态指标、养分含量、根系生长、基质EC值及连续2年造林效果。[结果]表明:(1)施肥量和灌溉方式二者对苗木形态指标影响存在交互效应,225-O处理的苗木地径、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单株生物量在225-O、125-S、175-O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25-S处理的苗高、茎生物量、茎根比最大,茎生物量在225-S与225-O之间差异不显著。(2)苗木茎、根的氮磷钾浓度和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氮、磷含量及单株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增加施肥量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施肥量为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根系表面积、体积差异不显著。(4)基质EC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底部渗灌显著提高了基质上层、下层的EC值,基质上层、下层的最大EC值分别为4. 69、0. 56d S·m-1,没有对苗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5)和上方喷灌相比,底部渗灌显著地促进造林第1年幼树的树高、地径生长;造林第1年、第2年的树高和地径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造林第2年,施肥量125、175、225 mg·株~(-1)处理之间的树高、地径差异不显著。[结论]底部渗灌提高了栓皮栎容器苗体内的养分含量,促进了造林第1年幼树树高、地径的生长。施加控释肥有利于苗期苗木质量的提高及造林后苗木的快速生长。综合考虑苗木质量、经济效益、环境利益,培育栓皮栎容器苗可选择底部渗灌和控释肥量为125 mg·株~(-1)的组合(以N元素含量为基准)。  相似文献   

12.
退化红壤恢复过程中芒萁的N、P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生态恢复过程中严重退化红壤区林下芒萁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为红壤水土流失区芒萁的恢复及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长汀严重退化红壤区芒萁群落为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治理年限的芒萁和土壤的N、P含量及比值的关系,研究了生态系统恢复对芒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治理后芒萁地上新鲜器官的N、P含量显著高于未治理的(羽叶N 8.11 g·kg~(-1)、P 0.297 g·kg~(-1);叶柄N 2.63 g·kg~(-1)、P0.103 g·kg~(-1)),但次生林下的芒萁的N、P含量仍高于各样地(羽叶N 12.41 g·kg~(-1)、P 0.497 g·kg~(-1);叶柄N4.32 g·kg~(-1)、P 0.211 g·kg~(-1);枯羽叶N 11.09 g·kg~(-1)、P 0.356 g·kg~(-1);枯叶柄N 3.83 g·kg~(-1)、P 0.163 g·kg~(-1);根茎N 5.330 g·kg~(-1)、P 0.348 g·kg~(-1));与未治理的对照相比,芒萁干枯器官的N∶P比呈现递减的趋势。(2)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芒萁地上和地下器官的N和P含量亦协同增加,并与土壤N∶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所有群落中,芒萁新鲜羽叶的N∶P16。(3)芒萁羽叶N、P和N∶P比的内稳性指数均高于马尾松叶的内稳性指数,芒萁各器官对N、P元素具有较高的内稳性,与马尾松相比芒萁的养分含量更能反映土壤的养分状况。(4)芒萁枯羽叶与枯叶柄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芒萁枯死后器官的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更显著。[结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芒萁地上与地下器官N、P含量协同增加并与土壤N∶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退化红壤区芒萁种群受到P的限制作用强于N的限制;干枯的芒萁器官可能是比新鲜的芒萁器官更好的土壤养分指示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方法]以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萌发培养基中6-BA浓度、子叶节萌发天数、丛生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及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外源激素对丛生芽伸长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6-BA的萌发培养基与不添加的相比能够显著促进子叶节的生长及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且6-BA浓度在2.0 mg·L-1时,诱导率最高可达73.3%,平均芽数2.26个;(2)种子萌发天数对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有显著影响,萌发7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诱导率为74.7%,但与萌发9、11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差异不显著;(3)MS和B5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B5抑制褐化的效果显著好于MS;(4)采用1.0 mg·L-16-BA+0.3 mg·L-1I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伸长,伸长率为60.5%;(5)不同浓度生长素组合均能促进丛生芽幼苗生根,1.0 mg·L-1IBA生根率最大,生根数最多。