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的病理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发病中国虾体内提取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被感染克氏原螯虾均发病死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虾的组织切片,发现其胃、鳃等的上皮组织以及结缔组织的细胞核明显肿大和嗜伊红染色;电镜观察超薄组织切片,发现病螯虾的胃部、鳃部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大量的杆状病毒样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有囊膜;斑点杂交检测发病螯虾,阳性率为100%;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和鳃、经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  相似文献   

2.
郭坤  方刘  孙柯  阮国良 《饲料研究》2020,43(1):18-21
试验旨在探究生物发酵饲料对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选取生态条件基本一致的池塘10口,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生物发酵饲料(试验组)和普通克氏原螯虾专用硬颗粒饲料(对照组),养殖试验时间60 d。结果显示,生物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相对增长率(P0.05);生物发酵饲料对肌肉的含肉率和蒸煮损失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p H值和滴水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血清中的LZM、AKP、ACP和肝胰腺中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生物发酵饲料可以明显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肝胰腺组织的影响,为筛选防控克氏原螯虾病害的绿色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7%甘草+0.10%板蓝根+0.03%黄芪多糖(A组)、0.13%甘草+0.14%板蓝根+0.03%黄芪多糖(B组)和0.21%甘草+0.06%板蓝根+0.03%黄芪多糖(C组)3种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初始规格为(8.7±1.6)g的克氏原螯虾28 d,测定其生长参数及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观察肝胰腺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81%、26.67%和24.26%(P 0.05);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2.58%、14.05%和11.95%(P 0.05),并且试验B组中克氏原螯虾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C组复方可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P 0.05),而A组复方可以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 0.05);此外,3个试验组的克氏原螯虾肝小管管腔多边形结构明显,并且肝胰腺B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F细胞中颗粒物质少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甘草、板蓝根、黄芪多糖构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并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其中添加0.13%甘草+0.14%板蓝根+0.03%黄芪多糖促生长效果最好,添加0.21%甘草+0.06%板蓝根+0.03%黄芪多糖免疫功能提升较高,各复方组均能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白斑症病毒(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其线性关系良好,利用建立的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了WSSV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组织内病毒数量的时序动态变化。注射WSSV粗提液感染克氏原螯虾,在感染后0h、3h、6h、12h、24h、36h、48h、60h和72h分别取螯虾鳃、血淋巴、心脏、附肢、造血组织和肌肉,提取组织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WSSV浓度,发现感染后3h在附肢、鳃、血淋巴和造血组织中检测到病毒,12h时在各组织中皆检测到病毒,但浓度较低;24~48h内WSSV浓度呈指数增长,此时螯虾出现少量死亡;60~72h内WSSV数量缓慢增长达到平台期,螯虾累计死亡率快速升高。不同组织中的WSSV浓度有较大差异,附肢中浓度最高,血淋巴、鳃、心脏和造血组织稍低,肌肉中WSSV浓度最低;附肢中WSSV动态变化代表了WSSV增殖变化规律,是很好的病毒检测与病程进展评估材料。本文结果可为WSSV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为阐明WSSV感染增殖规律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IBDV强毒株与弱毒株对SPF鸡侵染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IG标记PS19探针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鸡抗IBDV IgG,对人工接种IBDV强毒株Hrb和弱毒细胞适应株Ts后不同时间段的法氏囊、盲肠扁桃体、脾、肾、肝、胸腺、大腿及胸部肌肉的石蜡切片分别进行原位杂交和荧光抗体检测。同时将各时间段每种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观察组织破坏情况。结果发现,用原位杂交和荧光抗体两种方法首先分别于接种Hrb后8h和16h在法氏囊中检测到IBDV的阳性信号,然后依次是盲肠扁桃体、脾、肾、肝、胸腺。侵害程度以法氏囊最重。实验结果表明:Hrb毒株在组织中复制速度快,并迅速在SPF鸡体内传播。Ts毒株侵染较轻,对器官组织无损伤。  相似文献   

6.
