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8 毫秒
1.
池塘养殖增氧方式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能量流动、水质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对2种不同增氧方式下3个河蟹养殖池塘的养殖周期(4—9月份)进行了水质测定,获得了池塘不同水层的水温、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及高锰酸钾盐指数数据。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时采用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降低表层、底层的温差,一定程度上降低底层水温。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增加水体溶氧,开机90min水体底层溶氧增加速率是普通增氧机的5倍;6—9月份采用微孔增氧的池塘水体较普通增氧,NO2-N低70﹪以上,NH3-N低22.9﹪以上,高锰酸钾盐指数低20﹪以上,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底充式增氧对改善池塘水质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池塘中进行了底充式增氧对池塘水质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增氧2~3h能减小或消除池塘温度和溶解氧(DO)跃层,显著提高池塘底层水体的ρ(DO)(P〈0.05)。在上午8:00~11:00这段时间开增氧机的效果最佳;试验池塘的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NO2--N)的质量浓度为对照池塘的72.5%~74.1%和2.6%~2.7%,能促进池塘氧化反应,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池塘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水温和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耗氧率的影响,采用静水式密闭装置测定了幼蟹在水温15~35℃范围内和第7~11蜕壳期(C7~C11,幼蟹Ⅳ期~幼蟹Ⅷ期)的耗氧率和耗氧量。结果显示,水温在15~30℃时,幼蟹的耗氧率在各蜕壳期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于30℃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水温的上升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在C7阶段,水温30℃时幼蟹的耗氧率达到最高值0.661 mg/(g·h);幼蟹的耗氧量在各水温条件下都随着蜕壳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C11阶段,水温30℃时幼蟹耗氧量达到最高值4.168 mg/h,不同蜕壳次数幼蟹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幼蟹耗氧率(R)与温度(T)、不同蜕壳次数幼蟹湿质量(W)的二元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其关系式为:R=0.239 5+0.009 4T-0.019 7W(r=0.821 5,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水温、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耗氧率影响显著,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增氧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增氧方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对喷水增氧、潜水沙头增氧、底层管道微孔增氧、塑料软管打孔增氧,以及不同管道间距的底层微孔增氧等增氧效果的测定,获得养殖塘的水温、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异养菌总数及弧菌总数,并对各水质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底层管道微孔增氧能有效缓解溶解氧的下降,减缓氨氮、亚硝酸盐的增加速率,管道间距在10~12 m改善蟹塘水质因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实验用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 g左右.饲料A添加6%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雌蟹(F)、雄蟹(Lul)各60个,实验周期120 d.结果表明:两组饲料条件下,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5).这表明,在中华绒鳌蟹幼蟹饲料中添加4.53%磷脂和1.08%HUFA对其存活、生长、蜕壳无显著影响,但可使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降低,而磷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中华绒鳌蟹幼蟹的营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生产上幼蟹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罗刚 《水利渔业》2004,24(1):24-25
介绍了将河蟹早繁苗种利用锅炉加热和自然水体进行幼蟹培育的技术。苗种质量的优劣、饲料的适量投喂、及时出池或分池是培育幼蟹获得高产的关键。此外还简要阐述了培育过程中常见的上岸病、蜕壳不遂、肠炎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调节pH值、加钙和增氧是常用的蟹塘生态调控技术,为明确其对水质和N,P养分交换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并测定了水体N,P含量及"淤泥-水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3种措施对水体N,P均有显著影响,且增氧对水体N,P的调节效应显著强于加钙和调节pH。增氧96 h后水体TN和NO_3^--N含量分别是不增氧处理的1.68和7.43倍,同时增氧削减了水体NH4+-N含量至试验结束,增氧处理NH_4^+-N含量平均降低70%~75%。"淤泥-水界面"N,P交换通量表明,增氧后TN交换通量平均提高2.47~3.74 mg·m^2/h,而对TP交换通量均无显著影响,平均仅为-0.1 mg·m^2/h。  相似文献   