[结论]最佳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为:以在MS+2.0 mg·L-16-BA培养基中黑暗培养7 11 d的幼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在B5+1.0mg·L-16-BA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待丛生芽长约0.3 0.5 cm后,转入B5+1.0 mg·L-16-BA+0.3 mg·L-1IAA培养基中进行伸长培养,当丛生芽伸长至2 3 cm时,单株切下转入1/2 B5+1.0 mg·L-1IBA培养基中生根,该体系与愈伤组织培养相比能缩短培养时间,改善褐化严重、玻璃化等问题,可为蒙古沙冬青的扩繁及进一步开展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藤本植物中具镉超积累特征植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筛选出对重金属镉(Cd)具有强富集作用的植物,以修复被镉污染的土壤。[方法]以湖南常见的25种藤本植物为参试样本,采用室内水培和室外盆栽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镉溶液处理参试植株当年生扦插苗,定量测定供试植物根部、茎部和叶片三部分的镉含量及生物量,分析参试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性和富集特性。[结果]水培筛选试验表明:蔓长春花对Cd污染的耐性较强,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备了镉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盆栽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中Cd投加浓度为25、50 mg kg-1时,蔓长春花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下降,且地上部分Cd含量均大于其根部,叶片中Cd含量均大于Cd超积累植物应达到的临界含量标准(100 mg·kg-1)。[结论]从25种参试植物中筛选出的蔓长春花具有重金属镉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新的镉超积累植物,建议在重金属镉污染土壤中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不同形态重金属在行道树国槐各器官的富集特征。[方法]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对北京市蓝靛厂北路旁的土壤和国槐的叶片、树枝、树皮、树干与树根中Cr、Ni、Mn、Cu、Zn、Cd和Pb等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提取,并用ICP-MS测定各形态重金属浓度。[结果]结果表明:树皮中7种重金属元素浓度最高,重金属元素在树根向树干、树干向树枝和树枝向树叶的迁移均以酸溶态为主。树皮和树干为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贮存器官;重金属元素在叶片中以相对活跃的酸溶态存在。国槐对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富集效能大小依次为:可氧化态可还原态酸溶态残渣态;国槐对7种重金属的平面富集效能和空间富集效能分别达到372.90 mg·m~(-2)和45.48 mg·m~(-3)。[结论]国槐各器官的重金属浓度存在显著差异;重金属元素在国槐体内的运输以酸溶态为主;重金属元素以相对稳定形态贮存在树皮和树干;国槐对可氧化态重金属的有效净化效率高于其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白榆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的喷施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代谢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白榆品种‘白洼一号’幼苗为材料,在0、50、100和150 mmol·L~(-1)Na Cl浓度下,喷施不同浓度SA(0、0.5、1.0、2.0 mmol·L~(-1)),处理30 d后对白榆水分生理、膜脂过氧化、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盐胁迫下,外源SA可以显著提高白榆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丙二醛含量,但对电解质渗透率影响不显著。(2)0.5和2.0 mmol·L~(-1)SA会显著提高50和100 mmol·L~(-1)Na Cl胁迫下白榆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1.0 mmol·L~(-1)SA对各盐浓度下光合色素含量改善作用均不明显。(3)2.0 mmol·L~(-1)SA的添加提高了盐胁迫下白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1.0 mmol·L~(-1)SA明显降低了50 mmol·L~(-1)盐浓度下白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结论]适宜浓度的SA能改善白榆的生理参数,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0.5和2.0 mmol·L~(-1)SA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参数的改善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抑制剂对大叶黄杨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其叶片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灌木绿篱的化学修剪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场苗圃采用3种生长抑制剂(多效唑(PP_(333))、三碘苯甲酸(TIBA)以及脱落酸(ABA))对密植成绿篱状的1年生大叶黄杨扦插苗进行叶面喷施,对其生长、叶片形态及光合作用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矮化效果最佳、抑制作用最强的为PP_(333),且高浓度PP_(333)对于高生长的抑制作用持效性较长。叶宽、叶厚以及叶面积在短期PP_(333)处理下高于对照。PP_(333)能提高大叶黄杨净光合速率,主要通过增加叶厚、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及叶绿素含量来实现,并且PP_(333)使蒸腾速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TIBA有显著减小叶长、叶宽的作用,但能使叶厚增加,且随浓度的增加作用效果增强,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降低叶肉导度、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叶绿素含量来降低净光合速率。