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淀粉的回生特性对于高含淀粉的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淀粉本身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回生特性对相应加工食品的贮存期品质变化也有较大的影响。介绍了大米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薯类淀粉回生特性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淀粉的回生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的回生特性对于高含淀粉的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淀粉本身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回生特性对相应加工食品的贮存期品质变化也有较大的影响.介绍了大米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薯类淀粉回生特性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米淀粉是一种重要的谷物淀粉,它是大米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高达80%左右,并且大米淀粉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简要概述了大米淀粉的提取方法,介绍了大米淀粉和大米变性淀粉的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微波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糊化、酶解、微波处理、高压处理和冷藏等工艺制备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研究微波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生成的作用。研究表明,微波处理功率、处理时间和高压温度对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产率有明显影响;微波处理条件下,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水比10g/100mL,pH值6.0,α-淀粉酶加量0.6mL/100mL,在95℃条件下酶解0.5h,微波处理功率和时间分别为400W和4min,高压温度和时间分别为120℃和40min,最后在4℃冷藏24h,在此工艺条件下,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制备的产率为9.03%。  相似文献   

5.
以信阳杂交大米为原料,采用温水浸出抽提法分离纯化制取大米直链淀粉。以直链淀粉的提取率及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影响大米直链淀粉提取的淀粉乳浆质量分数、抽提温度及抽提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其生产工艺技术。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浆质量分数4%,抽提温度80℃,抽提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大米直链淀粉的含量在97%以上,提取率17.47%。该方法提取直链淀粉纯度高、成本低,为进一步开展大米直链淀粉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抗坏血酸/瓜尔豆胶复合作用对玉米淀粉回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坏血酸与瓜尔豆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与适量的玉米淀粉配制成淀粉水溶液。充分糊化后,放置不同时间,测定并分析淀粉溶液在回生过程中溶液透光率、脱水率、结晶度及焓变等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和瓜尔豆胶按不同比例混合,对淀粉的回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条件下,二者配比为2∶1时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水对淀粉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淀粉中的水对淀粉颗粒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及其研究历史和发展现状。详细论述了水在参与淀粉颗粒结晶过程中的作用,水分对于淀粉颗粒结晶性质和糊化回生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豆分离蛋白及多糖对冷冻馒头淀粉回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馒头制品的回生是一个普遍问题。在馒头制作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豆分离蛋白或可溶性大豆多糖,将制作好的馒头在-40℃条件下冷冻1 h后于-18℃下贮藏,定期测量馒头芯的硬度、淀粉α化度及水浸提物含量三个淀粉回生指标。结果表明:分别添加2%大豆分离蛋白和1.5%的可溶性大豆多糖均可对冷冻馒头的淀粉回生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延缓馒头贮藏过程中品质的下降,可获得较高的感官评价值。  相似文献   

9.
保鲜湿米粉的制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粉又名米粉条、米线、米面或米粉丝,它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其质地柔软、滑爽可口、有咬劲,既可作为主食,又可作为小吃。但米粉条的生产又与面条不同,大米中的蛋白质不能像面粉一样形成面筋网络,只有依靠大米淀粉糊化后回生来产生抗拉强度。通过对大米粉末进行必要的处理、添加变性淀粉等措施,可以使大米淀粉糊化后的凝胶化得以很好地完成,  相似文献   

10.
以大米为原料,采用NaOH溶液浸泡的方法提取大米淀粉,在质量分数为0.3%的NaOH溶液、固液比为1:6、浸泡提取时间为4h条件下,淀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和提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以粳型超级稻常规品种南粳44和杂交品种常优1号为材料,在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90、180、270、360 kg/hm2)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粘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两个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3个曲线峰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淀粉RVA谱其他特征参数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常优1号的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对氮肥施用量的反应较南粳44表现敏感,增加施氮量使杂交粳稻外观品质变差。随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增施氮肥在提高粳型超级稻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稻米食味品质,并使稻米淀粉粘性变劣。  相似文献   

12.
水稻籽粒淀粉结构及其生物合成与米质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淀粉是水稻籽粒的主要成分,也是人们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以期通过控制这一途径,来改善植物淀粉合成的数量和质量。然而,这一目标实现需要广泛了解淀粉的生物合成以及淀粉的理化性质与淀粉颗粒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淀粉颗粒的结构、组成及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前人已做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对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与米质主要指标的关系也进行了剖析。此文就淀粉合成和淀粉颗粒结构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展开综述,为水稻栽培和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籼米和糯米淀粉为原料,经部分和完全糊化后,在25℃下贮藏3 d,及在4℃和-18℃下贮藏14 d过程中,测定其结晶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与0 d的样品相比,在4℃下,部分和完全糊化籼米淀粉结晶度分别增加了13.60%和12.53%,而部分和完全糊化糯米淀粉结晶度分别增加了8.45%和6.60%;在-18℃下,部分和完全糊化籼米淀粉结晶度分别增加了11.75%和9.77%,而部分和完全糊化糯米淀粉结晶度分别增加了4.61%和2.75%;在25℃下,部分和完全糊化籼米淀粉结晶度分别增加了7.97%和6.08%,而部分和完全糊化糯米淀粉结晶度仅分别增加了2.68%和1.05%。综合结果表明,部分糊化的淀粉表现出较快的结晶速率;在4℃下贮藏,部分和完全糊化淀粉的结晶速率较快,-18℃次之,25℃最慢。  相似文献   

14.
对籼米淀粉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颗粒的粒径增大,在温度为80℃时,淀粉囊开始破裂,从而导致直链淀粉游离出来。与此同时对籼米淀粉流变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黏度上升,随着剪切速率的上升,黏度反而下降,从而得知籼米淀粉为典型假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5.
淀粉作为水稻籽粒的主要贮藏物质,其生物学特性直接决定着稻米的品质.淀粉形成的生理生化过程极为复杂,容易受到内源和外源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了解水稻籽粒淀粉的发育机制,从发育、生理、遗传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归纳了水稻淀粉的生物学特性、淀粉形成的生理机制,并总结了关键酶、基因和激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  相似文献   

16.
淀粉是决定稻米品质的关键成分,其受水分等栽培管理影响明显。为了充分了解水稻籽粒淀粉的发育机制,本文从淀粉的大小与结构、直链淀粉含量、热力学特征值等角度,归纳了水分管理对稻米淀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稻米淀粉品质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酶法提取五常原产地稻花香大米淀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五常稻花香2号大米淀粉的酶法提取条件,采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3因素对大米淀粉中蛋白质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4.38 mg/g,酶解时间4.14 h,酶解温度50.96℃,料液比1∶6,蛋白质残留量为0.423%,为稻花香2号大米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介质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Brabender黏度仪,测定糯米淀粉糊在不同浓度的碱面、明矾、食盐和蔗糖条件下的黏度曲线,研究了这些因素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碱面、明矾、食盐和蔗糖提高了糯米淀粉的糊化温度、热稳定性,减弱了老化程度.碱面、明矾、食盐对糯米淀粉糊化特性影响较大,而蔗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水稻淀粉合成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淀粉是稻米的主要成份,其组成和性质决定着稻米品质。在水稻淀粉合成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淀粉分支酶(SBE)及淀粉脱支酶(DBE)的功能及调控机理,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