8.
叶轮式增氧机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拌和曝气等功能.通过对其近10年1.5 kW、3.0 kW两种型号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这两个主要性能指标每年的检测平均值进行统计,以及实际养殖池塘试验中上下水层溶解氧、水温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运转80 min左右,可使距增氧机10 m、1.5m深处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和水温与上层水体一致,从7.3...  相似文献   

9.
河蟹养殖入秋以后,随着气温下降,河蟹活动量增加,摄食量也随之提高,并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养殖的河蟹将完成最后的、增重最大的一次生殖蜕壳。为促进河蟹的蜕壳生长,提高河蟹规格、产量和品质,河蟹池塘养殖后期的科学管理尤为重要。一、打捞和清除部分池塘水草温度下降后,河蟹摄食水草根茎的量变大,要及时打捞被河蟹摄食后漂浮的水草。种植苦草为主且生长过长已覆盖水面的蟹池,要8m~10m定距离、东西方向清理出2m左右的蟹沟,增加池塘水面与风力的接触面积,利用风力的作用促使池塘内水体的流动,使蟹池底层有机物分解的有害气体及时逸出,促进池塘上下层水体的对流,改善下层水体的溶解氧条件。种植伊乐藻为主的  相似文献   

10.
第五讲 商品蟹的池塘养殖  根据养殖设施及水体不同 ,商品蟹饲养分池塘养蟹、湖泊增养蟹、湖泊围养蟹、稻田养蟹和网箱养蟹、工厂化养蟹等。但无论哪一种养蟹方式 ,都必须从蟹种购捕开始。一、蟹种购捕及运输(一 )蟹种购捕1 .自然蟹种的特点在我国 ,几乎所有通海河口均有蟹苗分布 ,历史上以长江、瓯江、辽河、南流江的幼蟹资源最为丰富。以长江水系为例 ,每年 6月初 (芒种前后 )第一次蟹苗发汛后 ,在迅速回归淡水的途中 ,部分蟹苗相继蜕壳变态为第 期幼蟹。这部分幼蟹继续向河口上游作索饵洄游 ,最终进入江河湖泊或直接在长江中安居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刺参养殖池塘中微孔增氧的效果以及增氧管的布设间距、增氧时间对水体溶氧的影响,研究测定了在夏季刺参养殖池塘一个增氧周期内(每天23:00—7:00增氧8 h,7 d一个周期)水体中溶氧(DO)、亚硝酸盐氮(NO_2~--N)、COD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充气增氧的8 h内DO持续增加,增氧2 h上升速率缓慢,增氧2~6 h上升速率迅速提高,增氧6~8 h上升速率下降,连续充气8 h能够显著改变夜间溶氧降低现象;增氧7 d时间内,NO_2~--N和COD持续下降,分别由0.025 mg/L下降到0.014 mg/L、18.46 mg/L下降到14.15 mg/L。对充氧管道不同距离处DO的测定结果表明,距离增氧管1~2 m处DO较高,3~4 m处缓慢下降,与1~2 m处差异不显著(P0.05),DO保持在5.22 mg/L左右,距离5 m以上时DO下降速度较快,与1~2 m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微孔增氧可以明显增加水体DO,减少COD、NO_2~--N;微孔增氧机充氧时间6~8 h效果较好;微孔增氧管之间的布设距离在6~8 m可以实现高效增氧。  相似文献   