ABA能增加叶面积(10 mg·L~(-1)处理除外)、叶长以及减小叶片厚度,通过抑制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TI-BA及ABA均通过降低蒸腾速率,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结论]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并且影响叶片发育,进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且800 mg·L~(-1)的多效唑对大叶黄杨具有较好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采收时期对香椿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不同采收时期所得香椿复叶的粗蛋白、类黄酮、总硝酸盐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饲用香椿复叶的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5月15日至11月1日逐月采收的香椿复叶为材料,测定其粗蛋白、类黄酮及总硝酸盐含量,并利用ORAC、DPPH、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营养及保健活性分析,筛选最适饲用采收时期。[结果]不同采收期,香椿复叶粗蛋白、类黄酮、硝酸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复叶粗蛋白含量(全采收期13.17%~22.65%)随其成熟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除10月中旬后的样品外,其余采收期复叶粗蛋白含量均大于15%,远高于常规粮食饲料,具有高蛋白的饲用优势;类黄酮含量突出(全采收期均值15.87 mg·g~(-1)),远高于蓝莓等常见果蔬,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积累,并于10月达到最高27.02 mg·g~(-1);ORAC、DPPH、FRAP法测定结果均表明香椿复叶具有突出的抗氧化活性,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增加,并与其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香椿复叶大量富集硝酸盐(全采收期2 306.39~7 346.80 mg·kg~(-1)),且随其叶片成熟呈"V"形积累,7—8月中旬采收的香椿复叶硝酸盐含量处峰谷阶段,此间均值为2 603.78 mg·kg~(-1),相对适于进行饲用采收。[结论]不同采收期香椿复叶的饲用品质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其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7—8月中旬是对香椿复叶进行饲用采收的最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沙棘绕实蝇在我国新疆和内蒙古地区对沙棘果实造成重大危害,如何选取高效、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种类成为当前沙棘绕实蝇成虫防控工作中的迫切课题。[方法]野外采集沙棘绕实蝇蛹,室内待其羽化后,雌、雄分组放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4种农药条件下进行触杀实验。[结果]通过KT_(50)(median knockdown time)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同种农药同种浓度时,药物对雄性的触杀效果比雌性强,其中苦参碱在浓度为0.005 mg·m L~(-1)时,雄性KT_(50)值为39.21 h,小于雌性KT_(50)值56.13 h,但个别情况下出现对雌性触杀效果比雄性高的情况,如苦参碱在浓度为0.05 mg·m L~(-1)时,雄性KT_(50)值为15.76 h,大于雌性KT_(50)值12.39 h。通过测定4种农药对沙棘绕实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median lethal dose),得出触杀作用时间为12 h时,LC_(50)分别为:印楝素7.737 mg·m L~(-1)、高效氯氟氰菊酯0.002 mg·m L~(-1)、苦参碱0.042 mg·m L~(-1)、阿维菌素0.008 mg·m L~(-1),其触杀毒力次序为: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苦参碱印楝素;触杀作用时间为24 h时,LC_(50)分别为:印楝素6.963 mg·m L~(-1)、高效氯氟氰菊酯0.001 mg·m L~(-1)、苦参碱0.008 mg·m L~(-1)、阿维菌素0.001 mg·m L~(-1),其触杀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印楝素;触杀作用时间为48 h时,LC_(50)分别为:印楝素0.891 mg·m L~(-1)、高效氯氟氰菊酯0.001mg·m L~(-1)、苦参碱0.002 mg·m L~(-1)、阿维菌素0.001 mg·m L~(-1),其触杀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印楝素。[结论]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沙棘绕实成虫的触杀效果较显著,其次为苦参碱,印楝素的触杀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印度黄檀叶含有多酚及类黄酮物质,研究印度黄檀叶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可为其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印度黄檀叶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液,经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设计,检测在不同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超声功率120 w时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印度黄檀多酚的提取工艺;同时,鉴定印度黄檀叶乙醇-水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低浓度印度黄檀叶多酚能发挥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提取液对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约为3.2 mg·L~(-1),略大于Vc的2.5 mg·L~(-1);不过,其还原能力略低于Vc。[结论]印度黄檀叶内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