应用RT-PCR方法从鸡胚中扩增CDC25B基因片段,将其连接于pGM-Teasy。分别利用pGM-Teasy中T7和SP6启动子及其RNA聚合酶,以线性化的CDC25B/pGM-Teasy为模板转录合成正、反义DIG标记RNA探针。以合成的地高辛(DIG)标记的CDC25B-mRNA为探针,进一步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in situ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探查CDC25B-mRNA在鸡十二指肠黏膜的分布。结果表明,成年鸡十二指肠肠腺上皮细胞中有丰富的CDC25B-mRNA的转录,其中CDC25B-mRNA探针杂交阳性细胞在肠腺基底部和小肠绒毛中部分别占上皮细胞总数的81.60%±9.63%和36.21%±8.81%。原位杂交阳性产物大部分分布于十二指肠肠腺上皮“干细胞部”和“增生部”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肠腺基底部杂交信号由下至上逐渐减弱,至小肠绒毛下部消失,转为阴性。在黏膜肌层以及肌肉层杂交反应呈阴性。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证明了鸡十二指肠黏膜肠腺上皮“干细胞部”和“增生部”细胞中有CDC25B-mRNA的存在,表明该区域有活跃的增殖过程,以补充绒毛上端死亡脱落的细胞。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用于克氏原螯虾可食性组织中马度米星铵残留量的检测。克氏原螯虾可食性组织(肌肉、肝胰腺)经高速剪切仪匀浆后,用乙腈提取,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ESI+)下选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待测物的分析,内标法定量。该方法的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分别为0.006 mg·kg-1、0.02 mg·kg-1;待测物马度米星铵在0.02~8.00 mg·kg-1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马度米星铵在克氏原螯虾肌肉、肝胰腺组织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4.2%~110.4%,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小于10.1%。本研究建立的UPLC-MS/MS法,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可食性组织中马度米星铵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马度米星铵对克氏原螯虾鳃组织结构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首先采用24 h换水式生物试验研究了马度米星铵对克氏原螯虾96 h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设定低(0.7 mg/L)、中(3.5 mg/L)、高(7.0 mg/L)3个马度米星铵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暴露28 d。分别在第7、14和28天从每组随机抽取6只克氏原螯虾,测定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每毫克蛋白计),并在28 d时做鳃组织HE染色观察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马度米星铵对克氏原螯虾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70.08 mg/L,95%置信限为58.95~83.31 m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OD活性中、高剂量组主要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恢复,低剂量组则是逐渐下降(P0.01);各剂量组CAT活性7 d时稍有上升后逐渐下降,28 d时,各剂量组CAT活性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高低剂量组MDA含量变化趋势先升高后下降,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剂量组鳃组织可见明显病理变化,上皮细胞脱落、呈碎片化,微血管腔结构消失,鳃膜结构受损。研究表明马度米星铵对克氏原螯虾为低等毒性。0.7、3.5和7.0 mg/L马度米星铵均可诱导克氏原鳌虾鳃组织的氧化应激,并引起鳃组织结构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9.
硝基呋喃类药物在克氏螯虾组织中消除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在克氏螯虾组织中消除规律。用10μg/mL浓度的硝基呋喃类药物溶液浸泡克氏螯虾给药1h,然后在不同时间段采样,运用HPLC/MS/MS检测和分析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在克氏螯虾肌肉、腮和肝胰腺中的消除规律。结果发现硝基呋喃类药物的代谢物在克氏螯虾腮中药物起始浓度最高,其次是肝胰腺,最后是虾肉。克氏螯虾体内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代谢物,在2~4h,下降速度最快,4h以后下降速度呈减缓的趋势。在336h后,该类药物浓度降低到仪器检测低限以下。结果提示,一旦克氏螯虾被硝基呋喃类药物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增加了产品出口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用地高辛标记鸭圆环病毒(DuCV)全基因组克隆制成核酸探针,与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DHV-Ⅰ)的cDNA、鸭瘟病毒(DPV)的DNA和DuCV的DNA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核酸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只与DuCV的DNA杂交呈阳性。敏感性结果表明,该探针对DuCV的最低检出量约为5PgDuCV的DNA。应用该探针对从山东、江苏、四川等地采集的196只鸭病料,共980份脏器的组织DNA进行检测,结果个体阳性率为33.2%(65/196),在各脏器中法氏囊和肝脏中DuCV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52.3%和49.2%。同时对上述样品进行PCR检测,核酸探针检测与PCR检测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5%。结果表明,制备的DIG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对DuCV进行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