12.
对虾海水高密度养殖后期水质因子的昼夜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7月5~6日,对广东汕尾红海湾对虾养殖场养殖87~88d的海水高密度半封闭养殖虾池水质进行每4h监测分析,旨在了解养殖后期昼夜水质变化状况,为合理和即时调控养殖后期水质提供相关理论数据。结果显示,24h内水质指标除化学需氧量(COD)和无机氮(DIN)基本稳定外,其他因子均有较大波动。其中氨氮(NH4+-N)在3:00达到高峰,5:00落至低谷,9:00又达到高峰;亚硝酸盐氮(NO2--N)的变化却相反,在3:00落至低谷,5:00达到高峰,9:00又落至低谷;pH和溶解氧(DO)均在5:00降至最低,13:00上升到最高。结果表明,3:00~9:00是虾池水质变动的关键时期,应留意水质变化,适时采取合理增氧措施并投洒相应水质调节剂以提高ρ(DO),减少NH4+-N和NO2--N产生及降低其毒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以空间理论数学为基础,依规范性、偶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原则,计算并分析了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澧县王家厂水库13个生态因子(透明度、水深、水温、溶解氧、酸碱度、电导率、氨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氮、氮磷比、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关联度,南河关联序结果为:氮磷比〉总氮〉硝酸氮〉氨氮〉浮游植物〉浮游动...  相似文献   

14.
蛋白分离器对循环水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5个关键水质理化因子,研究蛋白分离器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蛋白分离器后,水体的pH值维持在8.0~8.3,养殖水体中氨氮最高达到0.917mg/L,亚硝酸盐最高达到0.324mg/L,DO含量在3.775~6.300mg/L,COD含量峰值为14.27mg/L。  相似文献   

15.
精养虾池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点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至7月,对海南省儋州市排浦对虾养殖场3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养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弧菌、活性磷(PO34--P)等16项环境因子进行全程定期测定,分析养殖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和透明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和弧菌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ρ(Chl-a)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养殖前期低,中后期逐渐升高;Chl-a与硝酸盐氮(NO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O34--P呈负相关。桡足类密度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异养细菌、弧菌、轮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Chl-a、COD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异养细菌与CO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TSS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弧菌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O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H、DO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盐碱池塘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叶轮+底增的复合增氧方式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下盐碱池塘水体pH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复合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的影响。试验包括室内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为通气量和叶绿素a浓度交互作用下对室内普通水体pH的影响,野外试验为复合增氧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水体pH值(P<0.05),且降低值(ΔpH)随通气量增大而增大。野外试验结果显示,开机时,不同天气条件下复合增氧池塘pH均显著低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复合增氧池塘DO和CO2浓度均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不开机时阴天和雨天条件下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整个养殖期复合增氧池塘DO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而pH值下降及CO2浓度上升较明显,且均在第45天后低于和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复合增氧与单一叶轮增氧方式下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13和0.738。以上结果表明,复合增氧方式能够增加水-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盐碱池塘水体DO和CO2浓度,降低池塘水体pH值。  相似文献   

17.
夏季东海水团变动特征及对鲐鲹渔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红 《水产学报》2001,25(3):209-214
应用模糊聚类方法,采集东海30个站表层及底层1996-1998年夏季的水温(T)、盐度(S)、溶解氧(DO)、磷(P)、三态氮(N)、硅(Si)、pH值等九个指标的测样数据,对东海水团进行划分,其表层水团配置为大陆沿岸冲淡水(I),黄东海混合水团(Ⅱ)台湾暖流水(Ⅲ),黑潮表层水(Ⅳ)等水团,底层水团配置为黑潮次表层水团(Ⅴ),黄海冷水团(Ⅵ),台湾暖流水(Ⅲ)等水团,并分析了1996-1998年夏季由大陆径流和外海水团热力强弱影响所致的东海水团变动特征及沿岸冲淡水转向问题,同时讨论了东海水团分布与鲐Sheng渔场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幼体在水交换周期分别为8h、4h、2h的流水、模拟潮汐和静水等5种不同水交换条件下的生长。培养双齿围沙蚕幼体50d。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幼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静水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pH、DO逐步降低,而NH3-N、H2S的浓度逐步增高;在模拟潮汐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循环变动;在3个流量大小不同的水槽中,pH值、DO、NH3-N、H2S呈逐渐变化,变化幅度与水流量大小有关。各水槽中双齿围沙蚕幼体均有很高成活率。双齿围沙蚕幼体的增重倍数以12倍/d流水的3.77为最高,模拟潮汐的3.49次之,再次为6倍/d流水和3倍/d流水的3.29和2.20,最差为静水养殖的1.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